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 探究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实验 探究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实验 探究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动能定理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2.实验原理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可用如实验原理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倍增加,再通过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来测量每次实验后小车的末速度v,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速度变化与功的关系.

3.实验器材

5~6条相同规格的橡皮筋、小车(前面带小钩)、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铁钉、毫米刻度尺等.

4.实验步骤

(1)垫高长木板的一端,平衡摩擦力.

(2)拉伸的橡皮筋对小车做功:

①用一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W.

②用两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2W.

③用三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3W.

(3)测出每次做功后小车获得的速度.

(4)分别用各次实验测得的v和W绘制W-v或W-v2、W-v3……图象,直到明确得出W和v的关系.

5.实验结论

物体速度v与外力做功W间的关系为W∝v2. 1.数据处理

(1)求小车的速度:利用纸带上点迹均匀的一段测出两点间的距离x,则v =

x

T(其中T为打点周期).(2)实验数据处理

在坐标纸上画出W-v和W-v2图象(“W”以一根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根据图象得出W∝v2.

2.误差分析

(1)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做功W与橡皮筋的条数不成正比.

(2)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

(3)利用打上点的纸带计算小车的速度时,测量不准带来误差.

3.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轻推小车,由打在纸带上的点是否均匀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

(2)测小车速度时,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

(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

(4)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

(5)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并且要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

(2014·高考天津卷)某同学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细绳一端拴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挂上适当的钩码,使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以此定量探究绳拉力做功与小车动能变化的关系.此外还准备了打点计时器及配套的电源、导线、复写纸、纸带、小木块等.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若要完成该实验,必需的实验器材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他先调节木板上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下列的哪个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避免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抖动

B.可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迹清晰

C.可以保证小车最终能够实现匀速直线运动

D.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受的合力

(3)平衡摩擦力后,当他用多个钩码牵引小车时,发现小车运动过快,致使打出的纸带上点数较少,难以选到合适的点计算小车速度.在保证所挂钩码数目不变的条件下,请你利用本实验的器材提出一个解决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将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经多次实验发现拉力做功总是要比小车动能增量大一些.这一情况可能是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在接通电源的同时释放了小车

B.小车释放时离打点计时器太近

C.阻力未完全被小车重力沿木板方向的分力平衡掉

D.钩码做匀加速运动,钩码重力大于细绳拉力

[解析](1)实验要处理纸带测速度,需要刻度尺,要分析动能的变化,必须要测出小车的质量,因此还需要天平.

(2)实验中调节定滑轮高度,使细绳与木板平行,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如果不平行,细绳的拉力在垂直于木板的方向上就有分力,改变了摩擦力就不能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D 正确.

(3)在所挂钩码个数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以增大小车的质量,即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的砝码(或钩码).

(4)如果用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发现拉力做的功总比小车动能的增量大,原因可能是阻力未被完全平衡掉,因此拉力做功一部分用来增大小车动能,一部分用来克服阻力做功;也可能是小车做加速运动,因此细绳的拉力小于钩码的重力,钩码的重力做的功大于细绳的拉力做的功,即大于小车动能的增量,C、D项正确.

[答案](1)刻度尺、天平(包括砝码)(2)D

(3)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的砝码(或钩码)(4)CD

1.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合力的功与动能改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他通过成倍增加位移的方法来进行验证.方法如下:将光电门固定在水平轨道上的B点,用重物通过细线拉小车,保持小车(带遮光条)和重物的质量不变,通过改变小车释放点到光电门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时要求小车都由静止释放.

(1)用游标卡尺测出遮光条的宽度d ,示数如图乙所示,则d =________cm.

(2)如果每次实验时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 ,小车到光电门的距离为s ,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来反映合力的功与动能改变量的关系,则所作图象关系是________时才能符合实验要求.

A .s -t

B .s -t 2

C .s -t -1

D .s -t -

2 (3)下列实验操作中必要的是________.

A .调整轨道的倾角,在未挂重物时使小车能在轨道上匀速运动

B .必须满足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C .必须保证小车由静止状态开始释放

解析:(1)由游标卡尺读数规则可知,示数为:10 mm +0.05×15 mm =1.075 cm.

(2)由题意可知,该同学是通过成倍改变位移来改变做功的,设小车所受的合力为F ,对小车,有Fs =12m ???

?

d t 2,即有s ∝1t 2

,则D 正确. (3)由(2)可知,公式中的F 是指小车所受到的合力,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所以在该实验中不需要平衡摩擦力;同理可知,重物与小车质量的大小关系也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若小车释放速度不为0,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选项C 正确.

答案:(1)1.075 (2)D (3)C

2.在“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的实验中(装置如图甲):

(1)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 .平衡摩擦力时必须将钩码通过细线挂在小车上 B .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钩码质量远大于小车质量 C .实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

(2)图乙是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选取O 、A 、B 、C 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 ,则打B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1)平衡摩擦力时不需要将钩码挂在小车上,选项A 错误;为减小系统误差,应选用精密的仪器进行实验,选项B 错误;实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选项C 正确.

(2)由题中纸带可知,打B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v =(18.59-5.53)×10-

2

2×0.1

m/s =0.653 m/s.

答案:(1)C (2)0.653

3.测量小物块Q 与平板P 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 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 板的上表面BC 在B 点相切,C 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 的质量m ; ②测量出轨道AB 的半径R 、BC 的长度L 和CC ′的长度h ;

③将物块Q 在A 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 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 ; ④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

⑤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 ′的距离s . (1)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

(ⅰ)物块Q 到达B 点时的动能E k B =________; (ⅱ)物块Q 到达C 点时的动能E k C =________;

(ⅲ)在物块Q 从B 运动到C 的过程中,物块Q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 =________; (ⅳ)物块Q 与平板P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

(ⅰ)实验步骤④⑤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已知实验测得的μ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实验中测量量的误差之外,其他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即可).

解析:(1)(ⅰ)A →B 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得E k B =mgR .

(ⅱ)C →D 过程中,物块Q 做平抛运动,则v C =C ′D

t CD =s 2h

g

,则E k C =12m v 2C =mgs 2

4h .

(ⅲ)B →C 过程中,对物块Q 只有摩擦力做功,由动能定理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W f =-(E k C -E k B )=mgR -mgs 2

4h .

(ⅳ)根据f =μF N 得μ=f

mg =W f

L mg =R L -s 24hL

.

(2)(ⅰ)因每次落点总不同,偶然误差较大,所以取多个落点的圆心位置测量s 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小实验误差. (ⅱ)实验原理中只有P 对Q 的摩擦力做负功,实际还有其他阻力做负功使系统机械能减小,因此测量的W f

应比真实值大,即测得的μ值偏大,其他阻力有空气阻力、圆弧轨道阻力、接缝B 处阻力等.

答案:(1)(ⅰ)mgR (ⅱ)mgs 24h (ⅲ)mgR -mgs 24h (ⅳ)R L -s 2

4hL

(2)(ⅰ)减小实验误差 (ⅱ)圆弧轨道存在摩擦

(或接缝B 处不平滑等)

数据处理和步骤改进

如图甲所示,某组同学借用“探究a 与F 、m 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相关实验思想、原理及操作,进行“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

(1)为达到平衡阻力的目的,取下细绳及托盘,通过调整垫片的位置,改变长木板倾斜程度,根据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________运动.

(2)连接细绳及托盘,放入砝码,通过实验得到图乙所示的纸带.纸带上O 为小车运动起始时刻所打的点,选取时间间隔为0.1 s 的相邻计数点A 、B 、C 、D 、E 、F 、G .实验时小车所受拉力为0.2 N ,小车的质量为0.2 kg.

).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W =ΔE k ,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

(3)实验前已测得托盘质量为7.7×10-

3 kg ,实验时该组同学放入托盘中的砝码质量应为________kg(g 取9.8 m/s 2,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三位).

[解析] (1)若已平衡摩擦力,则小车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2)从纸带上的O 点到F 点,

W =F ·OF =0.2×0.557 5 J =0.111 5 J , 打F 点时速度

v F =

EG

2T =0.667 7-0.457 50.2 m/s =1.051 m/s ΔE k =12M v 2F =12×0.2×1.0512

J ≈0.110 5 J. (3)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为v B =AC

2T =0.286 1-0.155 00.2 m/s =0.655 5 m/s ,所以小车的加速度a =v F -v B 4T

=1.051-0.655 5

4×0.1

m/s 2≈0.99 m/s 2.

小车所受的拉力F =(m 0+m )(g -a ),所以盘中砝码的质量m =F g -a

-m 0=????0.29.8-0.99-7.7×10-

3 kg ≈0.015

kg.

[答案] (1)匀速直线(或匀速) (2)0.111 5 0.110 5 (3)0.015

4.“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当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0.当用4条、6条、8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2W 0、3W 0、4W 0…,每次实验中由静止弹出的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点的纸带测出.

(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打点计时器可以用直流电源供电,电压为4~6 V

B .实验中使用的若干条橡皮筋的原长可以不相等

C .每次实验中应使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弹出

D .利用每次测出的小车最大速度v m 和橡皮筋做的功W ,依次作出W -v m 、W -v 2m 、W -v 3m 、W 2-v m 、W 3

-v m …的图象,得出合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图乙给出了某次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出的纸带,从中截取了测量物体最大速度所用的一段纸带,测得O 点到A 、B 、C 、D 、E 各点的距离分别为OA =5.65 cm ,OB =7.12 cm ,OC =8.78 cm ,OD =10.40 cm ,OE =11.91 cm.已知相邻两点打点时间间隔为0.02 s ,则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v m =________m/s.

解析:(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4~6 V 交流电,A 错;实验中应选取相同的橡皮筋,B 错;小车应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C 对;数据分析时,应作出不同的图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D 对.

(2)由所给数据知BC =8.78 cm -7.12 cm =1.66 cm ,最大速度v m =1.66×10-

2

0.02

m/s =0.83 m/s.

答案:(1)CD (2)0.83

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欲“探究小车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在实验室设计了一套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图中A 为小车,B 为打点计时器,C 为弹簧测力计,P 为小桶(内有砂子),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水平放置,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实验时,先接通电源再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

(1)该同学在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上,将点迹清楚的某点记为零点,顺次选取一系列点,分别测量这些点到零点之间的距离x ,计算出它们与零点之间的速度平方差Δv 2=v 2-v 20,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 ,小车的质量为m ,然后建立Δv 2-x 坐标系,通过描点法得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乙所示,则这条直线的斜率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表达式)

(2)若测出小车质量为0.4 kg ,结合图象可求得小车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解析:(1)根据动能定理可知Fx =12m Δv 2,所以理论上Δv 2=2F

m

x ∝x ,Δv 2-x 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斜

率k =2F m

.

(2)结合图象可知k =2F

m

=5 N/kg ,所以F =1 N.

答案:(1)2F

m

(2)1

6.如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图中是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的情形.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当我们把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小车每次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点的纸带测出.

(1)除了图中的已给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衡摩擦后,每次实验得到的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________部分进行测量;

(3)

(4)n n n 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图象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解析:(1)计算小车速度需要测量纸带上的点的距离,要用刻度尺.

(2)小车匀速运动时,纸带上的点的间隔均匀.

(3)橡皮筋每增加一条,对小车做的功就增加W.

(4)纵坐标表示速度的平方,横坐标表示功,利用描点法描出各组数据对应的点,然后用平滑曲线连线作出v2n-W n图象,如图所示.

答案:(1)刻度尺(2)点距均匀(3)2W、3W、4W、5W(4)v2n图象见解析

1.本实验中虽然不需计算出橡皮筋每次做功的具体数值,但需计算出每次小车获得的速度,由于距离的测量存在一定误差,使得速度的大小不准确,在此可以安装速度传感器进行实验.

2.本实验也可用钩码牵引小车完成,在小车上安装拉力传感器测出拉力的大小,再测出位移的大小,进而确定力做功的多少.

3.把长木板换成气垫导轨,省略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步骤,达到简化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精度的目的. 范例 (2016·东北三校联考)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能定理.将木板竖直放置在斜槽末端的前方某一固定位置,在木板上依次固定好白纸、复写纸.将小球从不同的标记点由静止释放,记录小球到达斜槽底端时下落的高度H ,并根据落点位置测量出小球离开斜槽后的竖直位移y .改变小球在斜槽上的释放位置,进行多次测量,记录数据如下:

高度H (h 为单位

长度) h 2h 3h 4h 5h 6h 7h 8h 9h

竖直位移y /cm 30.0 15.0 10.0 7.5 6.0 5.0 4.3 3.8 3.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斜槽倾角为θ,小球与斜槽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板与斜槽末端的水平距离为x ,小球在离开斜槽后的竖直位移为y ,不计小球与水平槽之间的摩擦,小球从斜槽上滑下的过程中,若动能定理成立则应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

(3)若想利用图象直观得到实验结论,最好应以H 为横坐标,以________为纵坐标,描点作图. [解析] (1)小球离开斜槽末端后要做平抛运动,因而斜槽末端O 点的切线要水平.

(2)小球从斜槽上下滑到斜槽末端时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有mgH -μmg cos θH sin θ=1

2

m v 2,小球离开O 点后

做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有x =v t ,竖直方向有y =12gt 2,联立解得H =x 24-4μ

1tan θ

·1

y

.

(3)由(2)可知, 要利用图象直观得到实验结论,图象应为直线,因而以H 为横坐标,以1

y

为纵坐标,描点作

图即可.

[答案] (1)使斜槽末端O 点的切线水平 (2)H =x 24-4μ

1tan θ

·1y (3)1

y

[点评] 本题的创新点:①通过改变恒力作用的距离改变对小球做的功;②利用平抛运动测量小球的速度. 该题在实验操作中,释放小球的高度成倍增加,所以合力对小球做功值成倍增加,从而使数据处理更简便.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专题(整理)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 2、实验原理:(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可认为细绳的拉力就是砝码及砝码盘的重力(F 绳=G砝码及砝码盘)。 (2)平衡长木板的摩擦力。 (3)在砝码盘中加放砝码并释放砝码盘,木块将在砝码盘对它的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记录的物体运动的匀加速阶段,适当间隔地取两个点A、B.只要取计算一小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即可确定A、B两点各自的速度v A、v B,在这段过程中物体运动的距离s可通过运动纸带测出,我们可即算出合外力做的功W合=F绳S AB(F绳=G砝码及砝码盘)。 另一方面,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为,通过比较W和ΔEk 的值,就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3、实验器材 长木板(一端带滑轮)、刻度尺、打点计时器、纸带、导线、电源、小车、细线、砝码盘、砝码、天平. 4、实验装置 5、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 (1)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M,及砝码、砝码盘的总质量m。把器材按图装置好.纸带一段固定在小车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2)把木块靠近打点计时器,用手按住.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释放木块,让它做加速运动.当小车到达定滑轮处(或静止)时,断开电源; (3)取下纸带,重复实验,得到多条纸带; (4)选取其中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先在纸带标明计数点,然后取间隔适当的两点 A、B。利用刻度尺测量得出A,B两点间的距离S AB ;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求A、B两点的速度v A、v B; (4)通过实验数据,分别求出W合与ΔE kAB,通过比较W和ΔEk的值,就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6、误差分析 1.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 2.利用打点的纸带测量位移,和计算木块的速度时,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 【跟踪训练】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 物理的学习是以实验作为基础,进而实现对物理理论的理解,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更加强调对学生能力的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本文主要就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进行论述分析,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进步。教育的目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教学理论的内容的了解,更重要是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课堂中,通过实验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理论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与学生对物理的实验没有正确的时候,忽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是高中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所以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在物理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因此,导致很多教师大量占用实验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物理理论内容或者物理习题的讲解,对物理实验的态度可以能少做就少做,甚至很多物理实验就是直接对学生进行简要的介绍,或者直接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记住实验的过程。同样,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认识也存在着误区,繁重的学习任务,还有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高考,使学生忙于各种书山学海中,由于实验实际操作并不在高考的考察范围内,所以很多学生对实验也不是很在意,相对于实验,学生更倾向于多做几道物理题,即使是在课堂上做一些实验,实验的模式非常单一,通常都是学生对教师或者对课本中实验过程的简单模仿,收集实验中产生的数据。学生自身对实验的思考非常少,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没办法发挥出来。这种物理教学模式,使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但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对物理的思考也同样是机械的,一味的背诵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实际动手能力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也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这样,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负面的影响。 二、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物理理论内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我国高中教学现状,正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新课程理念引领课程教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就是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物理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教学观,对学生身心发展、及知识的掌握具有非凡意义的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课程,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都清楚: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进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这样会给教师以后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阻力。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物理课本身的学科特点,即知识性,抽象性和应用性强,方法灵活多变。二是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对学生了解不足,教学方法简单单调,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和激情等。除此之外,也要考虑学生自身情况,感觉物理难学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物理知识是否有兴趣。学生对物理感兴趣就会主动努力去学习物理,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体验知识本质的重要渠道;是物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力结合。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中找寻相应的联系,对实验过程做定量及定性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方法。2003年教育部发布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指出,改变传统灌

实验 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探究动能定理 考点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功与 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匀速运动 B.为简便起见,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拉伸的长度要一样 C.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D.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E.实验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F.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 G.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用橡皮筋拉动小车的装置,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回答下面问题: (1)长木板稍微倾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倾斜角度的要求是:小车无橡皮筋拉时恰能在木板上________;实验时,小车每次要被拉到________(选填“不同”或“同一”)位置松手;改变橡皮筋弹力做功的办法是靠增加系在小车上的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某次操作正确的情况下,在频率为50 Hz的电源下打点计时器记录的一条纸带,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________(填“A-F”或“F-I”)部分进行测量,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 (3)用图像法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分别试探画出W与v、W与v2、W与v3等间关系的图像,找出图像是________的那一组,从而确定功与速度的关系.

考点二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如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图中是小车在一条 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的情形.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当我们把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小车每次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点的纸带测出. (1)除了图中的已给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 (2)平衡摩擦后,每次实验得到的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________部分进行测量; (3)下面是本实验的数据记录表,请将第2次、第3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填写在对应的位置; n n n 根据表中测定的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图像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高中物理_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3 实验 研究平抛运动 实验目的: (1)用实验方法描绘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2)从实验轨迹求出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实验原理: 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令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曲线,建立坐标系。 测出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坐标x 和y ,根据重力加速度g 的数值、利用公式 2 21gt y = ,求出小球飞行时间t ,再利用公式t v x 0=,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 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教学重点: 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利用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平抛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实验器材:斜槽,铁架台,金属小球,木板(附竖直固定支架),有孔的卡片,坐标纸, 图钉,刻度尺,重锤线,铅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如何将平抛运动进行分解? 3、平抛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点?(追问:到底是不是抛物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本节课从实验角度研究平抛运动) 【进行新课】首先考虑如何获取运动轨迹?教材提供案例: (一)描迹法: (二)喷水法:结合PPT 简介 (三)照相法:结合PPT 简介 v =

本节课采用最经典的第一套方案。实验目的和原理见上方。 首先,请同学们自学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实验步骤: 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的切线保持水平。 可用平衡法调整斜槽,即将小球轻放在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能使小球在平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静止,就表明水平已调好。 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重锤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然后把重锤线方向记录到钉在木板的白纸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3、确定坐标原点O :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球在槽口时球心在白纸上的水平投影点O ,O 即为坐标原点。 4.描绘运动轨迹: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卡片的位置,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用铅笔在卡片缺口处的白纸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保证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出小球平抛轨迹上的一系列位置。 5、计算初速度:取下白纸,以O 点为原点画出竖直向下的y 轴和水平向右的x 轴,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位置连接起来即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在曲线上选取A 、B 、C 、D 、E 、F 六个不同的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 和y 。 用公式x =v 0t 和2 2 1gt y 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v 0,最后计算出v 0的平均值。并将有关数据记入表格内 实验注意事项: (1)保证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2)木板平面竖直且平行于小球平抛的轨道平面,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木板但不接触。 (3)坐标原点不在斜槽口的末端,应在槽口上方小球球心处 (4)小球应在同一位置无初速自由释放;释放的高度要适当,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小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此外,还有不少实践性的准实验习题。所以我们说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能力、培养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大脑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 首先,谈一些仪器管理方法。在这方面,我们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仪器在使用中的管理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对学生要求严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不乱说、不乱动、细看书”。“不乱说”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和管理;“不乱动”是按分好的组坐好,使教室保持良好的秩序,使学生“动”在关键处;“细看书”则可以使学生准备充分,以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只要教师坚持严格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好习惯,为上好实验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教师的管理要具体,检查要认真。实验中,严禁各组随便调换仪器,实验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后,各组组长要细心检查,因而充分保证了仪器的完好无缺,也能随时发现故障及时修复。 其次,要使实验教学坚持下来,既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又要解决方法问题。思想观念不解决,就坚持不了实验

教学,方法问题不解决,则做不好实验。 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新知识包括仪器的用途、结构、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步骤与合理的操作顺序等常识,还包括数据处理、结论的得出等。操作技能,包括仪表读数、仪器组装调试、操作注意事项等。基本素质则包括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等。在课堂上讲实验,最多能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技能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是根本谈不上的。而技能和素质则是学生学好物理、促进相关学科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这甚至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接下来主要谈一些实验方法。动手实验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教师在实验前应强调实验室规则和要求:(1)实验前必须完成预习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好实验所用的表格。这就避免了在实验课上占用部分时间去做准备的弊端,从而赢得较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在学生动手前,教师最好亲手做一遍实验,把握实验步骤的难点与关键,认真测出数据,推算出误差范围。(2)在实验课上,可以先做好示范,把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给同学们讲清楚,在学生实验时加强巡视,随时掌握实验进度,统计完成情况,督促对现象和数据的记录,推广好的方法等。(3)在认真完成教材任务的基础

学生实验6----动能定理实验

学生实验6----动能定理实验 实验6:探究动能定理 方案1: 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电源,导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光滑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弹簧测力计,砝码盘和砝码,刻度尺 实验原理: 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记录下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如图所示。通过测量和计算可以得到小车从O点到2、3、4、5点的距离,及在2、3、4、5点的瞬时速度。 从打下0点到打下2、3、4、5点的过程中,合外力F(等于绳的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及小车增加的动能ΔE,可由下式计算: k 12(F直接由弹簧秤读出),其中n=2,3,4,5…… W,FxE,mv,0,nnknn2 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光滑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定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 (在实验小车上先固定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力计的挂钩连接细轻绳,轻绳跨过定滑轮,2 挂一个小盘,盘内放砝码。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迹。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读出测力计读数F,即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几次。 4(选择点迹清晰的纸带,记下第一个点的位置0,并在纸带上从任意点开始依次选取几个点,记作1,2,3,4,5,6,测量各点到0的距离x,x,x,x,x,x。 1234565(计算出打下2,3,4,5时小车的速度v,v,v,v。 2345 6(计算从打下0点到打下2,3,4,5的过程中合外力F(大小等于测力计读数 F)对小车做的功W及小车增加的动能ΔE,并填入下表。 k 1 7(在坐标纸上画出ΔE——W图像。 k 数据记录及处理: 0,2 0,3 0,4 0,5 瞬时速度v/(m/s) ΔE/J k 距离x/m W/J 以ΔE为横轴,W为纵轴,做出ΔE——W图像。 kk 注意事项: 1(长木板应尽量光滑,如果摩擦力较大应先平衡摩擦力。可以在长木板下端垫木块。 2(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 练习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专题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专题 实验方法一:利用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探究动能定理(略) 具体方法:参考三维设计 实验方法二:利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目的: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 2、实验原理:(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可认为 细绳的拉力就是砝码及砝码盘的重力(F绳=G砝码及砝码盘)。 (2)平衡长木板的摩擦力。 (3)在砝码盘中加放砝码并释放砝码盘,木块将在砝码盘对它的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记录的物体运动的匀加速阶段,适当间隔地取两个点A、B.只要取计算一小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即可确定A、B两点各自的速度v A、v B,在这段过程中物体运动的距离s可通过运动纸带测出,我们可即算出合外力做的功W合=F绳S AB(F绳=G砝码及砝码盘)。 另一方面,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为,通过比较W和ΔEk 的值,就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3、实验器材 长木板(一端带滑轮)、刻度尺、打点计时器、纸带、导线、电源、小车、细线、砝码盘、砝码、天平. 4、实验装置 5、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 (1)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M,及砝码、砝码盘的总质量m。把器材按图装置好.纸带一段固定在小车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2)把木块靠近打点计时器,用手按住.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释放木块,让它做加速运动.当小车到达定滑轮处(或静止)时,断开电源; (3)取下纸带,重复实验,得到多条纸带; (4)选取其中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先在纸带标明计数点,然后取间隔适当的两点 A、B。利用刻度尺测量得出A,B两点间的距离S AB ;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求A、B两点的速度v A、v B; (4)通过实验数据,分别求出W合与ΔE kAB,通过比较W和ΔEk的值,就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6、误差分析 1.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 2.利用打点的纸带测量位移,和计算木块的速度时,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

高中物理论文:实验探究能力和理论推导能力的有效结合全国通用

实验探究能力和理论推导能力的有效结合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科学探究,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还大大加强了,因为实验既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又能为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提供物质的保证。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和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压力,就更加强调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许多教师认为一节课只要增加了一些使学生感兴趣试验和增加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时间,加强了学生的实验研究性学习,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非常完美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好课。但是,他们反而忽视了另一个更重要的能力,那就是理论的推导能力。因为理论推导能力可以说是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明的直接推动力。如何使二者完美地结合才是现代的物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而不应该片面强调实验探究能力忽略理论推导能力。物理学史实证明许多物理学家在发现物理规律时,在实验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都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利用科学的理论推导得出了著名的物理规律公式。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的成功发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在平时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但非常重视物理实验在教学的作用,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实验设备,自己制作教学用具为教学服务,以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更加注重加强理论的推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理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仅以我在讲解物理必修2(山东科技出版社)第四章抛体运动第三节平抛运动来加以探讨。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训练,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的授课顺序和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调整。我利用所在的学校实验室建设非常好,试验设备比较齐全的条件制作了适应这节课教具。在上课之出,简单复习了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然后提出问题: 1、如果抛出物体的初速度不在竖直方向上,而是在水平方向上的话,物体又会做何种运动? 2、轨迹又是怎样的呢? 让每两个学生利用平抛运动轨迹演示仪器,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预想实验现象自己并且用实验证明各自的预想是否正确。为了加强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集体感,在做实验之前,我把同学们分为六组,并且都安排具体任务。第一组、第四组主要任务是把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第二组、第五组同学不但要做好实验而且还要负责找出第一组和第四组的问题的原因,第三组和第六组同样在做好实验的前提条件下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同学们的本组的合作又可以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 总结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及分析原因和解决方案如下: 第一组学生发现的问题:从轨道上滚下的光滑钢球离开轨道末端初速度不是水平的。 第二组学生的原因分析:所用的平抛运动演示仪器铝合金轨道末端不水平。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心得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心得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心得体会,对如何开展好实验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并论述了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问题心得 物理知识的掌握需要建立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创设实验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物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等各类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物理实验教学注意的几点问题 首先,学生每次实验,要进行全面预习,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熟悉各种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充分估计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订出实验操作步骤,尽量减少操作中的盲目性。在预习好的基础上进行正式操作实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失败,并引导其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教师要评定每项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完成的数量、质量打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设置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 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2)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更广博的知识,促使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

(3)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培养学生爱探索的习惯。 二、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重视并搞好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课题、实验原理、仪器用品、方法步骤、实验结果的处理、实验结论等各个实验程序中,设疑、质疑、解疑能活跃学生思维,能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形成创新思维品质和习惯。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师要重视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思路,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索问题。 (3)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①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多媒体电教设备拓展了教学空间,给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能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循序渐进,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加强实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因为物理实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普遍存在的规律。要引导学生多加强运用这方面的分析。 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归纳的能力。要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达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知识网的目的。 三、物理实验的探究性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应该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构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以及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活动,有效感知和理解物理规律,获得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完成探究的过程中,要经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一、案例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本案例的研究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时代发展对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其中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准绳, 以新课改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基础, 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贯彻学以致用、实事求 是、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 物理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物理学观点,初步掌握研究自 然科学的方法之一——实验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工作奠 定良好的基础。 二、案例过程的总结及认识 1.建议增加演示实验,优化实验过程要持久地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光靠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应充 分挖掘身边现有器材甚至是很不起眼的器材,结合特定的物 理情境(如新课引入、巩固概念规律、评讲习题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有一些内容或实验只作为“做一做”或课外实验来处 理,实际上,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仪器和方法的改进来优化 为演示实验。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 一做”就可以改进为演示实验。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

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 开手,让罐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 对于演示超重失重现象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1)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出水孔(开得小一点),在罐中水位较低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不从小孔流出。若使 罐子突然向上加速运动,水就会从孔中喷出,由此可以说明 超重现象。 (2)用透明的塑料可乐瓶,里面装入大半瓶水,盖上瓶塞,由于重力的作用,空气在水面的上方,水面是平的。将 塑料瓶向上抛出,可以看到,瓶中的空气在水中形成了一个 或几个大小不同的空气泡,呈球形。 (3)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 纸带。静止时抽动纸带,由于有比较大的压力而使纸带断裂。如果剪断吊砖的悬挂线,而使砖块和木板自由下落(下方放置减撞垫),则抓住纸带的手可以不费力地把纸带完好地抽出。教材的有些章节对于公式或定律的导出几乎是灌输式的,在这种地方,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入一些形象而又简单的 演示实验来说明定律或公式得出的原因或用以说明验证。 2.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去做、去观察、去想、去

实验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 探究动能定理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做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正比关系. 二.实验原理 1.不是直接测量对小车做功,而是通过改变橡皮筋条数确定对小车做功W 、2W 、3W …… 2.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这样,进行若干次测量,就得到若干组功和速度的数据. 3.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作出W -v 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定量关系. 三.实验器材 小车(前面带小钩)、100 g ~200 g 砝码、长木板,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铁钉、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学生电源及导线(使用电火花计时器不用学生电源)、5~6条等长的橡皮筋、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仪器安装:将实验仪器安装好,同时平衡摩擦力. 2.打纸带及记录 (1)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 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 1,将这一组数据记入表格. (2)用2条橡皮筋做实验,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这样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 2,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 2,将数据记入表格. (3)用3条、4条……橡皮筋做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功和速度,记入表格. 3.数据分析 (1)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测量小车的速度:实验获得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 做功和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应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用字母表示):A 1、A 2间的 距离x ,小车速度的表达式是(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v =T x (T 为打点计时器的时间间隔). 位). (4)实验结论:从图象可知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W ∝v 2. 五.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实验中的小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对小车做负功,我们研

谈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模式

谈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模式 谈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模式 21世纪将是中国迈步腾飞的一个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善于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高素养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最终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端,彻实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的育人模式。而作为高中任课教师的我们,就要将此理念渗透到我们的具体课堂上。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从伽利略发展了观察实验、科学思维与数学三者巧妙结合开始,物理学才真正从自然哲学中脱离出来,然后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现在,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的本质决定了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对比现实,中国学生在实验技能上、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学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说明:我们必须要加强对

物理实验的教学,以此带动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这也是每个中学物理教师非常清楚而且认为是非常迫切的事情。而且,从成绩上分析的话,高中物理学习现状与实验现状也是成正相关关系的,且大部分成较高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实验现状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状况的优劣,物理实验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物理学习的现状水平。但就像讲授法是我们这个世纪被批评最多的却仍然是在实际中被应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一样,中学物理教师依然在有意无意中强化着现成的规律与概念,强化解题技巧,实验教学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相应的得到加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一种无法克服的惯性?是高考指挥棒的指向作用?是我们面前的大班化教学使教师无法深入?或者是学校经费投入困难使我们的实验室找不到更好的器材?……也许都是的,我们面前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们束手无策。难道我们就这样无止境的等待?直等到以上的困难都被克服了我们才开始动手改革我们的物理课堂?当然不,以下是我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中所作的几点尝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抓好课堂实验教学,寓实验课于趣味之中,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 一、基本实验要求 1.实验目的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原理图 2.实验原理 (1)一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移动距离s ——做功为W. (2)两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移动距离s ——做功应为2W. (3)三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移动距离s ——做功应为3W. (4)利用打点计时器求出小车离开橡皮筋的速度,列表、作图,即可求出v -W 关系. 3.实验器材 橡皮筋、小车、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铁钉等. 4.实验步骤 (1)用一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W. (2)用两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2W. (3)用三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3W. (4)测出每次小车获得的速度. (5)分别用各次实验测得的v 和W 绘出W -v 、W -v 2,W -v 3、W -v 关系图. 5.实验结论 找出v 与W 间的关系W =12mv 2.

二、规律方法总结 1.实验注意事项 (1)将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阻力平衡.方法是轻推小车,由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的均匀程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找到长木板的一个合适的倾角. (2)测小车速度时,应选纸带上的点均匀的部分,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部分. (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 (4)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 2.实验探究的技巧与方法 (1)不直接计算W和v的数值,而只是看第2次、第3次……实验中的W和v是第1次的多少倍,简化数据的测量和处理. (2)用W-v2图象处理实验数据,这比W-v图象更加直观、明了. 1.关于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解析:本实验没有必须测出橡皮筋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就足够了,A错;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

动能定理实验演示教学

动能定理实验

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 一、实验目的 1.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做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正比关系。 二、实验器材 小车(前面带小钩)、100~200 g砝码、长木板及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铁钉、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学生电源及导线(若使用电火花计时器不用学生电源)、5~6条等长的橡皮筋、刻度尺。 突破点(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 [典例1] 某实验小组用如“实验图示记心中”所示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1)为平衡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应该采用下面所述方法中的______(填入选项前的字母代号)。 A.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B.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开始运动 C.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给小车一初速度,让其拖着纸带匀速下滑 D.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拖着纸带的小车自由下滑 (2)如图所示是该实验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连接的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橡皮筋恢复原长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由题引知·要点谨记] 1.实验原理的理解[对应第1题]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为使橡皮筋的拉力所做的功为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必须平衡小车的摩擦力。 2利用小车拖着纸带,小车匀速运动则摩擦力才算被平衡,此操作一是可通过纸带观察小车是否匀速,二是可同时平衡纸带运动所受的阻力。 1.(2017·湖南四校联考)某实验小组要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选取的实验装置如“实验图示记心中”所示。 (1)实验时,在未连接橡皮筋时将木板的左端用小木块垫起,使木板倾斜合适的角度,打开打点计时器,轻推小车,最终得到如图甲所示的纸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2)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打在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分布的,为了计算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图乙纸带的__________(填“A~F”或“F~I”)部分。 (3)小车在一条橡皮筋的作用下由某位置静止弹出,沿木板滑行,当小车的速度最大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再用完全相同的2条、3条、…、n条橡皮筋作用于小车上,每次在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车,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2W、3W、…、nW。 (4)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分别求出小车每次获得的最大速度v1、v2、 v 3 、…、v n,作出W-v图像。则下列符合实际的图像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集(全部学生实验18个)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海西州高级中学

目录 实验1: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 实验2: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7) 实验3: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11) 实验4: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4) 实验5:研究平抛运动 (20) 实验6: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8) 实验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31) 实验8: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36) 实验9: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40) 实验10: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44) 实验11:传感器的应用 (48) 实验12: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51) 实验13: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56) 实验14: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58) 实验15: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62) 实验16: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65)

课题:实验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课型:实验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一、教材分析 打点计时器是高中一个重要的计时仪器,计时的同时还能记录物体的运动 情况,这对高一新生来说是全新的。通过对打点计时器的了解,掌握其使用方 法。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本节的难点,教材用极限的思想,从平均速度过渡 到瞬时速度。加强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拉近物理与生活、模型与实际的距离,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的素养和学生的发散思维。用图像表示物理量 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方法,本书在这方面加强了很多。在过去教材 中“用平滑曲线把点连起来”改换为“根据所描点子”的分布和走向尝试用条 曲线来“拟合”这些测量点,即将验证性实验换为探究性实验,思路不一样、 逻辑线索不一样。此外,让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两物理量关系时的优越性。本 节内容从知识到能力要求均很高,特别对刚入高中的新生来说有难度,更具有 吸引力和挑战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 3.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测量瞬时速度。 4.明确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中 的速度—时间图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 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3.通过画速度—时间图象培养学生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能力,体验数学 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 4、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既要动手,更要动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觉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 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2.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 的奥妙。 3.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由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3.画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再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再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发表时间:2010-09-02T17:13:36.607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7期供稿作者:郑栋 [导读] 能做的实验就尽量准备给学生动手做,使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 郑栋(保定师专涿州分校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应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 【关键词】物理实验;启发性;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克服弱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目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着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 “程式化实验”——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操作,去获取教师(或书本)所要求得到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结果)。虽然学生动手,但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 “试题实验”——学生用笔“做实验”。教师编制的大量实验试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使实验教学在“应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还美其名曰“现代技术的运用”。 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动手;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的问题。长此以往,实验教学将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对此,谨就我个人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实验教学启发性,要求实验能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积极思维。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时,设计“铁球碰鼻”的实验,将大铁球用绳子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将铁球拉离平衡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向学生“打”来时,学生一齐惊喊起来,被“打”的学生被固定住了,无处可逃,吓得叫起来,但铁球却在“千钧一发”之际“荡”回去了,学生顺利“脱险”。这一实验把自然界的秘密(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发着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客观世界。 再如讲“摩擦力”一节时,取一根两端等大的圆木棒(实验前备好),叫一位“大力士”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上各握棒的一端,然后相互争夺,结果男同学取胜。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油擦一下棒的一端,把擦油的一端给男同学,再叫他们各握一端争夺,结果女同学获胜。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思维和兴趣都集中到“摩擦”上来。 启发性与趣味性是紧密相连的,有趣味性,也就有启发性,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吸引学生,这要求我们设计实验要内容典型、立意明确、仪器简便、操作简单、现象鲜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启发性和趣味性两方面取得好的效果。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将是一句空话。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来唱主角 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亲自动手的机会,既调动了获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归纳,自我解决头脑中的“为什么”,总结出合乎事物发展的新规律,使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动手寻找知识真谛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或经过努力能够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例如: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所需实验仪器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准备,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总结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奇的愿望,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又在实验中学会了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技巧,并掌握了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方法(看弹簧秤的示数是否稳定)。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还观察到物体未滑动前弹簧秤已经具有示数,预示着静摩擦力的存在,为进一步学习“静摩擦力”埋下了伏笔。 2.2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或协助教师做实验,为学生动手创造条件。 对于一些实验器材简单,实验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或协助教师做实验,为学生动手创造条件。如“弹力的产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由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的许多学习用品往往可以用来模拟物理过程,创设物理情景。书、文具盒等可用来模拟物体的运动,分析物体的受力,铅笔、钢笔等可用来模拟通电直导线;笔尖指向表示为电流方向,用于分析磁场及安培力。橡皮、鞋带等可用来分析单摆,圆锥摆,及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等等。 2.3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去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用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将两个铝质易拉罐剪成的铝圈分别用胶带纸粘在吸管的两端,并将其中一铝圈剪断,将吸管搁在一个废灯泡上,用强磁铁做楞次定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 2.4实验优先。 创造一切条件给学生做实验。只要条件允许,能够用实验说明问题的决不能用嘴说说了事。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多媒体教学非常盛行,虚拟实验,网络实验,用课件来代替实验,甚至就用虚拟的实验室代替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教学比比皆是。当然,虚拟实验突出重点,突出原理,突出细节,对学生的学习有利,但它毕竟是虚拟的,理想化程度过高,给学生以不真实的感觉。所以,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实验条件来完成教材中的这些实验,给学生以实事求是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例如:在讲到“动量”时,给学生留个课后小实验:要求让一个生鸡蛋从五楼自由落下而不破,所用的实验器材辅助材料的重量不超过一个鸡蛋的重量。学生们想了很多办法,有的用报纸折成帽子形状将鸡蛋放置其中,有的给鸡蛋安装了降落伞,底部用泡沫塑料做缓冲,有的利用氢气球等。尽管做法千奇百怪,但都是围绕动量定理展开,只有延长作用时间和减小落地时鸡蛋的动量,才能减少地面对鸡蛋的冲力而使鸡蛋不破。动手实验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挥和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教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做。 放手让学生去做,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行做。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学习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好的教师就像是足球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