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作文
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为主题的作文

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为主题的作文《求同存异真美好》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求同存异。
比如说,我们在班级里,大家都喜欢玩游戏。
有的同学喜欢跳绳,有的喜欢踢毽子,还有的喜欢捉迷藏。
虽然喜欢的游戏不一样,但是我们都能一起开心地玩耍,这就是求同存异。
再比如,我喜欢吃苹果,我的好朋友喜欢吃香蕉。
可这并不影响我们成为好朋友,我们会互相分享水果的美味,这也是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大家能一起快乐地成长。
《和而不同多有趣》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和而不同。
就像我们画画一样,有的小朋友喜欢画蓝天大海,有的喜欢画花朵小草,还有的喜欢画可爱的小动物。
每个人画的都不一样,但是放在一起看,都特别漂亮。
这就是和而不同呀。
还有在运动会上,有的同学跑步特别快,有的同学跳远很厉害,有的同学扔沙包很棒。
大家各有所长,一起为班级争光,这也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精彩,让我们都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多好呀!
希望小朋友们都能记住和而不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
和而不同作文800字

和而不同作文800字
【篇一:和而不同——真正的和谐】
曾有人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作品。
此言诚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而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独特途径,而不必盲目效仿他人。
否则,不免有“邯郸学步”之嫌。
诚然,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要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要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盲目的以众人之是为是,以众人之非为非,而是要“和而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留个性的同时融入社会,才能寻求到真正的和谐之道。
一个人如此,一个学派、一种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大思想家辈出的黄金时代,十大学派和数百个小学派相互争鸣,都极力想驳倒对方。
但是无论哪个学派,都没有强迫他人改变自己的信念,对于思想立场与自己不同的人,也仅仅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而已,而非暴力压服。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良好的学术范围,春秋战国时代才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空前绝后的最高峰。
正因为诸子们的和而不同,才成就了思想上的大发展大辉煌,而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尚且懂得“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那么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和而不同就显得更为重。
和而不同作文_优秀作文

和而不同作文_优秀作文和而不同作文(一)和谐,这个词既是那么简单,又是那么难,简单的是它就代表着平安无事,这只是它最肤浅的诠释,难的是它是在人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时,能够彼此融洽的进行心灵的交流的社会状态——即和而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混战的时期。
这个时代可谓与“平安无事”无缘。
但这个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为这是一个在思想领域“和而不同”的时代。
儒、法、道、墨、名、农、阴阳、纵横、兵、小说十大学派和数不胜数的小学派彼此争鸣,他们都竭尽全力试图驳倒对方,但又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辩论中,与对手共同进步,正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和谐,中国古典文化才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达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峰,而那些各家的大师们,也因此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峰,受到后人们的景仰。
反观其后的“大一统”时代,统治者在实现政治一元化的同时,在文化领域也追求“一体化”,先有秦始皇独尊法家焚书坑儒,后有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于是古代中国的文化界就此“稳定”,但也日益失去生机。
取得统治地位的学派成为了统治者粉饰太平的工具,日益僵化腐朽,而非统治思想则被视为“妖言惑众”遭到打击摧残,到了明清,中国古典思想终于彻底走进死胡同,知道鸦片烽火惊醒华夏,中华文化才迎来新生。
中国古代的文化的兴衰,犹如我们耳边的警钟,时刻警示我们:和而不同方为真正和谐,追求表面太平只会招致灾难和耻辱。
与摧残思想的古代反动统治者不同,新中国建国伊始便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
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
因此当今中国的文化事业呈现了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化作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而在百花齐放的缤纷中,中国一步步走向和谐,走向进步。
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谐,在我们投入绚丽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保持这和谐的文化底蕴,在和谐中成长!和而不同作文(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作文13篇

和而不同作文13篇(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解读: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用典]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年5月13日《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原文: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
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
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建本》原典: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释义:这是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苑》中的一个故事:晋平公一次问盲乐师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平公听了很生气:“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说:“盲臣哪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过,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老年时好学,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
和而不同才是正真的合群作文

和而不同才是正真的合群作文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被教导要合群,仿佛不合群就是一种罪过。
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合群呢?是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喜欢一样的东西,说一样的话?依我看,那可不是!真正的合群,应该是“和而不同”。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群体里的所有人都一模一样,那多无聊啊!就像一篮子长得完全相同的苹果,虽然整齐,但毫无惊喜。
大家都有着相同的想法、相同的爱好、相同的行为模式,这样的群体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没有创造力。
而“和而不同”就像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花园。
里面有玫瑰,有百合,有雏菊,它们各自美丽,却又共同构成了一个迷人的整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观点和兴趣,但又能够和谐地相处在一起。
比如说,在一个朋友群里,有人喜欢运动,天天泡在健身房;有人喜欢读书,整天沉浸在书的世界;还有人喜欢烹饪,时不时给大家露一手。
大家不一样,但能互相欣赏,互相支持,这多好!真正的合群,不是要磨灭自己的个性去迎合别人,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同时,也能与他人友好共处。
就好比一场音乐会,有拉小提琴的,有弹钢琴的,有吹长笛的,虽然乐器不同,声音各异,但合在一起,就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我有个同学,叫小李,他就是那种特别会“和而不同”的人。
在我们讨论电影的时候,他虽然喜欢科幻片,而我们大多喜欢爱情片,但他不会强行让我们接受他的喜好,而是兴致勃勃地给我们分享科幻片的奇妙之处,同时也愿意听听我们为什么喜欢爱情片。
结果呢,我们不但没有因为喜好不同而疏远,反而因为这样的交流更加了解彼此,关系也更铁了。
所以啊,别再以为合群就是要变得和别人一模一样啦。
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合群之道。
让我们都做那个独特又能和谐融入群体的人,让生活因为我们的“和而不同”变得更加精彩!。
和而不同作文(精彩10篇)

和而不同作文(精彩10篇)和而不同作文篇一在现代社会中,“和”是社会生活中的“和睦”、“和气”,是国家层面的“和谐”、“和平”,也是人与自然众生共处的一种状态,“和”似乎成了追求的主旋律。
《说文解字》中如是解释“和”:“龢,调也。
啝,相应也”,造字的初衷是“以声音相应,协调地跟唱或伴奏”,继而引申出“和谐”之意。
由此可见,“和”的本意并不是一味应和。
正如《论语》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不是隐藏人的缺失而展现出的“一团和气”;也不是消磨掉个体的'独特性,将其肢解装进社会的框架;更不是群体因为心存恐惧或毫无主见而选择圆滑附和,造成千人一面的假象。
相较一潭死水的庸君盛世,百家争鸣的战国才是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态,个体的差异带来国家的生机和繁荣。
当人们在既定框架中推崇“和”时,也就从另一方面否定了“不和”的价值。
在固有观念中,“不和”代表着极端、灾难和恐惧,然而,有时的“不和”即是挣脱时代和社会枷锁的开创者。
当主张改革者逆先王之道,反时代之潮流,明确提出变法而引发巨大争议时,正是这样的“不和”,推动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当人们为了伸张自身的正当权力而抗争,不甘屈服于强权或惯例而因此产生冲突时,正是这样的“不和”让权利有了生命的根基;当个人以科学和艺术的正途去冒犯强势群体、挑战权威时,正是这样的“不和”让发展在逆境中求生。
被批判和被攻击也许是这些“不和”最初难以杜绝的宿命,但它们在血雨腥风中重生。
由此可见,“和”与“不和”不是两个既定的概念,更不能简单地分为非黑即白的两个对立面,没有了二元对立的格局和随之而来的戾气,没有了阻断理性思考的高墙,那就会形成“不同未必不和,和中自有不同”的社会。
真正的“和”是与自我和解,人要想走远就要学会卸下包袱,在超越自我、挑战未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悦纳不那完美的自身,正如尼采所言“克制是苦事,不和解的人睡不好”;真正的“和”是社会形态的不同,美人之美,共存相生,互学互鉴,个体的差异性才能使社会多姿多彩;真正的“和”是世界的融合多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只有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拥抱世界的和谐统一。
大国格局 和而不同 主题作文

大国格局和而不同主题作文《大国格局中的和而不同》一、《包容是大国的态度》咱就说这大国格局吧,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盘,啥口味都有,还能和谐共处,这就是和而不同。
我给你们讲个我身边真实的事儿。
我们小区里住着好多外国人,有一次小区组织了个美食文化节。
每家每户都可以拿自己拿手的美食出来分享。
我们家做了红烧肉,那色泽红亮,一口咬下去满是酱香。
邻居印度家庭就带来了他们的咖喱,那独特的香料味能传老远。
开始的时候大家心里还都有点嘀咕呢,这混着吃能行么?但真正吃起来发现,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菜的醇厚和印度咖喱的浓郁在嘴里融合出一种新奇的感觉。
这和而不同啊,在小小的美食活动里就体现出来了。
大国也是这样,就像我们的国家,面对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思想,不是排斥,而是包容。
外国人在中国既可以吃到地道的家乡菜,又能品尝出经过中国本土化之后独特风味的食物。
我们欢迎不同的文化来交流,在上海那可是有各国建筑风格的街区,欧式的古典建筑,美式的高楼大厦,和中式的传统民居并排存在,各有各的美。
大家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这就是大国包容的态度,没有因为跟自己不一样就瞧不上,反而是敞开胸怀欢迎,因为这不同能让生活更有滋味,就像那不同的美食混在一起会有意想不到的舌尖惊喜一样。
二、《差异促进大国发展》再来说说“和而不同”里这“不同”的妙处。
还是得说说我看到的事儿。
我去参加了一个科技展,那里有好多国家的科技成果展示。
中国的5G 技术那速度快得就像火箭似的,能同时连接好多设备不卡顿。
美国有一些很厉害的芯片技术,那精密程度让人惊叹。
日本的机器人技术非常发达,可以做各种各样精细的动作。
这些国家的技术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强处。
可是呢,在这个科技展上,不同国家的科技企业并没有藏着掖着,反而是互相交流探讨。
中国的科技企业会和美国的交流关于网络安全和速度如何兼顾的问题;日本的企业也会向中国请教成本控制的经验。
大家虽然有着不同的科技发展路径和科技强项,这就是“不同”,但是也因为这些不同,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完美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篇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何为“和而不同”,何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际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和而不同”追求内在和谐统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
今天,“和而不同”更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法则。
君子总是与人相协调,并不盲目地附和别人;小人一但见到别人成功就一窝蜂随波逐流。
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形成了淘金热,人们都想借此发财。
史密斯也是如此,但他不像别人一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
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而他却大发一笔。
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去淘金这是“不同”。
加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成为富翁是他应有的回报。
君子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小人强求一致,往往造成矛盾冲突。
一个乐队,想要奏出美妙的音乐,需要多种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乐交汇在一起形成美妙的交响乐。
反之,如果只有一种乐器,那单调乏味的声音可想而知。
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一个性别,无法交媾,无法造就新的生命,那我们的生活将充满黑色。
我们的世界本来就该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美丽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局面呢?”答案就是“不同”。
只有在“和”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同繁荣。
我们要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达到共识,以达到“和”。
我们所生活的该是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更是一个以“和而不同”的社会。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个人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国家要富强,世界要和,这一切要需要“和而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而不同作文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谐,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8篇和而不同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君子和而不同】如若与人和谐相处是一片大海,那么你自己的独特之处将是海塔上的那颗明珠;如若与人和谐相处是湛蓝明媚的天空,那么你自己的独特之处将是那搏击长空的雄鹰……君子,与人和谐相处,为已铺上生命之路,君子,不失自我,将在已铺之路上激起生命之火花!绿萝攀绕在颓枯的树干上,尽情的绽放鲜花,颓枯的树干因之而极显生机,美丽的绿萝也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
物亦如此,人更是如此。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日“成仁”,孟日“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故有人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且日:“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然而孔子之所以大至圣,是由于他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而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的“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日“饭菜要做好,衣服要合式”,而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孔孟并为儒家派之名人,他们都竭力让仁政推至民间,然而在他们各直的骨髓中却又有各自的独特思想与见解,孔子由他的:“君子坦荡荡”的风格而被大成至圣,而孟子也以他的“忧国忧民”而被尊为圣亚。
古人亦知“君和而不同”的益处,而今人更能领略“君子和而不同”的真谛。
当今世界,可谓五彩缤纷,复杂多变,在这种局势下,各国以及每个人都知道世界和谐发展是最大的关键。
于此每个人都在为这无形的共同愿望而努力着。
03年的sars病毒威胁着每个中国人民的生命,然而最终我们战胜了死亡,为什么呢,因为全国的心连在一起,全世界的心连在一起。
与世界各国的和谐发展是必需的,但同时,我们更要加速我们自己国家的发展,以我们独特的丰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君子和而不同是我们共同明智的人生准则。
你我的相对微笑与互助构成了和谐的大海,让你我这颗明珠更加耀眼。
你我的相对微笑与互助构成了和谐的天空,让你我这雄鹰尽情搏击长空!【篇二: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智慧:共生共存,和而不同。
两河流域的辉煌化作一抹烟云,在历史的天空留下遥远而又凝重的一笔;古埃及文明也随时光化铅,成为一段饱含沧桑的回忆;古印度文明也早已化作被风扬起的尘埃,消散了踪迹。
唯有华夏文明,历久弥新,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灿烂光辉。
北魏有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在华夏文明前选择了融合;英姿飒爽的蒙古人当权,却选择了沿袭汉人制度;豪情万丈要踏破关门的满人,在踏入中原前就沉醉于汉文化;即便是半封建半殖民时期,中华文化也以顽强的生命力走了过来。
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反倒为它的辉煌添砖加瓦?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壮大。
中外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这种交流从古至今都存在着。
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所以,将各民族文化对立起来是极其错误的。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那时的神州大地,是儒家和道教的天下,可是佛教并没有因此被排挤出去,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华文化起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自隋唐开始,佛教被中国的义理加以创造,从而使佛教中国化,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再后来,佛,道,儒在碰撞中交融,走上三教合一的道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促进了这两种文明的相互渗透。
如今,重启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平台,既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各族文明在交流中共存,在交流中壮大。
纵观当今时代,多极化趋势日益深化,单一的文化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无法匹配精彩纷呈的世界,唯有文化共存才是出路,不同文化类型应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种友好氛围中消除误解摒弃成见。
“韩流”也好,“日流”也罢,“西流”亦可,如果我们运用得当,懂得吸收适应社会主义实践的优秀部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这就这一个把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加深的机会。
文化共存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共生共存,和而不同,这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篇三: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作文】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
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
”一个沉沉的声音。
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
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
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
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
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
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
”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
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
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
”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
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
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
”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
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
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篇四:和而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诗意地阐述过“古今之成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德国哲学家尼采亦将人生分为三个时期: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创造时期。
然而他们都没孔子说得经典,无论做人做学问,这最高的境界曰其“和而不同”。
――题记在夜晚来临的时候我独爱读史书。
然而史书读得多了,便常常觉得中国的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也只有在这种文化环境当中,才孕育出如此不可胜数的这类英雄,焕发出他们独居一格的色彩。
这类人中我首推王安石。
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猪狗之食,不梳不洗,这种浅层的不同谁都可以做到。
但是他的“大不同”在历史上能与之媲美的人屈指可数。
他不满当时的政法,提出推行新法,朝中仅有两人支持,两人毕竟算是安慰的了。
但是连老臣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都纷纷背离,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创伤?可是他从未放弃他的不同,印象里他潇洒放言“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更清楚得记得他的自勉诗:“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这是何等的境界?他的最高“非同境界”历史上定是惟他独尊:晚年的时候迫于多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归隐山林。
这本是他可拿来修身养性的时刻,要是其他人必定做了陶渊明这样的隐者。
可他不愿,他不愿与这些隐者相同,甚至觉得这是种耻辱。
他只想民,心系民生,仍然抱着做回救世主的夙愿。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阳碾作尘。
”每次我读起它,便有着无法言语的敬佩与赞许。
王安石为的是与苍生相和。
《免税法》、《水利法》泽被后世,功在千秋。
特别是《水利法》在推行后的短短几年内,全国就兴修水利工程几万处,灌溉田地数万亩――好一幅春和景明图。
和而不同,这人生的最高境界,被王安石诠释得尽善尽美。
又想起谭嗣同。
谭嗣同不愿与梁启超等人相同,他不愿与他们外逃避难。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由来一声笑,倚剑血封喉。
”一八九八的深秋,寒风飒飒,黄叶飘零。
京华大地,一片荒凉。
菜市口刑场,谭嗣同向闪着寒光的屠刀,对苍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雄倒下的时候,四海响起悲歌。
谭嗣同依然固执喊道:“凡变法,无不经流血而成。
今变法不成,皆因为此。
流血,请自嗣同始。
”康有为走了,梁启超走了,他们劝谭嗣同来日方长。
嗣同与曾志同的朋友不和,他决意死国:“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谭嗣同愿做的是与国家的命运相和,凡是其他种种,决不相和。
这样的理想,这样的舍生取义,九死也无憾了。
新中国也不乏这类英杰。
李敖在北京大学演讲的时候谈到他最佩服的北大人马寅初。
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围攻糟排斥,那个时候大字报都帖满了他的办公室。
但他不愿屈服于强大的压力,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自辩:“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死才会罢休,决不向任何人投降!”马寅初向毛主席也不愿妥协,要知道那时候“毛主席就是太阳”,做出这样的举动需要何等勇气不言都知。
马寅初只愿意与真理相和,违背真理绝对不可相同。
和而不同更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
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
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
晏婴曾举君臣关系,说明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
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
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
这就是和而不同。
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多种文化的碰撞会有什么结果?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