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word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总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docx

(word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总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总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班级姓名座号《兰亭集序》一、一词多义(一)之(1)动词,例:所之既倦。

(2)代词,例:以之兴怀。

(3)结助,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例:暮春之初。

(二)一(1)例:若合一契(2)例:其致一也(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例:一觞一咏二、词类活用(1)少长咸集:(2)映带左右:(3)齐彭殇为妄作:(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固知一生死为虚诞:(6)足以极视听之娱:三、通假(1)虽趣舍万殊(2)亦由今之视昔(3)或悟言一室之内四、古今异义【其次】列坐其次古义:今义:【斯文】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篇文章。

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五、特殊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引以为流觞曲水(3)映带左右(4)悟言一室之内(5)不能喻之于怀(6)亦将有感于斯文(7)当其欣于所遇(8)虽无管弦之盛六、【本课成语】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游目骋怀【夯基达标】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虚诞 (d àn)癸丑(kuí)万殊(shú) 峻岭(jùn)B.殇子 (sh āng)会稽 (j ī)形骸 (h ái)会晤 (wù) C.悼念 (d ǎo)修禊 (x ì)骋怀 (ch ěng)符契 (q ì) D.嗟悼 (ji ē)流觞 (sh āng) 激湍 (tu ān)曲水 (q ǔ)★解析: A 项,“癸”应读“ guǐ”,“殊”应读“ shū”;C 项,“悼”应读“ dào”;D 项,“曲”应读“ qū”。

答案: B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 ( 全 )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 ( 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 ( 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崇山峻岭 ( 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既系之 ( 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 ( 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 ( 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 ( 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解析: A 项,修:长。

人教版第二册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人教版第二册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人教版第二册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第二册文言文知识归纳:《谏太宗十思疏》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景:承天景命(大)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5、当:A、dāng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6、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7、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8、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9、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内容来源于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复习篇目:《诗经》两首(《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短歌行》、《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氓》——诗经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5、一词多义夙夙兴夜寐(早)夙夜忧叹(日)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采薇》——诗经1、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孔棘(棘通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2、古今异义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屈原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2、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3、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相对于口语而言,它更加庄重、精练,使用较多的是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文言文讲究平仄、句式工整,寓意含蓄,表达隐晦。

2. 文言文的词汇特点:文言文的词汇大多数是古代的词汇,有许多与现代汉语的词汇不同的地方。

比如,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朕”代替“我”,使用“尔”和“汝”代替“你”,使用“予”代替“我”,使用“兹”代替“此”等。

此外,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通常较为正式和庄重。

3. 文言文的句法特点: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多采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语作为成分,并以四字句为最常见。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主谓结构、宾补结构、并列结构、状补结构等。

同时,文言文中使用的句型较为复杂,修饰成分较多,含义较为深远。

4. 文言文的修辞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其中最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

文言文修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境的描绘、句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含蓄。

5. 文言文中的典故引用:文言文中经常引用古代的典故和文化常识,这些典故往往给文言文增加了隐晦的意味和深远的含义。

因此,理解文言文还需要对典故的含义和来龙去脉有一定的了解。

6.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对于文言文的阅读,需要注意注重语言的整体理解和上下文的推测,以弄清楚句子的意思。

同时,要了解文言的特点,逐渐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一些阅读理解的练习,积累阅读经验。

(完整版)人教版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精校版)(含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精校版)(含答案)

必修二第3单元文言文基础梳理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趣舍万殊____通____,____2.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____通____,____3.悟言一室之内____通____,____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通____,____5.举酒属客____通____,____6.长乐王回深父____通____,____自我校对1.趣趋趋向,取向 2.由犹如,像 3.悟晤面对面 4.冯凭乘 5.属嘱劝酒 6.父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文言实词(一)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列坐其次..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第二(2)信.可乐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书信(3)夫人..之相与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称谓(4)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果连词(6)歌窈窕..之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女子)文静美好(7)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貌美的女子(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目,十一(1)它旁边(2)实在(3)夫,发语词,夫、人是两个词(4)旷远的样子(5)用来(6)《诗经》里的一章(7)古人常用来当作贤主良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8)不平常(9)泛指求学的人(10)十分之一(二)填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完整word版,语文人教必修二文言知识点详细精确,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语文人教必修二文言知识点详细精确,推荐文档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 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纵:任)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7.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8.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5.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6.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知识梳理
丛聚、集结之处
《庖丁解牛》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阿房宫赋》
云气不待族而雨。
集聚
《逍遥游》
族庖月更刀,折也
一般的
《庖丁解牛》
27、安
例句
释义
出处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谏太宗十思疏》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养生
《左传·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
《史记·陈涉世家》
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师说》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师说》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谏太宗十思疏》
既然已,勿动勿虑
“已”通“矣”
《种树郭橐驼传》
早缫而绪
“而”通“尔”,你、你们
《种树郭橐驼传》
二、一词多义
1、制
例句
释义
出处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制作、缝制
《齐桓晋文之事》
《过秦论》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过秦论》
百有余年
“有”通“又”
《过秦论》
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
《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鸿门宴》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
《鸿门宴》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duó,推测、猜测
《问说》
7、因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篇一】高三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1、徒: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類,屬)2、出:其出人也遠矣(超出)二、通假字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感也(受:通"授")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三、一詞多義1、傳: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2、師: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老師)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名作動,從師)3、從:①惑而不從師(動詞,跟隨)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介詞,自)4、也: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用於句中,舒緩語氣,可不譯)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句末語氣詞,輕微感歎,可譯為"啊")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句末語氣詞,"呢")5、則:①於其身也,則恥師焉(轉折連詞,卻)②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條件連詞,就)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副詞,表判斷,譯為"就是")6、於:①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比)②而恥學於師(介詞,向)③不拘於時(介詞,被)④其皆出於此乎(介詞,在)7、乎:①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譯為"比")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末語氣詞,反詰語氣)8、所以: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用來,"以"作"用"講,表憑藉、手段)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表原因)四、詞類活用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意動用法,以……為恥)2、吾從而師之(師:名作動,學習)3、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形作名,聖人;愚:形作名,愚人)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名作動,學習)5、孔子師郯子(師:名作動,拜師學習)五、古今異義的詞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義:所用來……;今義:因此,因果連詞)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並且,今義:目的連詞)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六、句式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判斷句)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3、不拘於時,學於餘(被動句)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賓短語後置)5、而恥學於師(介賓短語後置)七、難句翻譯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亲爱的读者: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二、古今异义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二)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四)形容词作名词⑴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七)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1 之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⑵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⑴若合一契(一起)⑵其致一也(一样)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其致一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⑷不能喻之于怀⑸亦将有感于斯文2.定语后置⑴仰观宇宙之大⑵俯察品类之盛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三)省略句1、(众人)列坐(于)其次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3、悟言(于)一室之内4、放浪(于)形骸之外【古今异义】1.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以为古义:把……作为。

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5.所以古义:①所用来。

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7.品类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涉及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徘徊于斗牛之间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 (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二、文言虚词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3.于(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4)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

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5.其(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6.然(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三、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2.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羽化飞天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横槊赋诗逝者如斯杯盘狼藉如泣如诉遗世独立《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