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45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45张PPT)

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
迁入率 年龄组成
直接影响 预测方向
直接影响
种群 密度
直接影响 决定大小
直接影响 影响变动 直接影响
迁出率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33
练习P63-64 基础题 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拓展题 1.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 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 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 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 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 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 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 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
19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 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 具有重要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劳动力向大城 市迁移
20
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 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 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24
2.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 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 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 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 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 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 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 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24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24张PPT)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 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火山岩
冰川泥
沙丘
2、初生演替的实例: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地衣阶段
优势种群:地衣
思考与讨论:
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 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 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 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 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1、提示: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 木阶段→森林阶段 2、提示: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 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 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 了变化,一般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 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succession )。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 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例5】(2011安徽理综)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 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 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 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 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 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 【答案】B
(二)次生演替 (secondary succession)
1、次生演替的概念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 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的 实例:弃耕农田 上的演替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K/2时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 K/2 。
应用:思考讨论: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
(1)对濒危动物如大xX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xX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 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
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 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量最大 。
【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 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数量(个)
请你绘制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称为“S”型曲线。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在大自然中 ①食物 ②空间 ③种内斗争 ④种间竞争 ⑤天敌捕食
若λ> 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若λ<1种群 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若λ =1数量不变,为 稳定型种群。
实例: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迁移入新环境。
(4)曲线解读: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种群数量 条件:理想状态下 特点:持续增加 影响因素:N0 和λ值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种群增长率 特点:保持不变
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条件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S型曲线
环境资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逐渐降低
有无K值
无,持续保持增长
有K值
曲线
K值:环境容纳量
环境阻力
食物不足 空间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气候不适
寄生虫 传染病等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型“S”型曲线 种群数量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

约14株/m2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Cபைடு நூலகம்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
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B 观察
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
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
3如果要全面了解调查该地块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 调查地面上的植物 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壤动物类群丰富 度的调查;进行这项工作时对获得的小动物可存放在 溶液中 接下来对体采积集分到数收为集70瓶%中或的75小%动的物酒还精应做的工作是
和统计工作 4土壤用动肉物眼具或有仪趋器暗认趋真湿观避察高并温分的类习性;为了探究该弃耕农田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右图所示装 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 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三群落的结构
1 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
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D
B 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忽略不计
C 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
D 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算
_大
_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 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 样方;则抽样样时方相相邻邻样的方两的条中边心及距其离顶为角上的 _ 若调查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共48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共48张PPT)

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
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 不到100年,兔子的数量达到6 亿只以上,遍布整个大陆。
实例1:澳大利亚本来并没有兔子。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自然灾害、周期性变化等
结果分析: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开始呈
增长,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呈
2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 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
3、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 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因为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 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实验,获得平均 数值即可。 4 、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野生生物的栖息环境,提高K值
4、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
五、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决定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自然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自然灾害、周期性变化等
3、人为因素:
人类的活动
1.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
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 C )
种内斗争增加(D )
2021/5/23
A.CD段(增长速率慢) B.DE段(速率加快) C.EF段(变化速率加快) D.FG段(速率逐渐变慢)
4、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是有条件
的,条件之一是(C )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有K值,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
①每天计数时间要固定
②若小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则应稀释再计数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43张PPT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43张PPT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3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个体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稳态。
方法:
捕捉 标记 放回
不会对动物产生伤害 不能过分醒目 要能维持一定时间
重捕
计算
适当时期,标志 个体与非标 志个体混合
标志重捕法
例如: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 的数量时,在调查一块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 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标记 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捕获了38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 田鼠大概有多少只? 133只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的三个阶段: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思考与讨论:
1、图中种群,哪种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哪种类 型的会越来越小?哪种类型的会在一段时间内保 持稳定?为什么?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 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 个体多。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33张PPT)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种群数量变化: 在K数 量 增 长 速 率
时间
讨论1: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思考:
(1)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提 高环境容纳量。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 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 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讨论2:从增长速率的角度分析何时捕鱼、杀虫效果最好?
k/2
t0
t1
t2
(1)如何持续获得较多的生物资源:
①应设法增大环境容量K,如增加资源、空间、性状环境等 ②捕捞、采伐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上时,剩余量应保持在K/2左 右。
(2)如何防治有害生物:
①应设法减小环境容量K ②通过引入天敌、杀虫剂等,让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⑶坐标式(曲线图、柱状图)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d 每个样品一般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5)计算结果
每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A×25×10×稀释倍数 4×10-4ml
(6)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5d,并 且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设计如图所示 的表格:
酵母菌数量变化记录表
四.进行实验
连续培养5天,每天用显微镜和血细胞计数板 计数出酵母菌种群密度。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政 府 挂 帅 措 施到位 辽源市 全面启 动党政 机关事 业单位 人员不 良贷款 清收工 作 政 府 挂 帅 措 施到位 辽源市 全面启 动党政 机关、 事业单 位 人 员 不 良 贷款清 收工作 吉 林 农 村 金 融一农 信之光
辽 源 市 全 面 启动党 政机关 ?事业 单位人 员不良 货款清 收工作 文 /李 辉 李 强 孙世伟
1.提出问题:培时养间液变中化酵的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
酵母菌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
2.作出假设: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资源和
空间有限,呈“S”型增长。
3.设计实验:
1 配置无菌培养液: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 入试管中;
2 接种:在无菌条件下,把酵母菌接种到无菌的培养液中 3 摇匀:酵母菌会沉降到试管底部,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
(2)取样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滴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 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 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载物台 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 为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3)计数方法
五点取样法
谢谢
A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群落的结构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D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忽略不计 C.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 D.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因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 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统计法,目测估计法。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 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 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 _ 和等距离取样法 _, 其中 五点取样法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 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 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 面积 大 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 只计算_ _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 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10m 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 群的密度为 约14株/m _2 。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正确的有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密度 BCD B.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物种的丰富度 D.血球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 的数量 2.标志重捕法要使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 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BC ) A.随机取样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迁入和迁出 D.标志的动物要尽量多
数量
数量
0
捕食
0 时间 数量
竞争
时间
0
共生
时间
选用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 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 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下: (单位:个)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 上称此数量为 环境容纳量或K值 。 (2)由表可知,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S 型增长。 (3)如果将A、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 的是 A ,判断的理由是 繁殖速度比B快(出生率大)。但达 少 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 (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 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 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 。
(三)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演替
(一)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区域、同种、全部个体)及五个数量特征:
(1)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附:种群的空间特征
练习.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 ABC 。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 所以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 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 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 计划生育 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 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 C 类型。 (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 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 会变成 A 所示。
(3)如果要全面了解调查该地块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除 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 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进行这项工作时对获得的小动物 体积分数为70%(或“75%”)的酒精 可存放在 溶 液中。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的工作是 用肉眼或仪器认真观察并分类 和统计工作。 (4)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该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 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回顾本章重要知识框架。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及五个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J型与S型曲线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演替类型 2.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 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 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 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 数学形式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 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
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N,理想状态下,每20min×2 B.N×2 C.2×Na D.2×N20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曲线
λ、增长率、增长速率
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 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 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②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森林 ③例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等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荒原(不存在植被,但在 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②过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 ③例子: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等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最可能 是 C ,请在坐标图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2.种间关系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杆菌,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几 天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据图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是 捕食 _________________ . (2)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枯草杆菌 、 双小核草履虫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的数量变化情况。 大草履虫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大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其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大草履虫在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竞争中失败,逐渐被淘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数量不断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