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器毕业论文
基于 DNA 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

基于 DNA 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NA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纳米技术,由于其精准度高、可编程性强、易于自组装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本文将从它的应用价值、现状与问题、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应对挑战等方面谈论这一议题。
一、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的应用价值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能够使用生物分子作为传感元件的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非常适合于实时监测、无损检测等特点,在环境监测、海洋监测、生物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而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DNA纳米结构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可设计性和可编程性,加上DNA荧光标记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在纳米层面实现高度健康检测,甚至是单个分子级别的检测。
第二,DNA纳米技术在构建生物传感器时既可以与单链DNA自组装形成靶向探针,应用于疾病自动检测和标记分子侦察,也可以与攻击性DNA切割酶结合,实现“建筑-毁灭”生物传感器,对生物删除等行为进行实时监测。
第三,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还可以应用于微观物理学和化学、微米电子学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科学探索和手段应用价值。
二、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的现状与问题在DNA纳米技术的支持下,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例如,在疾病诊断领域,可以使用单链DNA旋转杆和核壳结构等方法,开发出了精度高、敏感度高、快速和具有多功能的生物传感器。
另外,在微米电子领域,可以通过在DNA纳米杆中集成电子元器件来实现神经元网络的建设,能够在其上实现人物识别、快速计算、通信和数据处理等功能。
然而,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DNA纳米技术的操作方式并不十分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其次,DNA纳米生物传感器在成像、处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采样依赖、噪声影响等。
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研究

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研究DNA纳米技术是指运用DNA分子结构的特性,以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各种具有结构化和功能性的纳米材料、纳米器件和纳米机器等纳米系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DNA纳米技术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研究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新型生物传感器,主要是通过改变DNA 分子的构形、特性和功能,来实现对生物识别分子(如蛋白质、酶、核酸等)和小分子化合物(如药物、毒素等)的高灵敏、高特异和高速度检测。
这种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DNA分子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生物传感器,在生物体内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利用DNA纳米技术来构建生物传感器是非常可行的。
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对靶分子的检测,主要包括:1)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杂交、链切割),2)DNA分子与其他分子的作用(如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3)DNA分子的形态变化(如弯曲、外界环境引起的结构改变),4)DNA分子的光学和电学信号变化。
其中,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基于DNA分子的互补性原理,即两条DNA单链可以通过碱基配对形成一条稳定的双链结构,实现对靶分子的高特异检测。
例如,可以将一个DNA单链固定在传感器表面或纳米材料上,另一个DNA单链标记上荧光信号或其他化学标记物,当两条DNA单链互补配对时,荧光信号或其他化学标记物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对靶分子的检测。
与传统的生物传感器相比,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DNA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性,可以实现对靶分子的高度选择性识别和检测。
其次,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改变DNA分子的构形和作用方式,实现对不同种类、不同结构的生物识别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生物传感器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医疗保健到环境监测,都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精度和便捷性。
本文将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生物传感器技术是通过利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元件,实现生物分子与传感器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检测信号的转换。
其原理是将特定的生物分子,如酶、抗体、DNA等与传感器上的探测元件进行特异性捕捉和识别,从而实现对于生物分子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与传统的化学传感器相比,具有生物特异性、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等优点,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疗、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目前,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血糖检测、细菌检测、肿瘤检测、污染物检测等方面。
同时,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向着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方向发展,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生物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三、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越来越重视,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
在医疗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医疗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在食品安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环境监测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实时地了解环境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其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研究人员们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检测精度和便捷性。
相信在未来的不久,生物传感器技术将为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贡献。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一、本文概述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集成了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的设备,其在生物、医学、环境、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综述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原理、分类、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创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简要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工作机制和主要构成部分。
接着,我们将根据生物识别元件的不同,对生物传感器进行分类,并详细讨论各类生物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分析近年来在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
我们还将探讨生物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如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和寿命等问题,并就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们将展望生物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其在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关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的全面视角,为其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与物理或化学换能器相结合,对生物物质进行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的新型分析装置。
其基本原理是将生物分子识别过程(如酶促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核酸杂交等)与信号转换器(如电化学电极、光学器件、压电晶体等)相结合,通过生物识别元件与待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将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信息转化为可检测的电信号、光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号,从而实现对待测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生物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包括生物识别元件的制备与固定化技术、信号转换与处理技术,以及传感器的微型化与集成化技术。
生物识别元件的制备是实现生物传感器特异性与灵敏度的关键,常见的生物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核酸适配体、细胞和组织等。
信号转换与处理技术是生物传感器将生物识别信号转化为可测量电信号的核心,常见的信号转换方式有电化学转换、光学转换、热学转换等。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传感器对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应用]生物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传感器对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应用]生物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e3b4d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7a.png)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传感器对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应用]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传感器对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应用摘要本文以植物呼吸作用实验为例,介绍生物传感器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实验;传感器;应用案例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传感器,能利用数字、图表等直观的数据精确反映出定量实验的结果,将以往的定性实验提高为定量实验,使传统实验中无法完成的实验得到很好的改进,具有非常独到的优点。
但是,目前为止,有关传感器应用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并不多[1]。
为此,笔者尝试将生物传感器运用在植物呼吸作用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传感器对本节实验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安排了“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两个实验,均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且为定性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传感器测量,与传统实验相辅相成,可使实验结果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此外,应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检测植物呼吸作用引起的环境CO2浓度、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将传统的定性实验上升为定量实验,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1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检测传统的实验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测CO2,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来判断植物是否产生了CO2。
但是,具体释放了多少CO2,无从得知。
另外,实验过程中受到塑料袋的气密性和石灰水的质量等因素的限制,且CO2的含量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使得实验的实施和实验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采用CO2传感器能精确测定植物一段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量,还能反应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实验操作更方便、结果更直接。
1.1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如下:(1)处理实验材料选取两份20g菠菜,其中实验组为新鲜菠菜,对照组菠菜用开水烫过;分别装入500mL的锥形瓶,锥形瓶外包裹一层黑色塑料袋,放置3h。
传感器 毕业论文

传感器毕业论文传感器毕业论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智能化生活的追求,传感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感器可以将各种物理量、化学量或生物量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和监测。
在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传感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一、传感器的概念和分类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并测量物理量、化学量或生物量的装置。
根据其测量原理和应用领域的不同,传感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每种传感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感知、转换和输出三个环节。
感知环节通过感知元件将被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转换环节将电信号转化为可供测量的形式;输出环节将测量结果以可读取或可处理的形式输出。
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控制;在医疗领域,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在农业领域,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土壤湿度、气候变化等,帮助农民科学管理农田。
三、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未来的传感器将更加小型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
例如,微纳传感器的出现使得传感器可以更加精确地感知微小的物理量;智能传感器的出现使得传感器可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自动化控制和决策;多功能传感器的出现使得传感器可以同时感知多种物理量,提高传感器的综合性能。
然而,传感器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传感器的功耗问题,尤其是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而言,如何降低传感器的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传感器的数据安全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如何保护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不被恶意攻击和篡改,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四、传感器在智能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传感器技术被研发出来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生物体内化学、物理和生理性质的设备,常用于医学、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首次研发出能够检测葡萄糖的生物传感器,但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限制,其检测效果并不理想。
直到70年代末期,随着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技术才得以大幅提升。
进入21世纪,生物传感器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新型的材料、微纳加工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生物传感器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领域1. 医学领域生物传感器是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例如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佩戴连续血糖监测器,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观察自己的血糖水平。
同时,同步传输到医生端的数据也能帮助医生及时调节患者的药物使用和饮食习惯。
生物传感器在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应用于血压、呼吸等实时生命监测。
2. 环境保护领域在近年来,生物传感器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
例如,通过生物传感器检测水环境中的浓度和种类,可以有效地预测和监控水的质量状况,避免水污染造成的环境危害。
此外,生物传感器还可以应用于大气质量监测、土壤质量分析等多个方面。
3. 食品安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也被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
通过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的毒素、微生物等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可以有效地预防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及前景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由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突出优势,未来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不断的创新和拓展。
LSPR传感器的研究

南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LSP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外文题目:The Research of the LSPR Biosensor学号:0410496姓名:孙晓雪年级:2004级学院:信息技术科学学院系别: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完成日期:2008年5月12日指导教师:刘国华教授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LSP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除此之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LSP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摘要目前,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现象的传感研究是一个热点方向,这种方法在器件开发和相关应用上均有很大的潜力。
LSPR传感器具有一些优于传统SPR传感器的特性,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特性测量分析上应用方便,效果显著,有很高的开发潜力。
这篇文章是一个综述性的文章,首先介绍了LSPR 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对LSPR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并总结了目前已经成型的几种LSPR传感部件和系统的制作方法和技术要素,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领域。
同时,它对基于LSPR的传感器传感芯片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商业化前景也作出了讨论。
关键词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纳米粒子;生物传感器The Research of the LSPR BiosensorAbstractRecently, the research of the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 is a hot spot. A LSPR-based method has a high potential in developments of devices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A LSPR-based sensor has some characters which are better than a traditional SPR-based sensor. It can be used conveniently to detect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s of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and also can give very useful and potent results. This paper is a review. Firstly, it introduces the recent status of the LSPR-based technologies and concludes the producing methods and technical points of some recent LSPR-based sensing systems. It also involves the attempts in the experiments. Meanwhile, it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s and commercial views of LSPR-based sensors and chips.Key Words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 Nanoparticle;Biosensor目录摘要 01.简介 (1)2.LSPR定义 (2)3.LSPR与SPR的区别 (4)4.DDA算法 (6)5.LSPR传感系统的基本构造 (7)5.1基于光纤的生物传感系统 (7)5.2基于反射的光纤(RFO)传感系统 (8)6.LSPR传感器的构造 (9)7.LSPR传感器制作工艺 (10)7.1基于电光调制的LSPR生物传感器的制作 (10)7.2在玻璃表面固定金纳米棒 (11)7.3金纳米线表面结合自组装分子 (11)7.3.1 金纳米线阵列芯片的制作 (11)7.3.2 自组装分子层结合 (12)7.4利用NSL技术制作A G纳米微粒 (12)7.5银纳米结构薄膜 (13)7.6金纳米井芯片的制作 (13)8.LSPR传感技术的工艺方法 (14)8.1光学系统的材料和技术 (14)8.1.1 一种匹配生物传感器的光纤探针的制作 (14)8.1.2金纳米粒子修饰的光学纤维的制备 (14)8.2材料表面图案加工工艺 (15)8.2.1纳米刻蚀图案过程 (15)8.2.2 利用NSL拓展技术制作纳米孔阵 (16)8.2.3 利用μCP技术在纳米粒子层表面形成图案 (17)9.LSPR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18)9.1LSPR传感器应用于测量物理量 (18)9.1.1 金纳米线阵列表面结合自组装分子的LSPR光谱测量方法 (18)9.1.2 纳米粒子表面典型消光光谱的测量 (19)9.2LSPR传感器在化学传感领域的应用 (20)9.2.1基于纳米Ag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测定CN- 的测定方法 (20)9.2.2利用LSPR传感器检测有机磷杀虫剂 (20)9.3LSPR传感器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 (21)9.3.1以氯金酸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蛋白质病人血清样本中的葡萄糖LSPR传感探测 (21)9.3.2使用基于LSPR的纳米芯片蛋白质的无标记监测 (21)9.3.3使用LSPR的重组细胞蛋白质表达分析 (22)10.LSPR传感器技术的商业化 (23)11.LSPR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24)12.总结 (25)参考文献 (26)致谢 (31)一、简介近年来,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电磁学和力学特性而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概述 (1)二.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 (1)1.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2.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1)3.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1)三.几种典型的生物传感器 (2)1.酶传感器 (2)2.微生物传感器 (2)(1)呼吸机能型微生物传感器 (3)(2)代谢机能型微生物传感器 (3)3.免疫传感器 (3)4.生物组织传感器 (4)5.半导体生物传感器 (4)(1)酶光敏二极管 (5)(2)酶FET (5)四.生物传感器应用 (5)五.生物传感器发展前景 (6)参考文献 (8)一.概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医学工程迅猛发展,作为检测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各种生物传感器的不断出现。
60年代中期起,首先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和它的催化专一性开发了酶传感器,并达到实用阶段。
70年代又研制出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等。
80年代以来,生物传感器的概念得到公认,作为传感器的一个分支它从化学传感器中独立出来,并且得到了发展,使生物工程与半导体技术相结合,进入了生物电子学传感器时代。
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艺、环境检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生物传感器必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1.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待测物质与分子识别原件特异性结合,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生物学信息通过信号转换器转化为可以定量转化的电、光等信号,再经仪表放大和输出,从而达到分析检测的目的。
生物传感器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物质)。
2.生物传感器的分类1.根据生物传感器中分子识别即敏感元件可分为五类: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
显而易见,所应用的敏感材料依次为酶、微生物个体、细胞器、动植物组织、抗原和抗体。
2.根据生物传感器的换能器即信号转换器分类有:生物电极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光生物传感器,热生物传感器,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等,换能器依次为电化学电极、半导体、光电转换器、热敏电阻、压电晶体等。
3.以被测目标与分子识别元件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分类有生物亲合型生物传感器。
3.生物传感器的特点1.采用固定化生物活性物质作催化剂,价值昂贵的试剂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克服了过去酶法分析试剂费用高和化学分析繁琐复杂的缺点;2.专一性强,只对特定的底物起反应,而且不受颜色、浊度的影响;3.分析速度快,可以在一分钟得到结果;4.准确度,一般相对误差可以达到 1%;5.操作系统比较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分析;6.成本低,在连续使用时,每例测定仅需要几分钱人民币;7.有的生物传感器能够可靠地指示微生物培养系统内的供氧状况和副产物的产生。
三.几种典型的生物传感器1.酶传感器酶传感器是由酶敏感膜和电化学器件构成的,由于酶是蛋白质组成的生物催化剂,能催化出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生物细胞的复杂代谢就是由成千上万个不同的酶控制的。
酶的催化效率极高,而且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即只能对待待测生物量(底物)进行选择性催化,并且具有化学放大的作用。
因此利用酶的特性可以制造出高灵敏度、选择性好的传感器。
根据输出信号方式的不同,酶传感器可以分为电流型和电位型两种。
(1)电流型酶传感器电流型是由与酶催化反应有关物质电极反应所得到的电流来确定反应物的浓度。
一般采用氧电极、过氧化氢电极等。
(2)电位型酶传感器电位型酶传感器是通过电化学传感器器件测量敏感膜电位来确定与催化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浓度,一般采用NH3电极、CO2电极、H2电极等。
2.微生物传感器用微生物作为分子识别元件制成的传感器称之为微生物传感器,与酶相比,微生物更经济,耐久性也好。
微生物本身就是具有生命活性的细胞。
有各种生理机能,其主要机能是呼吸机能(氧气的消耗)和新陈代谢机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在不损坏微生物机能情况下,可将微生物用固定化技术固定在载体上就可制作出微生物敏感膜,而采用的载体一般是多孔醋酸纤维膜和胶原膜。
微生物传感器从工作原理上分为呼吸机能型和代谢机能型。
(1)呼吸机能型微生物传感器微生物的呼吸机能存在着好气性和厌气性,其中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氧气,因此可通过可通过测量氧气来控制呼吸机能,并了解其生理状态;而厌气性微生物相反,它不需要氧气,氧气的存在会妨碍微生物生长,而可以通过测量碳酸气消耗及其他生成物来探知生理状态。
由固定化需氧性细菌膜和氧电极组合而成。
它是以细菌呼吸活性物质为基础测定被测物的。
当将该传感器插入含有饱和溶解氧的试液中时,试液中的有机物受到细菌细胞的同化作用,细菌细胞呼吸加强,扩散到电极表面上氧的量减少,电流减小。
当有机物由试液向细菌膜扩散速度达到恒定时,细菌的耗氧量也达到恒定,此时扩散到电极表面上的氧量也变为恒定,因此产生一个恒定电流。
此电流与试液中的有机物浓度存在定量关系,据此可测定有关有机物。
(2)代谢机能型微生物传感器代谢机能型微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微生物使有机物资化而产生各种代谢生成物,这些代谢生成物中,含有遇电极产生电化学反应的物质(即电极活性物质)。
因此微生物传感器的微生物敏感膜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或燃料电池型电极)相结合就构成了代谢机能型微生物传感器。
由固定化的厌氧菌膜和相应的电化学传感元件组合而成。
它是以细菌代谢活性物质为基础测定被测物的。
此类细菌摄取有机物产生各种代谢产物,若代谢产物是氢、甲酸或各种还原型辅酶等,则可用电流法测定;若代谢产物是二氧化碳、有机酸(氢离子)等,则可用电位法测定。
根据测定的电流或电位便可得到有机物浓度的信息。
3.免疫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免疫反应。
它与酶反应一样是生物体中的一个重要反应。
一旦有病原体或者其他异种蛋白(抗原)侵入某种动物体内,体内即可产生能识别这些异物并把它们从体内排除的抗体。
抗原和抗体结合即发生免疫反应,其特异性很高,即是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免疫传感器就是利用抗原(抗体)对抗体(抗原)的识别功能而研制成的生物传感器,它利用固定化抗体(或抗原)膜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的特异反应,反应的结果使生物敏感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例如:用心肌磷质胆固醇及磷脂质抗原固定在醋酸纤维膜上,就可以对梅毒患者血清中的梅毒抗体长生有选择性的反应,其结果使膜电位发生变化。
4.生物组织传感器生物组织传感器是以活的动植物组织细胞切片作为分子识别元件,并于相应的变换元件构成生物组织传感器、生物组织传感器有很多特点:(1)生物组织含有丰富的酶类,这些酶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得到相当稳定的酶活性,许多组织传感器工作寿命比相应的酶传感器寿命长得多;(2)在所需要的模块难以提纯时,直接利用生物组织可以得到足够高的酶活性;(3)组织识别元件制作简单,一般不需要采用固定技术。
组织传感器制作的关键是选择需要酶活性较高的动、植物的器官组织。
、组织传感器又分为植物组织传感器和动物组织传感器。
利用相应的生物组织制成的各种传感器可以测定坏血酸、测定谷氨酰胺、测定腺苷等。
组织传感器虽然在若干情况可取代酶传感器。
但其实用化中还有一些问题,如选择性差、动植物材料不易保存等。
5.半导体生物传感器目前,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运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生物传感的多能化、集成化是很重要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将半导体技术引入生物传感器,不仅给多功能的生物传感器开发提供了重要途径,而且可以使传感器小型化、微型化,这在实际应用上是具有重有意义的,特别是在人体医疗诊断上具有更为重要的实用价值。
半导体生物传感器是生物分子识别器件(生物敏感酶)与半导体器件结合构成的传感器。
目前常用的半导体传感器是半导体光电二极管、场效应管(FET)等。
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具有如下特点:①结构简单、便与批量生产、成本低;②它属于固态传感器、机械性能好、抗震性能好、抗震性能好、寿命长;③输出阻抗低,便于后续电路匹配;④可在同一芯片上集成多种传感器,可实现多功能、多参数测量,是研制生物芯片与生物计算机的基础。
(1)酶光敏二极管酶光敏二极管是一种新型的光生物传感器。
它由催化反应的酶和光敏二极管(或晶体管)半导体器件构成,如图4—1所示,在硅敏二极管的表面透镜上涂上一层过氧化氢时,由于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加速发光反应,产生的光子照射至硅光敏二极管的Pn结点,改变了二极管的导通状态,即将发光效应转换成光敏二极管的光电流,从而检测出过氧化氢及其浓度大小。
图4—1酶光敏二极管图4—2 pHFET的结构(2)酶FET这类FET(场效应管)大多数由以有机物所制作的敏感膜与HFET(氢离子场效应管)组成。
图4—2是pHFET结构图。
制法是去掉FET的栅极金属,在此处固定生物敏感膜,生物敏感膜绝缘,这里为氮化硅膜,它易于被离子和水分渗透,而且表面一旦与若干水分溶化在一起时(称为水和作用),下式中的电位与氢离子浓度倒数的对数(即pH)成比例,电位发生在待测溶液的界面上。
E=E0—2.303RT/F*pH (4—1)式中,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F为法拉第常数,E0为常数。
四.生物传感器应用生物传感器在当前的主要应用领域生物传感器在当前的主要应用领域,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全面展开是在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发展迅速,在食品、工业、环境监测、发酵工业、医学等方面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各种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实用化的生物传感器与系统越来越多。
(1)食品工业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包括食品成分、食品添加剂、有害毒物及食品鲜度等的测定分析。
此外,也有用生物传感器测定色素和乳化剂的报道;(2)发醉工业由于发酵工业是大规模的生产,微生物传感器其成本低、设备简单的特点使其具有极大的优势。
所以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不受发酵液混浊程度的限制、能消除发酵过程中干扰物质的干扰的微生物传感器发酵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医学领域生物传感技术不仅为基础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新型方法,而且因为其专一、灵敏、响应快等特点,在军事医学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军事医学中,对生物毒素的及时快速检测是防御生物武器的有效措施。
生物传感器已应用于监测多种细菌、病毒及其毒素;(4)环境监侧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广泛关注,用于环境监测的专业仪器市场也越来越大,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生物传感器投入到大气和水中各种污染物质含量的监测中去。
五.生物传感器发展前景生物传感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领域,近年来,着生物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的推动,生物传感器技术飞速发展。
可以预见,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将会有以下新特点:1.功能多样化和微型化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将进一步涉及医疗保健、食品检测、环境监测、发酵工业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