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材料运用
议论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选 材 的 基 本 要 求
新颖 新 奇 ( 独特视角、创新精神 )
古今中外 典型 代表性 引用丰富 丰富 事例丰富
(时空跨度大) (领域不同)
(积累丰厚、知识渊博)
关键一步:实战
1.直接运用论据(单个论据)
直接陈述事实论据,要言简意赅,针对文题、话题,有意识 地叙述最有价值的事实。写作时,一定要重视对事例的分析,分 析事例与论点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分析“个别”事例时,要揭 示“一般”的规律,将事例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印度的驯象人很聪明,他们在象还小的时候便把它缚在树桩 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挣脱不了绳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这 样一种常识:绳子是扯不断的。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它,以至在 长大到只需轻轻一甩便可逃脱时,它也不会逃跑了。
•
• 1相信自己,哪怕被放弃。三个星期前,林 书豪还被下放到了发展联盟。所以哪怕全 世界不相信你,你也要自信。 • 2抓住机遇。由于拜伦-戴维斯的缺席,林 书豪获得了机会。这时候,卡梅隆-安东尼 受伤缺阵,阿玛尔-斯塔德迈尔回家奔丧, 为林书豪的爆发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你不 知道机会什么时候会出现,但在你绝望的 时候,也要抓住这样的机会。
材料:李斯特(匈牙利钢琴家)义收学员 •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 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碰巧来到了这个城 市,姑娘听说后惊恐万状,跑到李斯特的住处,抽 泣着请求李斯特的宽恕,并说冒称他的学生是出于 生计。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 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 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 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第二天,李斯特 在音乐会上为她弹了最后一曲。
小象变成了大象,不变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识,小象受制于 绳,大象受制于常识。惊叹驯象人聪明之余,我们又是否意识到, 其实,我们很多人也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
议论文如何使用素材 素材运用的方法

议论文如何使用素材素材运用的方法
一、正反对照,相互映衬
议论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正反对照论证法。
正面论述当然得使用正面材料,反面论证则要使用反面材料。
这样有正有反,正反结合,才能使自己的论证逻辑更加严密,论述更加有说服力。
二、同类叠加,连续用例
连续、密集地使用多个同类型的材料,让素材发挥“集团作战”的作用,使有着共同指向性的素材一起论证观点,从而彰显论证的力度和深度,也使文章显得丰满厚实。
三、一线串珠,镜头组接
以文章的中心论点为线,安排多组表现同一中心的素材,相应地推出若干段文字,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加以组合,捕捉几个特写镜头,剪辑组合素材。
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如果考生手中的事例较多,且性质相似的时候,可采用此法,使文章在结构上呈现出并列形式,一目了然。
四、点面结合,详略有致
剪辑素材时,考生还可以用点面结合、详略有致的方法。
所谓“点”就是在文章中突出某个新颖、别致的事例;所谓“面”就是在文章中展现某些一般性、普遍性的事例。
不过,“点”需要详写,“面”则可略写。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值得借鉴。
当然,以上的方法可综合运用,进一步增加文章的魅力,斩获更高的分数。
议论文论据(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围绕观点取舍 用材 概述 扣观点评议
选材用材训练:
阅读下面一篇学生作文,看看其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有什么 优点和不足,尝试修改。
不要轻易说“不” 什么是“不”?那是对事物可能性的一种否定。当你说出“不”的 时候,那也就认为某件事不可能发生,没有希望。然而,世事无绝对。世 上几乎没有事情是绝对可能或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朋友,请不要不加思 索,就轻易说“不”。 不轻易说“不”,表现出一种智慧。 十几年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你认为互联网 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中国技术太落后,经 济也不行,发展互联网,简直是天方夜谭吧!”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 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却认为互联网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大 胆探索,刻苦研究,不怕困难,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成为了著名网站 “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马云不轻易说“不”可以看 出他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人啊。
“智慧”段修改: 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一 个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问他认为互联网在中国有没 有市场。那位老板不假思索地说,没有。当时正从事翻译 工作的马云(要用来论证观点的人)却从这句话得到了启 发,他经过分析认为互联网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于是他 大胆探索,刻苦研究,不怕困难,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 成为了著名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 道。(概述)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就轻易说“不”, 那么现在还哪有功成名就可言?路是人走出来的,许多看 似不可能的事,只要用心思考,仔细分析,没准就走出了 一条大道。 请不要轻易说“不”,这不仅仅是勇气,更是 一种智慧。(扣观点评议)
(1)“智慧”段
不轻易说“不”,表现出一种智慧。 十几年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 时问:“你认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 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 发展互联网,简直是天方夜谭吧!”但这句话却启发 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却认为互联网在我 国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大胆探索,刻苦研究,不 怕困难,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成为了著名网站“阿 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马云不轻易 说“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人啊。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编者按】写议论文时,对于素材,倘若仅靠死记硬背而不懂得运用,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
古今中外的素材浩如烟海,我们要注重对素材的整理与转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
我们考试时,常常有这样一个感受:考前自己看过的几则素材、几篇范文,考试时我们大多会用到;考试结束后,我们就会为自己“猜中”作文题而兴奋不已。
其实,这就是联想的结果。
不同的考生在考前阅读不同的素材,考试时却能将其运用到同一个题目的写作中;而有的考生可以将同一则素材运用到不同题目的写作中。
可见,对素材进行有效联想、多角度分析,是运用素材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要想写好议论文,还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概括,讲逻辑,重过渡,以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
01善于联想杨绛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
”想象或联想对于作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联想时,选取的事例要经典,尽量不要写我的邻居、我的同学、我的朋友等常见的生活事例,也不需要进行细节描写。
分析素材时,更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要自说自话。
对熟悉的素材,不仅可以从正面论证,还可以进行反面论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说“但是”,多方面、多层次地对素材分析论证。
比如《乡土中国》中有一句话:“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
”这句话好像无关紧要,但如果我们善于联想,就能写出一个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议论文片段——老农看见蚂蚁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因为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也是大自然给人的启示。
“一叶落知天下秋”,大雁南飞,预示秋天已过,冬天即将来临;蜻蜓低飞,预示着雨即将来临。
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才能明晓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联想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写成以下片段——“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文写作运用素材的技巧

议论文写作运用素材的技巧一、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运用素材巧妙地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素材进行阐释。
语言一旦亮起来,文章一定会异常耀眼,与人不同。
我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排比列举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
一篇文章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不但会加强语势,突出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列举了史蒂芬•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个人。
他写道:“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老人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
”(2009考生优秀作文《适合自身才是道》)第二,名句串联名句串联,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诗词歌赋按照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
有一点要注意,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要把“引”与“证”结合起来,光“引”不“证”,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拥有豪迓慷慨的双翼去飞翔”时这样写:“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让人生充实、快乐。
但凡有名留世者,无不是拥有豪迈慷慨人生态度。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自信的豪迈慷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杀敌报国的豪迈慷慨:‘胡未灭,鬓先秋,尘暗旧貂裘’是陆游壮志未酬的豪迈慷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毛泽东英雄人生的豪迈慷慨……这些彪炳史册的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第三,参差句式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
这样,文章既摇曳多姿,又朗朗上口。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扬长避短”这一主题时这样写道:“短跑冠军,兔子莫属,为避狼追,强学游泳,重短轻长,此路不行。
议论文怎么巧用材料 正确运用材料的方式

议论文怎么巧用材料正确运用材料的方式
一、推陈出新,由日常到非常
走进中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见到或改编素材集锦的美文,或重复大家司空见惯、味同嚼蜡的陈词滥调,甚至还有拿古人故事来拼凑文字,恰恰缺少与时俱进的时代新声。
许多同学喜欢使用名人名言、课本素材、历史轶事等老旧素材。
旧材料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要看怎么使用。
对于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规素材,我们可以在内容上对它翻新,比如对素材呈现的旧观点提出新的解说,甚至提出颠覆性的新观点,或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重新观照,或者从另外的角度切入等等。
二、类比对比,让平庸变深刻
许多事情其本身并没有什么联系,但由于某种相关、相近、相反的事因或结果的巧合,导致人们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相反或相对性质的素材组合在一起,在素材对比或类比中,呈现两种价值取向,揭开了社会的真相,突出强调其中一种,使文章观点更具有震撼力。
为此,我们不仅要有一双敏锐的眼,更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善于发现那些可以写进作文的材料的价值。
三、多维思考,从单一趋丰富
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打开我们的写作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逆向思维如果运用得当,往往具有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的效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逆向思维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合乎人们的认知,从而保证多向思维并非牵强附会,并非胡思乱想。
除了反弹琵琶,平时训练写作时,面对同一则材
料,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力争一材多用。
议论文中材料的使用

议论文中材料的使用议论文中材料的使用1、定向准确。
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分析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所以,陈述材料时一定要尽力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枝叶,围绕论点进行概括,突出侧重面。
例如,要以《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事论证“要努力培养善听的耳朵”这一观点,这样陈述材料就比较恰当:齐王如果是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家伙,邹忌的话纵然说得再动听也是对牛弹琴!要论证“感情影响着对事物的认知”就可以这样陈述材料:如果不是因为邹忌的妻子特别爱邹忌,她怎么会认为连自己都觉得“弗如(徐公)远甚”的邹忌会美过徐公呢?如果要论证“政府应设真话奖”这一观点,就可以这样陈述材料:如果齐王不设定奖励制度,群臣岂能放胆进谏?齐王有没有诚意?会不会是沽名钓誉?群臣没有理由不怀疑!2、材料熟悉,直接议论,避免啰嗦示例:话题“困境中的高贵心灵”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却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失败的唯一选择。
他把政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是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选自《隆起的中国脊梁》3、多种表达方式使用材料(1个详例)大多数考生在论证观点的时候适当地加入一个或几个事例,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
事实上,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使议论形象化,更有力度。
比如,描述和抒情相结合可变平淡的叙述为生动的画面:屈辱、痛苦都浓缩在亡国的日子里,为马奴,吃马粪,谁愿意如此苟活一辈子?越王勾践渴望终有一日,率领越国的精兵利卒,驰骋沙场,一举消灭吴国;他渴望终有一日,为奴为隶的越国人,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做人。
于是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坚持,以卧柴薪尝苦胆的方式来砥砺自我。
十年磨一剑,他做到了,真可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4、先叙事例,再综合评价(两个详例)示例:话题“付出是成功的保证”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
材料运用的方法1

二、同类归纳法
示例一: 只要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潜心研究,就可能获得 意想不到的收获。画家莫尔斯在听演讲时大受启发, 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化学家道尔顿给妈妈买了一双袜 子,结果发现了色盲症;物理学家波义尔在养紫罗兰 时发明了石蕊试剂;医生邓禄普浇花时受到启发,发 明了自行车轮胎…… 这些人,他们都在某一时刻突然 受到了启发,或是发现了某种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实 上,他们为了这一天的成功也许已经潜心留意周围事 物多少年了。这正是他们本身素质的体现。要知道机 会只留给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探索的人。只要我们 专心致志于周围有趣的事物,成功就会降临。
示例二: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 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 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 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 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 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 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 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 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 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 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 获得成功。
练习巩固:
勤能补拙,就是指天资差是可以利用后天的努力来 补偿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而且屡 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勤奋工作,最终登上了科 学的顶峰;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学生时代被视为最 笨的学生,然而他顽强拼搏,发奋学习,最终取得 了辉煌的成就;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当初国外 留学时,因进校成绩差而被人耻笑,可是他暗下决 心,焚膏继晷,最终成了享誉世界的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09
201308271138
三届‚感动中国‛人物
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大爱至朴 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 三农民 、死的光荣 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 、 中流砥柱 临危不乱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 忠 、男儿榜样 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 、惊世华彩 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张艺谋奥运导 演团队 、大写尊严 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 、点燃生命 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 、、傲拓天疆 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七 号”航天员团队 、烛照深山 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 妻-- 李桂林;陆建芬 、这就是爱 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 市民---韩惠民 。 0109 201308271138
0109 201308271138 ——高二(5)叶振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成功》
[片段示例] 成功是一个广义词,不要狭隘的认为只有大富大 贵,位高权重才算成功。社会只有分工的不同,职业 无高低贵贱之分。鲜花固然美丽,但绿叶也不乏可爱 之处,他们都是成功者。邓稼先固然是科学奇才,两 弹一星,但孔繁瑞立足岗位,创益千万,不也是成功 者吗? 商界女巨星张茵不愧为女中豪杰,但目不识 丁的母亲靠卖葱姜抚育一双儿女成材不也是一大奇迹 吗?他们一样是成功者。 ——高二(5)孙伟敏《勿把成功狭隘化》 这两段文字,作者,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 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 现材料价值, 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很见功力。
0109 201308271138
选择熟悉的材料,不仅仅表现在关注家乡变 化,更现实的问题是,有很多东西离我们很近, 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比如教材资源:各学科教 材中的作品、事件可入文,成为考场作文中颇有 分量的材料。比如试题素材: 现代文阅读,可以 将其转化为写作材料。其他如个人爱好:体育、 文学、影视、军事……对于这些资源,我们如果 能足够重视,并对其加强认识与感悟,我们就能 在考场作文的选材上左右逢源,从容不迫。
0109 201308271138
安徽还是全国的矿产和能源大省,省内矿产资源 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分布集中,矿产资源的开发利 用在国民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两淮煤田是中国南方 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不止于此,安徽还是全国著名 的汽车大省,1997年3月18日,奇瑞汽车发动机厂正 式破土动工,标志着安徽人拉开了建设“汽车大省” 的序幕,从1999年第一辆汽车下线到2005年,短短 几年的时间,奇瑞迅速跻于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 列。 历史见证了安徽的古今变化,昔日的安徽是文化 之都商业之都,是名人之地,国剧之源,今日的安徽 是科技、旅游、农业、矿产能源和汽车都蓬勃发展的 安徽。 安徽,今年花胜去年红,我爱我的老家!
三届‚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邓小平夫人卓琳、“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 文骢、多民族孤儿的妈妈阿里帕· 阿力马洪、给 高原的盲童带来光明的萨布利亚· 坦贝肯、26年 义务守护滇池环境的农民张正祥、割肝救子的 暴走妈妈陈玉蓉、照顾残疾家人20多年的朱邦 月、小岗村群众贴心人沈浩、为留守儿童办学 的女大学生李灵、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翟墨和 特别奖——见义勇为的大学生群体。
0109 2013082711来自8课本矿藏,取之不尽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2、杜甫感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陆游赞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 间”。(《近体诗八首》) 3、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入于太庙,每事问。 (《论语· 切问而近思》 )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论语· 君子三戒》 ) 5、“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赤壁赋》) 6、邹忌是普通公民,向齐王提出合理建议。(《邹忌 0109 201308271138 讽齐王纳谏》)
7、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 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 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滕王阁序》) 9、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 (《勾践灭吴》)……
议论文材料的 运用
李庆如
0109 201308271138
1.写作文的时候常常找不到材料,觉得无话可说, 怎么办? 2.一篇考场作文,可能要涉及许多材料,怎么使 用它们好呢? 在作文的诸多问题中,对很多同学而言,最根 本的问题常常是“没什么可写”。俗话说“巧妇 难为无米之炊”,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 料空有技巧也难出佳作。从同学作文的实际来看, 同学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有:①无材料——以讲道 理代替引材料,有“凑字数”之嫌;②材料陈 旧——缺乏鲜活、有力的材料;③材料单调—— 所采用的均为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相同色彩的 0109 材料,缺乏变化。 201308271138
0109
201308271138
二、材料的运用 选择,是调兵;而运用,则是“实战”。如果说积 累材料要“多”,选择材料要“广”,那么,运用材料 则要“活”。 1.深入挖掘材料 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兵不在多而在精。挖 掘材料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 认识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深化文章主题思想的过程。 对于材料的开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材料的蕴涵 进行延展,使同一材料发挥尽可能多的作用;也可以从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材料价值。
三届‚感动中国‛人物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闵恩泽- 为中 国制造催化剂 、谢延信- 侍奉亡妻家人33年 、胡 鸿烈 钟期荣-散尽家财培养人才 、陈晓兰- 无私 无畏坚守医德 、罗映珍- 用爱唤醒“沉睡”丈夫 、 孟祥斌- 年轻军人舍己救人 、李丽- 用轮椅画出 爱心轨迹 、李剑英- 16秒内的选择是牺牲 、方永 刚 -生命保持在冲锋姿态
[片段示例] 在我国,“为官有权,恃权谋利”的世俗观念根深 蒂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千里求官只为 财”,一部《官场现形记》把封建社会官场的丑态揭露 得淋漓尽致。 清朝的和绅因为贪污,身首异处,台湾 的陈水扁因为腐败,而声名狼藉。现在我党的一些干部, 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禁不住金钱、美色、人情的诱惑, 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利用手中的权, 大捞其利,群众痛恨,国法难容。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 宇被立案查处,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丢了乌纱帽, 做了阶下囚。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送了卿卿性命。 尽管如此,孔繁森、任长霞似的清官仍然名垂青史,为 人称道。 奉劝那些为官不正以权谋私的领导们,不能把当官 的着眼点放在权和利上,应当依法来约束自己,去趟山 东吧,在“四知庙”前好好反省自己。 ——高二(5)梁耀能《官· 法》 权·
0109 201308271138
本文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题,作者构 思时巧妙地在题目之前加了一个“我的家乡”, 于是,这篇文章就变成了“家乡的今天更美丽”。 本文从“昔”与“今”两个方面写家乡安徽。特 别是对安徽今天的展示,作者从科学、旅游、能 源、工业等方面展示安徽辉煌的业绩。许多材料 信手拈来,特别是一些数字性材料,言之凿凿, 令人信服。在取材上,本文作者在自己最为熟悉 的园地中大做文章,可谓明智、老到。
运用课内素材主要方法: 方法一:一材通用(一个材料可通用几个观点) 方法二:多个材料论证一个观点 方法三:运用名言诗句,增添文章文化底蕴,加 强说服力。 0109 201308271138
二、材料的选择 如果我们把积累材料比作征兵,那么,选择 材料就是调兵。 如何调兵遣将? 围绕立意选材,选择真实、 典型的材料等。 1.选择新鲜的材料 材料鲜活,是高考作文评阅“发展等级” 的要求。所谓材料鲜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会选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涌现的新人新事; 一是学会选用那些并非新近发生,却很少被人 用过的材料,或者发现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 知的一面,即旧人新事。 0109 201308271138
0109 201308271138
2.选好使用角度 任何一个材料都不止一个属性,看你要用它 做什么。同一个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为不同 立意服务时,可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阐释,即 “一材多用”。 橘子、山楂等果品,厨师拿它做拼盘待客, 医生拿它来入药治病。懂这个道理的人,相同的 材料可有不同的用法和用途。 因此,一个多义的材料从哪个角度去用,不 得不去问你的写作目的,并且要注意对这个材料 加以必要的分析,以求能趋向于你的写作目的。
0109 201308271138
2.选择熟悉的材料 考场作文,无论面对怎样的一个作文题目, 其实写来写去都是在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自己 熟悉的东西。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 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 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 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 西。” 作文也一样,尽量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在 我们最有发言权的领域里做文章,是最务实的选 择。
一、材料的积累
1、在语文课本中淘金。收集5-10个古代文学名人的事 例,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记住名篇 名句、典故诗词。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 只要能合理利用,素材就会“不尽长江滚滚来”。 2、跨学科淘金。收集5-10个文化或体育名人事例。文 化名人以科学家及改写历史的人物为主,如牛顿、霍金、 孔孟、老庄等。体育名人:如姚明、刘翔、顾拜旦 (“更快、更高、更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乔 丹 、贝利等 3、向近代叱诧风云的伟人致敬。收集5-10个影响世界 的近代名人事例,如毛泽东、邓小平、凡高、鲁迅、甘 地等。 4、关注现实人生。如收集2008-2010“感动中国”的人 0109 201308271138 物事例。
0109 201308271138
例如: 《勾贱灭误》可用来阐释“人,应敢于检讨 自己”,“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可阐释“失败, 是一种锤炼”,“毅力,是成功的关键”,“成 大事者应能屈能伸,创业容易守成难”,“失败, 始于不思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观 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用来阐释“人,应该 有自知之明”,“忠言不一定要逆耳”,“要努 力培养善听的耳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想听真话不容易”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