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祥解

合集下载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整理文章结构导图●区划分类单位的原则●具体进行区划⏹三个自然区⏹第一级单位◆热量的地域差异◆湿润情况⏹第二级单位◆代表性的土类、植被⏹第三级单位◆地形的生物气候特征●区划的作用综合自然区划就就是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按照划分出来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因此,划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划分自然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就是组合若干自然情况有某些相似性的区划单位,以便与世界及亚洲区划系统相衔接,另一方面就是帮助我们理解热量带在不同自然区具有不同意义的手段。

划分一贯遵循生物气候原则,就就是根据气候与土壤、生物、农业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定界限。

所考虑的规律主要就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反映。

一、三个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二、(一)六个热量带与亚带。

不到1000℃,少数山地顶部在雪线以上。

所显示规律就是垂直地带性,在4000米左右为暖温带,4000米以上至4200米为亚热带。

地区中站中坚位置的就是上层由中生的多年生高大草本组成的群落,半干旱区植被以丛生状草原最为普遍,干旱地区全为荒漠。

三、代表性土壤与植被有10地区与亚地区各仅有一个地带或亚地带,其余8个地区与亚地区中的地四、地形将七种地形划分为四类:平原与丘陵、低山、间山平原、中山与高山。

综上,将相对高度500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分类标准,就是考虑了若干方面的自然现象与规律的。

自然省: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或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生物气候特点不同或其组合形式不同的地域。

每一自然省中,生物气候特点或其组合形式基本相同,在土壤与植被等方面有与之相应的相似性,其地形在生物气候分类上属一个类型。

五.区划的作用第一,可以系统的大致了解不同地域有可能生产什么,土地应该主要用以生产什么,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可以获得多少产量。

第二,更充分的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也可以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与自然省来分别考虑,权衡缓急。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

3、综合自然区划与部门自然区划的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差别与联系,综合自然区划是从 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 是从某一个要素进行划分。部门自然区划以自 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综合自然区划 以部门自然区划为依据。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可以相互转换。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和方法
(五)小结
一条总原则:从源—必须考虑成因、发生、 发展和共轭关系;从众—应考虑其综合性和 完整性;从主—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 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 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 确定区域界线。
二、区划方法
区划原则与相应的区划方法
(二)顺序划分和合并法即类比比较法
包括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两种,顺序划分法 是自上而下的区划法,合并法是自下而上的 区划方法。 自上而下,根据大中尺度地域分异,遵循区 域相对一致原则,从高级到低级依次逐级划 分综合自然区域。 自下而上,是从最低等级的区域单位开始, 遵循区域共轭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将 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区域单位。 适合区域范围不太广且土地类型研究较深入 的地区。
一、区划的原则
(一)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 用下的历史发展产物,是一个自然历史体,都 有自己的年龄、发生和发展历史,而历史发展 道路的共同性则使其具有自己的发生统一性特 征。因此,必须以历史为依据,遵循发生统一 性原则。
(二)相对一致性原则
对发生统一性原则的一大补充。在划分区域 系统时,必须注意区域单位内部特征的一致 性,划出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但最大一 致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不同等级来 说,各自的一致性不同。 例如,高级单位自然带的一致性体现于热量 基础的大致相同,次一级单位地区的一致性 体现在热量基础大致相同下的湿润干旱情况 也大致相同。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及简单介绍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及简单介绍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及简单介绍【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地理分区的划分二、七大地理分区的简介1.北方地区2.南方地区3.西北地区4.青藏地区5.东北地区6.华北地区7.华东地区正文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民族众多的国家。

根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我国可以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而在这四大地理区域中,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七大地理分区,分别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下面我们将对这七大地理分区进行简单介绍。

1.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这个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北方地区的重要河流有黄河、长江、松花江等,其中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

2.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包括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这个地区地形复杂,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等。

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地区的重要河流有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其中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珠江是我国第二长河。

3.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燥少雨。

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有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其中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4.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

这个地区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气候以高原气候为主,寒冷干燥。

青藏地区的重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

5.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主要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这个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等。

6.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这个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然区划第六章综合⾃然区划第⼀节综合⾃然区划概述⼀、区划的概念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然区划、经济区划和⾏政区划。

⾃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的结果,使地表⾃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

但是,⾃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些⾃然条件差异性较⼩,相似性较⼤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区。

⼈们就是按照⾃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法叫⾃然区划。

⾃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然区划和综合⾃然区划。

部门⾃然区划是以⾃然地理的某⼀个组成要素为划分对象所进⾏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法。

综合⾃然区划的对象是⾃然地理综合体,根据⾃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综合⾃然区划是对⾃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 反映了⾃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差别:综合⾃然区划是从⾃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区划,部门⾃然区划是从某⼀个要素特征进⾏划分。

联系:部门⾃然区划应以⾃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综合⾃然区划以部门⾃然区划为依据。

按区划⽬的不同,⾃然区划中有特种⽬的的⾃然区划,即针对某⼀特殊⽬的,⽽进⾏的地域划分,如农业⾃然区划、公路⾃然区划、建筑⾃然区划。

综合⾃然区划和部门⾃然区划之间存在差别和联系⼆、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综合⾃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综合⾃然区划⼀般⽅法的研究;(2)反映某⼀具体区域的⾃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认识性区划⽅案的研究;(3)综合⾃然区划实践应⽤的研究。

综合⾃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1)了解⾃然界不同地区⾃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然条件对发展⽣产的有利和不利⽅⾯,从⽽为因地制宜发展⽣产提供科学依据。

(word完整版)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word完整版)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

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

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

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

(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

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

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

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

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

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

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1。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3。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概括的指标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可着重以较详细的指标为主要依据。

第四方面:下面的表格是我根据黄老先生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注:(水平地带性是级别较高的分布规律,而垂直地带性则是级次较低的分布规律)面:这是我理解的区划意义:1.建立这样的全国范围的综合自然区划,能够站在更加广阔的视角了解这个系统,在水平地带的某地有什么样的土壤,又对应什么样的水热条件,有什么样的植被,在什么样的地形条件下,该如何因地制宜.比如,在广袤的东北大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是肥沃的黑土,就要因地制宜行种植业生产,若种植茶园显然错误。

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

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

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是指中国国土范围内的东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四个主要地理区域。

这四大自然区划分布于中国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各自独特的地貌、气候、生态以及资源分布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自然区划的特点。

一、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区和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

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

东北平原气候寒冷,降水充沛,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

此外,东北平原地下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石油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区。

这片地区以其独特的黄土地貌而闻名,因为其由长期风蚀和水蚀形成的黄色土壤而得名。

黄土高原多山丘、峡谷,地势较高,而且缺乏表层水。

由于地貌和气候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土地肥力较差。

然而,这片地区仍然在农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为主。

此外,黄土高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充满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中国的东部,沿长江两岸分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这片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和渔业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季风盛行。

该地区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蔬菜等为主,并且也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

此外,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工商业发达,人口密集,成为国内外投资和贸易的热点地区。

四、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的冰雪储量区。

该地区地势崇山峻岭,气候寒冷干燥。

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丰富,以地下水和高山湖泊为主要水源。

青藏高原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如珠穆朗玛峰、扎什伦布寺等,还是多个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等。

青藏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屋脊”。

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

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

主导标志与分异因素的关系 地理相关分析,确定主导标志及分界数值区间
分区与分界的方法;优缺点与应用范围;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顺序划分(自上而下)
热量带界线
11 2 4 5 3 6
地带/亚地带
11
自然地理区 2
4 5
3 6
地区
12
自然大区界线
自然州
12
自然省
① 根据大尺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划分热量带和自然大区; ② 热量带和自然大区相互叠置,划定地区单位; ③ 根据地区内的带段性差异,划分地带、亚地带; ④ 据地带、亚地带内的省性差异,划分自然省;
⑤ 自然省内划分自然州;
⑥ 自然州内继续划分………直至自然地理区
合并法(自下而上)



a
b
1
c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d
e
a:划分出一些具体土地单位; b: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区分出土地类型(1,2,3); c:去掉相邻同一土地类型的界线; d.e:据土地类型的质和量对比关系,区分地域差异,划定自然地理区 (Ⅰ、Ⅱ、Ⅲ) ……
第四章 综合自然区划

概念与特点 原则与方法 等级系统 我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自然界是由一些大小不同、等级高低有别、复杂程度不一、特征不 同但彼此有联系的地域单位组成的复杂和多级别的镶嵌体系。

区划:区域的划分。包括自然、经济和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区划:部门的、综合的 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为依据,根据一定区域综合自 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每个区 划单位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 域等级系统。

《综合自然地理》第03章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第03章 综合自然区划
亚地带 北极苔原亚地带 次亚地带 藓类地衣苔原次亚地带 灌木苔原次亚地带 北方森林苔原次亚地带 南方森林苔原次亚地带 灰色森林土阔叶林次亚地带 灰化黑土阔叶林次亚地带 淋溶黑土草甸草原次亚地带 典型黑土草甸草原次亚地带
地带 苔原 地带
典型苔原亚地带 森林苔原亚地带
灌木苔原
北方 森林草 森林草原亚地带 原地带 南方 森林草原亚地带
合并法(自下而上)



a
b
1
c
2 3
d
e
① 划分出一些具体土地单位 ② 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区分出土地类型(1,2,3) ③ 去掉相邻同一土地类型的界线 ④ 据土地类型的质和量对比关系,区分地域差异 ⑤ 划定自然地理区(Ⅰ、Ⅱ、Ⅲ)
中国自然区划(1959年)所采用的主导标志

自然区:现代构造运动的性质,3大区 自然带:大气温度(≥10°C积温),6带
地带/亚地带
11 3 6
地区
12
自然大区界线
自然州
12
自然省
① 根据大尺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划分热量带和自然大区; ② 热量带和自然大区相互叠置,划定地区单位; ③ 根据地区内的带段性差异,划分地带、亚地带; ④ 据地带、亚地带内的省性差异,划分自然省; ⑤ 自然省内划分自然州; ⑥ 自然州内继续划分………直至自然地理区

任美锷(1961):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州 赵松乔(1983):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
3.系统特点

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结合起来 采用同级单位的综合指标法进行区划 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是完全综合的区划单位
(二)交叉单列系统 1.概念:双列系统的单列形式。 2.区划思路:等级相称的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单位的交叉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广义理解地带性分异规律 3、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
和统一指标进行区别 4、主要按水平地带性因素的地域差异划分 5、重要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界线 6、区分出青藏高原,使之并列于三大区 7、阐明气候上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以及
亚热带性在我国特别发达
1、区划等级单位过多,实际应用不方便 2、区域单位命名易产生歧义,名称过长不
以非地带性特征为主(3个)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自然区
以热量为主: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 带、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
在热量带基础上的按水分条件划分:
湿润
半湿润
自然地区和亚地区
半干旱
(对有些地区进一步分东部及西部亚地区)
干旱
以生物气候特点(植被、土壤)为主
自然地带和亚地代表根
据大地貌单元
自然省(90个)
自然州
自然县
1、先进的理论、一定的经验、我国实际, 第一次在区划等级系统中充分反映出地带性
区划单位 2、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明确的概念、
划分原则和指标等 3、实践性强,目的性明确(全面评价自然
条件和资源) 4、突出贡献:第一次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区
1、主要任务明确(事业规划及经验推广), 重点为利用土地和水利事业服务
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
属于该区的单位
例如: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关于柴达木盆地之争
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例如: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黄秉维
以光、热、水分、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 依据
以气候、植被、土壤的地理相互关系为基础
根据气候在土壤与植被的反映来观察自然现 象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便记忆 3、各级区划单位的具体界线分歧较大
对象:自然地理综合体 根据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
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 列成一定的等级区域系统
1、发生统一性原则(历史的角度) 2、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最大一致性)
例如:高级单位自然带——热量
次一级单位地区——热量基础上的湿润干
旱情况
3、区域共轭性原则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