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

合集下载

2024年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2024年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2024年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李商隐诗两首》。

具体内容包括《锦瑟》和《无题》两首诗的详细解析。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诗歌,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典故。

2. 分析并领会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讨论,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锦瑟》和《无题》两首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及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李商隐诗歌中的朦胧美、含蓄美,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背景。

(2)详细解读《锦瑟》和《无题》两首诗的字词、句子、篇章,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李商隐诗歌的鉴赏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锦瑟》关键词、诗句。

2. 黑板右侧:《无题》关键词、诗句。

3. 黑板中央: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锦瑟》和《无题》两首诗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并领会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并体会李商隐诗歌中的朦胧美、含蓄美,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材概述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殊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劲,特殊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准确的解释。

尽管如此,假如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好像都主见: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同学读诗诵诗的力量,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自己。

根据“阅读——把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同学渐渐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诗歌赏析的要领,培育喜爱诗歌的情感,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老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老师采纳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供应网络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支配:1—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李商隐简介1.1 生平背景讲解李商隐的生活年代,唐朝晚期,约公元813年至858年。

提到他出生于河南焦作,官至秘书省正字。

1.2 文学成就强调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简述他的诗歌风格,以抒发感慨、表达情感见长,形式上注重声律和对仗。

1.3 诗歌特点讲解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点,如含蓄、深沉、意境悠远。

提到他的诗歌中常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富有哲理性。

第二章:《锦瑟》解析2.1 诗歌背景介绍《锦瑟》的创作背景,据传是李商隐为其妻子王氏所作。

提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哀愁。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强调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无端五十弦一弦杂,五十弦上一弦清”。

讲解诗中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的例子,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3 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使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郁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第三章:《无题》解析3.1 诗歌背景介绍《无题》的创作背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提到诗人以“无题”命名,表达了这首诗的广泛情感和普遍性。

3.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强调关键词语和意象,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讲解诗中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的例子,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3 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使用对比、象征等手法。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

第四章:《夜雨寄北》解析4.1 诗歌背景介绍《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

提到诗人以“夜雨寄北”命名,表达了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4.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强调关键词语和意象,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讲解诗中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的例子,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3 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使用问答、寓情于景等手法。

语文古诗高二《李商隐诗两首》教案范文2篇

语文古诗高二《李商隐诗两首》教案范文2篇

语文古诗高二《李商隐诗两首》教案范文2篇语文古诗高二《李商隐诗两首》教案范文2篇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下面跟着本文库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学习目标】一、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二、通过诵读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三、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教学设想】一、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

二、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诵读法、提问法相结合的学生自主讨论。

四、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是本课教学重点。

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自学引导】认字解词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古典诗文中的词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应当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课文中一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

字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查音、注释,教师检查订正;也可以由教师利用视频出示一些字词,学生拼读讲解。

字词教学要利用课本的注解,还要注意解决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

一、正音正字:锦瑟(sè )弦(xián )柱惘(wǎng )然马嵬(wéi )未卜(bǔ )宵柝(tuò )晓筹(chóu )驻(zhù )马二、解释词语: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

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三、补充译诗《锦瑟》: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激趣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整体感知旷世情种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

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

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篇激情荡漾,轻薄浮艳。

这些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

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

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

使后人如雾里看花,评价极为分歧。

王渔洋诸人,早就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创作背景。

2.掌握《无题》《锦瑟》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及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无题》《锦瑟》两首诗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领悟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无题》1.导入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无题》,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无题”的含义,探讨诗人为何用“无题”作为。

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无题》,体会诗歌的美感。

5.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无题》的理解和感悟,展开讨论。

6.作业布置第二课时:《锦瑟》1.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象征意义,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锦瑟》,体会诗歌的美感。

5.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展开讨论。

6.作业布置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李商隐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2.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七、教学资源1.李商隐诗歌选集。

2.古典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3.互联网资源,如诗词解析、鉴赏文章等。

八、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学生作业评价。

3.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测试。

九、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古典诗词朗诵比赛。

2.引导学生参加诗词鉴赏社团活动。

3.邀请专家进行古典诗词讲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歌,领悟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诗国风采”的《李商隐诗两首》,包含《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马嵬》(其二)则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锦瑟》和《马嵬》(其二)两首诗的内容,体会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并掌握《锦瑟》和《马嵬》(其二)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李商隐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锦瑟》和《马嵬》(其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中提炼出诗人的情感,体会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琴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琴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何象征意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李商隐诗两首。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诗歌(1)分析《锦瑟》的表达技巧,如比兴、象征、拟人等。

(2)解读《马嵬》(其二)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对历史的反思。

4. 例题讲解以《锦瑟》为例,分析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马嵬》(其二)中的表达技巧。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情感,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锦瑟》表达技巧:比兴、象征、拟人情感: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2. 《马嵬》(其二)表达技巧:对比、用典、讽刺情感: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锦瑟》和《马嵬》(其二)。

(2)分析《锦瑟》和《马嵬》(其二)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1)见教材。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李商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李商隐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李商隐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2 诗歌解析:选取两首李商隐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以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诗歌解析:分别对两首李商隐的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诗歌文本:准备李商隐的两首诗歌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以便学生学习和解析。

5.2 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六、教学活动:6.1 诗歌欣赏:让学生朗读李商隐的诗作,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6.2 诗歌解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作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Li Shangyin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章2: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篇章1: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讨论法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

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

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

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

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

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1、字音锦瑟()弦()柱惘()然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2、词义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

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二、检查预习1、背诵诗歌,整体感知2、注音字音3、解释词语三、鉴赏诗歌《锦瑟》1、整首诗的大意是什么?明确: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

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板书,锦瑟——华年忆情)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提示:我们同学都经常听音乐。

就拿听音乐举个例子。

如果你有一段比较伤心的往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这时候,你忽然听到一首伤感的歌曲,你觉得,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符合你的情境,你是不是会回想起你那段伤心地往事?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

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

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

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3、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明确:一般用典的作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

作者用到的事后一种意思。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

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

),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板书,喜悦——哀怨情变)4、颈联是个对仗的的句子,哪里对仗?这里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明确: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

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

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

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最后一联的感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

(板书:忆情——惘然迷情)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波三折的表达了自己的惆怅哀怨的情感。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情到底是什么情呢?悼亡之情。

爱情哀伤自己的身世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

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

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马嵬》背景介绍(1)相关历史事件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

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

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

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2)写作背景《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朗读诗文整体把握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

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

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

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

(1)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明确: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

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

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

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

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2)梳理诗文大意3、具体赏析:(1)提问:《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3)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提问: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用了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6)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

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教学拓展:为什么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天子,还不如寻常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西方著名作家萨特说过“他人就是地狱”。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

唐玄宗是一位君主,他有他特殊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地位要求他必须要处理好自己与百姓和妃子之间的关系。

但是他既没有处理好政治上的关系,又错误地理解了他与爱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悲剧。

所以说,我们要享受真正的爱情,就必须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和谐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篇章2: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学习目标】一、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