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教学设计范文推荐

合集下载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与感悟。

2.理解并分析《〈诗经〉两首》的意境和抒情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解读《〈诗经〉两首》。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经〉两首》:《蒹葭》、《蒹葭之顷》。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诗经〉两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2.情感引导(10分钟)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历史的韵味。

3.诗歌赏析(3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蒹葭》,通过声音的传递和共鸣,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2)学生阅读诗歌,了解《蒹葭》的大意和主题。

(3)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蒹葭》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抒情手法,形成小组发言。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由小组组长代表小组进行讲解,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交流。

(5)师生共同欣赏《蒹葭之顷》,分析与比较该诗与《蒹葭》的异同之处。

(6)学生诗歌解读: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针对《蒹葭之顷》进行思考,并进行个人解读。

4.学生演绎(25分钟)(1)利用文学艺术这个窗口,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演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配合演绎《蒹葭》或《蒹葭之顷》。

(2)学生可以利用朗诵、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进行演绎。

(3)演绎结束后,进行小组间的评选和点评,激励同学们尽力发挥。

5.课堂总结(1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对《〈诗经〉两首》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2)你觉得这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意境?(3)你觉得这两首诗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启示和借鉴价值?四、课后作业1.认真阅读《〈诗经〉两首》的注释和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化对诗歌意境和抒情手法的理解。

2.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演绎等形式,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认识。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关雎〉〈蒹葭〉》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此鸟雌雄情意专一。

2. 窈窕:美好的样子,主要指女子的心灵美,也指仪表美。

3. 逑:配偶。

4.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5. 寤寐:醒和睡,这里指日夜。

6. 芼(mào):挑选。

在《蒹葭》里:1. 蒹葭:芦苇。

2. 溯洄:逆流而上。

3. 溯游:顺流而下。

4. 晞(xī):干。

5. 跻(jī):升高,这里指道路陡起。

6. 坻(chí):水中的高地。

7. 涘(sì):水边。

8.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赏析:(一)《关雎》1. 主题与情感- 《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从一开始对淑女的爱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达了男子的心意,到求之不得后的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情感是纯真而热烈的。

而后面又想象着如果追求到她,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出男子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兴”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诗的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由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鸣叫,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雎鸠鸟的专一也暗示了君子对淑女情感的忠贞。

再者是重章叠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章章地重复出现,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强调了男子反复努力追求淑女的过程。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习俗。

(2)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两首,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深层含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经》两首。

2. 结合课文注释,深入了解《诗经》两首的背景和含义。

3. 分析《诗经》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的情况。

2. 学生对《诗经》两首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3. 学生对《诗经》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参与程度、思考深度等。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古代词汇和语法结构;(2)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相关背景知识;(2)整理和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加强对诗歌的理解;(3)准备好笔记本,记录课堂的重点和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提出问题和观点。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2)学生通过举例和分析,表达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的重点和知识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两首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 选择一首《诗经》中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结。

《〈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诗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品读中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通过朗读、探究、对话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学设计;3、说课稿教学过程:【教学设想】《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

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

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了“一诗四读”的方法——吟读,译读,品读。

唱读。

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唱读。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初步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 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⑶ 了解朗读《诗经》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⑴ 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⑵ 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重点是诵读,难点是对每句诗含义的理解和对整首诗表达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教法指导】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

这两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教师范读后,正音: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窈窕参差伊人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然后说说:这两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⑴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⑵ 在《蒹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3、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改写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两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 jiū窈窕淑女yaǒ tiaǒ君子好逑ho qiú参差荇菜cēn 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 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范文推荐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

2、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
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

(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
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

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

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

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

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

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伊人溯洄且溯游萋萋晞湄跻坻采采未已
涘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

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

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⑴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⑵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

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

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

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