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材概述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殊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劲,特殊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准确的解释。

尽管如此,假如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好像都主见: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同学读诗诵诗的力量,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自己。

根据“阅读——把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同学渐渐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诗歌赏析的要领,培育喜爱诗歌的情感,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老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老师采纳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供应网络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支配:1—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教学博苑03-02 1057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一、整体感知《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通篇追忆往事,以朦胧的意象表达诗人无限迷茫的心境。

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为无题诗。

此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意旨隐藏很深,晦涩难解,众说纷纭。

金末元初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清代诗人王士禛也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感慨。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借唐玄宗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教训,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是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

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

二、学法引导学习李商隐的诗作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知人论世,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对李商隐的生平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对理解他的诗作是很有必要的;二是必须正确对待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比兴手法,防止穿凿附会式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鉴赏;三是不求对李商隐诗歌的字句上的甚解,重在领略他的诗作的通体之美,以得精神之享受。

清末民初大学者梁启超的读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探究解读问题探究一: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思路点拨:《锦瑟》一诗,主旨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缈,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

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非得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激趣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整体感知旷世情种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

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

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篇激情荡漾,轻薄浮艳。

这些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

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

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

使后人如雾里看花,评价极为分歧。

王渔洋诸人,早就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创作背景。

2.掌握《无题》《锦瑟》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及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无题》《锦瑟》两首诗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领悟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无题》1.导入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无题》,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无题”的含义,探讨诗人为何用“无题”作为。

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无题》,体会诗歌的美感。

5.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无题》的理解和感悟,展开讨论。

6.作业布置第二课时:《锦瑟》1.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象征意义,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锦瑟》,体会诗歌的美感。

5.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展开讨论。

6.作业布置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李商隐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2.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七、教学资源1.李商隐诗歌选集。

2.古典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3.互联网资源,如诗词解析、鉴赏文章等。

八、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学生作业评价。

3.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测试。

九、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古典诗词朗诵比赛。

2.引导学生参加诗词鉴赏社团活动。

3.邀请专家进行古典诗词讲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歌,领悟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李商隐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李商隐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2 诗歌解析:选取两首李商隐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以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诗歌解析:分别对两首李商隐的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诗歌文本:准备李商隐的两首诗歌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以便学生学习和解析。

5.2 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六、教学活动:6.1 诗歌欣赏:让学生朗读李商隐的诗作,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6.2 诗歌解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作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两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李商隐的诗歌,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2.1 诗篇一:《锦瑟》诗句内容解析:学生通过朗读和讲解,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句欣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2 诗篇二:《无题》诗句内容解析:学生通过朗读和讲解,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句欣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李商隐的背景和诗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朗读李商隐的诗句,感受诗歌的美。

3.2 学习诗篇一:《锦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讲解,解释诗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

3.3 学习诗篇二:《无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讲解,解释诗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

四、作业与评估4.1 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两首诗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运用李商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5.2 文化探索:学生进一步研究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学生可以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参加诗歌朗诵活动,加深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唐诗三百首》等经典教材,收录李商隐的诗作。

6.2 辅助材料:提供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诗歌注释等参考资料。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人生背景、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

2.理解《夜泊牛渚怀古》和《无题·西塞山怀古》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生问候,以及核对教学进度。

2.通过图文、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李商隐的诗歌和人生成就,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

如•展示《蝉》等李商隐的其他诗歌•播放李商隐纪录片片段•介绍李商隐生平背景2.讲授新课1.阅读课文《夜泊牛渚怀古》和《无题·西塞山怀古》,对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进行简要介绍。

2.引导学生掌握《夜泊牛渚怀古》和《无题·西塞山怀古》的诗歌鉴赏方法:•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找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其次体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和文化背景,理解诗文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最后,结合自身情感和生活经验,进一步思考诗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3.课堂练习1.让学生阅读《夜泊牛渚怀古》和《无题·西塞山怀古》,并从语言、意境、情感等角度进行诗歌鉴赏。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技巧,以及他的人生体验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解读文言文难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针对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答疑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300字以上的读后感,对学习过的《夜泊牛渚怀古》和《无题·西塞山怀古》进行深度阐述。

2.布置每人一篇模仿李商隐诗歌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李商隐的诗歌和人生,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思考。

在课文阅读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让学生着重体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文化背景和人生体验,开发了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感性表现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加强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认识。

(3)通过比较阅读,增强对诗歌的鉴赏阅读。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对李商隐诗歌用典的认识。

【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锦瑟》一、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名诗佳句多如繁星,在晚唐诗坛上。

有一位最耀眼的孤独的明星,他不幸的遭遇让他一生左右为难,忧愁伤感,无所适从,但满腹的才华是他的诗众体兼备,情致深蕴,影响深远,他就是李商隐,现在我们李商隐代表作《锦瑟》和《马嵬》。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

三、诵读。

(全班集体诵读,个人自由背诵)四、欣赏《锦瑟》1.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2.合作探究(1)诗歌解析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教学博苑03-02 1048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诵诗能力,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3、德育目标:①.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②.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目标1之②和目标2。

学习方法:朗读诗作,阅读注释,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简介。

(参阅《第二课堂》)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二、试读,集体读,校正读。

三、有关《锦瑟》的评论介绍:⑴(《锦瑟》)此悼亡诗也。

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

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

“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

“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

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

(清•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评语)⑵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谓五十之年忽忽至也。

庄生梦醒,化蝶无踪,望帝不归,啼鹃长托,以比华年之难再也。

感激而明珠欲泪,绸缪而暖玉生烟,华年之情尔尔。

不但今日追忆无从,而在当日已成虚负,故曰“惘然”。

(清•杜诏、杜庭珠《唐诗叩弹集》评语)四、再齐读《锦瑟》,抓住注释来理解。

二十三岁时,李商隐在河南玉阳山之东峰学道。

唐朝崇道之风始于高祖李渊。

有鲜卑族血统的唐帝,为了神话李姓,附会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裔,形成了唐代“扬道抑佛”的宗教风气,即使贵为皇族宗室子弟,也不免会被遣送到道观清修。

这股风气在唐玄宗时代掀起高潮.至武宗时,“崇道”之风又掀高潮,士人学仙修道,遂成一时风尚。

于是赶时髦的李商隐也跑去学道。

刚上玉阳山学道时,李商隐还是很认真的,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以致于后来他情诗里的许多用句和隐喻都是源出于《道藏》。

不过,世事正如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倚,福兮祸所伏”,天资颖悟的他在沉迷典籍研究的同时,对于房中术的理解也大大加深。

他春心萌动,对男女之事的向往如春草埋根,如遇不上春风也就罢了,一旦遇上了,想不兴盛发芽都难。

有一天,像一个走在山林里未带雨具的人兜头淋了一场急雨一样,年轻的他邂逅了初恋女友宋华阳。

宋华阳是侍奉公主的宫女,随公主入山修道,住在玉阳山之西峰的灵都观里。

不料道心未成,爱情却不期而至。

因为和李商隐常在两峰之间来往,年轻貌美的她很快就和李商隐双双坠入了情网。

李商隐和宋华阳心知彼此的感情是不容于清规礼教的。

虽然当时公主王孙顶着学道的名义偷欢屡见不鲜,传说中高阳公主还和辩机和尚生了一个儿子,但清规戒律只可为特权阶级大开方便之门,俗话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人世不平正是如此。

于是他们只得背地偷欢。

身体的契合和偷情带来的野性、生疏的刺激让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

有时候不走寻常路反而可领略到爱情的难言美妙。

但是短暂的欢娱之后,深深的落寞便将两个人缠绕。

正如他自己写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被迫压的爱火往往分外炙烈。

在每个相会的夜晚,他们都如飞蛾扑火一样尽力地释放自己。

然而在分离时分,黯然拥抱着对方,天将破晓,又将别离,当窗隔座,相对黯然,见星沉海底,良时已逝,不免怅然。

李商隐看着窗外的冰轮皓月,抚着宋华阳的脸,感伤地说着爱的誓言:“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树水精盘。

”这时候的宋华阳只能依偎在他的怀里,默默垂泪。

天将晓,情未央,独看长河渐落晓星沉。

爱得深切时,他视她为至高至洁的月,又像是月里嫦娥,所以情愿明天的太阳永远不再升起,他与她就此沉沦在黑暗里,留住,手指间爱的良辰美景。

激情的后果是宋华阳怀孕了。

上头降下旨来:男的被逐下山,女的被遣返回宫。

等待他们的是永远的别离……时间可磨损情感,却不可磨损爱。

对于曾经沧海的深爱,很少有人能轻易忘却,我相信李商隐也是一样。

义山毕竟是情深恋旧之人,聪明的他便利用道教中“秘诀隐文”的表达方式来遣抒心怀。

这样一来,他的很多诗意更加清灵深远,让我们多了许多揣度和猜测。

很久以后他叹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他应该明白宋华阳是不悔的,因为他自己也不曾悔过。

他为她写了很多诗,《锦瑟》是最著名的。

他对月长叹,只是因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碧海青天夜夜心,他怀念那个不知结局如何的女子。

她和嫦娥一样深锁广寒宫,如果,能寂寂终老已是幸运了。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这是他离别京城时写下的一首《板桥晓别》。

今宵美景良辰后,余下了一地清辉;芙蓉红泪如血,触手凄艳冰凉,我以为这是你留给我最后的印记,爱的印记。

可是,思念清冷如霜雪。

如果天明日光照耀,你我手里依然一无所有,也请你不要绝望,为我珍重。

即使,告别爱情的时候,也希望你一切都好;我不再爱你的时候,也许不是我不爱你,只是,我已不能再爱你。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不知什么缘故,锦瑟会有五十根弦,我现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心情难以平静。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像庄周那样,我在清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飞舞的蝴蝶;像古蜀国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鹃鸟的悲鸣中。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大海茫无际涯,明月照在苍碧的水面,鲛人的眼泪化成万千明珠;蓝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里,天晴日暖,生出袅袅轻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种感慨岂待现在回顾追忆?它发生的当时我已经惘然失意,事后更何从追寻呢?五、进一步思考讨论中完成:1.《锦瑟》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

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

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

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更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

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

“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

“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明确】《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

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

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

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3.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

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里云雾了。

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六、背诵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试读,集体读。

二、关于《马嵬(其二)》:(参阅《第二课堂》补充资料)《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边读边讨论完成(抓住注释解读)1、《马嵬(其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蕴含怎样的意境和情感?【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