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诗经-氓》(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诗经-氓》(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宋莉莉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了解比兴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

2.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三千多年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发生在淇水边的古老的爱情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那个人,让我们走近他们!二、检查预习情况关于《诗经》(数字化《诗经》课件展示)(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三、朗读诗歌,概括故事情节早自习的时候已经预习了课文,也结合注释疏通了字词,请同学朗读。

(音读、意读: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诗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1、明确:女主人公以自叙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她的故事分为三个阶段,恋爱、婚变,最终清醒决绝。

2、提问:女主人公在三个阶段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明确:(一、二章)恋爱――热情幸福(三、四、五章)婚变――沉痛怨恨(六章)决绝――清醒刚强大家看看诗歌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主人公的感情?――怨(诗眼)而每个阶段淇水似乎都是她故事的见证人。

找出出现淇水的句子。

思考这一意象的作用。

3、在把握感情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赋、比、兴手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品析语言,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重点难点】1、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人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掠过时光的尘沙,穿过蒹葭,我们便会感悟到人类童年的纯真,多情和感伤的声调会拨动我们的心灵的琴弦,让我们感受到多情和哀伤的雅致与疼痛。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去感受一味痴情的女子心灵的呐喊。

二、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

“比”,即比喻,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古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1、阅读正音,背诵。

①结合课文注释,边读便勾画注音。

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②集体阅读背诵。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篇一」《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2. 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 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

2. 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难点:赋比兴所对应的作者感情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上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对“赋比兴”有了一定意义的了解,对诗歌字词、基本内容也有了了解,对课文较为熟悉,但是对本诗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情感分析、深层理解尚不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这个字可以解释为讽谏时政、批判社会,也可以从小处解释为抒发悲怨。

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氓》,看看抒情女主人公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悲怨。

首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怨”的句子。

二.“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原想同你(“你”是谁?--氓)白头偕老,但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怨恨”,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时也将这篇文章定义为了“怨妇诗”(板书)有句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弄明白这个怨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事、归于何处。

1. 首先,怨起于何时?作者一开始就对氓产生怨恨了吗?生:没有。

他俩原来感情怎么样?--很好(让我们齐读一二段,看看他们感情好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这两段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们可不可以猜测一下,文章开始时女子的年龄大概是?--(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案)总的来说,就是年轻。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书中找出依据来证明?书中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提到了一种植物--桑树,写桑树的叶子由新鲜润泽到枯黄陨落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我们联系一下上节课讲过的诗经六艺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什么是赋,赋是铺陈其事,什么是比--以彼物比此物,简单说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理解为联想。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诗经》两首:氓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氓 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氓》两首;(2)理解《氓》两首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两首;(2)学会比较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氓》两首的艺术价值;(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氓》两首所表现出的真挚感情和美好品德;(2)认识《氓》两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中的《氓》两首;(2)理解《氓》两首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3)掌握《氓》两首的艺术特色和文学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氓》两首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2)深入理解《氓》两首所表现的情感和价值观;(3)运用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氓》两首进行探讨。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阐述《氓》两首在《诗经》中的特点和价值;(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氓》两首,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互动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氓》两首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2)对比分析,《氓》两首在情感表达、意象描绘等方面的异同;(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审视《氓》两首的艺术特色;(2)教授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氓》两首所表现的情感和价值观;(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中的《氓》两首;2. 结合课文,总结《氓》两首的艺术特色;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氓》两首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掌握《氓》两首的艺术特色和文学鉴赏方法的情况;3. 学生在合作探讨、诗歌鉴赏和情感教育环节的参与度;4. 针对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3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3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精选3篇(一)教材分析:《高一语文下册》是高中语文的一个重要教材,是学生在高一下学期使用的教材之一。

其中,有一篇古文《氓》,也是其中的一篇课文。

《氓》是《诗经》中的一篇民歌,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不公的现象,展示了人民群众对于贫苦、困难的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了解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教学目标:1. 了解《氓》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2. 理解《氓》的人物形象、主题内容并正确把握。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氓》的主题、人物形象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贫富差距、社会问题的视频、图片等素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入课文话题。

2. 学生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阅读、分析课文,共同探究《氓》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并进行讨论。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合作研究成果,教师对《氓》的人物形象、主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正确把握课文。

4. 学生自主作答: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作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集体订正,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资源:1. 《高一语文下册》教材2. 视频、图片等素材3. 学生讨论小组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氓》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作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加强对课文的分析和研究,提前准备好教案,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精选3篇(二)教材:高中语文《文言文选读》下册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

《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

《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

《氓》优秀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

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

《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

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

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

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回答这道题,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从诗歌的语言中品味出人物情感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对这首诗歌独特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预设学生鉴赏要点:
①对直接抒情词句的分析: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于嗟、悼、怨。

②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桑叶和淇水。

③对人称变化的分析:氓、子、士。

教师的点拨提升点:
①补充《诗经》中典型比兴手法诗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夭》
解析:用鲜艳的桃花为比,兴之以年轻美好的新娘的千娇百媚。

诗人用初春时节含苞欲放的桃花写出待嫁新娘娇羞而又期待的复杂表情。

②补充后代诗词中景同而心绪不同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一杜甫《登高》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
霜。

--- 毛主席《采桑子•重阳》
解析:同样面对秋景,一面是杜甫萧索寂寥,一面是主席的辽阔豪迈;皆因心中心情不同而对景有了不同的感受。

【设计思路】补充《诗经》比兴手法的诗句,以显现诗经比兴手法运用的普遍性和它对后代诗歌的借景抒情传统的重要影响,以
此体现其源头作用。

2.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设计思路】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是“课标”中对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明确要求。

(三)课堂小结
1.简单回顾感受、鉴赏人物形象的过程。

2.小结:今天,我们在《诗经》这片土壤中,借助直接抒情词句、比兴手法及景物描写、人称变化等载体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

女主人公因爱情失败而毅然出走,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才是该诗作绵延千年的原因,是熠熠生辉的进步意识带给人物的不朽生命!
3.再次诵读文本。

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诵读诗文的第5、6 章,要求融情
于读--- 此时你我皆是她。

【设计思路】锻炼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诗歌诵读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四)布置作业
1.从恋爱、婚变和离弃三个章节中,任选一个,进行改写,力求改写出的文字有画面感,能真实地反映出主人公的心情和形
象,可以加入适当的虚构。

2.阅读《蒹葭》这首诗歌,鉴赏诗中的比兴手法。

【设计思路】改写一一使学生对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更加具象化;比兴手法鉴赏为理解《诗经》比兴手法的源头作用和后面诗歌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板书设计
情的载体:直接抒情语句比兴手法景物描写人称变

情感变化:甜蜜伤痛怨恨
人物形象:痴情勤劳真诚清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