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PPT课件汇总:第三单元PPT课件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PPT课件汇总:第三单元PPT课件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PPT课件汇总第三单元课件汇总第三单元目录8 兰亭集序王羲之9 赤壁赋苏轼10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暑期寄语虚度光阴往岁迁,云高秋立再结缘偃城莞尔圣人笑,陋室愧然俗子虔师旷炳烛终不晩,老泉悟道亦为贤今兹亮剑招招论,终信悬梁必曙天高考文言文考什么?(19分)1. 实词的解释2. 虚词的用法3. 句读4. 句子的翻译5. 文意的把握6.文化常识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又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迭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恨了没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而深闺徒留胭脂味人雁南飞转身一瞥你噙泪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怎么睡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对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兰亭序周杰伦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

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字逸少。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303--361)作者简介王羲之像《兰亭集序》唐人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流觞曲水☆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慨: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乐第一部分(1—2):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整理精校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整理精校版)
《兰亭集序》开篇以一“乐”字作统领,写景、写事、写情,然后以一“悲”字为核心,写宴集之后的感慨。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感慨顿生;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痛”随之而生。又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之来者”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岂不痛哉”!因此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赤壁赋》由现实中的“水月”入笔,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展现柔和之美;之后转入历史中的“水月”,凭吊古人,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饱含苍凉之意;最后写及哲理中的“水月”,感叹人生须臾,体悟人生之道,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正所谓在水月中体情悟理,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而兼具哲理。
二、单元教学策略——其志一也
古代散文教学是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要想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就必须转变以往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习惯。这几篇经典散文的教学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体现新课标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游褒禅山记》前两段记游,与后文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议论部分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作文章。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本文的议论部分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时便体现了这一点。首先要有志;虽有矢志不渝的决心,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这里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最后阐明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在这里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治学、处事应该有很好的启发。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三单元-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三单元-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归纳文言知识,体会文章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大意,理清写作思路,反复诵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认作者的思想内涵,学会把握和珍惜时间。

【学情分析】1、学生的文言基础较薄弱,缺乏学习文言的热情。

2、只注重文言知识点的归纳,忽视思想感情的深入体悟。

【教材分析】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必然面对的一道难题,特别是其中的山水游记。

游记散文看似简单,可学生阅历不足,思考不深,便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描绘美好的自然景物时还要寄寓作者的志趣情怀,而不能爱憎一目了然。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感悟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书籍,图片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又到清音阁》:桥下牛心锁,依稀是旧痕。

深山无日月,俗世转乾坤。

我们齐读屏幕上的这首诗。

这首绝句,是2023年12月末,我再次到清音阁写下的。

作为峨眉人,各位同学对清音阁应当不陌生。

如果有同学去过几次,或者说不论去过几次,对清音阁的感受可能都是一样的——幽和美。

清音阁一如既往地幽美,似乎那儿的光阴驻足不前了。

可是我们却也十分清楚,时间并没有停止。

——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就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是的,所以,面对美好的山水,人们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甚至爱憎难分。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也是写山水的,那个地方叫兰亭,也是一个名闻天下的景点。

十三年前的某段时间,我的周末也常常是在那里度过的,——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若干时日后,还会以这样的方式相逢,这就算是“熟悉的陌生地”吧。

所以,学习完课文之后,我们还可以一起欣赏兰亭美景。

进入文本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

因为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和他的这篇文章,才让“兰亭”不朽的。

二、作者本文的作者王羲之,我想各位同学应该是有一定印象的,因为上学期我们共同阅读的《世说新语》里有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练习.doc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练习.doc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练习《兰亭集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 1)修 短随化 : ( )()( 2)不能喻 之于怀 : ()( 3)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 4)信可乐也 ()(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终期于尽()(7)向之所欣(......( 8)列坐其次()(9)因寄所托 ()()( 10)以之兴 怀()( 11)感慨系 之(.. ... ..)))2. 解释成语①茂林修竹 : ③放浪形骸: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 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 (3) ..古义 :今义 : 或取诸怀抱..(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文 古义. .②天朗气清 : ④情随事迁 :(2) 俯察品类 之盛 古义 :今义 :..(4) 所以 游目骋怀古义今义 :..今义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 修禊事也 :(2) 死生亦大矣 :(3) 其致一也 : (4)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5) 当其欣于所遇 : (6) 不能喻之于怀 :(7) 亦将有感于斯文 :(8)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5.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 1)一觞 一咏足 (2 )以极 视听之娱( 3)固知一 死生为虚诞,齐 彭殇为妄作. .. .( 4 ) 群贤 毕至,少长 咸集 ( 5)映带 左右。

( 6)所以游 目骋 怀. ... . .6. 解释下面一词多词。

(1)之: A 夫人 之相与 B 及其所 之既倦C 不知老 之将至D 以之兴怀 E 不能喻 之于怀F 暮春之初( 2)修茂林 修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守战之具余独好 修以为常7.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尝不临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怀。

( 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8. 理解性默写。

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 。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赤壁赋》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南康市第二中学刘运雯在震惊北宋政坛、文坛的著名冤案――“乌台诗案”中,作为主角的苏轼,无疑是众所关注的焦点人物,“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有职无权。

相当于把他软禁在黄州地界,而正是这种政治上的迫害打击,人生的苦闷不得志,造就了苏轼震烁千古的名篇――前后《赤壁赋》的诞生。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语)。

文章开篇以写景起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优美的句子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了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月夜泛舟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正是在这由清风、明月、江水、山川所搭建的舞台上,我们才和苏子与客一起有了“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的感受。

这样的氛围,也最能激起人世沧桑的感慨,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面对这样的美景,正应把酒临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们凝神细听,苏子的心迹也初现端倪,这一篇赋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可以比君,可以比人生的壮志理想,或比向往的美好生活等。

这两句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

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对功业有所建树。

而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

但如果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

于是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求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适应逆境;同时并不放弃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即使在身遭贬谪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始终如一的生活态度。

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分,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无心流露出来的。

但吹箫的“客”用箫声倾诉内心的哀怨,这样一来,矛盾就公开亮出来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本篇赋的旨意也就得以初显。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ppt(3个) 人教课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ppt(3个) 人教课标版

课 堂 互 动

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2):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 发了生之乐的喜悦,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为下文抒发死之痛作铺垫。



(二)自主思悟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介绍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由。
古义:用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以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4.一词多义 (一)虚词

(二)实词
5.词类活用 (1)群贤 毕至(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士 ) . (2)少长 咸集( 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 .. (3)映带 左右( 名词用作动词,环绕 ) . (4)一觞 一咏( 名词用作动词,喝一杯酒 ) . (5)引以为流 觞曲水( 动词使动用法,使……流 ) . (6)所以游 目骋 怀( 动词使动用法,使……放纵,使…… . . 奔驰 )

【注释】 ①问边:即出使塞上。②属国句: 汉代称那些仍旧保留其原有国号的附属国为属 国。此句谓经过居延属国。③征蓬:用蓬草比 喻行旅的漂泊,叫征蓬。④萧关二句:萧关, 在今甘肃平凉县境。候骑,骑马的侦察兵。都 护,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山名,此 借指最前线。此二句谓在萧关遇见候骑,得知 我军已占领敌人阵地。
7.走近作者 王羲之(303~361),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人, 后迁居会稽山阴。 曾任右军参军、 会稽内史, 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各体 皆精,尤其擅长楷书与行书。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 魏晋以来的朴素书风,创妍美流便的新体,与钟繇并称“钟 王”。由于他卓越的书法艺术,获得了后世普遍的赞扬,人 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 ,笔法妍丽劲健,为千古 书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著有《王右军集》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课件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 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 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 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 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 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 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 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 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 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袒 腹 东 床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
问题思考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
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 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 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2)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 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 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 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 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 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 你的补偿吧。”
绍兴的兰亭,现在是书法圣地。兰亭布局,以 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 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
鹅池的左旁,是 一座式样别致的三 角形石质碑亭。碑 上镌刻“鹅池”两 字,气势磅震荡礡。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 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 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 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 成了千古佳话。

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必修2第三单元9赤壁赋

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必修2第三单元9赤壁赋

9赤壁赋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满腹经纶却被一贬再贬;备受忧患,却能从容淡定并深得其乐。

因其卓绝的品行,无论是荒凉的黄州还是蛮俗草莽的儋州,都成了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字眼和富有诗意的天堂。

他就是苏轼。

苏轼不幸,被贬到了赤壁;赤壁有幸,因了苏轼,那一缕清风明月和浩淼江水,传唱了千年。

学习本文,一要了解“赋”的特征,学习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二要体悟苏轼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作《湖州谢上表》,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投入大狱,罪证是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幸亏亲友的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本文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文稿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一、说课标在这一环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说新课程理念;(二)说课程总目标;(三)说新课标对必修文言文阅读鉴赏的要求。

(一)新课程理念本次课改,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课程总目标: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分别是: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积累与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感受与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思考与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它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应用与拓展:能在生活和其它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发现与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新课程总目标中的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且形成了层级递进的趋势。

其中,“积累·整合”是一个基础,“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是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在一个厚实的基础上撑起了“发现?创新”这一片天地。

(三)说内容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必修课文言文的阅读鉴赏,有三个层面的要求:1、阅读文言文,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

这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疏通文意、积累整合的基本要求。

2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

这是从文章和文化的角度,对理解内容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3、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这是从文学的角度,对阅读鉴赏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4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说教材对这一环节,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说单元目标说;(二)说单元的编排特点;(三)说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四)说单元内容。

(一)说单元目标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单元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用现代观念审视、评价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正音,通过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品味优美句子;通过自主、合作,梳理常见的文言知识;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体会写景记游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以期待学生能通过学习,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说单元的编排特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与必修其它类别的古代文章相比,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1、所选作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

“时代性”强调教科书要注意选取反映某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文本,但又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即具有“典范性” 。

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

宋代写景散文中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文章,大多以情和理取胜。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触景生情、借景说理的典范之作。

2、体例多样本单元三篇文章虽都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但各有侧重。

《兰亭集序》属于序文中的书序,写法上同散文笔调,是为兰亭聚会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的。

《赤壁赋》代表了宋代散体文赋的特点。

它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 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 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它是一篇游记。

记述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要有“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才能取得成功。

3、紧承高一,自成系统。

本单元是对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单元的紧承与提高,除了要继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外,还应该关注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特点,以及学习这一类散文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够对整个单元选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个宏观完整的把握。

(三)说单元的基本结构本单元由单元指导、文本、注释、插图、课后“研讨与练习” 、等部分组成。

这些安排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辅助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拓展练习的安排易于将学习引向深入,引燃创新的火苗。

相同点:第三单元节选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光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情感和志趣。

这三篇课文是景趣(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情趣(借山水抒发的情感)和理趣(山水中了悟的哲理)的完美结合体。

不同点:1、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不同。

《兰亭集序》:景、情、议合一,景中有情,情后有议,议中有情。

《赤壁赋》:由景生情,借物说理。

《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先叙后议。

2、时代烙印不同。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

宋代写景散文中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文章,大多以情和理取胜。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触景生情、借景说理的典范之作。

3、人生感悟有别。

《兰亭集序》:兰亭盛况(叙述、描写)——“死生亦大”(抒情、议论)——作序目的乐——痛——悲——感叙事,突出“乐”;抒情,突出“叹”;拓展,突出“感”。

《赤壁赋》: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凭吊古人,由乐转悲——苏子答客,感悟人生乐——悲——乐泛舟畅游,饱尝秋景,是乐;吟诗听箫,吊古伤今,是悲;悲中求解,自我安慰,开怀畅饮,酩酊大醉,是喜。

客:人生短暂,洪福无缘,清福难得主: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可徘徊其间,自得其乐(宇宙观)身处逆境,要胸襟洒脱、态度豁达,乐观超脱,随缘自适,理性对待生活(人生观)《游褒禅山记》:游山所见与经过(记叙)——游山心得(议论)——记游结尾(补叙)成功:志、力、物治学:深思慎取4、艺术特色有别。

《兰亭集序》中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是它的突出特点。

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游褒禅山记》中对后洞游览过程的简笔交代被人普遍称道。

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言简意明,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

《赤壁赋》更代表了宋代散体文赋的特点。

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

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眇,淋漓尽致。

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

其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板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三、说建议在进行完了“说课标” “说教材”环节之后,下面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说建议” 。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述说:(一)说教学建议;(二)说评价建议;(三)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教学建议1、重视诵读的力量。

利用多样化的诵读,可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可以通过初读(读准字音),译读(理解内容),美读(读明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韵味)的三步读书法,使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尽可能多背诵一些篇章,进一步品味优美语句,仔细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2、加强小组内“合作探究” ,逐字逐句理解,引导学生注重归纳、总结,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结合现实,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二)说评价建议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我的评价建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课堂表现评价和作业情况评价。

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发言等。

此项内容采取小组量化考核的方式,评价主体为小组成员及任课教师。

每节一次,每周统计。

2、作业情况:包括随堂课后作业、作文、研究性学习、自由随笔等。

根据完成的质与量由老师和组长进行评价。

总之,无论哪种评价,在评价中均需遵从以下五项原则:1)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3)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5 )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三)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立足文本资源立足文本资源要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资料。

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