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十六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3、(2005·上海题)21,2003年 13、(2005·上海题)21,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 )21,2003 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 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这表明美 国是冷战结束后 多极世界的一 A、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极世界的一员 C、欧盟外交的代表 D、两极世界的一极 14、(2006· 15,2006年 14、(2006·上海题 )15,2006年 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 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 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 冷战” 那么,第一波“冷战” 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福尔敦演说 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D、戴高乐的就职致词
第十六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2006·全国题)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 1.(2006·全国题)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 全国题 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 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 性与日俱增。 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 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2.(2006·江苏题)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2.(2006·江苏题)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 江苏题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2006·江苏题) 3.(2006·江苏题)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江苏题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 和平演变” 西方的“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高考历史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思维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1)表现:欧洲走向联合道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结盟、中国崛起等。
(2)影响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九十年代)(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表现①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
(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形成(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2.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影响(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2021-2022学年)

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知识梳理】20世纪三次世界格局指的是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或称之为美苏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1、巴黎和会(1919年)(1) 召开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宰割战败国,瓜分战利品.根本目的:对战后世界重新安排,确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
(2) 性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3)讨论中心问题:对战败德国的处置(5)影响:1919-1920年,协约国与德国、奥匈、土、保等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2、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1)召开原因: 巴黎和会以后,亚太的矛盾仍尖锐,美日矛盾成为这一地区的最主要的矛盾.(2)讨论中心问题:关于中国问题(3)主导国: 美国、英国、日本(参加会议的国家有九个)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评价:ﻬ①积极方面: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②消极方面: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4、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崩溃:①凡尔赛体系的瓦解: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②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5、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中国的影响:①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移给日本,从而引发中国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②华盛顿会议:确认了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局面。
(二)雅尔塔体系(又称美苏称霸的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2、冷战政策3、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①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②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三)“一超多强”,朝多极化方向发展(1991年至今)【拓展提升】1、霸权主义的危害:①发展核武器,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②给自己带来经济负担:苏联经济被拖跨,美国成为最大的债务国;③干涉世界上一些矛盾突出地区,使冲突更加激烈.2、当前的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1)面临的机遇:①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点:十月革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一、变化迁移与能力补全1. 最新高考变化简述(1)本专题考点变化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0多年,是国际形势动荡复杂的时期。
美苏两国从战时同盟变为对手,形成冷战态势,影响世界格局40多年。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新兴力量崛起,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本专题所反映和探讨的就是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这种重大变迁的趋势与规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从暴力斗争转向合法斗争。
但在沙皇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却走上了以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暴力革命道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在人类政治文明多元化的道路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专题主要是立足于现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主要有三个重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制。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妄图称霸全球,把苏联看作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同时也出于反对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发动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登台亮相。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则意味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在两极格局中,为了称霸世界,美苏两国在世界各地展开争夺,竭力控制更多的势力范围,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其次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问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要点整合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大革命时期,一年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一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3.一战后:美日矛盾。
一战后《九国公约》,确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目的。
在30年底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法西斯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5.二战后:美苏矛盾。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6.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目的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义矛盾的变化时由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象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评价: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目的,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但它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直接的目的,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1)形成背景:①西欧各国遭战争破坏;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等社会主要国家不断强大,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专题十三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专题十三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专题解读】在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伴随大国之间的角逐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之间霸权争夺,战后形成帝国主义世界统治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各国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两极对峙的冷战割据终结,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在新旧格局交替过程中,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然而,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由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因素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还连绵不断,恐怖主义危害依然严重;单极和多极的矛盾错综复杂;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的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突出,给人类安全带来新威胁继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合作、同舟共济。
本专题的内容集中体现了现代历史教学凸现的全球史观,历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对本专题的内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查。
【考点梳理】一、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形成1.萌芽(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战争早期殖民战争:在早期的殖民扩张过程中,英国通过“无敌舰队”之战,打败西班牙,取得海上霸权;又通过英荷战争、英法战争,相继打败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2.初步形成(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东方附属于西方: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成地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
3.确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帝国主义缔约结盟的狂潮:(1)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加剧。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附解析)考纲指导: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梳理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主线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主线二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主线三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常规考点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2)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1)过程:法德和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定位框架结构思维导图经典训练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
这反映美国(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答案】A【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
……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
”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
4.(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
这说明(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答案】C【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5.(2018·北京高考·22)读图9,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答案】D【解析】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同时将欧洲作为其市场,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最终是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占据上风,并未对其经济造成损害,故B项错误;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属于美国在太空领域的科技成就,但是并未给美国带来经济效益,故C项错误;1955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结果持续到1975年,使美国陷入战争泥潭,导致美国财政赤字严重,故D项正确。
6.(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7.(2018·北京高考·23)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答案】B【解析】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是“自愿、互利”等原则且主要是经济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和印度、埃及及南斯拉夫和他们提出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得出是反对两极对峙,因此为不结盟运动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以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不是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
8.(2018·江苏高考·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答案】D【解析】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末”不符,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欧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以美国为主导而非欧洲,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是缓和矛盾,故C项错误;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故D项正确。
9.(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
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图1 图2①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
只有A项符合题意。
1.(2019·吉林模拟)1942年,为了阻止德国获得伊朗的石油,苏联军队驻在伊朗北部。
1946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
美国的行动表明( )A.欧洲复兴计划开始实施B.其战略重点是中东地区C.美苏同盟关系已经结束D.对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答案】C【解析】从材料“1946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可知美国阻止苏联扩大势力,反映出二战时美苏的同盟关系逐渐被大国对立取代,故C项正确。
2.(2018·湖南长沙考前模拟检测)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的亨利·史汀生在1947年发表的《对美国人的挑战》一文中认为,“美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挑战性时机,承担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和机遇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美国的领导能力,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
这说明亨利·史汀生主张美国( )A.遏制苏联,承担领导世界责任B.复兴西欧,提升美国领导地位C.开展援助,阻止经济萧条蔓延D.输出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遏制苏联,故A项错误;“西欧是美国实现……”,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援助西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输出民主,故D项错误。
3.(2019·宁夏银川模拟)1946年,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成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
”这一观点(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B.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C.出于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D.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解析】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A项错误;欧共体成立是在1967年,故B项错误;据题干“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成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可知,美国希望欧洲联合起来,为美国的霸权战略服务,故C项正确;乔治·凯南的讲话是希望欧洲联合来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
4.(2019·江西上饶调研)岳建勇在《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一文中认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