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全国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瞒天过海纷至沓来亭亭玉立B. 毕恭毕敬呼啸山林奋不顾身C. 青出于蓝水滴石穿欣欣向荣D. 悲欢离合恣意妄为美轮美奂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每天晚上坚持复习功课。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心态。

D.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那片麦田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让我受益匪浅。

C. 她的笑声像百灵鸟一样清脆。

D. 站在山顶,我仿佛看到了远处的海。

4. 下列词语中,与“春风化雨”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雪中送炭B. 良师益友C. 青出于蓝D. 桃李满天下5. 下列句子中,句式变换错误的一项是()A. 原句:我们学校正在修建一座体育馆。

改句:一座体育馆正在我们学校修建。

B. 原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改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很大。

C. 原句:他突然想起了一个重要的电话号码。

改句:一个重要的电话号码突然在他脑海中浮现。

D. 原句:她看到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改句:看到我,她脸上露出了笑容。

6. 下列词语中,多音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担心(dān、dàn)B. 拼搏(pīn、bó)C. 沉默(mò、mú)D. 混乱(hùn、lùn)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B. 她的歌声像百灵鸟一样清脆。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让我受益匪浅。

D. 那片麦田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

8. 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每天晚上坚持复习功课。

全国模拟高考试卷语文

全国模拟高考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满志欣喜若狂风和日丽B. 潜移默化风吹雨打落英缤纷C. 耳濡目染风卷残云妙手偶得D. 纸短情长水落石出满载而归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电脑B. 虽然我学习努力,但成绩始终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为此我深感愧疚C.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D.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3. 下列各句中,句式杂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B.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C. 为了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谊,我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外友好往来D. 这次比赛,充分体现了运动员们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 在这次比赛中,他充分展示了出色的才艺和丰富的想象力C.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D. 这位学者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C.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D.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巨匠”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喜欢在酒中寄托自己的情感。

他们或借酒消愁,或借酒抒怀,或借酒作乐。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酒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酒,作为一种饮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全国高考模拟考试卷语文

全国高考模拟考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精湛(jīng zhuàn)震慑(zhèn shè)震撼(zhèn hàn)B. 惊悚(jīng sǒng)震悚(zhèn sǒng)惊慌(jīng huāng)C. 混淆(hùn xiáo)混浊(hùn zhuó)混乱(hùn luàn)D. 残暴(cán bào)残忍(cán rěn)残忍(cán rè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古老的技艺正在逐渐消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B. 她在这次比赛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深受观众喜爱。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设多种兴趣小组。

D.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美丽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

B. 这位专家的讲座深入浅出,让我们受益匪浅。

C. 那个骗子为了骗取钱财,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D. 我们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4.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最近迷上了网络小说,整天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

B. 在这次活动中,他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令人刮目相看。

C.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城市陷入了瘫痪。

D. 他平时很节省,但这次却大方地请朋友们吃饭。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我们班的骄傲。

B. 我很佩服他的毅力,能够在逆境中不断前进。

C. 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D.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付出了很多努力。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人生最大的恐惧,不是孤独,而是害怕孤独。

全国高考模拟试卷_语文

全国高考模拟试卷_语文

语文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我国,共享单车发展迅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C.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D.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碧血丹心、庞然大物、慷慨激昂B. 雕梁画栋、亘古不变、屡见不鲜C. 欣欣向荣、锦上添花、别具一格D. 水落石出、流离失所、举世无双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闻者无不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B.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至:全部到齐)C. 落笔千言,下笔如有神(下笔:写作)D. 桃李满天下,莫问收获只问耕耘(收获:收获果实)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有无数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手法、生动的形象描绘,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古代作家们深知,文学艺术的价值在于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因此,他们将自己的笔触伸向生活的各个层面,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幸福,表达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以其“诗史”著称,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

他的《春望》一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古代文学艺术不仅关注现实,还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许多古代作家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传统。

例如,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和风云变幻。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诗人心灵的映照。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梅花常被赋予高洁、坚贞的品质;菊花象征着淡泊、隐逸;杨柳则代表着离别、思念。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的组合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意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此外,意象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出了雪景的美丽。

材料二:在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现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诗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选取意象,如汽车、高楼、电脑等。

同时,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也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达。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也更加自由和灵活。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随意组合各种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然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是诗歌的灵魂。

它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1. 下列关于材料中“意象”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能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B.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高洁坚贞,菊花象征淡泊隐逸。

C.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从日常生活事物中选取,也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

D.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都很自由灵活,能创造出独特意境,激发读者联想想象。

全国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全国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是()A. 畏首畏尾油光可鉴精卫填海B. 雕梁画栋争先恐后雪中送炭C. 持之以恒雷厉风行举世闻名D. 耳濡目染青出于蓝舍己为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B. 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我们只能等待。

C. 通过这次比赛,使他的篮球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D. 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3.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星星像调皮的孩子,在天空中眨着眼睛。

B. 这本书内容丰富,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

C. 那个演员的演技堪称一绝,让人叹为观止。

D. 这场雨来得太突然,让我们措手不及。

4. 下列词语中,形近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沙漠沙滩沙石B. 神秘神秘莫测神圣C. 芬芳芬芳馥郁芬芳迷人D. 灵敏灵巧灵敏度5.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的一项是()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喜欢看书,尤其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B.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C.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因为那时候天气凉爽,景色宜人。

D. 这个苹果真好吃!我每天都要吃一个。

7. 下列句子中,词语搭配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 这个故事很有趣,让人捧腹大笑。

C. 她的性格很开朗,喜欢与人交往。

D.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让人受益匪浅。

8. 下列句子中,用词准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B.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很多作品。

C. 这个景点很美,值得一去。

D. 这场电影太无聊了,我们早点回家吧。

9. 下列句子中,句子成分完整的一项是()A. 她把书放在桌子上。

全国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全国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美轮美奂(huàn)B. 纵横捭阖(bǎi)C. 遥不可及(jí)D. 炯炯有神(jǐ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C. 他的讲话语言生动,富有哲理,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D. 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停滞不前,这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生动形象的一项是()A. 他总是面带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那是一个美丽的夜晚,繁星点点,月亮弯弯。

D. 老师的话就像春风一样温暖了我们的心。

4. 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手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聪明才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B. 他的脸色苍白,就像一张白纸。

C. 那本书的内容丰富,就像一座宝库。

D. 她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为了这次比赛,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C.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D. 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迎难而上。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思维敏捷,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

B. 这场火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C. 她的演技炉火纯青,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D.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的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B. 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C. 她的演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了超常的水平。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为人正直,深受大家的信任。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模拟卷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模拟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气概(gài)精湛(zhàn)针锋相对(duì)B. 炽热(chì)雕梁画栋(liáng)纷至沓来(tà)C. 独树一帜(zhì)纵横捭阖(bǎi)恣意妄为(zì)D. 惊心动魄(pò)落英缤纷(bīn)破釜沉舟(fǔ)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确保这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

B. 她的微笑总是那么温暖,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C.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3.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如日中天,让人羡慕不已。

B. 那座山,像一头雄狮,威风凛凛地矗立在远方。

C. 他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D. 这场暴雨如同倾盆而下,让人措手不及。

4.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书法作品真迹流传甚广,被誉为(脍炙人口)。

B. 面对困境,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终于(柳暗花明)。

C. 她做事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是团队中的(得力干将)。

D. 那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投资商,被誉为(风头正劲)。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说:“你这个人真是(不可理喻)!”B.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尤其是(第一章和第二章)。

C. 他问我:“你知道(哪里有)电影院吗?”D. 我看到他脸上的(微笑),就知道他心情很好。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那片红土地陈忠实①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片红土地,那便是我们陕西。

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陕西的历史源远流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戉: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

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

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

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

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

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岀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

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

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

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丄),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

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

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侯辟疆”。

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

卫侯不得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

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

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

金文璧(1^1)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

璧是献给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

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

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戉”的象征指代而来的,“戉”像斧头之形,其锋刃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

B.“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刀。

C.“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戉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

D.“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成了“璧”字。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

B.古人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岀了不同的系列字形,形成了字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造字的意趣。

C.卫侯参见周天子,改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用法,有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

D.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岀土文物进行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

B.作为斧形的器物,“戉”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明“戉”字的岀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

C.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的代称,这一结构和“戉”代称王是一样的。

D.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戉,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现,所以璧和戉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玉碗金莲厉周吉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

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以前会这种技艺的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

清代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艺也近乎失传。

莒东冯家是一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

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淡泊名利,低调处世,技艺虽世代相传,却鲜为人知。

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已炉火纯青,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

冯淳制作金镶玉很用心,作品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当地很多名流都渴望拥有冯淳制作的金镶玉,无奈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多数人难以如愿以偿。

冯淳这样,世人多有微词,然而他照旧我行我素。

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

这日,好友老孙拿来一只玉碗,这碗做工精细,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有两处碰伤,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下面连着一道差点到达碗底的裂纹。

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感慨一番,然后慢慢斟酌镶嵌方案。

冯淳知道,修好了,玉碗的价值甚至会超过从前,修不好,这碗就彻底毁掉。

因为自己对这种玉的硬度把握不准,在开槽与嵌入金丝等环节都可能把玉碗弄坏。

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一直在把玩琢磨,中间十多天又在思考所用图案,最后十几天,他一直在仔细镶嵌、处理。

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碗里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鱼,从碗侧生出一朵莲花,花朵含苞欲放,正好盖住了玉碗的破损之处。

因做工精细,图案生动逼真,一般人难以看出这碗曾是件残品。

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这才知道“玉碗金莲”获得了市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

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儿子都曾劝其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

拿这件作品报名是老孙和儿子一起商定的。

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器弄坏了来找他修补。

冯淳哪有这么多的精力,他只能拒绝。

越拒绝,人家越求他。

至于求他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有天天呆在他家门口企图让其感动的,有从他的家人身上做工作以求曲线救国的,有财大气粗表示要多少钱随便的……当然,也有不少人打算买冯淳已经制好的物品,可是除了一些小物件,上档次的大作品,他一件都不舍得卖。

这日邻居笑问冯淳,面对发财机会,他何以能如此淡定。

冯淳淡淡地说:“制作金镶玉,玩的是金玉,最大的忌讳就是掉进钱眼里。

那样,就不是人玩金玉,而是人被金玉玩了!”其后,几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

一是近30岁的儿子因为没在城里买房而一直没找到媳妇,二是岳父因冠心病住院自己却没钱帮助治疗,三是村里就要进行旧村改造,冯淳家至少需要投入20万元才能购入改造后的楼房……因为一直拒绝沾染铜臭,冯淳家有限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计,几乎没有盈余。

面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

有无数人找老孙求购“玉碗金莲”,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最后还是悄悄卖掉了,据说卖了30多万元。

后来冯淳才知道玉碗是老孙花2000元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

要不是经过镶嵌,2000元怕已经是最高价位了。

冯淳心里颇感不平。

这年下半年,冯淳一直深居简岀。

有一个多月时间,干脆闭门谢客,即便与家人也很少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呆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

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那就是筹钱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经营金玉制品,并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

“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

老孙带来一个神秘的礼盒,冯淳打开后顿时惊呆。

“你不是早把这宝贝出手了吗?”冯淳惊问。

“是有无数人打算买,可我能卖吗?即便卖,那也得你卖呀!买这碗时,我就打算送给你!至于以前为什么故意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说这话时,老孙笑得高深莫测。

冯淳定定地看了老孙好一会后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老孙也急忙作揖回礼。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金镶玉近乎失传的现状,既凸显了这门技艺的珍贵,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

B.冯淳身怀绝技,却只当做业余爱好,世人也把他看做普通农民,体现岀主人公为人低调,也暗含着对漠视传统手艺这一社会现状的批判。

C.作者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玉碗的修复过程,让读者领略到民间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D.小说以玉碗金莲为线索展开叙事,反映了民间手艺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又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引人深思。

5 •老孙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6 •冯淳原本只是把金镶玉手艺作为业余爱好,后来还是决定开店营业,你是否认同他的这个决 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12分)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1912年,朱生豪岀生于浙江嘉兴。

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

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 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 进行文化围剿。

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

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 向他作岀了重要建议一一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

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我这两天大起劲……” 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

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岀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 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