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问题详解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第二章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11、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客观真理论D、机械唯物主义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性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D、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1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2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2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 )A. 真理具有客观性B. 真理具有绝对性C. 真理具有相对性D. 真理具有全面性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7、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是否清楚明白8.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9.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11.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1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3、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二、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 C )院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 D )院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C、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D、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4、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A、一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C、一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5、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可知论B、先验论C、经历论D、唯理论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7、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代价,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9、下面会议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八届三中全会10、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

A、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B、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C、从家庭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D、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11、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中心代价观,其中从社会层面临社会主义中心代价观根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C、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D、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4、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A、肯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C、肯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5、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可知论B、先验论C、经验论D、唯理论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7、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9、下面会议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八届三中全会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修第二章答案

思修第二章答案

思修第二章答案思修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强调了辩证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回答了关于辩证法的一些基本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辩证法。

一、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一种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方法。

辩证法关注事物的矛盾和发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斗争。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相互矛盾的因素相互作用和斗争推动的,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向前进化、变化和发展的。

二、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论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论包括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存在。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存在,它具有永恒性、无限性和客观性。

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的发展性和矛盾性。

物质的发展是源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矛盾的存在促使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基础。

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和发展的,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以物质为基础。

三、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范畴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范畴是矛盾、对立统一和斗争。

1.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的两个对立面。

矛盾不仅存在于各个事物的内部,也存在于不同事物之间。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运动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2.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法则。

对立是矛盾的表现形式,统一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包含着相互矛盾的对立面,而没有对立面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3.斗争斗争是对立面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

斗争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形式,是事物矛盾发展的主要方式。

斗争是通过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四、辩证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辩证法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正确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事物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出现。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问题详解
第二章
2.1.以下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ACDE)。

A.“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B.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C.水是原初物质
D.物质是指水土气风
E.火是万物的本原
2.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ABDE)。

A.无不运动的物质
B.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C.运动就是物质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E.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BDE)。

A.绝对不动
B.运动的特殊形式
C.永恒不变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2.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BC)。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2.5.时间的特性是(BCDE)。

A.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
B.持续性
C.顺序性
D.一维性
E.物质的存在方式
2.6.空间的特性是(ABC)。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三维性
D.绝对的空无
E.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2.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CD)。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2.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ABD)。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9.从起源上看,意识是(ABC)。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的产物
C.物质的最高产物
D.精神的产物
E.人脑的分泌物
2.10.意识的本质是(BC)。

A.人的精神的特质
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一切动物大脑的功能
E.对客观世界直接感知
2.1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为(ABCDE)。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客观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E.观念地再现客观世界
2.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ACE)。

A.创造客观世界
B.为自然界立法
C.确立目的和计划
D.确立事物的秩序
E.创造理论体系
2.1
3.下列活动属于人有意识的活动有(AD)。

A.三思而后行
B.趋利避害
C.饥不择食
D.眉头一皱计上头
E.饮食和生育
2.14.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ABCE)。

A.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
B.人有生而知之者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
E.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
2.15.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指(BCE)。

A.意识是否正确
B.意识是否掌握群众
C.必要的物质手段
D.社会实践
E.意识是否具有主观性
2.16.规律的特点有(ACDE)。

A.客观性
B.无条件性
C.稳定性和重复性
D.普遍性
E.具体性
2.17.下列观点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的有(BDE)。

A.“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B.“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五天地,无人无物”
C.原子是“宇宙之砖”
D.“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E.绝对观念派生万事万物
2.18.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E)。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土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BCDE)。

A.抛弃一切理论
B.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C.坚持唯物论的一元论
D.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E.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