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氓》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氓》的教案范文

《氓》的教案范文

《<氓>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氓》的诗篇;(2)了解《氓》的作者、背景及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分析并掌握《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提升个人品质;(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2.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氓》的诗意和意象的理解;2.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氓》的作者、背景及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氓》,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氓》的艺术特色;(2)分享心得,交流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拓展相关背景知识。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氓》;(2)选取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氓》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氓》的理解、鉴赏能力和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评估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赋、比、兴手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品析语言,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重点难点】1、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人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掠过时光的尘沙,穿过蒹葭,我们便会感悟到人类童年的纯真,多情和感伤的声调会拨动我们的心灵的琴弦,让我们感受到多情和哀伤的雅致与疼痛。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去感受一味痴情的女子心灵的呐喊。

二、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

“比”,即比喻,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古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1、阅读正音,背诵。

①结合课文注释,边读便勾画注音。

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②集体阅读背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之《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淇水这个意象理顺诗歌故事发展的脉络,理解女主人公各个阶段的情感表现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淇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淇水这个意象鉴赏诗歌。

三、教学难点1、淇水在诗歌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讨论法。

2、诵读法。

五、课时:1课时六、教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

下面这节课我们就从另一种方式来鉴赏《氓》这首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汉广》细心的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对了,都与“水”相关。

远古人逐水而居。

水是生命之源,水边往往是爱情的发生地,无论是嬉戏莲间的鱼儿,还是双双对对的鸳鸯,都能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

《诗经》中的水边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爱情悲喜剧,无论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辗转思念,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苦苦追寻,亦或是“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无尽惆怅,都足以让人反复吟咏,感慨唏嘘。

其实《氓》中,也有这样一条河流,请找出这条河流。

淇水。

二、配乐朗诵诗歌。

边读边思考:思考:诗歌中,几次提到淇水?请从诗中找出来。

说说每次提到淇水,女主人公与氓正处于什么阶段?她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如果淇水有颜色,你觉得每一次应该是什么颜色?提示: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正好对应了这出爱情悲剧中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变,决裂(板书)你们觉得这女主人公三次渡过淇水的时候心情都是一样的吗?体会女主公的情感在三次涉淇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次:女主人公第一次渡过淇水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甜蜜、期盼(板书:甜蜜)“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多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

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子公的口吻讲解并描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分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

(留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

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起先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马上容许,男生有些生气;女子盼望他不要生气,告知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迫地渴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婚了。

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起先还好,渐渐地,脾气变得急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单独伤悲,最终醒悟地相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忠厚诚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怒:求婚太干脆,太急于求成。

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到达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

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极易沉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爱痴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㈣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㈤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㈥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 恋爱婚变决绝(板书)㈦自主合作探究《氓》是一首叙事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教学设计
前言:
本单元学习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一窥唐以前诗歌的风貌,了解中国诗歌的源头。

这单元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同时能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所了解,帮助诗歌学习。

一、教学目标
1、文学常识积累
关键词:《诗经》别称《诗经》内容《诗经》成书《诗经》六义《诗经》章法结构四言诗现实主义
2、《氓》
关键词:情节情感手法主题(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准确诵读诗歌,把握四言诗的节奏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情节
3、《诗经》表现手法的运用
4、诗歌主题的呈现
三、教学难点
1、《诗经》手法的艺术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及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源远流长,那么我国诗歌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我国诗歌的源头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经》中。

2、《诗经》常识
别称:
先秦——“诗”或“诗三百”
汉——“诗经”(儒家经典,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

包括反抗压迫剥削,爱情婚姻,劳动生活,政治讽刺,古老史诗。

成书(来源):
采诗——周朝“采诗官”或“行人”每年春天到各地去采诗,然后交予宫廷乐师配乐,奏唱给天子,使他们能够了解民情,巩固统治。

《国风》主要成书方式。

献诗——周国公卿列士(贵族官员和知识分子)献诗,表达自己对王朝统治的颂美或讽谕。

删诗——司马迁《孔子世家》中说到,《诗》有三千篇,孔子删诗至305篇。

(不可信)
分类:
按内容分:《风》、《雅》、《颂》
《风》——又称“十五国风”,大部分为民间歌谣,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宫廷乐曲歌词,105篇
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打比方,利用事物间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启发想象
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又叫“起兴”,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或歌颂的事物。

句式与章法:
句式: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章法:重叠复沓——每一章字句基本相同,关键性字词略有变化。

地位: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开创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反映现实,关注民生)
总结:
《诗经》文学常识把握三个关键词:
风骚(《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四言诗
《诗经》“六义”
3、课文分析
1)学生齐读,纠正读音,节奏指导(让学生养成自主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重点:氓匪愆将垝载卜筮说徂渐靡咥隰
2)疏通句意,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情节梳理
A.本首诗是以谁的口吻在叙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口吻是由诗歌中的称呼而来;情节梳理,注重阶段性特征。

婚恋——婚变——离开
B.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分别体现了男子与女子怎样的形象特征?
明确: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外貌、神情、语言、动作等等)和内在形象(性格特征)。

通过课本中体现的外在行为来推演内在特征,一定要结合课本内容,不可架空。

婚恋:氓(外在:蚩蚩,子无良媒,将子无怒;内在:不严肃、虚伪、急躁)
女(外在:送子涉淇,秋以为期,泣涕,载笑载言;内在:体贴,温柔、多情)
婚变:氓(外在: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内在:自私变心)
女(外在:靡室劳矣,夙兴夜寐,容颜衰老;内在:勤劳)
离开:氓(外在:二三其德,反是不思;内在:冷酷无情)女(外在:亦已焉哉;内在:坚决果敢)C.总结在生活的叙事中采用的表现手法:
赋、对比
D.文中在叙写女子生活的过程中,有一处很是突兀的地方,似乎与文章没有联系?
第三、四章的开头,写到桑。

为什么写“桑”这一物象?属于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第三章的重点是在告诉天下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

桑树的
茂盛是女子容颜青春的写照,桑葚则是那醉人的爱情,鸠是沉溺于爱情的女子。

这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作用:
结构上——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平铺直叙,一览无余;b.所插的比兴句对内容有暗示作用,叙事线索似断实连;
c.起到过渡作用
内容上——a.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联想到女子的容颜和青春;b.与劳动者身份相符,暗示了女子的勤劳;c.以自然现象来表现女子的生活变化,形象生动,富有意蕴
E.文中有一处写景提到多次——淇水。

有何用意?(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第一次送氓至淇水,那时候的女子是甜蜜的,开心的;
第二次写到淇水是女子归家之时,是悲伤的;
第三次写淇水是女子回忆往事,是伤心、果决的。

这里的水是淇水,更是泪水,是开心的泪和悲伤的泪,是那流不完的悲伤,诉不完的苦。

4)主题解读
如何看待女子婚姻的悲剧?(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可能答案:婚前要加深了解,慎重选择;女子要有自己的经济地位;男子应该承担家庭任务;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必然导致这样的结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