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

(完整word版)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
(完整word版)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学

第一章口腔粘膜病概论

前言口腔粘膜组织的病变,除局部原因引起损害外,往往是全身性疾病的口腔表征,有时甚至是早期或唯一的表现。口腔粘膜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病种繁多,有常见、少见、罕见的病种,常有同病异症,或异病同症的表现,有许多口腔粘膜的诊断又含有一些边缘学科的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侧重于口腔基本病损、全身症状、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概述

口腔粘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是指发生在口腔粘膜及口腔软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但口腔肿瘤及牙龈炎症除外,归颌面外科及牙周科诊治。

特点:临床病损多样,病因复杂,病种繁多。常具有性别特点、年龄特点、部位特点、病损特点、治疗特点、转归特点等。

第二节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分类及功能

一、组织结构:

上皮-复层鳞状上皮。从表层向下依次分为角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

固有层-上皮和结缔组织交替伸入部分。分乳头层和网状层。该层对上皮起到支持、营养等功能。

基底膜-连接上皮和结缔组织的部分。形成的交错面可以分散表层所承受的机械压力。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提供上皮营养,有血管、神经、淋巴管、腺体、脂肪组织等。二、分类:

被覆粘膜-仅起覆盖作用。如唇、颊、口底、舌腹、软腭等。

咀嚼粘膜-有耐摩擦的能力。如硬腭和附着龈表面。

特殊粘膜-为覆盖在舌背表面的粘膜。表面粗糙,有许多乳头突起,粘膜表层主要是正角化,无粘膜下层。舌肌纤维可伸入基底膜内。

三、口腔粘膜的功能:

1.屏障保护功能

口腔粘膜防御屏障包括物理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

①唾液屏障:唾液形成了口腔粘膜的第一道屏障。

②上皮屏障:完整的粘膜上皮是阻止异物、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

③免疫细胞屏障:上皮内的淋巴细胞包括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反应,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功能。

④免疫球蛋白屏障或称为体液免疫屏障:SIgA是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它能保留在上皮细胞或细菌表面,成为一种“抗菌涂层”。

2.感觉功能

口腔粘膜不仅对痛觉、触觉和温觉具有敏锐的感觉功能,而且还有司味觉的作用。这一

功能是全身任何其他组织细胞都不具有的。另外,口腔粘膜上还具有渴觉感受器。

3.其他功能

除上述功能外,口腔粘膜还具有温度调节及分泌的功能。

第三节口腔粘膜组织的代谢与更新

一、能源代谢

由于口腔粘膜组织是处在不断更新之中,而且其更新速度快、周期短,因而,其能源代谢较为活跃。能源物质在体内的氧化供能包括有氧分解及无氧分解两种方式。

二、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周期与细胞分化、组织更新

口腔粘膜上皮的衬里细胞与胃肠道和表皮一样,是由不断更新的细胞群体所组成。1.角朊细胞的成熟与分裂

逐渐成熟的细胞在移动过程中,形态和结构都发生变化,最后形成角质层。

2.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循环周期

细胞周期根据分裂过程分为下列各期:分裂期M--分裂后生长期G1--DNA合成期S, 然后是分裂前生长期G2。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M期的时间为40~75分钟,G1期变异较明显,从14~140小时不等,S期平均为8小时,G2期从10-90分钟不等。

3.上皮更新时间

口腔粘膜上皮组织更新时间除细胞分裂周期的描述外,另一种动态表示更新细胞群状态的方式被称为“上皮更新时间”:指上皮组织中全部细胞脱落并补充相等量新生细胞所消耗的时间。口腔粘膜不同部位差异较大。颊粘膜为5-16天,牙龈28-40天。

4.口腔粘膜增龄性变化:

上皮层变薄,基底膜变平,钉突变短。结缔组织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且部分断裂,动脉变性伴毛细血管网减少。唾液减少,味觉降低,细胞免疫功能减弱。

第四节口腔粘膜临床病损特点

各种口腔粘膜病都有自己特别的临床病损,正确加以辨认,是诊断口腔粘膜病的第一步。口腔粘膜病损的基本类型如下:

斑、丘疹、丘斑、疱、大疱、脓疱、溃疡、糜烂、结节、肿大、角化异常、萎缩、皲裂、假膜、脱屑、痂、坏死和坏疽等。

下面的讲述中逐一加以介绍。

斑(macule):

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大小不定,不高不厚,无硬结。颜色常较周围正常粘膜为深,可呈红色、红棕色或棕黑色。

丘疹(papule):

粘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至5㎜大小。颜色呈灰白色或为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丘斑(patch):

是一种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白斑和癌可呈现丘斑形病损。

疱(vesicle):

粘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2至5㎜不等。分上皮内疱和上皮下疱。破裂则形成

糜烂或溃疡。

大疱(bulla):

是一种大的水疱型病损,直径5㎜以上。大疱壁的厚薄,取决于大疱的部位是皮下还是皮内。大疱被膜的紧张或松弛度,取决于疱内液量多少。

脓疱(pustule):

也是一种疱性病损,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溃疡(ulcer):

是粘膜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表层脱落而凹陷。浅的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深的病变波及粘膜下层,愈合后遗留瘢痕。

糜烂(erosion):

是粘膜的—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结节(nodule):

是一种突起于口腔粘膜的实体病损,为结缔组织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等,形状不定,颜色粉—紫。

肿大(tumescence):

是一种从粘膜表面向外突出的实质性生长物,其大小、形状、颜色不等。按组织病理学可分为真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角化异常有三种情况:

①过度角化

②不全角化

③角化异常增殖

①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

上皮角化层异常增厚或角化层没有随代谢过程脱落。

②不全角化(parakeratosis):

当粘膜上皮出现炎症或棘层水肿时常出现,在角化层中有未完全消失的,固缩的上皮细胞核。

③角化异常增殖(dyskeratosis):

是上皮细胞异常发育,在棘层及基底层中发生角化。

萎缩(atrophy):

上皮变薄发红,病变略凹陷,结缔组织丰富的血管分布清楚可见,特有的一些上皮结构消失,被一薄层上皮所取代。

皲裂(rhagades):

粘膜表面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假膜(pseudomembrane):

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

脱屑(desquamation):

是上皮表层脱落成鳞屑或片状。发生鳞屑往往是由炎症引起

痂(crust):

在粘膜或皮肤表面,病损的渗出液变干而形成结痂。

坏死和坏疽(necrosis and gangrene):

局部组织发生病理性破坏死亡称为组织坏死,受腐败细菌作用而发生组织坏死称为坏疽。

第五节口腔粘膜病的检查与诊断

一、病史

包括完整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系统复习(偏重于内科及皮肤科、五官科)及治疗史。

二、检查

(一)口腔粘膜检查

1.唇红

2.唇、颊粘膜

3.口底及舌腹

4.舌

5.腭

6.咽

7.牙龈

(二)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除血常规外,可考虑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血糖测定等。

2.免疫学检查

3.活体组织检查口腔粘膜病活检目的一是确定诊断,二是排除恶变。

4.脱落细胞学检查

5.微生物学检查

6.其他如免疫组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等可做参考。第六节口腔粘膜病的治疗原则

1.对病因采取措施:

如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控制病原微生物,治疗全身系统病。

2.全身治疗:

支持疗法,给高营养食物及维生素类药物。提高机体愈合能力抗感染治疗。调节免疫功能,抗过敏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3.局部治疗: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除去局部刺激因素。

⑴消毒灭菌可用含漱剂如0.05%洗必泰溶液。

⑵止痛局部可用1%普鲁卡因含漱或0.5%达可罗宁贴敷。

⑶消炎及促进病变愈合。

⑷理疗

4 .针刺疗法:用耳针、电针等调整全身机能。

5 .中药辨证论治:调整机体脏腑气血,恢复平衡。

第二章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病毒感染

总的临床特点是:以单纯性疱疹为代表的疱疹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发病较急,有感染接触史或抵抗力下降史,可有发热、乏力等前驱症状,病损以疱疹及疱疹破溃后形成的糜烂、溃疡为主。

一、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

病原体—HSV

传染途径—以带病毒者及病人为传染源,通过飞沫、唾液、疱液接触,胎儿可经产道感染。发病机制—感染HSV后,HSV脱去蛋白质衣壳进入细胞,DNA进入细胞核,增殖扩散,引起急性发作,成为原发性单纯性疱疹。原发损害后,病毒沿三叉神经鞘进入半月神经节细胞或周围细胞内潜伏,在一定诱因刺激下引起复发性单纯疱疹。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1型单纯疱疹引起的口腔病损,可引起急性疱疹性龈口炎,6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成人也有发作。

前驱期—从有接触史后,潜伏期4-7天。

出现发热、头疼、乏力、肌肉疼、咽喉疼等急性症状,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

经1-2天后,口腔粘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游离龈有急性炎症。

水疱期—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可发生成簇小水疱,特别是邻近乳磨牙的上腭及龈缘处更明显。水疱壁薄,破后形成小溃疡。

糜烂期—成簇的水疱破后可形成大面积糜烂,可造成继发感染。

愈合期—溃疡逐渐愈合,病程约7-10天。抗病毒抗体在发病14-21天最高,以后下降,多数病例可保持一生,但不能防止复发。

HSV的原发感染除口腔外还可引起皮肤疱疹、疱疹性甲沟炎、生殖器疱疹、眼疱疹、新生儿疱疹及疱疹性脑膜炎。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recurrent herpetic stomatitis)

原发病变愈合后,约30-50%可复发。全身反应较轻。表现为唇疱疹及口内疱疹,前者多见。

前驱症状有乏力不适,很快在复发区有烧灼感、痒感、张力增加。

约10小时出现成簇的小水疱,周围有轻度红斑。24小时疱破后糜烂结痂。愈合后不留瘢痕,但可有色素沉着。

可以产生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治疗: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病毒唑、干扰素、聚肌胞、疫苗、免疫球蛋白。

免疫调节剂及其他—胸腺素、转移因子、消炎痛、布洛芬等。

局部用药—漱口液、糊剂、散剂、含片、软膏等。

物理疗法—氦氖激光

对症和支持疗法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二、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儿童引起水痘,成人则引起带状疱疹。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染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12-17天。前驱症状有低热、乏力,患部有疼痛、烧灼感,常见于胸腹腰及三叉神经。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周围红晕,疱疹沿神经带状单侧分布,疼痛明显。约7-10天结痂脱落,病程2-4周,愈后一般不复发,60岁以上患者约半数有疹后神经痛。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面部皮肤及口内粘膜均有损害,口内疱疹多、溃疡大,疼痛较重,愈合较慢。若侵犯第一支,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

若侵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可发生面瘫,外耳道耳翼疼痛,耳部带状疱疹、口咽部疱疹、耳鸣及听力下降、味觉下降等,称为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Hunt综合征或Hunt综合征)。治疗:

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和阿糖胞苷、干扰素

免疫增强治疗—转移因子、甲氰咪胍、免疫球蛋白

抗菌消炎镇痛

局部治疗

中医中药

三、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病原体—柯萨奇A16型病毒与肠道病毒71型,我国主要为柯萨奇A16型病毒。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流行,1959年在英国流行时开始用此病名。

传播途径—借飞沫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播,好发于儿童,可流行可散发,成人也可感染,症状一般较轻。

临床表现—潜伏期3-4天,全身症状轻微。

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主要为腭及口咽部的红斑、水疱,多与皮疹同时出现,破后形成溃疡。皮肤损害常见于手指、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手掌、足底、足跟,也可见于膝部及腿部,表现为红斑、丘疹及水疱,周围红晕。2-4天吸收干燥,结薄痂。病程5-7天,有自限性。

治疗原则—支持、抗病毒、预防细菌继发感染、隔离消毒。

第二节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

病因—念珠菌为单细胞真菌,属隐球酵母科。据查25%-50%的健康人,其口腔、消化道、阴道可带有念珠菌,但并不发病,当宿主防御功能降低以后,这种非致病性念珠菌转化为致病性的,故称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又称为机会性感染或条件性感染。发病机制—白色念珠菌系条件致病菌。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毒力、数量、入侵途径与机体的适应性、机体的抵抗能力及其他相关因素。

1.病原菌的毒性

(1)菌体形态:白色念珠菌在不同的培养环境下(温度和PH等),有两种基本形态,即孢子和菌丝。

菌丝的产生增强了白色念珠菌的组织穿透力。在消化道或阴道内寄生的酵母样念珠菌并无致病性,而当它发育为菌丝型时才能致病。

(2)粘附能力: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对颊粘膜和阴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比其他念珠菌强,带芽管和假菌丝的白色念珠菌又比单纯孢子形态的强。

(3)侵袭酶:白色念珠菌具有多种对宿主有毒性的酶,如其表面的磷酯酶A和溶血磷酯酶,

以及分泌型的胞外酸性蛋白酶等。

(4)表面受体:白色念珠菌表面有类似人体细胞膜上的补体C3片段的受体,目前认为这类受体可扰乱补体调理素的吞噬杀灭作用,并可促进病原菌孢子的聚集和增殖。

2.宿主的防御功能

(1)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在对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中起着主要作用。

(2)血清铁、锌代谢

(3)血清抑制因子: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对抗念珠菌的—种非抗体调理素,能使念珠菌凝集(clumping),易被吞噬细胞杀灭。

(4) 葡萄糖和维生素A:血液及唾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可促进念珠菌生长。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组织干燥增生过度角化,皮肤粘膜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

(5)机械屏障:完整的正常皮肤对念珠菌的侵袭起着屏障作用,但当皮肤受潮或发生浸渍时则易引起感染。

3.医源性方面的因素

(1)抗生素的应用: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念珠菌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2)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作用:应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和放疗可抑制炎症反应。

4.白色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白斑病的关系

临床表现—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与口角炎、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口炎(candidal stomatitis)

(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婴儿最多见,发生率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

损害区粘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针尖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扁桃体、咽部、牙龈。

(2)急性红斑型: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为萎缩型,本型又称抗生素口炎,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而致。

(3)慢性红斑型:本型又称义齿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多见于女性患者。粘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4)慢性肥厚型:为增殖型,可见于颊粘膜、舌背及腭部。

念珠菌性白斑病有高于4%的恶变率,特别是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2.念珠菌性唇炎(candidal cheilitis)

本病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唇炎,多发于高年(50岁以上)患者。一般发生于下唇,可同时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

3.念珠菌性口角炎(candidal angular cheilitis)

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口角区的皮肤与粘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粘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特征是“湿白糜烂”。

4.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chronic muco-derma candidiasis,CMC)

5.艾滋病相关性白色念珠菌病艾滋病病人的白色念珠菌感染甚为常见,且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口腔念珠菌病应与另一种以假膜病损为特征的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假膜特点—微突于口腔粘膜,灰黄色,致密而光滑,易拭去而出现渗血的糜烂面,周围炎症明显。

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

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2)甲紫(龙胆紫)水溶液

(3)氯己定:氯己定有抗真菌作用

(4)西地碘:是高效、低毒和广谱杀菌活性的分子态碘制剂

(5)制霉菌素(mycostatin)

(6)咪康唑(miconazole)

2.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1)酮康唑(ketoconazole)

(2)氟康唑({fluconazole}

(3)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3.增强机体免疫力:辅以增强免疫力的治疗措施,如注射胸腺肽、转移因子。

4.手术治疗:若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患者不能耐受药物可手术摘除。

第三节口腔结核

口腔软组织的结核病损包括:口腔粘膜结核初疮、口腔粘膜结核性溃疡、口腔寻常狼疮。病原体—结核杆菌。但一般认为口腔粘膜对结核杆菌的攻击是有较强的抵抗力的。

1.结核初疮(原发性综合征) :经2—3周的潜伏期后,在入侵处可出现一小结,并可发展成顽固性溃疡,周围有硬结。病人一般无痛感,局部发生淋巴结痛。

2.结核性溃疡:口腔中最常见的继发性结核损害是结核性溃疡。病变可在粘膜任何部位发生,但常见于舌部。通常溃疡边界清楚,表现为浅表、微凹而平坦的溃疡,基底有少许脓性渗出物,除去渗出物后,可见暗红色的桑椹样肉芽肿。溃疡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并向中央卷曲,形成潜掘状边缘。

3.寻常狼疮(lupus vulgaris):一般发生于无结核病灶且免疫功能较好的青少年或儿童。早期损害表现为一个或数个绿豆大小的结节,质稍软而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诊断—根据临床特点,特别是无复发史而又长期不愈的浅表溃疡,应怀疑为此种损害。

口腔结核损害的确诊,主要取决于组织病理学检查,但活检应在控制继发感染后进行。

鉴别诊断:

1.创伤性溃疡:形态与损伤因子基本符合,除去创伤因子后损害逐渐好转。

2.恶性肿瘤:基底有硬结,边缘部位比结核损害更硬,相应的淋巴结坚硬、粘连。

3.梅毒:有溃疡或穿孔的梅毒瘤性浸润,常类似结核性病变。鉴别诊断应通过梅毒血清试验、结核菌素试验。

4.深部真菌感染:可以真菌培养或活检。

第四节球菌性口炎

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 stomatitis)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为主的球菌感染所引起,临床上以形成假膜损害为特征,故又称为膜性口炎。

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表面显著充血水肿、灼痛,假膜特点是较厚而微突出粘膜表面,致密而光滑,较易拭去,遗留渗出糜烂面。周围有明显炎症,唾液增多,疼痛。有非特异性口臭。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较轻微。

诊断—原发性球菌性口炎是少见病,在诊断时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及进行检查。

第五节坏疽性口炎

坏疽是某局部组织发生急性坏死后,合并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病理过程,即组织的腐败性坏死。目前,国内仅偶有个别病例发生。

病因—樊尚螺旋体和梭形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还合并产气荚膜杆菌与化脓性细菌的感染。临床表现—疾病初起时常在单侧颊粘膜上出现紫红色硬结,迅速变黑脱落遗留边缘微突起的溃疡面,向深层扩展,并有大量坏死组织脱离,同时,颊部皮肤肿胀发亮,腐烂脱落,终致内外贯通,有特异性腐败恶臭,但疼痛轻微。痊愈后常遗留严重缺损。

治疗—仔细除去坏死组织,3%双氧水、氯己定清洗患部。青链霉素肌注,甲硝唑应用,补液、输血、补充维生素B、C。

第三章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变态反应(allergy)亦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某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多在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发生。此种反应使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原因:一为抗原物质的刺激;另一主要原因是个别人的机体免疫反应与多数人不同,表现为免疫反应异常。

进人机体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过敏原或变应原。过敏原可以是完全抗原,进入机体后即可引起变态反应。另类为半抗原,半抗原进入机体后需与组织蛋白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而引起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性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最早对变态反应的分型只分为速发性及迟发型两类。但随着对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和认识的提高,1963年提出了4型分型法,最近又提出了6分法。

(一) 第I型变态反应(反应素型):是最常见的一个类型,为过敏原(变应原)与机体接触后刺激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引起浆细胞反应产生IgE抗体(特异性反应素)。亦可产生IgG抗体。IgE分子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后则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当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过敏原时,该过敏原即与结合在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的IgE发生特异性结合。首先使肥大细胞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高。使钙离子进入到细胞内起到催化作用。进一步激活细胞,引起脱颗粒反应,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5—

羟色胺等作用于相应的效应器官,引起各种症状。

(二)第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引起第Ⅱ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为IgG或IgM。抗原分两类:—类为自身抗原,即机体细胞本身或细胞上的成分。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可发生细胞溶解或被吞噬细胞吞噬而破坏。临床上ABO血型不符的输血而引起的溶血反应,或由于母子Rh血型不符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等。

第二类为外源性抗原,大多为半抗原如药物、内毒素等。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完全抗原刺激机体而产生IgG或IgM抗体,在补体参与下与吸附在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相结合而导致细胞溶解。但反应也可以没有补体参加,IgG或IgM抗体可直接与带有抗原的细胞相结合,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掉。

(三)第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此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抗原轻度或中度过剩时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参加此型反应的抗体多为IgG,也有IgM和IgA。此种中等大小的复合物,既不能为肾小球所过滤,也不能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而可长期存留在血液中。沉积于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上或肾小球基底膜上,进而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到局部。白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过程中,可释放溶酶体酶,损伤血管及邻近组织,引起血管炎。病变以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出血、坏死为主,从而引起脉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上述3型变态反应都是由抗体介导的变态反应。且作皮试时,反应皆出现较快。因此习惯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

(四)第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此型反应为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参与引起反应的免疫物质不是体液抗体,而是致敏淋巴细胞。由抗原与致敏的T淋巴细胞直接作用可释放各种淋巴因子而导致组织坏死。

(五)第V型变态反应:此型反应称为长效甲状腺刺激素(LATS)型。在病人血清中有一种能兴奋甲状腺分泌功能的物质称为长效甲状腺素。它是一种免疫球蛋白IgG,是由甲亢病人淋巴细胞所产生。此种抗体对靶细胞无破坏作用,而有兴奋作用,表现为使甲状腺功能亢进,此点与其他各型变态反应不同。

(六)第Ⅵ型变态反应:此型变态反应称为依赖抗体细胞毒(ADCC)型。此类型的特点是有一种依赖抗体的K细胞参与反应。这种细胞被称为抗体依赖性淋巴细胞毒细胞(ADCC细胞)。K细胞像其他效应细胞一样,对有抗体作用的靶细胞,就可将其破坏。如口腔粘膜病中一些自身免疫病和感染性疾病。

第二节药物过敏性口炎

药物过敏性口炎(allergic medicamentosus stomatitis)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内,使过敏体质者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的粘膜及皮肤的炎症反应性疾病。

病因—由于过敏体质者使用药物引起变态反应而发病。

病理—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病变可单发于口腔粘膜。但也可伴有皮肤的病损。轻型的患者可以无全身症状,或仅在病损出现前有轻度全身不适,头痛咽痛及低热等前驱症状。

口腔病变多见于口腔前部,如唇及颊、舌的前2/3部分。上腭亦常发生病变。口腔粘膜明显充血发红,水肿。有时出现红斑,水疱。但疱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

病变面积较大,外形不规则,表面有较多渗出物,形成灰黄或灰白色的假膜。病变易出血,在唇部因出血常形成黑紫色血痂,使张口受限,疼痛剧烈。口腔中唾液增多,唾液中常见混有血液。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皮肤病损好发于口唇周围,四肢下部,手、足的掌背两面,以及躯于等部位。最常见的病损为圆形红斑。虹膜状红斑、靶形红斑、疱性红斑。瘙痒不适感,疼痛不明显。病损有时表现为固定型药疹。

重型的药物过敏常为急性发病,有较重的全身症状。除口腔及皮肤发生病损外,身体其他腔孔的粘膜,如眼睛、鼻腔、阴道、尿道、肛门等均可出现病损,发生炎症及糜烂等。皮肤病损为全身性广泛的红斑性水疱及大疱。破溃后呈糜烂面。皮肤红肿,疼痛剧烈。有些患者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诊断—1.根据发病前有用药史,且用药时间和发病时间的潜伏期符合。

2.为突然发生的急性炎症。口腔粘膜红肿,有红斑、疱疹及大面积糜烂,且渗出多。皮肤有圆形红斑、虹膜状红斑、疱疹及丘疹等病变。

3.找出确切的致敏药物后立刻停用,病变很快痊愈而可确定致敏药物。

治疗—1.首先找出可疑致敏药物,并立刻停用。同时停用与可疑致敏药物相似的药物。

2.给抗组胺药以抑制药理活性介质的释放,降低机体对组胺的反应,减少各种过敏症状。

3.10%葡萄糖酸钙加维生素C作静脉注射,增加血管的致密性以减少渗出,减轻炎症反应。

4.肾上腺皮质激素

5.病情特别严重时,可给予肾上腺素0.25--0.5mg皮下注射。

6.为了预防继发感染必要时谨慎选用一种抗生素。

7.中药方“过敏煎”对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一定疗效。

8.口腔局部以对症治疗及预防继发感染为主。

预防—

1.不得再接触已知为过敏原的药物以及与其同类结构的其他药物。

2.用过敏性抗原(已确定的过敏药物)浸出液作脱敏治疗。其作用原理是逐渐增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以阻止过敏性抗原与反应素(IgE)相结合而防止发病。

第三节过敏性接触性口炎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allergic contact stomatitis)是过敏体质者于局部接触药物后,发生变态反应而引发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病因—引起接触性口炎的原因分为原发性刺激因素和变态反应两种。接触物本身并不具刺激性,不是每个接触者都发病,仅过敏体质者发病。

病理—组织病理表现为急性炎症变化。

临床表现—过敏性接触性口炎的临床特点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一般经2~3天才出现病理反应。

首先在接触部位发生病变,轻者粘膜肿胀发红,或形成红斑,重者发水疱、糜烂或溃疡,甚至组织坏死。病变除在接触部位外,也可向邻近部位扩展。

口腔科临床常见为修复材料引起的接触性口炎和苔藓样变。除过敏因素外,有人认为金属在口腔中形成的流电作用与病变有关。

口腔局部用软膏、止痛剂、含漱剂或化妆唇膏等亦有发生过敏反应。在药物接触部位有瘙痒不适或烧灼刺痛,亦出现肿胀发红,甚至糜烂、出血,与药物性口炎的临床表现相似。

第四节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神经性水肿(angioneurotic edema)为一种急性局部反应型的粘膜皮肤水肿。又称巨型荨麻疹(urticaria giant),亦称奎英克水肿。为—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特点是突然发作局限性水肿,但消退亦较迅速。

病因—为一种过敏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属I型变态反应。

病理—病理变化为深层结缔组织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为突然急速发病。病变好发部位为头面部疏松结缔组织处,如唇、眼睑、耳垂、咽喉。上唇较下唇好发,下眼睑较上眼睑好发,外阴部、胃肠道粘膜也能被侵犯,有时也发生于手、足部的背、侧面。开始有瘙痒、灼热痛,随即发生肿胀。界限不明显,按之较韧。唇部发病者可见唇肥厚,翘突。如肿胀发生在舌或软腭可引起口腔功能障碍。如肿胀发生在会厌处则影响呼吸而可窒息,如不立即施行气管切开,可致死亡。少数患者有头昏及轻度发热等前驱症状,肿胀可在数小时或1—2日内消退,不留痕迹,但能复发。

诊断—根据临床发病突然而急速,病变为局限性水肿,但界限不清,按之韧而有弹性,好发部位为皮下结缔组织疏松处,如唇及眼睑最常见。病变在十几分钟或数十分钟内发生,常在数小时或1—2日内消失,而不留痕迹。常有复发史。部分病人可追寻到过敏因素。

鉴别诊断—1.颌面部蜂窝织炎:病因多为牙源性细菌感染,找出病原牙。肿胀发生缓慢,病区红肿有触痛,肿胀不经治疗不会消退。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2.丹毒:系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炎症。

发病前患者有全身不适、高热、寒战,体温可达39C以上。肿胀表面紧张发亮,呈鲜红色。有时病损处可出现水疱。肿胀界限较明显,肿胀不会自行消退。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压痛。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治疗—首先要尽量寻找过敏原加以隔离。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25—0.5ml。但要注意对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慎用。其他药物的应用可根据情况参看药物过敏性口炎的治疗。

第五节多形性红斑

多形性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是粘膜皮肤的一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性疾病。粘膜和皮肤可以同时发病,或只侵犯一方。病损表现为多种形式,如红斑、丘疹、疱疹、糜烂及结节等。又因糜烂表面往往有大量的纤维索性渗出物,故又称多形渗出性红斑。

病因—发病可能和病毒感染、体内慢性病灶和胶原疾病、甚至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但一般均认为发病是和过敏体质有关。如精神紧张的应激反应、寒冷刺激、进食鱼虾、接触花粉、应用某些药物等均可作为过敏原而引发此病。但临床上有些病例并不一定能找出明确的发病诱因或过敏原。

病理—根据临床表现为疱、斑或丘疹等。粘膜的上皮及结缔组织均有细胞间及细胞内水肿,上皮下有疱形成,且有炎症细胞浸润。早期嗜酸性粒细胞多,以后中性粒细胞增多。血管明显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变性,有血管炎。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有时可见渗出的红细胞。

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起病急骤,常在春、秋季节发病和复发。1.轻型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轻微全身不适。病损只限于粘膜和皮肤,无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的病变。皮肤病损常对称分布。好发于手背、手掌、足背及四肢伸侧。有时躯干亦可发生。常见病损为红斑,典型的为虹膜状红斑。

口腔粘膜病损分布广泛,可发生于唇、颊、舌、腭等部位。粘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红斑及水疱。但疱很快破溃,故常见的病变为大面积糜烂。病损易出血,在唇部常形成较厚的黑紫色血痂。

2.重型为多腔孔糜烂性外胚叶病斯—约综合征。常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高热,全身无力,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咳嗽等,有些病例有鼻炎、咽炎等。皮肤病损除红斑外还出现大疱、丘疹、结节等,疱破后皮损形成大片糜烂面,疼痛很明显。粘膜病损除口腔表现与轻型者相同外,眼睛、鼻腔、阴道、尿道及直肠等部位粘膜均可受累,发生糜烂及炎症。特别是眼睛的病变较严重。

本病有自限性。轻型者一般2—3周可以痊愈。但重型者或有继发感染时,病期可延长至4—6周。

诊断—1.为突然发生的急性炎症。发病与季节有关,春、秋季常见。可有复发史。有些患者能询问出发病前的用药史,或进食某些食物,接触某些环境而诱发疾病。

2.口腔粘膜广泛地充血、发红、水肿,并有大面积糜烂,表面渗出多,形成厚的假膜。易出血,有剧烈疼痛。皮肤可见多种病损,如红斑、丘疹、疱疹,特别是虹膜状红斑有诊断意义。

3.血象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鉴别诊断—1.疱疹性口炎

2.寻常性天疱疮

治疗— 1.详细询问患者全身健康状况。如发现可疑致敏物质,应立刻隔离。

2.如有根尖周炎、牙周炎或全身其他疾病时应进行治疗,以除去可能为致病的诱发因素。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参见药物过敏性口炎。但应考虑患者身体正处于发敏阶段,过敏性往往增高应慎重。

4.支持治疗给予高营养、高蛋白食物,大量维生素等。

第四章口腔粘膜溃疡类疾病

口腔溃疡是一组疾病病损的共同表征,是一种局部组织破坏性损害,溃疡是由于上皮坏死脱落,使组织凹陷。基底面为炎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渗出。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情轻重程度、溃疡深浅、边缘、形状也各不相同,如损害只波及上皮层则形成浅溃,愈合后不留痕。如损害破坏到粘膜下层则形成深溃疡,愈合后可遗留瘢痕。

如复发性口疮、疱疹性口炎、过敏性口炎等一般为浅溃疡。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肉芽肿性、结核性溃疡、褥疮性溃疡、癌性溃疡等则为深溃疡。

第一节复发性口疮(Recurrent aphthae)

又称ROU (Recurrent oral ulcers) 或RAU,RAS 。临床上根据溃疡大小,深浅及数目不同等表现,分为复发性轻型、口炎型、复发性坏死性粘膜周围炎(又称巨型口疮、腺周型口疮)。

本病为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从儿童到老年均可发生,以青壮年为多,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病因及发病特点—本病病因仍不明确。患者发病多有不同诱因。现多认为其发病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许多研究表明ROU发病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揭示细胞免疫变化在本病发病过

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还有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

本病主要特点是呈周期性或不定期在口腔粘膜多个部位反复发生限局性溃疡,有自限性。呈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过程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在整个病程中,可以逐步减轻亦可停止发作。但多数是少有缓解而呈加重趋势,或呈反复波动发作状态。病情加重主要表现溃疡数增多,溃疡面积加大,愈合时间延长,发作部位增多。另一特点是发作间隔期明显缩短,甚至长期连续发作,此起彼伏。患者疼痛重,影响患者饮食、说话。腺周型口疮愈合期可长达数月之久。

临床表现及分型—分型目前多采用Lehner分型

(1)复发性轻型口疮(Recurrent minor aphthae):这型最常见,占本病80%。

溃疡好发于上皮角化较差的区域,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mm,边缘清楚整齐,略高起周围有浅窄红晕。一般为1至5个,呈浅碟状基底较平坦,淡黄或灰白色假膜复盖,灼痛明显。(黄红凹痛)患者在溃疡前期局部一般表现灼痛,局部稍红充血,继之出现丘疹,上皮破溃坏死形成溃疡,逐渐扩展增大。全身症状多不明显。病程1-2周。

(2)复发性口炎型(疱疹样) 口疮(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这型特点是溃疡浅在而数目多,溃疡大小不等(约l~3mm),以粟粒样为多,可相互融合。波及口腔粘膜各部位,溃疡周围明显充血且广泛。

本型约占本病8—10%。一般多无明显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乏力、发热,纳差、全身不适、自细胞升高等症状。本型口疮应与疱疹性口炎区分。

(3)腺周口疮:溃疡呈弹坑状,深及粘膜下层直至肌层。多单发,疼痛重,愈后留瘢痕。

治疗—局部治疗:消炎、止痛、促进愈合。

全身治疗:对因治疗、减少复发、促进愈合。

第二节白塞病(Behcet disease)

又称白塞氏综合征(Behcet syndrome)或眼-口-生殖器综合征(Oculo-oral-genital syndrome) ,本病3个主要症状为口、眼,生殖器病损为临床基本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这三个症状可以不同时出现,也可能只有二个主要病损,则为本病不全型。口疮常是本病初发症状或主要表现,有报道本病患者90%以上均有口腔溃疡损害。

除口、眼、生殖器受损外,还可出现关节、心血管、消化道、神经,呼吸等多系统多器官病变。多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则多在中年。

病因及发病特点—本病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本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现患者血清中有抗口腔粘膜抗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尤其认为免疫复合物含量增高对本病发病有着重要意义。补体水平也有改变。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降低等,表明本病与免疫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有可能是多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病毒、纤维蛋白溶解障碍和微循环障碍、内分泌、遗传、微量元素、过敏等。

临床表现—口腔损害:本病口腔损害基本与复发性口疮相同.多以轻型阿弗他性损害为主。口炎型与腺周巨型溃疡较少见。发病部位及发作规律也与复发性口疮相似。

生殖器损害:主要为外生殖器溃疡,疼痛明显,有自愈倾向,间歇期较长。

眼部损害:可表现为结膜炎,角膜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重者可有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其他症状:皮扶损害可见痤疮,结节性红斑,毛囊炎、疖肿等。针刺现象多为阳性,针刺针眼表现红肿化脓,无菌性坏死。关节损害:表现风湿样关节炎,膝、肘关节肿痛发热。心血管可发生非特异性血管炎。消化道可有腹痛、恶心、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等。呼吸道可表现咯血、胸痛、咳嗽等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约10%~20%患者发生.初起多有头

痛、头晕、记忆力降低、心烦性急等症状,后期可有失语、偏瘫、平衡失调、痴呆,抽搐等。开始多为脑膜刺激症状,以后可有脑干损害表现,最后脑神经麻痹可致死亡。

诊断—如症状出现较全又比较典型者诊断并不困难。临床出现两个基本症状,兼有皮肤或关节、消化道、无原因发烧及针刺现象阳性等l一2项症状者,基本可以诊断本病。实验室异常如白细胞降低,淋巴分类增加,血沉加快,类风湿性因子及抗‘O’试验异常,蛋白电泳球蛋白增高。血液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异常。病理检查主要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治疗—病程迁延反复,所以应进行长期调治,以全身治疗为主、局部处理为辅的治疗原则。中医可采取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等。

第三节创伤性血疱及溃疡

指机械性、化学性、物理性刺激引起的粘膜病损。

一、创伤性血疱

二、创伤性溃疡

1.褥疮性溃疡

2.Bednar溃疡

3.Rida-Fede溃疡

4.自伤性溃疡

5.化学灼伤性溃疡

6.热损伤性溃疡

第四节放射性口炎

一、病因—放射线高能电离辐射

二、临床表现—急性放射性口炎、慢性放射性口炎

三、治疗—对症治疗为主

第五节莱特尔综合症

是一种具有高度复发性、常导致功能障碍的严重风湿病。

一、病因—病原菌感染、遗传等因素,分性病型和肠病型。

二、临床表现—突发严重的急性大关节炎和韧带肌腱附着点炎为突出症状。三联征为尿道炎、关节炎、结膜炎,还有口腔炎、龟头炎、皮疹、宫颈炎等。

第五章口腔粘膜大疱类疾病

第一节寻常型天疱疮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皮肤粘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红斑型。寻常型天疱疮最常见。口腔寻常型天疱疮多见。

一、病理—棘层松解、上皮内疱。

二、临床表现—口腔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壁薄而透明,易破形成糜烂面。揭皮试验和探针深入试验阳性。

新鲜的糜烂面无炎症,继发感染后病情加重,疼痛加重。

皮肤:易出现于前胸躯干及头皮、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在看似正常的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壁薄而松驰,疱液较清,破后形成糜烂面,感染后形成脓血痂,有臭味。如疱不破,可干瘪后愈合。

自觉症状为轻度瘙痒,糜烂时疼痛,皮肤尼氏征阳性。

三、治疗— 1 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睡眠充足、精神愉快、防止受凉及继发感染。

2 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分为起始、控制、减量、维持四个阶段。在起始、控制阶段要量大、从速,在减量、维持阶段要渐进、忌躁。

3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

4 抗生素

5 局部用药

6 中医中药:减少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第二节瘢痕性类天疱疮

瘢痕性类天疱疮(cicatrical pemphigoid)又称良性粘膜类天疱疮。

一、病理—上皮下疱、无棘层松解。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区细长的荧光带。

二、临床表现—口腔:剥脱性龈炎样损害为主,疱少见。尼氏征阴性。愈合后出现瘢痕,口角区导致小口畸形。眼:反复炎症可致睑球粘连。皮肤:张力性水疱,尼氏征阴性,疱壁厚,破后形成溃疡、结痂。

第六章口腔粘膜斑纹类疾病

第一节口腔白色角化病

病因—口腔粘膜长期受不良刺激引起的白色角化斑块,不良刺激去除后病损逐渐变薄消退。临床表现—白色边界不清斑块,无自觉症状,平滑,基底柔软,唇颊多见。局部刺激因素去除1-2周后病损逐渐变薄变浅消退。

第二节白斑(Leukoplakia)

定义—口腔白斑是口腔粘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白斑口腔癌关系密切,并且常见的一种口腔粘膜病。Paymaster(1962)报告印度盂买口腔癌的病人中32%有白斑,另一方面也确实见到由白斑转变成癌的病例,所以长久以来许多人对白斑的概念是癌前病变,甚至是癌。然而根据最近许多学者的报告,说明白斑癌变还是少数。WHO于1978年报告白斑癌变率为3一5%。

病因—吸烟、白念、全身因素

临床表现—斑块状、皱纹纸状、颗粒状、疣状、溃疡状。好发于唇颊等处,有粗糙感,局部发硬,有溃烂时疼痛。

白斑癌变的特点—

(1)临床类型以非均质型,包括溃疡型、颗粒型及疣状型较易癌变。

(2)所在部位以舌缘、舌腹、口底及咽部复合区较易癌变。

(3)合并有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白斑易癌变。

(4)特发性白斑,即无吸烟或其他刺激因素而发生的白斑易癌变。

防止癌变的措施—

(1)病人口腔中的局部机械刺激因素,如残根、残冠等要及时除去。

(2)吸烟者要求忌烟。

(3)对临床可疑癌变的病例应及时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送病理检查。

(4)对已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不宜保守。

(5)对白斑患者应追踪观察,即使手术切除病变后亦应定期复查。

第三节红斑(Erythroplakia)

红斑是一种恶性度非常高,但较少见的癌前病变。Shafer和Waldron曾观察比较红斑和白斑发生上皮异常增生及癌变的情况。发现每例红斑病人都有上皮异常增生或已是原位癌,甚至漫润癌。而白斑病人80%为单纯增生。只有20%有上皮异常增生或原位、漫润癌。所以要高度警惕红斑癌变。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41-50岁,部位以舌缘最多。可分为均质性、间杂性、颗粒性。

(1)病变表现为鲜红色斑,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为lcm左右,大的可数厘米。病变表面光滑或有颗粒增生,病变界限较清楚。

(2)病变发红,但无明显原因如无局部感染引起的炎症,亦无其他致病因素。

(3)自觉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

(4)按一般炎症治疗无效。

防治措施—(1)对病变首先按炎症处理,如两周后仍无好转,要取活检明确诊断。

(2)除去口腔内一切刺激因素。

(3)确诊后可根据情况作激光、放疗、化疗或手术切除病变,不宜保守治疗。第四节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口腔扁平苔藓的癌前性质直到80年代仍然是有争论的。现认为扁平苔藓可发生癌变,但癌变率较白斑低。

病因—与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口腔:可在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多左右对称,颊部最多,还有舌唇龈等处,表现为网状、环状、条纹状、斑块状、丘疹、水疱、糜烂、萎缩等。

皮肤病损:红色多角形丘疹,绿豆大小,有Wickham纹。患部瘙痒。

指(趾)甲病损:甲部增厚或变薄,甲板有纵沟及变形。

扁平苔藓癌变特点—

(1)病人同时有扁平苔藓及白斑。

(2)萎缩型、糜烂型扁平苔藓又伴有红色病损。

(3)年龄在50岁以上,且病程迁延者。

防治—(1)对长期不愈的病人应追踪观察。

(2)对有异常增生病变者要手术切除或激光治疗,不宜保守治疗。

(3)临床怀疑恶变时,应及时活检。

治疗—调整全身状况,局部用药,全身用药。

第五节慢性盘状红斑狼疮(Chronic lupus erythematosus)

临床表现—下唇唇红多见,初期为暗红的丘疹或斑块,逐渐片状红斑、糜烂,可形成血痂,中心凹下,周围白色短条纹,可越过唇红缘,边缘可有黑色素沉着。头面部皮肤蝶形损害多见。

治疗—避免日光及寒冷刺激,局部用药,全身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氯喹,雷公藤多甙,反应停,中医中药等。

防治—(1)对长期不愈的病人应追踪观察。

(2)对有异常增生病变者要手术切除或激光治疗,不宜保守治疗。

(3)临床怀疑恶变时,应及时活检。

第六节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慢性疾病,可以侵犯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其特征是结缔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弹性改变,然后是上皮萎缩。临床可见颊部,软腭和唇部形成可扪到的纤维条索。使张口和活动受限。粘膜变白,舌乳头可能萎缩。但病人没有像硬皮病时的皮肤和内脏的变化。

防治方面对此病尚无有效方法,应用维生素A和E,局部注射纤维素溶酶或用激素等效果均不明显,全身用维甲酸,雷公藤多甙,活血化瘀药等。

第七章口腔粘膜肉芽肿性疾病

一、局限性口面部肉芽肿病

是一种非干酪样坏死的肉芽肿病症,病变主要表现在口腔和面部,口腔表现为局限性口面部肿胀,粘膜增厚、牙龈增生,唇红部轻度脱屑,可见皲裂。颊粘膜肿胀增生,舌或口底组织增生,呈“双舌样”。面部肿胀多在下半部,单侧或双侧、持续性或暂时性。可由神经系统症状如面神经麻痹。梅罗综合症和肉芽肿性唇炎可能是本病的一种特殊表现。

二、结节病

(一)概述—全身多系统及组织的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有家族倾向。

(二)病因—原因不明,可能与免疫功能不全有关。

(三)临床表现—口腔表现:唇肿大增厚,有弹性触韧,色暗红,粘膜下有硬结伴口干。

全身症状:多系统肉芽肿侵害而受损,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是该病必不可少的指征,皮肤出现结节红斑,指间关节炎,面神经麻痹,颈淋巴结增大,肾脏、心脏、骨骼肌肉内分泌

腺均受损。

实验室检查:血沉快、球蛋白增高、高血钙、高尿酸血症。皮肤试验阳性,(Kveim试验)即取确诊的结节病患者的淋巴结组织,制成10%的生理盐水悬液,注入受试者前臂,1周出现反应,4—6周达到高峰,注射部位出现红斑,该皮肤试验阳性达80%以上,应注意的是,有时有假阳性,用激素后有假阴性。

(四)鉴别—1.肉芽肿性唇炎:除唇肿外,无全身症状。

2.血管神经性水肿:发作快,消失快,光亮,无全身改变。

3.腺性唇炎:唇腺增大,扩张腺导管口,露珠样粘液,无全身改变。

三、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

(一)概述—以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组成的坏死性肉芽肿性疾病。

(二)病因—过敏反应可能是该病的重要发病原因,有人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中年发病,口腔表现:坏死性肉芽肿性溃疡,常出现在软聘和咽部,溃疡大而深,牙龈、牙槽亦可累及形成脓肿,可有草莓龈,严重时牙齿松动。全身表现:发烧,关节痛,鼻炎症状,咳嗽,肺X线示非特异浸润阴影或结节,80%肾受累,出现肾衰。皮肤坏死性结节或炎症,紫癜,此外眼睛、神经系统,心脏、肠道、内分泌腺等均累及。有些人发病表现为局限型,病变局限于一定器官,长期不扩展到其他组织。

四、恶性肉芽肿

发生于口咽、鼻腭等中线部的进行性破坏性病变,组织表现为非特异炎症,迅速发展为致命的坏死性、肉芽肿性病变。

临床表现:青壮年男性多见,全身症状为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血沉快、白细胞降低,嗜酸细胞增多。口腔好发部位为上腭咽部中线,鼻腔。坏死性溃疡迅速破坏骨组织,溃疡以肉芽为基础,表面不平,粘膜下有漫润块,有出血。唇舌、颊、龈均有漫润块,牙齿松动脱落。

鉴别:1.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有反复发作史,无身体其他部位病损,病理非特异性炎症。

2.结核性溃疡全身有低热、盗汗、乏力等,溃疡基底结节样、鼠噬样,边缘有倒凹,病理检查结节中心有干酪样坏死,血沉快。

3.其他癌性溃疡长期不愈,基底硬,表面结节或菜花样,病理检查可确诊。

4.创伤性溃疡有创伤史,溃疡与创伤相吻合。

第八章唇舌疾病

第一节唇炎

一、慢性唇炎(chronic cheilitis):有干燥脱屑、唇红干痒、灼痛,皲裂渗出、薄痂鳞屑。周围充血、肿胀。治疗上应避免刺激因素,局部湿敷、涂软膏、口服维生素等。

二、腺性唇炎(cheilitis glandularis):唇腺增生肥大,唇部肿胀,挤压唇部可见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呈筛孔样分布,扪诊局部有多个小结节。晨起时,唇部粘在一起,长期不愈可形成巨唇。

三、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of Benign 1ymphadenosis):临床表现颇似慢性唇炎或盘状红斑狼疮或扁平苔藓,多数病例为女性,好发在下唇的病变。表现为唇肿胀、干裂、稍发红。亦发

生糜烂、脱皮。特点是有时可能触到颗粒样小结节,上有薄痂皮,可有剧烈瘙痒。

有时在颊、舌、口底等部位亦可发生病变,表现为糜烂、浅溃疡或四周有白条纹或白斑点,但特征亦是可触及结节性病变,本病病程长,病期可数月至数年或十多年以上。

四、肉芽肿性唇炎(granulomatosa cheilitis):多见于20-40岁女性,上唇多见。肿胀常从一侧开始,最终全唇肿胀。质地较软,轻度痒痛,无溃疡糜烂,反复发作可呈瓦楞状,上有薄痂,最终形成巨唇。若同时伴有面瘫、沟纹舌三种病损或先后出现,称为梅-罗综合征,其不全型包括其中两种表现。除三联征外,可出现偏头疼、听觉过敏、口腔粘膜肿胀、感觉异常等。

五、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过度日照引起,好发于夏季。急性以水肿水疱、糜烂结痂、瘙痒为主,又称湿疹糜烂性唇炎。慢性以粘膜增厚、干燥脱屑为主,又称脱屑性唇炎。口服氯喹有效。预防应避免日光照射,涂防晒霜等。

六、变态反应性唇炎(allergic cheilitis):

1.血管神经性水肿:上唇多见,肿胀突然发生,呈弥漫性,翘起光亮,扪之柔软,无指凹性水肿,轻度痒热,数小时后逐渐消退。

2.接触性唇炎:为迟发型变态反应,在接触唇膏等变应源后出现唇肿等症状。治疗用激素、抗组胺药、肾上腺素及中药等。

第二节口角炎

一、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口角皲裂,渗出结痂,可伴糜烂。核黄素缺乏者还伴有眼及生殖器的病变,全身因素引起的有相应的全身症状。

二、感染性口角炎:急性期口角区充血、红肿、疼痛、渗出结痂,慢性期粘膜增厚、皲裂,疼痛不明显,口角湿白,放射状裂纹。

三、接触性口角炎:发病迅速,口角区有充血、水肿、渗出,患者常有过敏史,有化妆品接触史或食物药物内服史。

四、创伤性口角炎:有创伤史,常为单侧,口角区有裂口,渗血,水肿。

第三节舌疾病

一、地图舌:损害区中央丝状乳头萎缩,粘膜充血,微凹,周围有弧线,与周围界限清楚。为游走性特点,故又称为游走性舌炎。一般无疼痛等不良感觉,有自限性。

二、沟纹舌:舌背沟裂样损害,沟底丝状乳头缺如。根据形态分为脑回型、叶脉型、树枝型等,根据深浅可分为轻、中、重三型。可无症状或舌干苦,食物刺激痛。

三、萎缩性舌炎:可由贫血、烟酸缺乏、干燥综合征、白念感染引起。其中缺铁性吞咽困难亦称柏-文综合征。为一种血色素过少性贫血,有3个基本特点,

1、舌炎,舌乳头炎。

2、吞咽困难。

3、指甲营养不良,呈匙状凹陷。此型贫血可伴有上消化道的上皮萎缩,因此易受致瘤因素的损伤,应查清缺铁原因,分别用不同方法补充铁。

如缺乏维生素B12、B6或叶酸造成恶性贫血时的舌炎称为亨氏或莫氏舌炎。

干燥综合症(Sjogren’s syndrome)主要是眼干及口干两大症状,继发性SS合并结缔组织病。唾液呈泡沫或粘性分泌物,口腔粘膜干燥进一步发展舌乳头萎缩,干涩,舌红光滑,伴多发性龋齿及涎腺病变。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抗帕金森药和抗阿茨海默症药

抗帕金森药(PD) 概述 又称震颤麻痹,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英国人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次描述。 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不能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学说 PD患者:黑质病变,使中枢纹状体内DA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功能下降,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上升,因而导致PD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抗帕金森药分类 目前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若正确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将抗PD药分为拟DA药和抗胆碱药两类,两类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两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目标都在于恢复DA能和ACh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物 (一)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 体内过程: 1. DA,不易进入中枢 2.分布 3.排泄:一部分通过突触前的摄取机制返回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另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MAO)或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和应用 1.治疗帕金森病: (1)显效慢,2-3周起效,1-6个月获最大疗效 (2)改善肌强直和运动困难效果好,对肌肉震颤疗效差。 (3)轻症及年青患者较好 (4)氯丙嗪等所致帕金森综合症无效 2.治疗肝昏迷 在脑内可转化为NA,使肝昏迷患者脑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但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 一、早期反应 1.胃肠道反应:多见,如厌食、恶心和呕吐。是左旋多巴在中枢和外周脱羧呈DA分别刺激胃肠道和兴奋延髓催吐化学区D2受体的原因。 2.心血管反应:治疗初期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其原因可能是外周形成的DA一方面作用于交感N末梢,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另一方面作用于血管壁的DA受体,舒张血管。冠心病禁用 二、长期反应 1.运动过多症:口-舌-颊三联征 2.症状波动及“开关现象”——“开”时活动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完整word版口腔粘膜病学个人整理

第一章口腔粘膜病學概論 口腔黏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是涵蓋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組織の類型各異、種類眾多の疾病總稱。 分類:被覆黏膜、咀嚼黏膜、特殊黏膜 結構:上皮層(基底層、棘層、粒層、角化層)、基底膜、固有層、黏膜下層 功能:屏障保護功能(唾液屏障、上皮屏障、免疫屏障)感覺功能、溫度調節及分泌功能等 ★口腔黏膜病の基本特點 (1)性別:某些疾病具有明顯の性別差異,如RAU發生於女性者明顯多於男性 (2)年齡:如RAU好發於青壯年 (3)部位:口底-舌腹のU形區、口角內側三角形區域、軟齶複合體為危險區域 (4)損害:更迭性與重疊性、部位の差異性、病損の共存性(同一疾病在不同階段可出現不同類型の損害稱為更迭性;不同疾病在不同階段出現相同の損害稱為重疊性) (5)診斷方法:除了結合臨床病損進行診斷,還常需結合病理,有時還需要治療性診斷 (6)治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 (7)轉歸:大多預後良好,某些也有癌變の可能 ★口腔黏膜病の基本臨床病損 (1)斑macule與斑片patch:指皮膚黏膜上の顏色改變,常較周圍顏色變深,直徑小於2cm稱為斑,大於2cm稱為斑片。斑與斑片一般不高出黏膜表面,不變厚,亦無硬結。 (2)丘疹papule:黏膜上小の實體性突起,針頭大小,直徑一般小於1cm。基底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形狀可以為尖形、圓形或扁平形,顏色呈灰白色或紅色,消退後不留痕跡。扁平苔蘚為典型の丘疹。 丘斑plaque:多數由多個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徑大於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堅實の病損,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溝裂將病損分割開。白斑和癌可呈現丘斑病損 (3)皰vesicle:黏膜內貯存液體而成皰,呈圓形突起,直徑小於1cm;大於1cm稱為大皰bulla;由膿性物取代透明の皰液稱為膿皰pustule。 上皮內皰——皰在上皮內稱為上皮內皰,只有上皮の部分形成皰壁,皰壁較薄而柔軟 上皮下皰——皰在上皮下稱為上皮下皰,上皮全層構成皰壁,皰壁較厚。 (4)潰瘍ulcer:是黏膜上皮の完整性發生持續性缺損或破壞,表層壞死脫落而形成凹陷。(5)糜爛erosion:是黏膜の—種表淺缺損,為上皮の部分損傷,不損及基底細胞層。 (6)結節nodule:是一種突起於口腔黏膜の實體病損,為結締組織團塊,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淺損害,其大小不等,形狀不定,一般為5cm,顏色從粉紅至深紫色。 (7)腫瘤tumor:是一種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の實質性生長物,其大小、形狀、顏色不等。(8)萎縮atrophy:為組織細胞の體積變小,但數量不減少。可呈現發紅の病變,上皮變薄發紅,表面覆蓋の上皮變薄,結締組織內豐富の血管分布清楚可見,病變部位略凹陷,特有の一些上皮結構消失,被一薄層上皮所取代。 (9)皸裂rhagades:為黏膜表面の線狀裂口,由炎性浸潤使組織失去彈性變脆而成。 (10)假膜pseudomembrane:為灰白色或黃白色膜,由炎性滲出の纖維素、壞死脫落の上皮細胞和炎性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可以擦掉。 (11)痂crust:為纖維素性及炎性滲出物與上皮表層粘連凝固而成,多為黃白色痂皮。

【推荐下载】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结果]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 K 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 D取负对数(-log K 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极量(最大治疗量 maximal dose)疗效最大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形成足直型曲线。 质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质变。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效应。形成S型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尽可能小则好)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尽可能大则好)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完全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特点:结合的Ra>> R i,足量使完全转为Ra ,产生Emax;α=1; 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特点: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增加浓度也达不到Emax;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激动受体,反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效应。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增加激动药的浓度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 Emax ),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斜率、最大效应降低。 第一章药动学 转运速率(R)主要决定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或水溶性);膜两侧药物浓度,膜面积,膜厚度;药物的解离性(度)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口腔黏膜病学_题库

口腔粘膜病题库-选择题 1、下列对基底膜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基底膜的超微结构是一种膜 B、基底膜是胶原纤维与致密板、透明板连接的纤维复合物 C、基底膜是上皮和结缔组织的界面结构 D、基底膜主要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 E、基底膜是半透膜,便于物质交换 答案:A 2、口腔粘膜防御屏障包括 A、唾液屏障 B、上皮屏障 C、免疫细胞屏障 D、免疫球蛋白屏障 E、以上都是答案:E 3、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称为 A、萎缩 B、坏死 C、溃疡 D、假膜 E、丘疹 答案:C 4、糜烂是 A、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 B、粘膜上的实体性突起 C、粘膜内贮存液体 D、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 E、粘膜上皮的表浅缺损 答案:E 5、口腔粘膜疱性损害疱壁的厚薄取决于 A、疱内液量多少 B、疱的部位在皮下还是皮内 C、疱的数量 D、疱的大小 E、疱基底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 答案:B 6、萎缩是 A、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B、上皮变薄 C、上皮的部分损伤 D、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 E、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 答案:B 7、复发性唇疱疹愈合后 A、留瘢痕,无色素沉着 B、留瘢痕,有色素沉着 C、不留瘢痕,无色素沉着 D、不留瘢痕,有色素沉着 E、以上都不对 答案:D 8、复发性唇疱疹的治疗,最有效的是局部使用 A、氢化可的松乳膏 B、新霉素乳胶 C、0.01%硫酸镁湿敷 D、5%无环鸟苷软膏 E、杆菌肽软膏 答案:D 9、下述哪一项临床表现符合口腔粘膜带状疱疹 A、散在分布的单个小溃疡 B、各处成簇小水疱 C、单侧性皮肤-粘膜疱疹,沿三叉神经分支排列,且疼痛明显 D、广泛糜烂 E、单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水疱 答案:C 10、颞下部皮肤发生带状疱疹,说明损害累及三叉神经哪一支 A、第一支 B、第二支 C、第三支 D、第一支及第二支 E、第二支及第三支 答案:B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 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 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 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 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 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 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 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 (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口腔病理题目整理

中山大学医学院2003年口腔综合(硕士) 二、名词解释 1、Malassez上皮剩余 2、混合性腺泡 3、缩余釉上皮 三、简答 1、牙本质龋 2、钟状期成釉器 3、牙源性角化囊肿 4、多形性腺瘤 中山大学医学院2004年口腔组织病理学(硕士) 一、名词解释(5分×8) 1、reparative dentin 2、junctional epithelium 3、轮廓乳头 4、棘层松解 5、釉小皮 6、固有牙槽骨 7、分泌管 8、cleft lip 二、简答题(8分×5) 1、试列举釉质有机集中的结构 2、试列举口腔粘膜疱性疾病 3、牙龈纤维分组及功能 三、论述题(70分) 1、试述口腔粘膜白斑的病理特征(15) 2、试列出牙源性肿瘤组织学分类中牙源性上皮及外间充质性(混合性来源)的肿瘤,并详述其中两钟肿瘤的病理学表现(20) 3、口腔癌的组织病理类型及各型的病理特征(20) 4、试述免疫组织化学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15) 中山大学医学院2005年口腔组织病理学(硕士) 一、名词解释 1 透明牙本质 2 结合上皮 3 acantholysis 4 intercalated duct 5 固有牙槽骨

二、简答题 1.简述牙胚的组织来源、组成及各部分所形成的结构 2.简述牙本质龋的分层 3.简述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分类 4.简述无釉柱釉质的形成 5.简述非角质形成细胞的种类、来源及功能 三、论述题 1.试述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 2.试述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3.试述牙周炎的免疫病理 4.试述牙源性钙化囊肿的病理学表现 5.试述颌骨上皮性囊肿的分类 中山大学医学院2006年口腔组织病理学(硕士) 一、名词解释 1.primary epithelial band 2.管周牙本质 3.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4.Gorlin综合征 5.Odontogenic carcinoma(牙源性肿瘤) 二、简答题 1.简述早期釉质龋的分层和改变 2.简述牙本质的增龄性和反应性变化 3.简述口腔黏膜纤维化病理表现的分期 4.简述与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 三、论述题 1.试述活动期牙周炎的主要病理改变 2.试述上皮异常增生的病理改变 3.试述牙源性钙化囊肿的病理学分型和改变 4.试述涎腺肿瘤的组织发生学 5.试述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生物学行为 中山大学医学院2007年口腔组织病理学(硕士) 一、简答题 3.简述牙本质的细胞间质 4.简述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的分层 二、论述题 3.口腔白斑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4.试述成釉细胞瘤的病理表现 中山大学医学院2008年口腔组织病理学(硕士) 一、名词解释 3.junctional epithelium(结合上皮)

口腔疾病考点总结

口腔疾病考点总结 龋病 龋病的概述 ·定义:一种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学:四联因素学说 牙菌斑—龋病发病最重要因素 获得性膜形成和细菌初期聚集—细菌迅速生长繁殖—菌斑成熟 处理要点 药物疗法 充填

健康指导 有效控制菌斑,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次刷牙2~3分钟。正确使用牙线,清除牙齿邻面的菌斑。 控制蔗糖的摄入量,少吃精制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如蔗糖、饼干、糕点、含糖饮料等。纤维素性食物如蔬菜、肉类等,对牙面有机械性摩擦和清洗作用,而且不容易发酵,有阻抑龋病发生的作用。 指导患者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龋病。 急性牙髓炎 病因 感染 牙齿发育缺陷、牙折、楔状缺损、牙隐裂 药物、充填材料和方法选用不当

钻磨牙齿时产生的高温 症状——疼 自发性、阵发性痛 疼痛常在夜间发作 放射性或牵涉性痛 温度刺激使疼痛加剧,化脓期时,冷刺激可使疼痛缓解鉴别诊断 深龋:不疼 三叉神经痛:扳机点 处理要点 应急处理 牙髓治疗 牙髓切断术、根尖诱导成形术 根管治疗

慢性龈缘炎 患者常在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一般无自发性出血。有些患者有牙龈肿胀不适及口臭等症状。 游离龈和龈乳头呈鲜红或暗红色,龈缘变厚可出现糜烂和肉芽增生,龈乳头变圆钝,质地松软,触之易出血。 龈沟探诊深度可达3mm以上,形成龈袋,但无附着丧失。 处理要点 洁治术 消除造成菌斑滞留和刺激牙龈的因素 可配合局部药物治疗 1%过氧化氢溶液或0.12%~0.2%氯己定溶液,每日含漱2次,每次10ml,含漱1分钟。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便于切制。 (2)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教学文案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 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 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 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 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 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 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 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6、疱 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 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 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 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 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 8、溃疡 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 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 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 10、丘疹 消失后不留痕迹 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 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 第二节口腔粘膜病 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 1、定义: 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2、病因:局部长期刺激(吸烟、咀嚼槟榔、不良修复体等) 如何鉴别充血与出血? 破片压迫法,消失充血; 仍有血,出血。

(完整word版)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学 第一章口腔粘膜病概论 前言口腔粘膜组织的病变,除局部原因引起损害外,往往是全身性疾病的口腔表征,有时甚至是早期或唯一的表现。口腔粘膜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病种繁多,有常见、少见、罕见的病种,常有同病异症,或异病同症的表现,有许多口腔粘膜的诊断又含有一些边缘学科的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侧重于口腔基本病损、全身症状、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概述 口腔粘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是指发生在口腔粘膜及口腔软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但口腔肿瘤及牙龈炎症除外,归颌面外科及牙周科诊治。 特点:临床病损多样,病因复杂,病种繁多。常具有性别特点、年龄特点、部位特点、病损特点、治疗特点、转归特点等。 第二节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分类及功能 一、组织结构: 上皮-复层鳞状上皮。从表层向下依次分为角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 固有层-上皮和结缔组织交替伸入部分。分乳头层和网状层。该层对上皮起到支持、营养等功能。 基底膜-连接上皮和结缔组织的部分。形成的交错面可以分散表层所承受的机械压力。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提供上皮营养,有血管、神经、淋巴管、腺体、脂肪组织等。二、分类: 被覆粘膜-仅起覆盖作用。如唇、颊、口底、舌腹、软腭等。 咀嚼粘膜-有耐摩擦的能力。如硬腭和附着龈表面。 特殊粘膜-为覆盖在舌背表面的粘膜。表面粗糙,有许多乳头突起,粘膜表层主要是正角化,无粘膜下层。舌肌纤维可伸入基底膜内。 三、口腔粘膜的功能: 1.屏障保护功能 口腔粘膜防御屏障包括物理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 ①唾液屏障:唾液形成了口腔粘膜的第一道屏障。 ②上皮屏障:完整的粘膜上皮是阻止异物、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 ③免疫细胞屏障:上皮内的淋巴细胞包括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反应,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功能。 ④免疫球蛋白屏障或称为体液免疫屏障:SIgA是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它能保留在上皮细胞或细菌表面,成为一种“抗菌涂层”。 2.感觉功能 口腔粘膜不仅对痛觉、触觉和温觉具有敏锐的感觉功能,而且还有司味觉的作用。这一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的受体)——α-R: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分为β1-R、β2-R、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细胞)素减少,NA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心脏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R(M1~M5)——M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即N-R——N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N1)—R: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Array N M (N2)—R:位于骨骼肌 M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腺体分泌增加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DA)受体与效应 中枢DA受体 外周DA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1、青光眼 PS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仅供借鉴)

口腔黏膜病学 第一章概论 一、口腔黏膜的分类 ⑴咀嚼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⑵被覆黏膜: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前庭穹隆。 ⑶特殊黏膜;舌前部的乳头区,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 (1)性别特点:发病、预后上具有性别差异; (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疾病有不同的好发年龄段; (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粘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 (4)损害特点:A.更迭与重叠性,B.部位的差异性,C.损害的共存性; 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5)诊断方法上的特点: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 (6)治疗上的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7)转归上的特点:多数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损害如癌前病变则需注意 ·口腔中有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发生在这些区域的癌极易恶变。 三、※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损。 1.斑(macule)与斑片(patch):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与斑块(plaque):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常见疾病为扁平苔藓。 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 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 来,常见病为白班和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也可有此损害。 3.疱(vesicle):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 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疱性损害可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烫伤和疱性皮 肤病等。 4.大疱(bulla):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5.脓疱(pustule):也是一种疱型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少见。 6.溃疡 ..(ulcer):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面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如轻型阿弗他溃疡。深层溃疡 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有瘢痕。 7.糜烂 ..(erosion):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病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包层。 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常见于上皮内疱破溃后。可有痛感。 8.结节(nodule):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性病损。它是一个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为5cm,形状不定,颜色

口腔黏膜病门诊病历汇总

口腔念珠菌病 (一) 患儿,女4个月。 主诉:患儿3周来啼哭,不如困哪;口腔内粘膜发红,上有白色可擦去。 现病史:患儿3周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不适、拒食、流涎、烦躁,并出现口腔内粘膜发红,上有白色可擦去物,未经治疗。 既往史:否认系统病史及过敏史。 专科检查:患儿颊、舌、软腭及咽部黏膜充血水肿,有散在白色柔软小斑点及斑块,状如凝乳,成半粘附性略微高起,稍加用力可擦去;部分斑片擦去后见红色糜烂面。全身检查示:患儿啼哭不安,无明显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取口腔黏膜假膜样本涂片直接镜检,课件折光性强的芽生孢子和假菌丝。 诊断:念珠菌性口炎。 处方:4%碳酸氢钠液5ml含漱或清洗口腔3次/日 2%氯己定含漱液5ml含漱或清洗口腔3次/日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剂涂患处3次/日 医嘱:1.7日复诊。 2.4%碳酸氢钠液消毒日常用品。 3.清淡饮食,不适随诊。 (二) 患者,女性,59岁。 主诉:口腔黏膜疼痛1个月,进食无味一周。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因牙列缺失行全口义齿修复,2个月前义齿压痛行软衬处理后缓解。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干不适、进刺激性食物疼痛,并出现口腔内黏膜发红,自行抗感染治疗无效。 既往史:COPD病史5年,否认过敏史。 专科检查:上颌一尺基托下口腔黏膜组织充血发红,下颌稍轻,散在白色假膜;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无明显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取口腔黏膜假膜样本涂片直接镜检,课件折光性强的芽生孢子和假菌丝。 诊断:念珠菌性口炎。 处方:氟康挫胶囊100mg 口服一次/日(首次剂量加倍) 4%碳酸氢钠液5ml含漱或清洗口腔3次/日 2%氯己定含漱液5ml含漱或清洗口腔3次/日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剂涂患处3次/日 医嘱:1.7日复诊。 2.清淡饮食,不适随诊。 口腔单纯疱疹 (一) 患儿,女,三岁 主诉:患儿一周前感冒,发热,3天后口腔黏膜起疱,破溃,疼痛,影响进食。 现病史:家属诉患儿3周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不适、拒食、流涎、烦躁,并出现口腔内黏膜起疱、溃烂。患儿口腔破溃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曾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既往史:否认系统病史及过敏史。 专科检查:舌背、舌尖、双侧上颌乳磨牙腭侧牙龈、唇粘膜有多处密集小圆形溃疡、溃疡周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药物区别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口腔粘膜病学

07口腔专业 2010-6-17 口腔粘膜病学第一章口腔粘膜病概论口腔粘膜的基本病损: 1、斑与斑片:都是指皮肤粘膜 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之为斑片。2、丘疹与斑块:丘疹是粘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斑块(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白色或灰白色。3、疱:粘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4、大疱: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5、脓疱:也是一种疱性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6、溃疡:是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7、糜烂:是粘膜的一 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8、结节:是一种突起于口腔粘膜的实体病损。9、肿瘤:是一种起自粘膜而向外突起的实体性生长物,大小形状颜色不等。10、萎缩:为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11、皲裂: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12、假膜: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可擦掉或撕脱。13、痂: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 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成深颜色,为纤维素性及炎性渗出物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14、鳞屑: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层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而来。15、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

败,称为坏疽。口腔粘膜病的病历书写:口腔粘膜病的病史较口腔科其他临床学科所要求的更为详尽,这是由于粘膜病种类繁多且常与全身性疾病或皮肤病有一定的联系。有完整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系统复习。在询问和记录病史中首先应注意主诉症状的特征、程度,性质、发作时间的规律、加剧或减轻的因素、部位。在治疗史中应特别注意药物过敏及疗效,是否用过免疫制剂等。既往史中应注意妊娠与疾病的关系。家族史中注意遗传因素与家族患病的简要情况。个人的烟酒嗜好,以及职业和个性方面的特点也不能忽略。 1 07口腔专业2010-6-17 第二章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口腔单纯疱疹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临床表现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6岁儿童多见,6个月至2岁更多(1)前驱期:潜伏期为4~7天,后出现发热、头痛等急性症状,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1~2天后,口腔粘膜、附着龈和龈缘广泛充血水肿(2)水疱期:口腔粘膜呈现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疱壁薄、透明(3)糜烂期:水疱破溃——大面积糜烂,上覆黄色假膜(4)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7~10天少数情况,原发感染体内播散,可引起脑炎、脑膜炎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复发性唇疱疹30%~50%病例可发生复发性损害诱因:阳光、局部机械损伤、感冒等情绪复发口唇损害两个特征:(1)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多个成簇;(2)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临近原先发作过的位置前驱阶段:病人感轻微的疲乏与不适,很快局部出现刺激、灼痛、痒、张力增加等症状;10多小时内出现水疱,疱可持续24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