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是一份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学的优美和深刻内涵,增长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诗词曲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特点;2、演示法:通过表演和演唱古代曲艺等文艺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韵味;3、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比较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将进酒》1、导入:通过唱诵《将进酒》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2、讲解:讲解《将进酒》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这首优美的诗歌;3、分析:通过分析《将进酒》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清平乐》1、导入:通过演唱《清平乐》的曲调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曲艺的韵味;2、讲解:讲解《清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歌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曲艺作品;3、分析:通过分析《清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曲艺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演唱和表演练习,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节:《西江月》1、导入:通过唱诵《西江月》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韵味;2、讲解:讲解《西江月》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3、分析:通过分析《西江月》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教学的五大步骤

古诗词教学的五大步骤可以归纳为“读、默、译、赏、总”。
“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这里所指的读并不是随意而为的朗读,而是需要关注诗歌的节奏、重音、韵律,大声朗读,以此培养古诗词的韵律感。
“默”是默写,不仅要求书写正确,还要求书写规范。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古诗词的正确格式和内容。
“译”是翻译,包括注释、自读自译等环节。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背景。
“赏”是赏析,这是古诗词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在赏析过程中,可以从练字的角度赏析那些画面优美、意境深远的诗句;也可以从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事说理,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先扬后抑,巧用典故等等。
“总”是总结,是对古诗词的总体把握。
总结中心思想时,需要从法(写作方法)、人(人物)、物(事物)、事(事件)、景(景物)、情(情感)、理(道理)等角度进行总结。
古诗教学的五个步骤

古诗教学的五个步骤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教学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艺欣赏能力。
为了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导入古诗背景知识在教学古诗之前,首先需要为学生导入相关的古诗背景知识。
这包括介绍古诗的发展历史、不同时代的古诗特点、古代文化背景等。
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基础信息,使他们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步: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在了解了古诗的背景知识之后,需要逐句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这可以通过分析古诗的词句、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意象等,帮助他们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古诗的诗意、美感和思想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步:朗读和背诵古诗在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之后,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或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诗进行班级朗诵比赛。
同时,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常见的古诗,提高他们的古诗记忆和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和音韵之韵。
第四步:创作与古诗相关的作品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欣赏了古诗之后,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与古诗题材相近的现代诗,或者根据古诗创作一些绘画作品、音乐作品等。
通过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对于古诗的个人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评价和分享古诗作品在学生完成创作之后,可以组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分享。
可以邀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古诗作品,大家可以一起欣赏、评价和探讨。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质量,给予一些鼓励和建议,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古诗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艺欣赏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古代诗词五步教学法

古代诗词五步教学法大丰市第四中学顾桂花古代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乐感,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而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中学教师该如何去品析研习呢?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诗歌的鉴赏能力呢?我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对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自己的一套教法。
那就是诗歌教学五步法。
第一步: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教到一首诗,我首先就要求学生在了解作者及背景的情况下先读。
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如曹操的《龟虽寿》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首诗体裁不同,内容不同,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也不同,因此朗读要求也不相同。
《龟虽寿》属于古乐府,四字一句,二二节拍,四句一韵。
前四句是对人生哲理的感叹,朗读节奏要缓慢,语调应较低沉;中间四句是壮怀激烈的高唱,朗读节奏应稍快,语调要高亢;后四句是哲理的思辨,朗读要慢一些,让听者品出个中情味;最后两句要读得轻快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每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置酒饮别的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
第二步:译译,就是让学生对照注释说出诗歌的大概意思。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汇,培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我们知道古诗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的一些词法、句法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同;一些术语和典故等也都给我们的理解带来困难。
而理解这些内容又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诗歌进行疏通、翻译,就要借助我们学习过的古汉语知识。
如杜甫的《春望》,诗中的“国”指长安,“烽火”指战乱,“家书”指家信,“浑”指简直,“胜”指能承受。
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就能把这首诗准确地翻译出来。
古诗教学的五个步骤

古诗教学的五个步骤
一、教学应步步深入。
(1)读前准备。
如:简介作者以及时代背景,解释一些字词等。
(2)从读中懂。
让学生反复诵读,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再深入认识诗的寓意。
(3)启发审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从艺术形象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心灵的共鸣,从中受到教育熏陶艺术的欣赏力。
二、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
学习诗歌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是不够的,应当引导学生对一首诗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因为在诗歌中往往是“情与景合、意与象通”,如果抓住了表现情感的景和表现意境的象,把一首诗的许多不同景与象作深入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相互关系,就能引出这首诗的本质内容。
如本课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
”这些表面是写天门的险峻巍峨,长江的浩荡江流,而稍作分析便可得知,那是作者在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诗歌是借助于想象来进行创作的。
特别是李白这个富于想象、
豪迈情宏的大诗人,其诗作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如让学生想象天门山像两扇门似夹住长江面对峙的景象。
从中能调动情感,受到感染。
四、应熟读成诵。
学习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诗歌语言的美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
五、课后思考。
诗歌教学的五步法

诗歌教学的五步法一、读通诗句。
诗歌嘛,首先得读得通顺。
就像我们走路得先把路走顺溜了一样。
学生拿到一首诗,先让他们大声地读出来,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咯。
有些古诗里的字现在不常用,读音可能比较特别,比如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这个“斜”字可不能读成“xié”。
读通诗句就像是给诗歌的大门找到了钥匙,要是连字都读不对,那后面可就全乱套了。
在这个阶段呢,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第一遍可能磕磕巴巴的,但是读着读着就顺了。
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他们能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
就像儿歌一样,诗歌也是有它自己的节奏的,读通了才能体会到这种节奏美。
二、理解字词。
读顺了诗句,就得开始琢磨里面的字词了。
这就好比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得知道他叫啥名字,是做什么的。
诗歌里的字词都很有讲究,一个小小的词可能就蕴含着大大的学问。
拿“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来说,王安石可是费了好大的心思才选了这个字呢。
之前他用过“到”“过”“入”等字,最后才确定为“绿”,这个“绿”字啊,一下子就把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给写出来了,它不只是说春天到了江南岸,还让我们仿佛看到江南岸一片翠绿的景象。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带着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理解,这个词在诗里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法或者含义。
三、剖析意象。
理解了字词,接下来就要走进诗歌的意象世界啦。
意象就像是诗歌的密码,每个意象都代表着一种情感或者一种意境。
比如说月亮这个意象,在很多诗里都有出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月亮就代表着思乡之情。
在教诗歌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意境。
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里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的愁苦。
通过剖析意象,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有浩瀚的江海,有⽆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风景的。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三课《古诗词三⾸》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渚”、“轼”2个⽣字,会写“德”、“鹊”等3个⽣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的美,并分析感悟景⾊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夜景⾊,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活画⾯,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
2.描写⽉⾊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课时 ⼀、导⼊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幅幅鲜明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2.师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 3.根据题⽬,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七⽇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诗的每⼀⾏字数相同。
《西江⽉•夜⾏黄沙道中》是⼀⾸词,因为每⼀⾏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称为“长短句”。
(2)从题⽬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七⽇望湖楼醉书》是诗;⽽《西江⽉•夜⾏黄沙道中》是⼀⾸词,题⽬中已告诉我们这⾸词的词牌名是“西江⽉”。
⼆、学习《宿建德江》。
1.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
是唐代⼀位不⽢隐居,却以隐居终⽼的诗⼈。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年(740),诗⼈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岁。
小学语文古诗“五步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五步教学法”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名篇部分,这些精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
为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将本人在教学中摸索的“古诗五步教学法”浅做介绍。
古诗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学到知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我们坚持这一原则,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了新的尝试。
现以语文课本中部分古代诗歌为例,对“古诗五步教学法”做一说明。
概括说来,该教法分为五个大环节,即,熟读全诗——贯通大意——背诵理解——写赏析词——巩固体会。
下面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送元二使安西》、《天净沙.秋思》为例作具体说明:第一步熟读全诗:这一步骤主要放在读准读对上。
教师可范读、领读,然后学生自己朗读,教师指出朗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出现的问题。
如音节的停顿,字音的校正等。
古诗有整有散。
整的和谐整齐,散的错落有致。
读起来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做好朗读提示,示范朗读,并以充沛的感情读出师的韵味来。
领读一定要标准,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第二步贯通诗意:该步骤侧重在对诗歌大意的领会上。
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有关常识简介,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对于一些难解的字词,教师可适当作解释,但不宜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学生要做的是在熟读的基础上,经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诗意,并进一步体会诗的精妙之处。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董汉英刘金莲彭青荣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教好这部分内容,应把握好五个环节。
一、领会大意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
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
如果能讲一则与本诗有关的诗话故事,效果则会更好。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
要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诗句。
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课本注释。
如陆游《示儿》一诗“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中,“悲”字和“同”字,课本既没有注释,学生按已有知识也难以确切理解。
这时老师补充注释如下:“悲”当“可悲:引申为“遗憾”讲;“同”当
“大同”,即“统一”来讲。
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只遗憾没有见到祖国的统一”。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
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趣。
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领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古诗主要应达到这两上目的。
所以,我们在教《锄禾》一诗时,就通过讲述毛泽东同志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讲《示儿》和《闻关东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时,则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时穿插介绍一些诗话趣事,作者经历等,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四、训练朗读是重点
小学生学古诗,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讲得太深。
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
因而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讲读,老师逐
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
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培养能力是归宿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
在古诗的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
我们在教古诗课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诗的欣赏能力。
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把握好以上五个环节,小学古诗教学就能达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基础训练与能力培养兼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