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特征

合集下载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学校的出现。

教育的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生产劳动中的非学校教育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中国: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于:夏代。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1905年废除。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5.刻板性教育发展的历程(近代)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发展的历程(现代,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
16
五、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杜威:教育是 促进儿童通过 主动活动去经 验一切并获得 直接经验的过 程,所以,教 育自然是在生 活中提出的。
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 17
评价
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 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 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 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 生活的活力。 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 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 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 18
㈡ 教育起源的研究
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 论证:“起源”不同于“产生”、“出 现”。 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 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 往活动。探讨“起源”则要找到“原 型”;同时,既要明白起源结果物与 “原型”之间的联系,更要区别二者间 的差异,切不可把起源结果物等同于 “原型”本身。
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 7
(四)评价
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 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 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 学根据的。 提供了批判的靶子;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
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 8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一)主要观点 1、其他动物界也有教育; 2、教育产生于生物学的进化过程,是对 动物界的改造、修正和发展; 3、来源于本能。
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 39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一、教育的含义 ㈠ “教育”的理解
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
40
属性
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教育”定义的理解: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撞门的教育人员、机构以及与性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有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合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

特点:1.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1、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2、狭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3、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规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要求。

考点:明确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论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3、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4、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倍尔、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二)社会本位论1、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2、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3、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4、代表人物:德国的诺笃尔普、凯兴斯坦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三)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自觉追求理想价值,创造新文化。

代表人物:德国的李特、斯普朗格(四)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和美国的杜威。

考点:对各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做把握,不仅要知道有哪几种教育目的观,还要能明白每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社会领域、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别有关。

教育学章节(整理)

教育学章节(整理)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2、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3、教育产生即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宋)朱熹(2)生物起源——利托尔诺、伂西。

能(3)心理起源——孟禄(4)劳动起源——马克思(5)生活起源★最早把教和育一起使用的是孟子4、学校教育的三基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5、教师在教育中主导作用的原因(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责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二、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历史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1)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4)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因素(二)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发展经过(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学制的基本类型(1)双轨制(19世纪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学制(前苏联)(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1)较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原始、古代、现代、终生教育)(一)、古代原始教育:(1)教育是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产物文字产生)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河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中专系列)

河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中专系列)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活动,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

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需要说明的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制定了没有实施,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制定并实施了。

(3)非制度化教育思想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简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的特点:①免费②强制)(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4个过程)1.古代教育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3.近代教育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1.古代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二是乐,三是射,四是御,五是书,六是数。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基本概念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从教育的起源看,他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的作用:人类的教育从一开始便是一种为了社会、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共存、共发展,并剪剪成为推助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活动《中国把百科全书-教育》卷:“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中国概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从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能得到提高的过程。

“学校教育:第一种学校教育;第二种通过各种媒体;第三种通过人与人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第四种自我教育教育区别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三、广义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即狭义教育)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

2.学校教育是具可控性强和达标性强的特点。

3.学校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现代教育的发展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标志的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

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主导者):凡是对受教育者的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受教育的人。

两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这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不构成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3.教育内容:教育容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多样化,取决于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学校教育中的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表现,但又不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部。

四、教育的物资资源:教育的物资资源有场所,设备,教具,器材…教具与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沟通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进行任何教育活动都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教育学导论(完整)

教育学导论(完整)
如果是四个字的话是———(1)尊师爱生(2)教学相长(3)民主平等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名解):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的全民化;
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而且是一种必需。
值得指出的是,全民教育更多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力于继续教育。
(填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
3、教育目的的分类
按照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为卢梭;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为涂尔干。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5、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不仅是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也是对现代人的根本诠释。
3、自从古代社会以后,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填空)
4、简述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一类考题重点背诵)
(1)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学者保罗。朗格朗堪称终身教育思想的真正肇始者。(可出填空)
终身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毋宁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它可以从纵横两方面理解。从纵的方面讲,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讲,教育要同时满足人各个层面的学习要求。
(3)教育具有选择和融会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发展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特征
(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为大众服务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在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面向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型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这是古代教育根本没有的。

(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