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卒的意思
高山流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山流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高山流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高山流水》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
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
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高山流水》注释: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5、若:好像6、洋洋:盛大的样子7、所念:心中想到的8、必:一定9、得:领会,听得出10、之: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11、阴:山的北面12、卒(cù):通“猝”,突然。
13、援:拿,拿过来14、鼓:弹15、操:琴曲名。
16、穷:穷尽。
16、舍琴:丢开琴。
意思是停止弹琴。
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
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
逃,逃避此文出自战国·列御寇所著《列子》《高山流水》扩展资料写作背景:“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姓名成绩(一)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私.臣:(2)齐地方..千里:(3)吾知所以..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
(4分)(二)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分)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分)(三)范滂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
卫鞅立信文言文注释

卫鞅立信文言文注释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注释:1. 令既具,未布:- 令:法令。
- 既:已经。
- 具:完备。
- 布:颁布。
整句话的意思是法令已经完备,还没有颁布。
2. 恐民之不信己:- 恐:担心。
-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整句话的意思是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
3. 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乃:于是,就。
- 立:树立。
- 三丈之木:三丈长的木头。
- 国都市南门:都城市场的南门。
古代都城有专门的市场区域。
4.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募:招募,征求。
- 徙:迁移,搬动。
- 置:放置。
- 予:给予。
- 十金:先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yì),一镒称一金。
十金是一笔不小的钱财。
整句话的意思是征求百姓中有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就给予十金。
5. 民怪之,莫敢徙:-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 莫:没有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百姓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动(木头)。
6. 复曰:- 复:又,再。
7. 能徙者予五十金:能够搬动(木头)的人给予五十金。
8.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辄:就。
有一个人搬动了它,(官府)就给予五十金。
9. 以明不欺:- 以:用来。
- 明:表明。
用来表明不欺骗(百姓)。
10. 卒下令:- 卒:最终。
最终颁布法令。
刘氏善举文言文原文意思翻译

刘氏善举》文言文原文意思翻译《刘氏善举》文言文原文意思翻译刘氏善举原文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 é)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 )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憾。
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dài )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抚养有一个孩子。
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终年都像这样。
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
偶尔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
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
刘氏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全部被烧光。
大家不仅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
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字词解释1 、⋯者⋯也:判断句,⋯是⋯2 、昼:白天。
、耕:耕种。
34 、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5 、如:像。
6 、是:代词,这样7 、贫:贫穷。
8 、辄:往往。
9 、相:代“贫困者”10 、济:救。
11 、偶:偶尔。
12 、以:把13 、遗:赠送。
14 、之:代“无衣者”15 、咸:全,都。
16 、称:称赞。
17 、然:然而。
18 、诫:告诫。
、与:为。
1920 、为:做。
21 、善:好事。
22 、本:根本;准则。
23 、卒:死。
24 、殆:几乎。
25 、殆尽:几乎全部烧光尽:没有26 、给:给予。
27 、伐:砍。
28 、方:才。
29 、第:房屋、府第30 、善举:做好事。
31 、疾:勤奋的;努力地32 、憾:怨恨;抱怨。
33 、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第一个之是“的” ,第二个之是“他们”代指邻居。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1.鲜【xiǎn】:少、没有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2.逮【dài】:赶上、及、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宋濂《阅江楼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刘安《嫦娥奔月》3.剧:厉害,很,非常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柳宗元《蝜蝂传》4.卒:最后,最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诚: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6.盍、曷:何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论语《李生论善学者》7.鳏:老年人没有妻子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
——李朝威《柳毅传》8.孤:少年丧父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欧阳修《泷冈阡表》9.亡:丢掉,丢失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吕不韦《人有亡斧者》10.俟:等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佚名《静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秩:古代官吏的俸禄交阯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
——《太平御览·果部·卷三》12.因:沿袭、承袭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
——苏轼《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13.岁:年,一年为一岁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14.何以:凭借什么—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15.孰若:与……相比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16.向使:假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17.如何:怎么样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18.奈何:为什么、怎么办?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19.若何:什么样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
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卒在⽂⾔⽂中的意思
卒在⽂⾔⽂中的意思有步兵,⼠兵;古代军队编制,⼀百⼈为⼀卒;差役,⾪卒;死;完成,完结;终于,最终等。
扩展资料
⽂⾔⽂卒的`意思:
zú
①步兵;⼠兵。
《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攻秦。
”《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
②古代军队编制,⼀百⼈为⼀卒。
《叔向贺贫》:“昔栾武⼦⽆⼀卒之⽥。
”《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
③差役;⾪卒。
《左忠毅公逸事》:“持五⼗⾦,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
④死。
《董宣执法》:“年七⼗四,卒于官。
”《⾚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
⑤完成;完结。
《孔雀东南飞》:“谓⾔⽆罪过,供养卒⼤恩。
”《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⑥终于;最终。
《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战之罪也。
”
辨:兵,卒,⼠。
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兵”⼀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是战⽃时在战车上的战⼠。
cǜ
通“猝”。
突然;仓猝。
《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
”《⾚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
28个死的文言文

28个死的文言文
死、亡、故、卒、弱、逝、殁、殪、毙、殂、
徂、殒、薨、死亡、亡、亡故、身故、物故、
物化、去世、逝世、弃世、过世、下世、就世、
谢世、凋谢、死灭、毙命、毕命、殒命、殒灭、
捐背、捐馆、殂落、徂落、殂谢、徂谢、迁化、
怛化、疾终、长逝、永诀、永别、永眠、长眠、
就木、故去、溘逝、溘死
①<动>死亡;失去生命。
《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
【又】<动为动>为……而死。
《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名>死去的人。
《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
③<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
④<形>拼死;竭尽全力的。
《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
”
⑤<动>丧失;消失。
《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
⑥<名>通“尸”。
《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摘要:
1.疾卒的定义
2.疾卒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疾卒与其他相关词汇的区分
正文: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指突然死亡,一般用于形容人生命垂危或者突然离世的情况。
疾卒这个词汇在文言文中并不常见,更多的是用于古文中。
疾卒和其他词汇如“猝死”、“暴毙”等有相似的意思,但用法和语境略有不同。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通常比较简洁,往往是单独使用或者和其他词汇组成短语使用。
比如在《史记》中,“平原君疾卒”,就是指平原君突然去世。
疾卒和其他相关词汇的区分主要在于语义的侧重点和语境的不同。
猝死强调死亡的突然性,暴毙则强调死亡的突然和迅猛。
而疾卒则更多地强调死亡的突然性和意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卒的意思
【篇一:文言文卒的意思】
①步兵;士兵。
《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
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
《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
”《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
③差役;隶卒。
《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
④死。
《董宣执法》:“年七十四,卒于官。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
⑤完成;完结。
《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⑥终于;最终。
《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
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通“猝”。
突然;仓猝。
《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
【篇二:文言文卒的意思】
分享到:更多查阅:20222次卒的文言文意思和发音
①步兵;士兵。
《》:“率疲弊之~,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缮甲兵,具~乘。
”
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
《》:“昔栾武子无一~之田。
”《谋攻》:“全~为上,破~次之。
”
③差役;隶卒。
《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感焉。
”
④死。
《董宣执法》:“年七十四,~于官。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
”
⑤完成;完结。
《》:“谓言无罪过,供养~大恩。
”《》:“庶刘侥幸保~余年。
”
⑥终于;最终。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垓下之战》:“然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
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