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课 祝福教案

2、祝福·教案【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重点]为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 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高中语文 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第二课《祝福》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祝福》描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将祥林嫂的悲剧放在“祝福〞的热闹情景中来描写,刻画出祥林嫂周围的各类人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各种态度,从而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解析:《祝福》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然后按时间顺序表达悲剧的主体部分,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主题。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解析:〔1〕把握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反封建主题的关键,学习时,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来挖掘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本文通过人物不同时期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悲惨遭遇,学习时可以通过这些买描写,尤其是人物眼睛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同时,学习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
〔3〕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来表达故事,因此,要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文章把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放在祝福的情境中来表达是有其深意的,要注意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是本文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祝福〞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2、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学习本文的重点,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支持条件1、重视预习环节,通过课前阅读全文了解小说内容。
2、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把握课文主题。
3、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设计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概括各部分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优秀设计(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优秀设计(3页)《祝福》教学设计镇海区龙赛中学语文组张纯瑜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手法。
2、理解课文批判礼教、批判看客、反思知识分子劣根性三位一体的主旨。
3、通过《祝福》了解鲁迅其人其文,尤其是鲁迅作品的常见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批判礼教、批判看客、反思知识分子劣根性三位一体的主旨。
2、通过《祝福》了解鲁迅其人其文,尤其是鲁迅作品的常见主题。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有人说,“不读鲁迅,就无以了解现代中国。
”关于大先生:他善写那种被酷爱温暖的人斥为冷酷的文字,却要钳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
他为这样三种人写作:替那些寂寞的、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呐喊,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而作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给敌人写作,为使他的“想到自己的不圆满”。
鲁迅是要穿透“皮肤”的伪饰,剥落出血淋淋的骨肉的“真实”,凝视那历史、文化、生命中最深层次的“真实”。
那些永远新的旧故事(鲁迅作品介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2、整体感知:思考:在这个名为“祝福”的故事里,祝福之夜发生了什么事情?明确:在新年的祝福声中,祥林嫂无声地死去。
(故事的开头)这就像一个悬念迭出的凶案现场,请你来破案。
面对一起凶案,我们需要了解的两个最主要的问题是:死者是谁——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凶手是谁——谁害死了祥林嫂?3、文本探究一:围绕整体感知中提出的两个核心问题,思考:1)、初来鲁镇的祥林嫂是什么样的?模样周整手脚壮大不很爱说话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安分耐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容易满足)什么?明确:(1)、“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2)、“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祝福》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祝愿》教学设计设计新人教版必修 3学科语文课型新讲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祝愿知识与技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绘、动作描绘、语言描绘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能 2.领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绘的作用。
三维过程与方整体感知,掌握小求情节。
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构造,认识倒叙的作用。
目法标感情态度正确掌握祥林嫂的形象特色,理解造成人物惨剧的社会本源,进而认识旧社会与价值观封建礼教的罪恶实质。
学高一的学生对于小说其实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爱阅读小说。
可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情是小说的故事情节。
所以老师要合时采纳状况,指引学生从情节下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分象,深入剖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析重要点:领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绘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惨剧的社会本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实质。
点新我们在初中以前学过鲁迅的小说《故土》、《孔乙己》,此中由开朗可爱而变为麻痹愚笨的课闰土,站着饮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日,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导先生又一篇有名的小说- ——《祝愿》。
语讲课内容一、自主预习1、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定人。
2、背景感知授《祝愿》写于1924 年,反应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乡村妇女的凄惨命运。
课时间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阅读自主预习,勾勒对资料外的内容进行 5 分钟要点,识记内容增补3、祝愿”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以前流行过的迷信风俗。
过4 文化知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解说新课1、基础知识寒暄( xuā n )朱拓( t à)烟霭(ǎi )间( ji àn)或悚( sǒ ng )然程不更 gē ng)事谬( mi ù)种本分( f an )俨( y ǎ n)然哭泣( ya)尘芥( ji a堆贺家墺(à o)驯( x ùn)熟桌帏( w?i )讪讪( shàn )怔怔( zhang)渣滓( zǐ)瞥( pi ē)见拗( ni ù)可是蹙 (c ù) 缩门槛 ( k ǎ n)窈 ( y ǎ o ) 陷歆享 (x ī n牲醴 ( lǐ )踉跄 ( p án sh án )草窠( kē)窥( kuī)探2、人物形象本文塑造了祥林嫂如何的形象?请联合全文剖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注意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倒叙写作手法。
4、体会祥林嫂的悲剧色彩,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与重点】1、故事情节2、倒叙的作用3、祥林嫂的生活与人生【教学方法】点读法、引读和分析、合作与探究、归纳和总结【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她,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面容枯瘦,目光呆滞、头发蓬乱。
她的名叫祥林嫂,她是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她以自己的悲惨遭遇鞭笞者黑暗的社会,惊醒着愚昧的世人,昭示着“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中国妇女的凄惨人生,它定格在一代代读者的心里,让我们铭记和惊醒。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去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1、阅读全文,按小说的基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思考:本文开头写的是什么?为何将结尾放在前面?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背景和结局;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追根兴趣,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3、情节概括序幕:鲁镇准备祝福结局:祝福之夜惨死开端:逃避初到鲁镇发展:被逼卖到贺家高潮:再寡再到鲁镇尾声:鲁镇正在祝福第二课时了解祥林嫂的一生一、祥林嫂的人生轨迹1、教师引导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2、学生筛选信息,阅读归纳主要事件。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说祝福的话,来表达对同伴和亲人的祝福。
2、设计和装饰祝福卡。
活动准备:1、挂祝福卡的树。
2、将不同形状的卡纸用红绳子穿起来。
活动过程:一、祝福大比拼。
1、幼儿已经收集了大量的祝福语,我们都会说,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会说的祝福语多。
2、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说祝福语比赛,规则不能说重复的话,看哪一组说的祝福的'话多。
二、装饰祝福卡。
1、选择适合自己祝福语的卡片。
例如:圆形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心型送给同伴。
2、用彩笔画出对亲人和同伴的祝福。
老师做巡回指导。
三、祝福树。
1、幼儿自己将画好的祝福卡片装饰在树上。
2、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祝福卡是送给谁的。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篇二」一、教案设计学生分析:大班孩子临近毕业,孩子们即将离开幼儿园,成为一名小学生。
他们有很多不舍,舍不得幼儿园、舍不得老师、舍不得幼儿园的弟弟妹妹对于朝夕相处在一起的弟弟妹妹们,她们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对于我们中班的弟弟妹妹也有很多心理话想对哥哥姐姐说。
于是设计这样一个互动活动目标设计:1、在与哥哥姐姐的互动中,理解诗歌内容,尝试创编诗歌。
2、能大胆的说出自己对哥哥姐姐的祝福,体验这份珍贵的友情。
过程设计:一、哥哥姐姐送祝福(理解诗歌内容)二、弟弟妹妹送祝福(尝试创编诗歌)三、互赠送礼物资源设计:哥哥姐姐准备一句话(诗歌形式);中班幼儿准备小礼物评价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正确充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突出重点,能联系实际。
教师教学环境有序、互动、民主、和谐。
教师为人师表,有探求新知的热情二、课堂实录一、哥哥姐姐送祝福(理解诗歌内容)(大班三位小朋友进教室)t:大班的哥哥姐姐马上要毕业了,要离开生活了三年的幼儿园,她们有很多心里话想跟你们说。
让我们用掌声欢迎哥哥姐姐。
(“弟弟妹妹好”,“哥哥姐姐好”互相问好)。
让我们听听哥哥姐姐的心里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设计2:第2课 祝福

祝福一、教学目标通过讲解《祝福》,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
3、掌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知识归纳总结鲁迅人生的几次转折点1、家道破落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2、弃医从文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
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
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3、痛苦的婚姻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
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
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举行。
夫人是朱安,鲁迅曾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小脚,没有文化,比鲁迅先生大三岁,与鲁迅先生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九年。
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于是开始了新的生活。
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
翌年,鲁迅与许广平离京,于1927年在上海同居。
这段漫长而痛苦的婚姻给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使他对中国的妇女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
也可以说小说《祝福》是这个思考的结晶。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3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写作背景简介:《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通过理解“祝福”的含义,进一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导入课题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2、回顾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文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
三是为了他的敌人: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黑色的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3、创作背景《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画出重要字词,列出祥林嫂年表和“我”在鲁镇的活动时间表,并划分情节。
2、正音。
寒暄xuān 送灶zào 陈抟tuán 朱拓tà荸荠bíqi 门槛kăn 咀嚼jŭjué渣滓zĭ炮烙páo luò窈陷yăo 草窠kē蹙缩cù歆享xīn 牲醴l ĭ唾弃tuò蹒跚pán shān一瞥piē驯熟xùn 俨然yăn 醉醺xūn钝dùn响瓦楞wǎléng间jiàn或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ú不更gēng事谬miù种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 脸颊jiá絮絮xù呜咽yè桌帏wéi 讪讪shàn敛liǎn 怔怔zhēng3、补充词语解释。
间或:副词。
有时候;偶尔。
悚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
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
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
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
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象声词。
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絮絮:语繁不断貌;连绵不绝貌。
呜咽: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也作盘跚。
4、祥林嫂年表。
二十六七岁以前:童养媳。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丈夫,初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病逝。
三十或三十一:阿毛春上被狼吃,同年秋再到鲁镇做工。
三十一二岁:捐门槛。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之后:沦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总之: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5、“我”在鲁镇的活动时间表。
12月23日,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访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
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
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
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
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
天亮,离开鲁镇。
6、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序幕祝福景象 1――2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开始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7、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8、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三、形象分析(一)引入分析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指出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祥林嫂。
(二)祥林嫂的肖像小说对祥林嫂的肖像有过几次直接描写?这几次外貌都有什么变化?初到鲁镇脸色:脸色青黄两颊:两颊却还是红的眼睛:顺着眼衣着饰物: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一身重孝,一个深受生活折磨的凄苦的寡妇)精神状态: 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性格特点:年轻,勤劳,朴实,勤快耐劳。
再到鲁镇脸色:脸色青黄两颊:两颊已消失了血色眼睛:顺着眼,眼角上泪痕(再受打击,形容枯槁)衣着饰物: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生活依旧)精神状态: 眼光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临死之前脸色:黄中带黑两颊: 脸上瘦削不堪,头发全白眼睛: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衣着饰物: 手拄竹竿下端已经开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精神状态:木刻似的,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不变中看其形象:朴实、本分、耐劳,温顺、善良,顽强;变中看其形象: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三次肖像描写揭示了祥林嫂悲苦的命运!(三)祥林嫂的眼睛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作品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请找出来,说说她当时怎样的内心世界。
祥林嫂眼睛内心世界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善良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活僵尸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点评: 作者用对比、白描手法刻画了祥林嫂的眼睛,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
眼泪,写尽了祥林嫂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眼泪,写尽了祥林嫂从生到死的过程!(四)祥林嫂的反抗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是一味被动接受,还是做过反抗?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有一定的反抗性!!!教师点评: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
这注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人。
祥林嫂满足于在鲁四老爷家做奴隶的生活,满足于满足于捐门槛赎罪,她曾通过逃婚、撞香案角、捐门槛、质疑灵魂的有无来试图抗争她不幸的命运,但他绝不是为了反抗封建礼教。
(五)祥林嫂的语言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六)谁是凶手1、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的零星表述。
比较阅读“五张账单”,看看能发现什么。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还债二十千,还剩十多千)捐门槛的价钱:大钱十二千“发现秘密”: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点评: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
2、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学生合作交流(分组交流):①文中“同情她的人”是谁?怎么“把她往死里赶”?明确:“我”、“柳妈”。
从“我”与四叔的寒暄、“我”与祥林嫂的对话中分析“我”的形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魂灵有无”的问题,原本作为一个有知识的没有明确告诉祥林嫂人世间没有灵魂,而让祥林嫂陷入极度恐惧之中,最终郁郁而终,对于祥林嫂的死,“我”是有一定罪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