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WORD版

合集下载

震颤

震颤

震颤颤震,亦称“颤振”或称“振掉”,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以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则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尚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西医的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综合症,肝豆状核变性如出现以颤震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一、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提出“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诊断标准。

2.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1991年制定的《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相关标准。

二、中医治疗本病以病象而言,头摇肢颤为标,脑髓与肝脾肾脏气受损为本;本病为本虚标实之患,发病虽与脑髓有关,但以肾为根,脾为本,肝为标。

关键在于年迈肾亏精乏、气虚痰结、血淤动风。

因此,治以填精补髓以熄风解痉,健脾益气以化淤散结为其大法。

1.辨证论治(1)风阳内动症状:症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脉弦紧。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滋生青阳汤加减。

生地10克,生石决明10克,磁石8克,石斛12克,麦冬10克,丹皮12克,白芍10克,甘菊10克,薄荷12克,柴胡12克,天麻12克,桑叶10克等。

中成药:可以选用滋荣养液膏治疗,每次10克,每天三次。

疗效评估:本证型患者多由年迈久病肾亏,劳欲太多,或药物所伤,致肾气不足,肾精亏耗,虚阳内动;也有因肾水不足则木少滋润,阳气内郁化热生风而成。

以中药滋阴潜阳,平抑风动,可以达到缓解症状,减缓病情发展的效果。

(2)髓海不足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差或善忘,头摇肢颤,溲便不利,寤寐颠倒,舌质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多沉弦无力或弦细而紧。

治法:填精益髓。

方药:龟鹿二仙膏加减。

鹿角胶10克,龟板胶12克偏气虚者可加人参大补中气,则气之源头得助,气化改善,气血调畅;偏肝肾亏虚者,可加杜仲滋补肝肾。

原发性、继发性震颤(颤症)的中医辩证,传承精髓,治病达本

原发性、继发性震颤(颤症)的中医辩证,传承精髓,治病达本

原发性、继发性震颤(颤症)的中医辩证,传承精髓,治病达本引起手抖的原因,一般分为这么几种:1.生理性的,这种只是偶尔的,比如特别紧张时候出现的2帕金森,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属于老年性疾病3.受伤了,比如撞了碰了嗑了。

4.特发现震颤。

第一个好理解,这个可以不治疗,偶尔的属于正常现象。

第二三个很好理解,根据自己自身情况或者检查就能知道。

第四个特发现震颤,检查不出来,一切正常,根据咱们以前治疗过的患者多数是家族遗传,但也有很多年轻人由于年龄小的由于生活习惯,熬夜,压力大,外伤,病毒感染,酒精等等原因诱发,发病年龄也不同,发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本身体质比较好,但多数遗传的在四十岁以后发病,期初比较不明显,只有做精细动作才会出现,很多人容易忽视。

从发病开始,大概十年一个阶段,也就是三五年可能发展没有那么大变化,十年以上病程的基本都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喝水吃饭都困难。

1.现在很多西医三甲医院大夫不专项研究特发现震颤,因为属于西医上神经系统基本也是疑难杂症,仪器检查不出来。

2.很多大夫不主治这个病,对手抖震颤概念模糊。

只知道是神经系统疾病,只能用营养神经的维生素甲钴胺类的,并没有好的缓解效果。

3.治不了,即使懂也不会对患者说啥。

很多患者,刚开始也是,去上海北京大医院看,医生啥也没说,就开点营养神经的打发走了,他治不了这个病,没办法往深了说,说重了像危言耸听,说轻了这个病也不轻,谁也不想因为这个影响生活工作以及社交。

并且会遗传。

如果没有其他器质性病变(肿瘤等),检查只是辅助性的,排除其他一些器质性病变,比如脑部损伤,已经确诊特发现震颤。

中医在治疗这方面疾病的,结合检查报告确定没有器质性病变,还要结合患者情况。

通过症状可以确诊特发现震颤,特发现震颤中医并没有这个名称,中医称之为“颤症”,属颤症范畴,中医讲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导致肝之虚热或实热,脾胃虚弱,心肾虚衰,或夹痰、夹瘀,实热积滞等。

在中医里,震颤最大的病因要数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颤证

颤证

颤证【概述】颤证亦称“振掉”、“颤振”,“震颤”,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表现在机体局部,或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一般起病缓慢,中、老年患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

《内经》虽无颤证之名,但有类似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并且基本阐明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

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医学纲目》肯定了《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阐明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生风致颤,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还指出本病与瘛疭有别。

王肯堂《证治准绳》除收录了《医学纲目》有关颤证的内容外,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说明本病是由肝气太过,乘土侮金,化火生风而致筋膜不能约束的风病。

并指出本病的发病特点以中老年居多。

《赤水玄珠》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

《张氏医通》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疾病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

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虚所致,导致肝之虚热或实热,脾胃虚弱,心肾虚衰,或夹痰、夹瘀,实热积滞等,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还对颤证的脉象做了详细描述。

高鼓峰《医宗己任编》指出了本病是以气虚为本,而以补益为本病的重要治疗法则。

西医学中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符合本病证候特点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颤证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失节、劳逸失当或久病脏腑受损,致使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筋失所养,虚风内动;或风火夹痰,互阻络道而成本病。

一、年迈劳欲,肝肾不足年老体衰或劳欲太过,导致肝肾亏虚。

若肝肾精血耗伤,筋脉失却濡养而致颤证,临床可见肢体颤抖头部摇动。

溲便不利,精血不能上冲于脑,则头晕目眩,心神失养则神呆健忘,啼笑失常,预言失序,寤寐颠倒,舌淡胖等精血亏损之象。

灸法配合药物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的疗效

灸法配合药物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门诊及住 院部 2007 年 2 月至 2010 年 10 月肝肾不足型 PD 患者共 60 例, 按 1∶ 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 30 例。治疗组 30 例,其中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 55 ~ 74〔平均( 64. 53 ± 8. 48) 〕 岁,病程( 4. 24 ± 2. 93) 年; 对照组 30 例,男 18 例,女 12 例,年
灸法配合药物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的疗效
钟 平 许 菲1 侯玉茹1 符文彬 (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广州 510120)
〔摘 要〕 目的 观察灸法配合药物对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 60 例患者按 1∶ 1 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治疗组艾灸引气归元(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命门、绝骨( 双) ,同时口服美多巴片; 对照组单纯口服美多巴片; 疗程均为 3 个月。观察两组治 疗前后进步率及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UPDRS 评分) 中各项积分及总分情况。结果 总进步率治疗组为 93. 3% 、对照组为 63. 3% ( P < 0. 05) 。运动功 能积分差值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 < 0. 05) ; 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活动、并发症积分、Hoehn-Yahr 分级、Schwab 和英格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UPDRS 总分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灸法配合药物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灸法; 肝肾不足型; 美多巴;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13-2720-0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13. 019

颤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颤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颤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善忘,神识呆滞,行走不稳,头晕目眩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2.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

(1)程度不一的帕金森样表现,以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很少见,多以双侧起病(除皮质基底节变性外),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2)伴有其他征象,如不自主运动、垂直性眼球凝视障碍(见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早期出现且严重的痴呆和视幻觉(路易体痴呆)、皮质复合感觉缺失和锥体束征(皮质基底节变性)等。

(二)证候诊断1.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证:肢体僵直,行走不稳,肢体颤动,头晕眼花,起则晕剧,甚则晕厥,面色少华,记忆下降,四肢乏力,动则加重,小腹坠胀,小便失控,大便费力,心烦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痰浊内阻证:活动缓慢,姿势异常,肢颤不止,行走不稳,记忆减退,神识失控,时清时昧,胸脘痞闷,夜寐不安,惊惕肉瞤,心中懊恼,大便溏薄,夜尿频多,遗精易泄,舌质白,苔白腻,脉濡滑。

3.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证:肢体颤抖,行走不稳,双目凝视,目光呆滞,反复跌倒,头昏目涩,言语不清,吞饮咳呛,项背前倾,面色晦暗,言语不利,步态慌张,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涩。

4.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肢体扭转,不能站立,肢颤不已,表情呆板,头晕眼花,面色晄白,筋脉拘紧,言语謇涩,吞饮呛咳,反应迟钝,失眠惊惕,目涩耳鸣,腰酸腿软,小便失禁,畏寒肢冷,舌质淡白或夹瘀斑,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证治法:健脾升清、补益气血(1)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葛根、薏苡仁、肉桂等。

1991年《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WORD版

1991年《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WORD版

1991年《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WORD版《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1年11 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上,制订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现将摘录如下:一、诊断标准I.病名诊断1)主证:头或肢体震振,少动,肢休拘痉,颈背僵直。

2)兼证: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寨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病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证。

II.证候诊断1)痰热风动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头或肢体颤振尚能自制,活动缓慢,胸脘痞满,口干或多汗,头晕或头沉,咯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数日不行,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象细数或弦滑。

2)血瘀动风证:表情呆板,面色晦暗,头摇或肢体颤振日久,震颤幅度较大,肢体拘痉,活动受限,项背前倾,言语不利,步态慌张,或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头晕眼花,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滑。

3)气血两虚证:神呆懒言,面色晄白,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程度重,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活动减少,行走不稳,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自汗,动则尤甚,皮脂外溢或口角流涎,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细无力或沉细。

4)肝肾不足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幅度大,或肢体拘痉,活动笨拙,上肢协调不能,步态拖拉,言语蹇涩,或智力减退,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头痛,或盗汗,急躁时颤振加重,腰酸腿笨,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暗红,舌苔少或剥苔或微黄,脉象细弦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颤振日久,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言语蹇涩,失眠健忘,汗出畏寒,体倦肢冷,或腰酸腿痛,阳痿遗精,溲少便溏,舌质嫩红或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

颤病

颤病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颤病的诊断(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院出版社,2007)(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1)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①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

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减低。

②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①肌肉僵直;②静止性震颤4~6Hz;③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觉功能障碍造成)。

(2)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①单侧起病;②静止性震颤;③逐渐进展;④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⑤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100%);⑥对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证;⑦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⑧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3)必须排除帕金森病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①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②反复的脑损伤史;③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④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⑤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⑥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⑦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⑧病情持续还击或发展迅速;⑨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⑩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⑾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诊断:首先时症状诊断(运动或非运动),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症及其可能的原因,然后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病及其严重度。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人们对该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发现除了震颤外,尚有肌肉僵直、写字越写越小等其它症状,但是四肢的肌肉的力量并没有受损,认为称麻痹并不合适,所以建议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

50%~80%的病例起病隐袭,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手部的4~8Hz的静止性"捻丸样"震颤.这种震颤在肢体静止时最为显著,在肢体执行活动时减弱,在睡眠中消失;情绪紧张或疲劳能使震颤加重.通常震颤在双手,双臂与双腿最为严重,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也是手部最早,腿部最迟、下颌、舌头、前额与眼睑也能出现震颤,但发声不受影响,许多病人只表现僵直;不出现震颤,僵直进展性加重,动作变得愈来愈慢(动作缓慢),愈来愈少(动作过少),愈来愈难发动(动作缺失).僵直再加上动作过少可能促成肌肉酸痛与疲乏的感觉.面无表情,成为面具脸,口常张开,眨眼减少,可能造成与抑郁症相混淆.躯体姿势前屈.病人发现开步很困难;步态拖曳,步距缩小,两上肢齐腰呈固定屈曲位,行走时两上肢没有自然的摆动.步态可以出现并非有意的加速,病人为了避免跌倒而转入奔走,出现慌张步态(festination).由于姿势反射的丧失,病人身体的重心可发生移位而出现前冲(propulsion)或后冲(retropulsion).讲话声音减弱,出现特征性的单调而带口吃状的呐吃.动作过少加上对远端肌肉控制的障碍可引起写字过小症(micrographia)以及执行日常生活活动时日益加重的困难.大约50%的病例有痴呆症状,而且抑郁症也属常见。

感觉异常帕金森病患者还会有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异常的温热或是寒冷的症状,出现异常温热感觉的病人多一些。

这种异常的温度感多出现在手、脚。

还有患者的异常感觉在身体的一侧或是出现在体内,如感到胃部或是下腹部不适。

病人中出现异常发热感的情况比较多见,身体的某些部位甚至会出现一种烧灼感。

一个得了帕金森病十多年的老年妇女有严重的腰部烧灼感。

当药物失效时,其烧灼的感觉会更加严重,但当调整病人的用药有效地控制病情时,其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991年11 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上,制订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现将摘录如下:
一、诊断标准
I.病名诊断
1)主证:头或肢体震振,少动,肢休拘痉,颈背僵直。

2)兼证: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寨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病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
诊为老年颤证。

II.证候诊断
1)痰热风动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头或肢体颤振尚能自制,活动缓慢,胸脘痞满,口干或多汗,头晕或头沉,咯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数日不行,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象细数或弦滑。

2)血瘀动风证:表情呆板,面色晦暗,头摇或肢体颤振日久,震颤幅度较大,肢体拘痉,活动受限,项背前倾,言语不利,步态慌张,或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头晕眼花,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滑。

3)气血两虚证:神呆懒言,面色晄白,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程度重,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活动减少,行走不稳,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自汗,动则尤甚,皮脂外溢或口角流涎,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细无力或沉细。

4)肝肾不足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幅度大,或肢体拘痉,活动笨拙,上肢协调不能,步态拖拉,言语蹇涩,或智力减退,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头痛,或盗汗,急躁时颤振加重,腰酸腿笨,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暗红,舌苔少或剥苔或微黄,脉象细弦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颤振日久,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言语蹇涩,失眠健忘,汗出畏寒,体倦肢冷,或腰酸腿痛,阳痿遗精,溲少便溏,舌质嫩红或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

III.鉴别诊断
1)痉病:(也叫风痉):痉病是一种不论老幼,急性起病,临床主要变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西医流脑、乙脑、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寄生虫病引起的抽搐,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惊厥等)。

2)风痱病:风痱病是一组起病形式隐袭而缓慢,渐进性加重,以运动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构音困难,智力低下的慢性虚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各种共济失调症,尤其类似于小脑共济失调症)。

3)青少年颤证:青少年颤证是一种急性或慢性起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引起的铜代谢障碍,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肢体拘痉,言语蹇涩,精神障碍,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相当于西医肝豆状核变性)。

4)舞动病:舞动病是一组急性起病,年龄不限,由风湿痹症、中毒或中风病等引起,临床表现以一种无规律、无节奏、无意义、无自主、奇形怪状的头部、躯干、四肢舞蹈、多
动或扭转运动的病证(相当于西医的舞蹈病、扭转痉挛、手足徐动症)。

二、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记分法,测定患者手部动作,头、颈部、肢体拘痉,运动姿势,步态和上肢协调动作,头和肢体震颤等十项内容,按病情严重程度以估计评定治疗效果。

I.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记分法
1)手部动作迟缓(包括书写障碍)。

(1)不受影响(0分);
(2)手部快复动作减慢,如持物、系扣子和书写缓慢或写字字迹弯弯曲曲(1分)。

(3)单侧或双侧手部快复运动中度障碍,如持物、系扣子、系鞋带、刷牙等尚能做到,但笨拙迟缓,写字出现小字证(2分)。

(4)快复运动严重障碍,不能书写,持物、系扣子、系鞋带、刷牙不能完成(8分)。

2)颈肩僵直
(1)未出现(0分)。

(2)颈肩轻度僵直,患侧摇肩幅度在15.1~20度之间(1分)。

(3)颈肩中度僵直,头下落试验缓慢呈阳性,一侧或双侧受累,僵直重侧摇肩幅度在10~15度之内(2分)。

(4)颈肩重度僵直,头下落试验很缓慢呈强阳性,双侧受累,双侧摇肩幅度在0~9.9度之内(3分)。

3)肢体拘痉
(1)未出现(0分)。

(2)肢体轻度拘痉,上肢轮替试验正常,下肢患者摆动时间在5秒之上(1分)。

(3)肢体中度拘痉,上肢轮替试验病侧阳性,下肢一侧或双侧受累,拘痉重侧摆动时间在3~4.9秒之内(2分)。

(4)肢体重度拘痉,上肢轮替试验双侧阳性或强阳性,下肢双侧受累,双侧摆动时间在0~2.9秒之内(3分)。

4)姿势
(1)正常,头部前屈不到10厘米(0分)。

(2)头部前屈达到13厘米(1分)。

(3)头部前屈达到15厘米,臂部稍屈曲,一侧或双侧手上抬,但仍低于髂棘水平(2分)。

(4)头部前屈超过15厘米,一侧或双侧手抬过髂棘水平,手部显著屈曲,膝部也屈曲(3分)。

5)上肢协调不能
(1)双臂摆动动作良好(0分)。

(2)一侧上臂摆动动作减少与下肢步态不协调(1分)。

(3)一侧上肢不摆动(2分)。

(4)双上臂不见摆动(3分)。

6)步态
(1)跨步良好,一步跨45~70厘米,转弯时间在1.5秒以内,始动时间在1.5秒之内(0分)。

(2)步距在30~45厘米,转弯时间在1.6~2.5秒之间,始动时间在1.6~2.5秒之间(1分)。

(3)步距在20~35厘米,转弯时间在2.6~3.5秒之间,始动时间在2.6~3.5秒之间(2
分)。

(4)步距在小于8厘米,转弯时间大于3.6秒,始动时间大于3.6秒,或需人帮助才能站立(3分)。

7)颤振
(1)未见颤振(0分)。

(2)颤振幅度不到2.5厘米,静止时见于肢体或头部,活动时见于手部(1分)。

(3)颤振幅度不超过9厘米,颤振明显,但病人对手部保持一些自制力(2分)。

(4)颤振幅度超过9厘米,经常存在,醒时即颤振,病人不能自控(3分)。

(5)
8)面容
(1)正常(0分)。

(2)表情缺乏,口常闭,稍有焦虑或抑郁表情(1分)。

(3)表情呆板,口唇有时分开,情绪波动时面部表情可有改变,中度焦虑或抑郁表情,有时流涎(2分)。

(4)面具脸,口唇张开0.6厘米以上,常口涎外溢(3分)。

9)言语
(1)正常(0分)。

(2)开始有嘶哑、平淡,仍易懂(1分)。

(3)中度嘶哑及无力,音调单调,有口吃,不易懂(2分)。

(4)显著嘶哑与无力,很难听懂(3分)。

10)生活自理力
(1)无妨碍(1分)。

(2)能自己照顾,但穿衣速度明显减慢,可独自生活,仍能坚持工作(1分)。

(3)有些活动需人照顾,如翻身、坐位起立等,各项活动迟缓,但可完成(2分)。

(4)经常需人照顾,不能穿衣、进食或单独行走(3分)。

以上十项记分评级,按其程度分为正常(0分),轻度障碍(1分),中度障碍(2分)和重度障碍(3分)。

1~10分为轻度,11~20分为中度,21~30分为重度。

6分以上为选例标准。

(参照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结合中医证候特点而制定)
II.疗效评定方法
按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记分法,疗效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
*100=%
治疗前分数
100%为临床痊愈;50~99%为明显进步;20~49%为进步;1~19%为稍有进步;0为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