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 说明
2021气象预报知识竞赛真题模拟及答案(5)

2021气象预报知识竞赛真题模拟及答案(5)共381道题1、中国的暴雨主要由()引起的。
(多选题)A. 台风B. 锋面C. 气旋性涡旋D. 东风波试题答案:A,B,C2、一种视程障碍现象的最小能见度应如何记录?()(单选题)A. 出现一次记录一次最小能见度B. 夜间与白天分别只记录一次最小能见度C. 一天只记录一次最小能见度试题答案:C3、在A文件质量控制段中,若某记录缺测,台站进行质量控制后,其对应的质量控制码应为何值?()(单选题)A. 0B. 5C. 8D. 9试题答案:C4、长波槽多为()。
(单选题)A. 暖槽冷脊B. 暖槽暖脊C. 冷槽冷脊D. 冷槽暖脊试题答案:D5、下列关于降水预报质量分级检验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题)A. 当实况出现的降水量级和预报的量级不一致时,选择较大量级作为检验的级别B. 当预报小雨时,实况为一般性雨夹雪,评定小雨预报正确C. 当预报一般性雨夹雪时,实况为一般性雨夹雪,评定小雨正确D. 当预报无降水时,实况为一般性雨夹雪,评定小雪漏报E. 当预报其它级别降水时,实况为一般性雨夹雪,评定该级别降水漏报试题答案:A,B,D6、在以下情形中,()的温度平流最强。
(单选题)A. 等温线和等高线稀疏,且两者平行B. 等温线和等高线稀疏,且两者垂直C. 等温线和等高线密集,且两者平行D. 等温线和等高线密集,且两者垂直试题答案:D7、2001年1月份的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2000年12月30日至2001年1月5日,其起止日期记为()。
(单选题)A. 30/12-5/1B. 30-5/1C. 30-5D. 30/12-5试题答案:D8、动力引起的垂直运动有()(多选题)A. 辐合辐散引起的垂直运动B. 地力引起的垂直运动C. 乱流引起的垂直运动D. 波动引起的垂直运动试题答案:A,B,C,D9、在OSSMO的观测编报中,在读数值后可同时加输两个字符组合,下列组合中,合法的有()。
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

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第六版。
你想想看啊,气象就像是老天爷的心情,一会儿晴,一会儿阴,还时不时来个狂风暴雨啥的。
那咱怎么知道老天爷这心情啥时候变呢?这就得靠那些厉害的气象仪器啦!先说这温度计吧,就像个小机灵鬼,能精准地告诉咱温度有多高多低。
你说它咋就这么厉害呢,就那么小小的一个东西,却能掌握着温度的秘密。
咱平时感觉热了或者冷了,它都能给咱一个确切的数字呢!还有那雨量计,专门负责记录下雨的多少。
就好像是老天爷的雨量小账本似的。
下了多少雨,它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点儿也不含糊。
风杯风速仪呢,就像是个会跳舞的小精灵,风一吹,它就转起来啦,通过它转的快慢就能知道风的大小。
哎呀呀,是不是很神奇?那怎么观测呢?这可得认真对待。
就好比你要了解一个人,不得仔细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呀。
咱得找个合适的地方,把这些仪器放好,让它们安安静静地工作。
不能随随便便找个地儿就放啦,那可不行!咱还得定期去看看这些仪器,就像去看望老朋友一样。
看看它们是不是正常工作,数据准不准确。
要是它们“生病”了,咱可得赶紧给它们“治治病”。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气象仪器和正确的观测方法,咱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老天爷啥时候变脸啦?那多不方便呀!咱出门都不知道该穿啥,是带伞还是不带伞呢。
所以说呀,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可太重要啦!它们就像是我们了解老天爷心情的小帮手,有了它们,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天气。
咱可别小瞧了这些看似普通的仪器和方法,它们背后可是有着大大的学问呢!想想看,要是没有它们,那些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呢?那我们不就只能望天兴叹了嘛。
朋友们,一定要重视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呀,它们真的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呢!让我们一起好好利用它们,和老天爷和谐相处吧!。
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

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
这一版啊,就像是气象观测领域的一个宝藏指南呢。
它里面讲了好多关于气象仪器的事儿。
你想啊,那些奇奇怪怪又超级厉害的气象仪器,就像一群小卫士一样,默默守护着我们对天气的认知。
这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比如说温度计,咱都知道是测温度的,可这指南里会告诉你那种超级精确的温度计是咋工作的,在不同环境下怎么放置才能得到最准确的数据。
再说说那些观测风的仪器,什么风向标啊,风速仪啊。
这指南就像一个贴心的老师,告诉我们风向标的小箭头为啥这么灵敏,风速仪的小转轮怎么就把风的速度给算得明明白白的。
这对那些气象爱好者或者专业的气象工作人员来说,就像是武功秘籍一样。
还有哦,关于降水的观测。
雨量器的那些小秘密都在这指南里呢。
怎么确保雨量器能准确收集到每一滴雨水,又怎么把这些雨水的量换算成气象数据。
这就像是一场和大自然的小秘密对话,通过这些仪器和观测方法,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老天爷啥时候哭,啥时候笑,哭多少,笑多久。
而且呀,这第六版肯定也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气象仪器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新的传感器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啥的肯定都在里面有所体现。
就好像是给气象观测这个大家庭注入了新鲜血液,让整个气象观测系统更加智能、更加准确。
它也不只是干巴巴地讲仪器和方法,还会涉及到一些观测中的小技巧和注意事项呢。
比如说在恶劣天气下怎么保护仪器,怎么避免一些干扰因素。
这就像是在告诉你,照顾好这些小仪器,它们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呀。
观测理论试题

观测理论试题说明: 1.本试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共 XX 页。
满分 190 分。
2.答案一律用大写字母填写在单独的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完毕,试卷和答题卡一起上交!、单项选择题(共100题,每小题0.5 分。
答案只能填字母)1、换日照纸时,注意使纸上( C )时线对准筒口的白线。
A: 12 B: 14 C: 10 D: 62、《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技术要求》中提到拟迁台站现址周边气象台站的分布图,要求提供以拟迁台站现址为圆心,国家基准气候站或国家基本气象站半径( A )千米范围内,国家一般气象站半径100 千米范围内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的分布图。
A:200B:300C:100 D:503、在“风力等级表”的“陆上地物征象”栏中。
“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撑伞困难,高的草不时倾伏于地”。
其风力等级为( C )A、4级B、5级C、6 级D、7级4、各种天气现象和界限温度的初终间日数,(A )A、包括初日和终日 B 、不包括初日和终日5、自动观测时获取被测量数据的时间间隔称为( E )。
A: 响应时间B:平均时间C:准确度D:分辨力E:采样速率6、近地层温度的升高,主要是空气吸收了( B )的结果。
A .太阳辐射B.地面长波辐射 C.短波辐射 D.紫外线7、地球辐射是地球表面、大气、气溶胶和云层所发射的长波辐射,其能量的99%波长大于( C )。
A :0.76 mB :3 m C:5 m D:10 m8、2014年1月份的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1月3日,其起止日期记为( D )A 、30/12-3/1 B、30-3/1 C、30-3 D、30/12-39、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 )中规定应统计各级降水日数有( C )A 、6个B 、7个C 、8个D 、9个10、《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在测量作物的生长高度时,测量点需距田地边缘( B )以上。
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气象观测技能竞赛 编制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小题0.5分。
答案只能填字母)1. 某种天气现象正好出现在20时,不论该现象持续与否,该天气现象应记入天气现象栏。
(B)A:当日 B:次日 C:当日和次日2. 透明丸状或不规则固态降水,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着地常反跳,有时打碎只剩冰壳,具有该特征的天气现象是。
(A)A:冰粒 B:霰 C:米雪3.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应检查暗筒式日照计的安装情况,仪器的水平、方位和纬度等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C)A:每日 B:每周C:每月 D:每个季度4. 当在观测读数发现最低温度表(包括地面最低温度表)酒精柱中断时,最低温度记录。
(B)A:加括号并在备注栏注明 B:按缺测处理,在备注栏注明C:稍抬温度表顶端,使酒精柱回到正常位置再读数。
5. 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手臂与身体用大臂将表前后甩动。
(B)A:成15°夹角 B:成30°夹角C:垂直D:平行6. 温度自记的自记值同实测值的比较,差值超过℃时,应调整仪器笔位。
(C)A:0.1 B:0.5 C:1.0 D:2.07. 自动气象站温度传感器Pt100在0℃时的电阻值是Ω。
(C)A:0 B:1 C:100 D:10008. 湿球包纱布时,包卷纱布的重叠部分不要超过球部圆周的。
(A)A:1/4 B:1/3 C:1/29. 在非结冰季节湿度很大或有雾时,订正后的湿球温度偶有略高于干球温度的现象,这时湿球温度应,进行湿度计算。
(A)A:作为与干球温度相同 B:记录作缺测,用湿度计记录反查C:立刻进行补测10. 当使用湿敏电容、毛发表或湿度计等直接测得相对湿度时,以下通过相对湿度求水汽压的公式是正确的。
其中是干球温度所对应的纯水平液面饱和水汽压,是湿球温度所对应的纯水平液面饱和水汽压, 是相对湿度。
(B)A: B:C: D:11. 湿球纱布水杯中的蒸馏水一般应换一次。
(B)A:10天 B:每周C:3—5天12. 聚焦式日照计,金属槽内有上、中、下三道沟分别对应的是。
2022气象预报知识竞赛真题模拟及答案(5)

2022气象预报知识竞赛真题模拟及答案(5)1、持证作业人员以考试作弊或者以其他欺骗方式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持证人()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单选题)A. 1B. 3C. 4D. 2试题答案:B2、与中尺度雨团相配合的中尺度系统有()。
(多选题)A. 中尺度低压B. 中尺度辐合中心C. 中尺度切变线D. 中尺度辐合线试题答案:A,B,C,D3、充装后检查发现过量充装的液化气体气瓶()。
(单选题)A. 不准出厂B. 重新充装C. 放出气体D. 可以出厂试题答案:A4、在斜压扰动中,涡度因子主要使低层系统(),高层系统();热力因子主要使低层系统(),高层系统()。
()(单选题)A. 发展;移动;发展;移动B. 发展;发展;移动;移动C. 发展;移动;移动;发展试题答案:C5、强风暴上升速度通常超过()。
(单选题)A. 30m/sB. 20m/sC. 15m/sD. 10m/s试题答案:A6、在OSSMO的“天气报(代航空报)”中,点击“数据保存”会产生的事件有()。
(多选题)A. 将点击数据保存的信息写入系统日志文件B. 保存报文文件C. 形成上传数据文件D. 数据存入B文件试题答案:A,C,D7、一种视程障碍现象的最小能见度应如何记录?()(单选题)A. 出现一次记录一次最小能见度B. 夜间与白天分别只记录一次最小能见度C. 一天只记录一次最小能见度试题答案:C8、某站2009年7月日照时数因仪器原因缺测7天,则()。
(单选题)A. 月合计按缺测处理,年合计按实有记录统计B. 月合计、年合计均按缺测处理C. 按实有记录做月合计,不影响年合计的正常处理D. 月合计、年合计均按正常处理试题答案:B9、低空急流具有以下特征()。
(多选题)A. 很强的地转性B. 明显的日变化C. 很强的次地转性D. 很强的超地转性试题答案:B,D10、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中,下列给出的程序或组件,在安装时需要注册的有()。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6)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7)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C 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D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 说明

第六版说明《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由三编组成,即第一编——气象变量的测量;第二编——观测系统和第三编——观测系统的质量保证和管理。
第一编首先发行,其时第二编和第三编仍在准备并在争取尽早发行。
全部三编中包含了本指南第五版中所论述的有关各章的论题①,编写了新的各章补充本《指南》原版本中未出现过的有关论题。
第一编中除第16章和第17章分别论述臭氧测量和大气成分测量外,均为已包含在第五版中相应各章的修订版本。
在第五版中的其它各章仍将保持原样直至它们由第六版的第二编和第三编相应各修订章次更替为止。
还必须注意第六版的第一编和第二编将包含附加的5章重要内容②。
气象测量方法总在不断地发展,为此一旦出现重要的改变时,将通过发行散页的方式以确保对个别章节进行及时修订。
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将始终关注本指南并将及时筹备起草相应的修订内容。
希望委员会成员工作组和委员会指定起草报告人推荐修正案,也欢迎本指南所有使用者、其他WMO委员会、WMO成员国和其他对业务性气象测量感兴趣的组织提出各种建议。
所有各种建议可以致函至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The Secretary-General邮政信箱2300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CH-1211日内瓦2 P.O.Box 2300瑞士CH-1211 Geneva. 2传真:(+4122)7342326 SwitzerlandFax:(+4122)7342326序(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在其制定的公约中明确:世界气象组织的意图之一就是促进气象观测的标准化和确保始终如一地公布观测资料和统计结果。
考虑到这一目标,世界气象大会经常地正式通过一些技术规章,其中制定了该组织各成员国必须遵循的各种气象实践和程序。
同时出版一些“指南”和“手册”作为这些规章的补充,较详细地描述了要求各成员国遵循或贯彻的有关各种实践、程序和技术要求。
《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第一版在1954年出版,由12章内容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版说明
《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由三编组成,即第一编——气象变量的测量;第二编——观测系统和第三编——观测系统的质量保证和管理。
第一编首先发行,其时第二编和第三编仍在准备并在争取尽早发行。
全部三编中包含了本指南第五版中所论述的有关各章的论题①,编写了新的各章补充本《指南》原版本中未出现过的有关论题。
第一编中除第16章和第17章分别论述臭氧测量和大气成分测量外,均为已包含在第五版中相应各章的修订版本。
在第五版中的其它各章仍将保持原样直至它们由第六版的第二编和第三编相应各修订章次更替为止。
还必须注意第六版的第一编和第二编将包含附加的5章重要内容②。
气象测量方法总在不断地发展,为此一旦出现重要的改变时,将通过发行散页的方式以确保对个别章节进行及时修订。
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将始终关注本指南并将及时筹备起草相应的修订内容。
希望委员会成员工作组和委员会指定起草报告人推荐修正案,也欢迎本指南所有使用者、其他WMO委员会、WMO成员国和其他对业务性气象测量感兴趣的组织提出各种建议。
所有各种建议可以致函至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The Secretary-General
邮政信箱2300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CH-1211日内瓦2 P.O.Box 2300
瑞士CH-1211 Geneva. 2
传真:(+4122)7342326 Switzerland
Fax:(+4122)7342326
①<指南>第五版于1983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出版,我国原国家气象局气候监测应用管理司主持组织翻译,于1991年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25章。
——译注
②<指南>第六版于1996年由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出版,全书共32章,第一编和第二编中有2章(8,11)由第五版的相当于第二编调整至目前的第一编,第一编新增2章(16,17),第二编新增2章(8,9,若统一编章次相应为25、26),第3编新增3章(2,4,5,若统一编章次相应为29、31、32)。
——译注
序(第六版)
世界气象组织在其制定的公约中明确:世界气象组织的意图之一就是促进气象观测的标准化和确保始终如一地公布观测资料和统计结果。
考虑到这一目标,世界气象大会经常地正式通过一些技术规章,其中制定了该组织各成员国必须遵循的各种气象实践和程序。
同时出版一些“指南”和“手册”作为这些规章的补充,较详细地描述了要求各成员国遵循或贯彻的有关各种实践、程序和技术要求。
《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第一版在1954年出版,由12章内容组成。
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CIMO)定期地评述“指南”的内容,并不断地提出增补和修正的推荐书。
目前这一版是经过充分修订的版本,包含了反映最新发展的增补的论题。
它的意图也像以前各版本那样,对从事气象观测和仪器的最有效实践给予综合的、最新的指导,包括诸如同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多种系统密切有关的内容。
可以预期使用这些系统所获得的资料将具有标准的质量和准确度——可进行空间和时间的比较——很适合于提供各种气象服务和保持气候记录。
本“指南”描述了常规使用的仪器、系统和方法,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和尖端的,但并未试图涉及只用于研究或试验中的一些方法。
进而“指南”并没有想要成为观测员使用的详细的训练手册,而是力图为气象行政部门以满足各自特殊需求而准备相应的手册提供主要依据。
也未设想对各种仪器的详细设计进行仔细说明,因为这样处理可能会妨碍对仪器的改进发展,故宁可代之以考虑限于对仪器基本要求的标准化,并界定于对一种仪器或测量系统的各种构型是一般的共性特征的推荐意见。
本“指南”主要是为国家气象行政部门而编写的,但是许多使用气象测量资料的其他组织和机构会发现该“指南”是很有用的,其实,在准备编写该“指南”时已经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我郑重地宣布代表世界气象组织向所有目前这一版本“指南”的出版作出贡献的有关气象行政部门、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和个人表示感谢!
奥巴西(G.O.P.Obasi)
秘书长
内容简介
本《指南》由世界气象组织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CIMO)组织众多不同专业领域的有关专家编写而成。
全书共分32章,内容包括地面、高空、高层、航空、海洋、火箭、卫星、雷达等气象观测以及取样、校准比对、修正、管理和仪器人员培训等方面,主要对仪器和观测方法作了较详细阐述,制定了当前国际气象业务技术需要的观测项目、仪器和观测方法的基本标准,以便各国气象行政机构为满足本国特殊需求编写相应的规范或手册提供主要依据。
为了保证全世界气象站网各种观测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便于比较分析,规定了气象计量单位,给出了一些基本参数,并对各种误差概念、观测资料的准确度作了明确的论述。
此书出版对我国与世界气象组织有关仪器和观测方法的技术规定保持一致,提高和促进我国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技术水平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是广大台站气象观测工作者的一本很好的重要的参考书,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海洋、水文、航空、环保、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仪器等部门从事大气探测工作的人员学习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