朱震亨

合集下载

金元四大家(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朱震亨)

白云书院
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4岁,已有医名,为寻找医学真谛,外
出千里求师,渡钱塘江,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
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闻某处 有医,便往哪问之。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
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
朱氏元至正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祖父环,父元。
朱氏十岁时台州杨镇龙在台州、东阳交界处起兵,兵乱中,其家族屡 遭洗劫,房屋烧毁,家境十分贫困。
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十五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
都尚年幼,全家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 “众工束手”,因而立志学医。 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决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经过5年 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义乌丹溪大桥
朱丹溪陵园
一年半后,丹溪四十七岁,罗知悌去世。
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数年后,“声誉顿著”,广泛授徒,
传授医术,传人中医术精湛、学养深厚者辈出。其学术思想对明代乃 至以后的中医学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丹溪以七十八岁高龄逝世。
二、代表著作
丹溪一生著作颇多,其弟子门人亦多有整理者。据记载,具名丹溪所
饮食不节
引动 耗伤
衰老
色欲过度
生活失常
心动
(君火)
相火
阴精 疾病
【慎用温燥】 阴亏之体,本应滋阴以和阳,但当时流行的《局方》采用辛香刚燥之 剂,非豆蔻、干姜,即丁香、肉桂。这些药物“积温成热,渐至郁 火”,不但不能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反而“阳亢于上,阴微于下”。 朱丹溪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语:“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 而久,夭之由也。”明确指出了滥用温燥之剂的害处,而且从阴阳学 说角度为“阳有余阴不足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养护之法】 正心收心,养心修身;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节饮食、戒色欲。—— 心君不动,相火自然守位,才能保护阴精。

朱震亨滋阴养生观:指导阴虚体质调养

朱震亨滋阴养生观:指导阴虚体质调养

文/倪诚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主任医师朱震亨滋阴养生观:“滋阴大家”朱震亨的滋阴调体养生思想在体质养生学领域颇具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倪诚研究和总结了他的养生思想,对于阴虚体质人群给出了调养建议。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今浙江义乌人,传说因其家乡有条丹溪,后世尊称他为丹溪翁。

朱震亨创立滋阴学派。

学术代表作《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受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所以朱震亨前半生一心学儒,后因其母患病多年不愈,故自学《黄帝内经》,并拜师学习岐黄之道,他兼儒、医于一身,并在其医学思想中,常用理学概念解释医理,影响了后世很多医家对医学的认识。

朱震亨不仅是内科杂病的大家,也是养生学方面的专家,其滋阴调体的养生思想在体质养生学领域也颇具影响。

朱震亨生活在现在的浙江。

当时,江浙地区人的体质大多比较脆弱,其中富贵者多膏粱之体,酗酒纵欲,精竭火炽;而贫困的人多饥寒交迫,愁肠百结,郁火内生。

再加上当时《和剂局方》温燥药的盛行,进一步戕伐阴液,导致当时阴虚体质的人较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论点,认为人体的阴精难成但易亏,所以特别注重保护阴精,进而确立了“滋阴降火”治则,即是在体质养生方面的具体运用。

其《丹溪心法》中的大补阴丸就是滋阴降火的代表方。

在养生方面,朱震亨主张,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他把滋阴抑阳作为贯穿于人体全生命周期的主要养生法则:一是收心养性抑阳;二是节育保精护阴;三是饮食茹淡养阴;四是降火清热坚阴。

那阴虚体质人群日常应如何调养呢?【情志:收心养性抑阳】阴虚体质人群容易心烦气躁,因此平时须注意加强自我修养,克服各种私欲妄念,“主之以静”,防止相火妄动。

阴虚体质的人要常怀淡泊之心,尽量减少与人争执、动怒,与人为善,凡事不必太较劲,培养自己的耐性,不宜参加竞争胜负的活动。

朱震亨认为,青年人应当晚婚以待阴气成长;婚后应节制房事以保护阴精。

滋阴派---朱丹溪

滋阴派---朱丹溪

滋阴派---朱丹溪滋阴派---朱丹溪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别名“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

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

简述朱震亨治疗阴虚火动证的用药特点。

简述朱震亨治疗阴虚火动证的用药特点。

简述朱震亨治疗阴虚火动证的用药特点。

阴虚火动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它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阴虚火动证的症状包括口干、咽干、咳嗽、咳痰、心烦、失眠、视物模糊、眼干等,患者的舌质偏红,舌苔少而黄,脉象细数。

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治疗方法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来简述朱震亨治疗阴虚火动证的用药特点。

首先,朱震亨强调在治疗阴虚火动证时要注意滋阴降火。

因为阴虚火动证的发生与阴虚火旺有关,所以要采用滋阴降火的药物来治疗。

例如,朱震亨常用的药物有知母、黄连、黄柏、生地黄、玄参、麦冬等。

这些药物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阴虚火动证的症状。

其次,朱震亨注重在治疗阴虚火动证时要注意清热解毒。

因为阴虚火动证的症状与热有关,所以要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

例如,朱震亨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阴虚火动证的症状。

最后,朱震亨强调在治疗阴虚火动证时要注意调理气血。

因为阴虚火动证的发生与气血不足有关,所以要采用调理气血的药物来治疗。

例如,朱震亨常用的药物有当归、熟地黄、桂枝、白芍、甘草等。

这些药物具有调理气血的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阴虚火动证的症状。

总之,朱震亨治疗阴虚火动证的用药特点是滋阴降火、清热解毒、调理气血。

他的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即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
疗方法。

在治疗阴虚火动证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5丹溪翁传 (1)

25丹溪翁传 (1)
黄幹 何基 王柏 金履祥 许谦
客观唯心主义
“理”是宇宙的 本源,是离开 事物独立存在 的的抽象实体, 由它主宰和派 生万事万物。
陆王心学
陆九渊、王守仁
主观唯心主义
朱丹溪师从图
刘完素 : “六气皆从火化”,善用寒凉之剂,
降心火, 益肾水 。
荆山浮屠 罗知悌 朱丹溪
张从正:用药多寒凉。
李杲:补益脾胃。
徇:依顺,依从。
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 焉:于此。兼词。 補遺》、《外科精要新論》諸書, 學者多誦習而取則焉。 介特:谓耿直清高, 翁簡慤貞良,剛嚴介特,執心 不随流俗。 以正,立身以誠,而孝友之行,實 孝友:事父母孝顺, 本乎天質。奉時祀也,訂其禮文而 对兄弟友爱。 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時其節宣以 时祀:每年四季对 祖先的常规祭祀。 忠養之。寧歉於己,而必致豐於兄 弟;寧薄於己子,而必施厚於兄弟 时:使……按时。 之子。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 折节:屈身。 好論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憂。 世之名公卿多折節下之,翁爲直陳 下:向位低的请教。 治道,無所顧忌。然但語及榮利事, 拂衣:表示愤怒。 則拂衣而起。與人交,一以三
返回主页
谢谢
许文懿:元代理学家,金华人,号白云山人。
理学开山祖为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主 要著作有《太极图书》、《通书》、《爱莲说》。 他所阐述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 学的基本范畴,对以后理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宋明 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 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 观唯心主义两个学派。前者世称程朱理学,后者亦 称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是离开事物 独立存在的的抽象实体,由它主宰和派生万事万物。
推广三家之说

朱震亨(英)

朱震亨(英)

⑵、相火之常: 相火之常: ①、相火听命于君火; 相火听命于君火; ②、相火“内阴而外阳”:在外之阳动,源于内 相火“内阴而外阳” 在外之阳动, 在之阴质;自然界动态皆根于内在阴质; 在之阴质;自然界动态皆根于内在阴质; ③、相火内寄肝肾,以精血、阴液为基础 相火内寄肝肾,以精血、 ⑶、相火之变: 相火之变: ①、相火妄动为元气之贼,动极而病死; 相火妄动为元气之贼,动极而病死; ②、相火妄动的原因; 相火妄动的原因; ③、脏腑厥阳之火可引起相火炎炽; 脏腑厥阳之火可引起相火炎炽; ④、相火妄动消伐人体元气、真阴; 相火妄动消伐人体元气、真阴; ⑤、妄念致心动引起相火之动; 妄念致心动引起相火之动; ⑥、相火妄动的具体病证属火的五条
三、主要学术思想 1、相火论 、
⑴、相火论的沿革 内经》 ①、《内经》 “夏至日前后三十日也”相火属运 夏至日前后三十日也” 夏至日前后三十日也 气概念 ②、唐·王冰 王冰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火主宣行火令, 君火主宣行火令,相火则守位禀命 ③、宋金时期
三焦相火:刘完素“手少阳三焦 是相火” 三焦相火:刘完素“手少阳三焦……是相火” 是相火 张从正: 三焦为相火正化” 张从正:“三焦为相火正化” 胆为相火:李杲: 少阳相火” 胆为相火:李杲:“少阳相火” 张从正: 胆为相火对化” 张从正:“胆为相火对化” 肝有相火:钱乙: 肝有相火” 肝有相火:钱乙:“肝有相火” 张从正: 肝与包络都无异” 张从正:“肝与包络都无异” 肾为相火: 仙经》 心为君火 肾为相火” 心为君火, 肾为相火:《仙经》“心为君火,肾为相火” 包络相火:刘完素: 手厥阴相火包络” 包络相火:刘完素:“手厥阴相火包络” 李杲: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 李杲:“相火,下焦包络之火” 命门相火:张元素、李杲、 命门相火:张元素、李杲、王海藏 膀胱相火:张元素称黄柏“泻膀胱相火” 膀胱相火:张元素称黄柏“泻膀胱相火”

朱震亨治疗胎产的经验探讨

朱震亨治疗胎产的经验探讨
4 小 结
周 老 认 为 : 病 在 治 疗 上 症 状 易 改 善 , 要 改 变 其 病 理 及 本 但 彻 底 治 愈 则 难 度 很 大 , 其 对 伴 有 肠 化 、 典 型 增 生 时 治 疗 难 尤 不 度更 大 , 因此 治 疗 上 应 当力 求 早 发现 、 治 疗 。另 外 , 病 病 程 早 本 迁延 , 程 相 对 较 长 。重 度 萎 缩 性 或 伴 肠 化 、 典 型 增 生 则 宜 疗 不 延 长 疗 程 , 定 期 复 查 以判 断 预 后 。 并
参 考 文 献 [] 周 信 有 . 信 有 临 床 经 验 辑要 [ . 国 医药 科 技 H 版社 ,98 1 周 M] 中 _ i 19.
朱震亨治疗胎产的经验探讨
梁振 钰 。 陈桂 敏
关 键 词 : 震 亨 ; 产 ; 验 探 讨 朱 胎 经
中 图分 类 号 : 7 4 2 R 1.
3 用 药 特 点 浅 析 周老 指 出 : C 在 AG 的诊 断 上 , 们 不 仅 要 重 视 患 者 诸 如 : 我 胃胀 、 胃疼 、 嗝 、 气 、 杂 、 酸 等 主 观 症 状 ; 要 结 合 胃镜 打 暖 嘈 吞 也 检查 的结 果 来 评 判 患 者 病 情 与病 性 , 而 指 导 临 床 用 药 。 患 者 进 的所 诉 胃胀 、 嗝 是 脾 胃功 能 性 病 变 表 现 , 是 宏 观 上 的 病 变 ; 打 这 而 胃镜 下 胃黏 膜 是 否 有 充 血 、 烂 、 疡 , 合 病 检 结 果 , 否 糜 溃 结 是 有肠化及不典型增生 , 这些 微 观 检查 都 为 我 们 准 确 把 握 病 人 的 病 情 、 性有 很 大 意 义 。所 以 , 药 方 面 不 但 要 从 宏 观 上 考 虑 , 病 用

滋阴派---朱丹溪

滋阴派---朱丹溪

滋阴派---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别名“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

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阴血不足,气血妄行 治则:养血活血+清相火之品 方剂:四物汤
①吐血:阳盛阴虚、火性炎上、血不得下, 随火热溢出。
补阴抑火,四物汤加清火之剂 ②呕血:“火载血上,错经妄行”
滋阴降火,四物汤加炒山栀、童便、姜汁
③咯血“痰盛身热多是血虚”,
痰郁化热、阴虚火动为主要病机, 治以化痰育阴,清热降火为法。 以四物汤加减,
天…大 运于地之外 日…实 运于月之外 地…小 赖天之大气举托 月…缺 禀日之光以明之
中医理论: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 阴气为血” “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 结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3、人体生长发育规律 ①阴精难成易亏
男子 难成 十六精通 易亏 六十四精绝 女子 十四经行 四十九经断
二、相火论
“相火论”是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是丹溪“阳 有余阴不足论”的立论基础之一,对后世命门学说 形成影响很大。 1.丹溪以前对相火的认识 始于《内经》,运气概念
《内经》----运气的概念,表示时令节气 君火----春分后六十日之中,为君火主位时期, 气候温和 相火----夏至前后三十日,“炎热大行”
宋金元时期开始于脏腑结合 钱乙“肝有相火,肾为真水” 刘完素《素问病机保命集.病机论》中谓 “命门 相火” 张元素:“命门为相火之源”《脏腑标本药式》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出:“相火乃下焦 包络之火,元气之贼”。
2.丹溪对相火的认识---------常与变
相火之常 所谓相火之常,是指相火在人体中的正常 生理活动,亦即生理之火,人身之动火。
(1)、相火妄动的原因
“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 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 “大怒则火起于肝, 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谓 君主,自焚则死矣。” “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指异常之五火)相煽,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 阴绝死。……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2.时代背景
地处江浙,湿热相火为病较多; 局方盛行,习以成弊; 金元时期,推崇理学;
三、学术思想--阳有余阴不足论
“阳有余阴不足”是丹溪阐述人体阴阳的基 本观点。并以《素问》“阳者,天气也, 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 阴道虚。”等论作为其立论的基础 。其 主要论点主要是通过取类比象、参悟理 学、考察人体得出来的结论。
⑷中风:
病机:痰热生风
治疗: 治痰为先、次养血活血
治痰,二陈汤加减
养血活血,四物汤
伤寒 治一老人,饥寒作劳,患头痛、恶寒、发热、骨 节痛、无汗、妄语时作时止,自服参苏饮子取 汗,汗大出而热不退,至第四日,诊其脉洪大 数而左甚。朱曰:此内伤证,因饥而胃虚,加 以作劳,阳明虽受寒气,不可攻击,当大补其 虚,俟胃气充实,必自汗而解。遂以参、芪、 归、术、陈皮、甘草、加附子二片,一昼夜尽 五帖。至三日,口稍干,言有次序,诸症虽解, 热尚未退,乃去附,加芍药。又两日,渐思食, 颇清爽,间与肉羹。又三日,汗自出,热退, 脉虽不散,洪数尚存。
四、杂病论治 (1)、郁证 · 丹溪:“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 郁,诸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病机:气血郁滞 丹溪创立六郁之说 郁者有六:气、湿、热、痰、血、食诸 郁。 六者可单独为病,亦可相因致病,以气 郁为关健。
治疗:调气 越鞠丸统治诸郁。
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
⑵血证
“近世治病,多不知分气血,但见虚病,便用参芪,属气 虚者固宜矣,若是血虚,岂不助气而反耗阴血耶! 是谓血 病治气,则血愈虚耗甚,而至于血气俱虚。故治病用药, 须要分别气血明白,不可混淆。”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 液亦随气而顺矣”
具体证治: 二陈汤为基本方:半夏、橘红、茯苓、甘 草(生姜、乌梅)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半夏----主药,辛温而燥,燥湿化痰 陈皮----理气,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生姜----降逆化痰 乌梅----敛肺气 “湿痰燥之,热痰清之,寒痰温之,风痰 散之,老痰软之,食积痰消之”
朱谓此脉洪,当作大论,年高而误汗,以后必有虚 证见。又与前药,至次日,自言病以来不更衣十三 日矣,今谷道虚做努责,进痛如痢状不堪,自欲用 大黄等物。 朱曰:大便非实闭,乃气因误汗而虚,不得充腹, 无力可努。仍用前药,间以肉汁粥及苁蓉粥与之, 翌日,浓煎椒葱汤浸下体,方大便。诊其脉仍未敛, 此气血仍未复,又与前药。两日小便不通,小腹满 闷,但仰卧则点滴而出。朱曰:补药未至,与前方 倍加参芪,两日小便方利。又服补药半月而安。 (《古今医案按》卷一)
妄动的原因: 温柔、声色物欲刺激—心火动诱发相火动 情志所伤,脏腑失调—五火亢盛、相火妄动 饮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热动诱发相火妄动
⑵相火妄动的危害 “人之疾病亦生于动,其动之极也,病而 死矣”。 ①、煎熬真阴 “动则精自走”,“煎熬真阴,阴虚则病, 阴绝则死”
②、损伤元气 《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李杲:“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 负”“相火,元气之贼也”
• 《格致余论》一卷:首载饮食色欲箴;次载 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以及治病求本论、 诸疾等,共42论,为丹溪医学论文集。
• 《局方发挥》一卷:以问答体裁对《局方》 中有关疾病的病机、病源进行阐发,力纠时 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
二、学术渊源与时代背景
1.学术渊源 《内经》“非素问无以立论„素问载道之书也” 学于知悌,兼采张、李之说:继承了刘、张、李 诸家学术思想 。 宋儒理学的影响:参悟太极动静之理,阐发对人 体阴阳的认识。
“居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 “胆者,肝之腑; 膀胱者,肾之腑;心包络者,肾之配,而下焦司肝肾 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即寄位于肝肾、分属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 等脏腑。

总上: 相火属于有名无形之气



脏腑之本 经脉之根 呼吸之门 三焦之源
• 为人体生气之源,所以“人非此火,不能
有生”

2、相火之变 所谓相火之变,是指相火的异常活动,即相 火妄动,属病理之火,为元气之贼(人身贼 邪)。 正常的相火是生命之动力,而过度的相火便 成了妄动,妄动则为元气之贼,成为致病因 素。
朱震亨
生平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 义乌)人,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 翁。生活于公元1281-1358年,即元至元十八 年至元至正十八年。
其自幼好学,过目成诵,曾师事东南大儒许谦研 究理学,年至四十,痛庸医误人,转而功医, 负笈寻师,不远千里,后得杭州名医罗知悌之 真传。罗为刘完素再传弟子,旁通张从正、李 杲之学,因而,丹溪继承了刘、张、李诸家学 术思想。故其治医能发挥经旨,参合哲理,融 会诸家,并能结合临床实践而创立新说。 后 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 “金元四大医家”。
重视相火病变的 研究,大倡“阳有余 阴不足论”,谆谆告诫人们勿妄动相 火,宜保护阴精,治疗则强调滋阴降 火,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倡导者 。
著作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丹溪心法》 《金匮钩玄》 《丹溪手镜》 《脉因证治》 《丹溪心要》 《丹溪秘传方诀》 《丹溪医案》 《平治荟萃》 《 产宝百问》 《丹溪篡要》 《素问纠略》 《丹溪秘传方诀》
咳嗽 一男子,三十五岁,因连日劳倦不得睡,感嗽疾, 痰如黄白脓,嗽声不出。时初春大寒,医与小青 龙汤四帖,觉咽喉有血腥气上逆,遂吐血线,自 口中左边出一条,顷遂止。如此,每一昼夜十余 次,诊其脉弦大散弱,左大为甚,人倦而苦于嗽。 丹溪云:此劳倦感寒,因服燥热之剂以动其血, 不急治,恐成肺痿。遂与参、芪、术、归、芍、 陈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节麻黄,煎成,入 藕汁。服二日而病减嗽止,却与前药去麻黄,又 与四帖,而血证除。脉之散大未收敛,人亦倦甚, 食少,遂于前药去藕汁,加黄芩、砂仁、半夏, 至半月而安。 (《古今医案按》卷五)
丹溪:相火妄动-->耗伤阴精-->元气之化 生之源亏乏-->元气虚
(三)、火热证治 “诸火病自内作”-->内伤热病 1、主要贡献 (1)、阐发阴虚火旺病机,创用滋阴降 火法 “阴虚火动难治”:“补阴即火自降”,“有 泻火为补阴之功”
(2)、提出“气有余便是火”的论 点 · 气机逆乱-->邪火内生(阴阳气机失去 平衡)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 · 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
2、具体证治 (1)实火可泻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2)火郁当发 火郁于表:辛凉之品(银翘散、桑菊饮) 火郁于里 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
(3)虚火可补 · 阴精虚而火动《医宗金鉴》认为大补阴丸 “骤补真阴,承制相火”以知、柏降火以清 源 熟地、龟板、猪脊髓补精以培本 · 阴血虚而火动丹溪认为:四物汤加炒黄柏 为“降火补阴之妙剂”
“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
②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 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等等 -->欲望无穷
《格致余论》中,首列“饮食箴”、“色欲箴”两篇, 示人要节制饮食与色欲,不使相火妄动,以保持阴平 阳秘。
提出:淡饮食,薄滋味,修心养性,节 制情欲
养生、预防思想: · 儿童----不宜过分娇养(三分饥,三分寒) · 青年----晚婚,节房事 · 老年----饮食:茹淡节食(老人易饥而难 消化) 性情:百不如意,怒火易炽→→收心养心 治疗:养阴----扶养阴气阴精 抑阳----抑制情欲相火
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生不息之气。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 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 有生。”
①、相火的作用----维持生命,推动脏腑 经络的正常活动,人身之动气。 ②、相火的运动----动皆中节 ③、相火的性质----内阴而外阳,属动, 以精血为物质基础。 ④、相火的部位----寄予肝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