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行位与斜顶的设计

模具行位与斜顶的设计
模具行位与斜顶的设计

e. 當斜導柱凸出行位較小時,可在模架上鑽圓壁孔避空,當凸出較長時

的方式避空.

鏟雞結構: 如圖14-5

當行位包膠位時,為保証產品利口,與不做行位處一,可以如下圖改善:如客戶充許話,夾線盡量選擇R上面(A夾線)

如上圖所示:產品前后模面類似,但后模面有光面標志。產品出模時就有可能把標志弄花,應該掉換一下前后模方向。

15) 當行位出較多膠,產品容易粘行位或變形時應注意以下几點:

模具设计图画法

四、模具图纸的绘制 模具测绘结束后要把测绘的零件图与装配草图进行整理,绘制出正规的总装配图与零件图。在绘制模具装配图时,初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图面紊乱无条理、结构表达不清、剖面选择不合理等,还有作图质量差如引出线重叠交叉、螺销钉作图比例失真,漏线条等错误屡见不鲜。上述 问题除平时练习过少外,更主要的是缺乏作图技巧所致。一旦掌握了必要的技巧,这些错误均 可避免。 1.装配图的画法: 绘制模具装配图最主要的是要反映模具的基本构造,表达零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包括 位置关系和配合关系。从这个目的出发,一张模具装配图所必须达到的最起码要求一是模具装 配图中各个零件(或部件)不能遗漏。不论哪个模具零件,装配图中均应有所表达;二是模具 装配图中各个零件位置及与其它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应明确。在模具装配图中,除了有足够的说 明模具结构的投影图、必要的剖视图、断面图、技术要求、标题栏和填写各个零件的明细表等外,还有其他特殊的表达要求。现将模具装配图的绘制要求做一总结,具体如下:(1)总装图的布图及比例 1)遵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GB14689—1993) 2)可按模具设计中习惯或特殊规定的制图方法作图 3)尽量以1:1绘图,必要时按机械制图要求比例缩放 a)冲压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b)塑料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 (2)模具设计绘图顺序 1)主视图绘制总装图时,先里后外,由上而下,即先绘制制件的零件图、凸模、凹模。 2)俯视图将模具沿冲压或注射方向“打开”上(定)模,沿冲压或注射方向分别从上往下看“打开”的上(定)模或下(动)模,绘制俯视图。主、俯视图一一对应画出。 3)左、右视图当主、俯视图表达不清楚装配关系时;或者塑料模具以卧式为工作位置时,左、右视图绘制按注射方向“打开”定模看动模部分的结构。 (3)模具装配图主视图要求 1)在画主视图前,应先估算整个主视图大致的长与宽,然后选用合适的比例作图。主视图画好后其四周一般与其它图或外框线之间应保持有约50~60mm的空白,不要画得“顶天立地”,也不要画得“缩成一团”。

的模具二次顶出

的模具二次顶出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二次顶出机构 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成品,无论是采用单一或者是多元件的顶出机构,其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於成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量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後,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时,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顶出动作。这样的顶出动作设计,称为二次顶出。 二次顶出,能够让顶出流程顺畅化,对於某些顶出行程需求较大的产品,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的力量,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 二次顶出机构,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下列三大类: 一、单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 二、双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 三、气动/液压的二次顶出机构 一、单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 所谓单顶针板组合,就是一般常见的单套顶针板组合(上顶针板及下顶针板各一),由於仅有单套的顶针板组合,因此射出机顶出的动作仅提供传统的一次顶出;另一次顶出就必须配合其他的模具机构设计(例如弹簧)来进行。

单顶针板的二次顶出机构,可以分成下列几类: 1. 公母模板弹开式 2. 公母模板拉开式 3. 顶针板组合机构 4. 浮动模仁 以下,将根据各种不同的设计,提供参考的设计图面。 公母模板弹开式二次顶出 第一段顶出发生在公母模板开启时。弹簧将模板(或局部模仁)顶出一小段距离。 第二段顶出由顶针板作动,利用顶针将产品顶离模穴。 利用弹簧完成二次顶出,在模具结构上是最简单的方法,需要额外加工的部分也很少。但是,弹簧的缺点(弹性疲乏),也是这种顶出方式的缺点。随时注意弹簧是否能够顺利动作,以及检查第一段顶出的顶出行程,是避免模具机构失效的安全措施。

塑胶模具斜顶设计方案

浇口设计一?擋料的拆法 防止成品被斜銷拉傷或拉變形,從而影響成品質量。故將一部份肉厚留在模仁內以阻止成品被拉傷或拉變形。如下圖: 注:對於斜銷上有凸起(靠破洞)時應增加脫模角, 角度以3°以上為佳,最多可做6°(如下圖所示) ` 二?斜銷頭部靠破的拆法 脫模 角3°

不利於裝配 如下圖所示: 2 .利用斜銷頭部的靠破面來定位,並可改變毛邊方向。如下圖所示: 三?空間限制時的拆法 1.為防止斜銷與頂管干涉,在斜銷上做缺角處理。如下圖: ` 有利於 毛邊方向 毛邊 靠 破 頭部 斜銷頭部有 鞋銷頭部無此處需跑

注:仍須小心斜銷腳與頂管是否有干涉 2.由於成品限制斜銷空間很小時,斜銷可直接將倒勾拆在斜銷上,以增強斜銷強度。如下圖: 補 注:成品卡勾易被斜銷拉變形,卡勾須加補強肋。 四?斜銷頭部有凸起時的拆法 由於成品形狀的限制,在斜銷頭部有凸起(即運動時會產生干涉現象),此時,可做兩截式斜銷處理。 下圖為兩截式斜銷運動過程(超連結動畫): 銅

下圖為兩截式斜銷分解動作及計算公式: 上圖中: 1. S4=H3*tgα(H3為頭部斜與公模仁靠破長度;α為斜銷角度) 2. S4>S3 (保証頭部斜銷安全回位) 3. S1=H*tgα=H1*tgβ(H為斜銷頂出行程;H1為兩截式斜銷產生相對垂直距離;S1為兩截式斜銷產生相對水平距離;β為溝槽角度) 4. S2=(H1-H2)*ctgβ(S2為頭部斜銷相對水平運動距離;H2相對垂直下降距離) 5. S2=S+1MM以上的距離; 6. S3>S1-S2; 7. 鞋銷頭部側邊一定要有1MM以上的靠破。(如下圖所示) 8. 兩截式斜銷是利用燕尾相互連接。(如下圖所示)

旋切模结构设计及要点说明

橫向切邊模具的結構 對於筒形拉深件來說,往往會涉及到修邊,而修邊則多採用橫向切邊的方式。而如果要用模具來完成這種形式的的加工的話,在模具中就應將沖床的垂直運動轉化為模具零件—刀口的水平運動,然後對工件進行剪切修邊。在這種模具中,其主要部分就是進行運動轉換的凸輪機構,這也是設計的重點。 橫向切邊模具的典型結構如下圖所示: 下圖所示模具的運動過程如下:

在設計中的注意事項:下模頂內凸輪的力要大,防止在剪切過程中下打板及內凸輪傾斜,使模具的運動部分卡死;頂下打板的力不宜過大;而頂內打板的力應大一些,以方便上模的脫料;下刀口板與下定位板之間應可以產生適當的水平方向上的滑動;內、外凸輪間配合關系及內凸輪相對於外凸輪間的運動;下打板與下模板間的間隙大小。 在這種模具中,應精確控制的尺寸有: A.上刀口板1與上模板5之間的高度差,這一尺寸即為原始工件的的高度,同時,這一尺寸對上下模刀口板對工件進行剪切的情況有影響,因 此在模具的組立與試模過程中,依據實際情況對這一尺寸進行修配; B.下打板的厚度尺寸,這一尺寸也對上下模刀口板之間的相互運動有較大影響,同時下打板的上表面要進行研磨,以方便下定位板與下打板間的 滑動; C.下內凸輪上的下刀口板固定槽尺寸,這個槽的深度與下打板的厚度,上刀口板與上模板間的高度差及刀口板的高度直接影響剪切運動及橫向 剪切的斷面質量,另外該尺寸還影響刀口板在下凸輪上的固定情況,因 此該的精度要求很高,應採用放電加工以保証其尺寸精度; D.下定位板的外形尺寸,外定位板的外形尺寸直接影響工件的定位精度,其高度尺寸則直接影響產品的高度,因此其高度尺寸也要求準,而不允 許有較大的誤差; E.下刀口板的高度尺寸。

注塑模具2次顶出设计

二次頂出機構 一般情況下,從模具中取出成品,無論是採用單一或者是多元件的頂出機構,其頂出動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於成品的形狀特殊,或者是量產時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頂出後,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無法自動脫落時,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頂出動作。這樣的頂出動作設計,稱為二次頂出。 二次頂出,能夠讓頂出流程順暢化,對於某些頂出行程需求較大的產品,利用二次頂出可以減少頂針在頂出時施加的力量,避免頂出時造成產品上的缺陷。 二次頂出機構,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下列三大類: 一、單頂針板組合的二次頂出機構 二、雙頂針板組合的二次頂出機構 三、氣動/液壓的二次頂出機構 一、單頂針板組合的二次頂出機構 所謂單頂針板組合,就是一般常見的單套頂針板組合(上頂針板及下頂針板各一),由於僅有單套的頂針板組合,因此射出機頂出的動作僅提供傳統的一次頂出;另一次頂出就必須配合其他的模具機構設計(例如彈簧)來進行。 單頂針板的二次頂出機構,可以分成下列幾類: 1. 公母模板彈開式 2. 公母模板拉開式 3. 頂針板組合機構 4. 浮動模仁 以下,將根據各種不同的設計,提供參考的設計圖面。 公母模板彈開式二次頂出

第一段頂出發生在公母模板開啟時。彈簧將模板(或局部模仁)頂出一小段距離。

第二段頂出由頂針板作動,利用頂針將產品頂離模穴。 利用彈簧完成二次頂出,在模具結構上是最簡單的方法,需要額外加工的部分也很少。但是,彈簧的缺點(彈性疲乏),也是這種頂出方式的缺點。隨時注意彈簧是否能夠順利動作,以及檢查第一段頂出的頂出行程,是避免模具機構失效的安全措施。 公母模板彈開式二次頂出有幾種變形 1、彈簧推動模板改為彈簧推動『頂出入子』 上圖所示,是利用彈簧推動整塊模板。實際應用時,可以根據產品的造型,改為推動頂出入子。例如下圖,這樣可以減少彈簧每次推動所需要克服的重量,增加彈簧的壽命。 2、如果第一段頂出的行程不需要很長,利用優力膠代替彈簧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優力膠是一種人工橡膠發泡製成的材料,它的壓縮比例不高,大約只有1/3;不能像線圈彈簧一樣,壓縮比例可以達到1/2。在硬度上它與氣壓彈簧有一點相似,就是越壓到底越硬,但是它在更短的行程內會增加得更硬。它的疲勞強度也不如線圈彈簧,但只要適度的潤滑,仍然可以維持很久。 優力膠比較麻煩的問題是對溫度非常的敏感,在低溫時會變硬,在高溫時會變軟。使用者在使用上必須特別注意其壽命,模具維護時記得檢查並且更換有問題的材料。 公母模板拉開式二次頂出 雖然利用彈簧,可以在開模後進行脫料板的頂出,但是對於大型模座來說,彈簧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有其他的機構來處理這樣的問題。 這種機構,我們稱為 Tension Links,如下圖

模具二次顶出结构详解

二次顶出 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成品,无论是采用单一或者是多元件的顶出机构,其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於成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量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後,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时,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顶出动作。这样的顶出动作设计,称为二次顶出。 二次顶出,能够让顶出流程顺畅化,对於某些顶出行程需求较大的产品,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的力量,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 二次顶出机构,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下列三大类: 一、单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 二、双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 三、气动/液压的二次顶出机构 一、单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 所谓单顶针板组合,就是一般常见的单套顶针板组合(上顶针板及下顶针板各一),由於仅有单套的顶针板组合,因此射出机顶出的动作仅提供传统的一次顶出;另一次顶出就必须配合其他的模具机构设计(例如弹簧)来进行。 单顶针板的二次顶出机构,可以分成下列几类: 1. 公母模板弹开式 2. 公母模板拉开式 3. 顶针板组合机构 4. 浮动模仁 以下,将根据各种不同的设计,提供参考的设计图面。 公母模板弹开式二次顶出 第一段顶出发生在公母模板开启时。弹簧将模板(或局部模仁)顶出一小段距离。 第二段顶出由顶针板作动,利用顶针将产品顶离模穴。 利用弹簧完成二次顶出,在模具结构上是最简单的方法,需要额外加工的部分也很少。但是,弹簧的缺点(弹性疲乏),也是这种顶出方式的缺点。随时注意弹簧是否能够顺利动作,以及检查第一段顶出的顶出行程,是避免模具机构失效的安全措施。 公母模板弹开式二次顶出有几种变形 1、弹簧推动模板改为弹簧推动『顶出入子』 上图所示,是利用弹簧推动整块模板。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产品的造型,改为推动顶出入子。例如下图,这样可以减少弹簧每次推动所需要克服的重量,增加弹簧的寿命。 2、如果第一段顶出的行程不需要很长,利用优力胶代替弹簧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优力胶是一种人工橡胶发泡制成的材料,它的压缩比例不高,大约只有1/3;不能像线圈弹簧一样,压缩比例可以达到1/2。在硬度上它与气压弹簧有一点相似,就是越压到底越硬,但是它在更短的行程内会增加得更硬。它的疲劳强度也不如线圈弹簧,但只要适度的润滑,仍然可以维持很久。 优力胶比较麻烦的问题是对温度非常的敏感,在低温时会变硬,在高温时会变软。使

吐血奉献,多年的注塑模具设计经验总结,绝对转载

今天闲着没事来论坛看看,听说这个论坛比较不错。看完几个帖子后,我实在是坐不住了,我闲暇的时候也曾经浏览过很多关于模具结构的论坛。但看来看去,总是那些东西。很少有人能把真正设计模具的要点指出来。 我是从事注塑模具结构设计的,曾经设计过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类的模具。设计水平不见得很高,只是干过的活比较多比较杂而已。今天刚好闲着没事,跟大家共同讨论下关于注塑模具结构设计的问题。 首先我们拿到了一个产品后,先不要急着分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检查产品结构,包括拔模,厚度等模塑型问题。当然这些对于一个刚刚从事模具结构设计的人来说,可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才是比较适合模具设计用的产品,这些没关系,只是自己日常积累的一个过程。当你分析完产品的拔模,壁厚,以及在出模方向有倒扣的地方后,你基本上已经知道了模具分型面的走向,以及浇口的位置,当然这些最终还是要跟客户确认的。 有人说,是不是我分析好了产品结构后,就可以开始设计模具了呢,答案当然是NO。要想在设计时少走弯路,一些关于影响模具结构的项目是一定要确认好的。具体内容如下:1,客户用来生产的注塑机的吨位及型号类型,这个确认不好,你就没法确认你模具的浇口套的入口直径以及定位圈的直径,顶出孔的大小跟位置,还有注塑机能伸进模具内的深度,甚至模架的大小,闭合高度等等。你辛辛苦苦的设计好了一套用油缸抽芯的模具结构,你也颇有成就感,可模具到了客户那里没法生产,因为客户那里只有电动注塑机,而且没另外加中子,估计那时你会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2,客户注塑机的码模方式,一般常用的是压板码模,螺丝码模,液压码模,磁力码模等等。这个确认好了,你才知道你设计模具时,到底需不需要设计码模螺丝过孔或者码模槽。3,刚才我们分析后的产品的问题点,以及产品夹线,产品材料及收缩率。不要想当然的认为PP的塑料收缩率就一定是1.5%,这个一定要跟客户确认好,要知道他们最终用于生产的材料是什么牌号的,有没有添加什么改性材料等等。 有条件时,最好能熟知产品的装配关系以及产品的用途等等,这些信息对于将来的模具结构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了解了这些,你就知道哪些是外观面,哪些是非外观,哪些地方的拔模角度是可以随便加大的,哪些地方是不能改的。甚至包括一些产品的结构,如果你了解了产品的实际装配关系以及用途,你就知道哪些倒扣结构是可以取消或改成另外一种简单形式的。一定要牢记,做模具的过程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常看到一些人以做了一套多么多么复杂的结构而感到骄傲自豪,我觉得那是非常得无知。因为很多产品工程师可能会由于自身的经验问题,设计了一些不太合理的结构,如果作为下游工序,不能帮他们指正的话,他们可能永远都觉得那样设计是没问题的。那我们产品工程师的进步就会非常的缓慢。 4,模具水路外接参数,油路外接参数,电路外接参数,气路外接参数。只有在设计之前了解了客户这些要求之后,你才能有预见性的设计水路油路气路,别到时辛辛苦苦设计好了模具,后来发现客户需要在模具内部串联油路,那时你再改动,估计会累个半死,因为你水路,顶杆,螺钉什么的都好不容易排好了位。像这四路的设计顺序一般是先保证油路,因为油路要分布平衡,特指需要油缸顶出的模具结构,如果油路不平衡的话,油缸顶出的动作就会有先后,容易顶出不平衡。当然也可以采用齿轮分油器,但那样就更复杂了.其次是水路,因为水路要保证冷却效果,分布不均会影响产品质量及模具寿命。最后才是气路跟电路。在模具上的放置顺序是,最靠近TOP方向的是电路,然后是水路,

二次顶出方式在注塑模具中的应用

摘要:制品的顶出方式对塑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二次顶出有着避免产品顶裂等优点,使得二次顶出运用越来越广。本文介绍了二次顶出常用的结构形式、适用场合以及设计要点。为从事模具设计工作的人员更合理更经济的选用二次顶出方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二次顶出;注塑模具;顶针板;顶针托板 一、引言 产品的顶出有机械、液压和气动三种方式。其中机械顶出的运用最为普遍。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产品,顶出动作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产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生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产品仍然在型腔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顶出动作。 这便是二次顶出。二次顶出能够让顶出流程顺畅化,对于某些顶出行程需求较大的产品,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的力量,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如何设计顶出方式才能使得模具动作顺畅、加工成本低廉?通过以下几种结构形式的比较,再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可以选用最为合理的顶出方式。

二、结构形式 1.单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图1) 图1 1.顶针板 2.顶针托板 3.顶辊 4.斜顶 5.推方杆 6.顶针 7.弹弓 8.弯销 9.销钉 所谓单顶针板组合,就是一般常见的单套顶针板组合(上顶针板及下顶针板各一) 1)弯销式二次顶出: 产品分析:此产品内部倒扣较大,且倒扣上有深骨位,顶出时会吃斜顶。采用二次顶出方式,能很好解决成品顶出不良、吃斜顶等问题。产品如图2所示:

图2 动作原理:第一次顶出,由顶辊3推动顶针板1和顶针托板2完成。当顶针6碰到B板时,由销钉9固定的弯销8转动,同时推动推方杆5完成第二次顶出。合模时弹弓7起复位作用。 结构特点:此结构简单,弯销加工方便,成本较低。但弯销靠与板的接触面做旋转运动,生产量大时,受力不平衡,容易出现偏差。 2)推板式二次顶出(图3)

推杆加 推 件 板 二次顶出脱 模 机 构 设 计

推杆加推件板二次顶出脱模机构设计 刘斌,林梓威,黄强 1.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欧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摘要:针对某汽车塑件壁厚较薄、脱模阻力较大的特点,设计了推杆加推件板二次顶出脱模机构,在弹簧活动块上设计倾斜凹槽实现推件板第1次平稳顶出,然后利用推杆推动塑件,使其完全脱模,注射模的脱模结构实现了薄壁制件的无顶出痕迹自动化生产,为同类塑件的注射模脱模机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关键词:注射模;脱模机构;二次顶出;推件板 引言 注射模的推出机构主要采用机动脱模的方式。机动脱模具有生产效率高、推出力大、人工劳动强度低等优点,但推出时会撞击成型的塑件,在塑件上留下缺陷。注射模推出机构的运动需准确可靠,推出过程中塑件需受力均匀不使其变形。大部分注射模采用推杆脱模机构,推杆脱模机构简单,维修方便,容易制造,但是易对成型的塑件造成顶白现象。现设计一种推杆加推件板二次顶出脱模机构,能够实现薄壁塑件无顶出痕的自动化生产。 1 塑件结构特点 汽车上某塑件如图1所示,材料选用ABS,整体呈圆筒形状,最大外径为?93 mm,大部分壁厚为1 mm,有较多加强筋,外观要求光亮、无翘曲变形、无顶白现象。脱模时,成型的塑件对动模型芯的包紧力较大,若采用推杆脱模机构,容易造成塑件变形或出现顶白现象。 针对此塑件的结构特点,采用推杆加推件板二次顶出机构,即先采用推件板

将塑件从型芯上推出,推件板顶出力均匀,运动平稳,能有效保证塑件内外圆同轴度的要求,并且不留下顶出痕迹;然后采用推杆推出塑件,使塑件自动掉落,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2 推杆加推件板二次顶出机构设计 2.1 二次顶出机构结构组成 针对该塑件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可以实现平稳顶出的推杆加推件板二次顶出机构,如图2所示。其结构的安装为:推杆2通过螺钉安装固定于推件板1侧面;压板3通过螺钉安装固定于动模座板5侧面;推杆固定板8通过螺钉固定于推板7上。 2.2 二次顶出机构工作原理 二次顶出机构借助注塑机顶杆6的推力,首先推动推件板1,使塑件脱离型芯,再由推杆9推出塑件,完成自动化生产。图3所示是推杆加推件板二次顶出机构处于一次顶出的开始状态,一次顶出组件如图4所示。 一次顶出时,在弹簧11的作用下,弹簧活动块4 的左端面Ⅳ与压板3的垂直端面Ⅱ接触,弹簧活动块4的上端面Ⅲ与推杆2的下端面Ⅵ接触。注塑机顶杆6运动,推杆固定板8、推板7及弹簧活动块4在推力的作用下运动,推杆2 受到弹簧活动块4 的推力移动,推杆2通过螺钉固定于推件板1上,因此推件板1也同时移动,塑件10在推件板1的推动作用下,脱离型芯。开模一段

注塑模具设计之顶出设计规范

0.25(四边) φd 2+2 φD 1+3 φD 2+2~3 φd 1+2 φd 2 φD 1 φd 1 φD 2 C 0.2 图一 恒佳精密模具注塑有限公司 技 术 文 件 恒模技字(2003)第 号 电视机模具顶出的设计规范 1.目的 规范顶出设计,确保安全,顺畅顶出制品 2.内容 2.1. 设计原则 a.顶针分布平均. b.应分布在塑件强度较好,尽量接近粘模力较大处。 c.顶针距离哥边或其他零件有 3mm 。 d.顶针孔尽可能不做成刀口。 e.顶针与模芯间有 4 个针径或至少 20mm 以上导向配合。 f.顶针不能半边骑住成品边,不能与定模碰,滑块擦; g.顶针要离开成品哥顶、转接线 R 位边 1mm 。 h.顶端有异形之顶针、司筒/针要有销钉防转。 i.顶针高出推方较大时,顶针延迟。 j.司筒针用压片(不是机米螺丝)压着。 k.顶针、司筒/针、推方杆孔离螺丝杯头孔至少 2mm 。 l.中心 K.O 孔与唧嘴同轴。 m.顶针、司筒/针、推方杆压台与沉头孔要有 0.05~0.15mm 的配合间隙。 n.产品倒角留在司筒上,倒角尖端磨平 0.2mm 。 o.顶针规格不得小于 φ8。 p.四角 R 应在推方上做出。 q.运动推方、角铁之间应有标准连接块连接。 2.2.司筒/针的设计形式,见图一 0.05~0.15mm 0.05~0.15mm 4*d1 φ3 φ3

φD +3 φd φd +2 φD 2 5 大于0.4*φd φd +1 φd φd 恒佳精密模具注塑有限公司 技 术 文 件 恒模技字(2003)第 号 电视机模具顶出的设计规范 2.3.顶针的设计形式, 0.05~0.15mm 4*d1 S=1.5~2.5mm φ3 见图二 φ3 2.4 顶针板强制先复位 为了保证顶针和滑块的安全,顶针板必须强制先复位. φ70 φ50 φ45 φ35 φ22 φ30 φ22 φ30 M20 M20 φ70 φ70

冲裁模推出和顶出机构的结构设计

摘要:分析了模具推出机构及顶出装置的分类,工作原理以及在使用该结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推出装置顶出装置结构设计 在冲模中设置推出和顶出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将堵塞在凹模洞口中的推出(凹模在上模)或顶出(凹模在下模)。下面我们就推出和顶出机构的结构设计展开讨论。 1 推出机构 1.1 推出机构的工作原理 推出机构的推件力是通过压力机的横梁(图1)作用在一些传力元件上,使推件力传递到推件板上将制件(或废料)推出凹模的。推板的形状和推杆布置应根据被推材料的尺寸和形状来决定。 ■ 图1 推件横梁 1.2 作用在制件(或废料)上的推力的种类与卸料装置一样,推件力可以为刚性也可以为弹性。 1.3 刚性推件装置(如图2) 1.3.1 刚性推出机构的工作原理(以图2a图为例)。当工作部件相互接触对板料进行冲却时,推件板由于凸凹模的作用相对于凹模有了向上的相对位移,推动推杆,推杆推动推板,推板从而带动打杆一起向上运动,当接触到压力机的横梁被横梁挡回,打杆将力传递给推板,推板推动推杆,推杆推动推件板,推件板将推力作用在制件(或废料)上,将其推出。 ■ a b 1—打杆;2—推板;3—推杆;4—推件块 图2 刚性推件装置 1.3.2 刚性推出机构的结构分析(如图2)。刚性推出机构的一般组成:推件板、推杆、推板、打杆。在其中推杆、推板、打杆属于中间传力元件,直接作用于制件(或废料)的是推件板(或推荐块),因此推件块的设计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结合图2的两个图形为例来详细分析刚性卸料装置的结构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观察a图和b图的零件的设置上的不同点:a图使用的推荐装置包括推件板、推杆、推板、打杆。而b图只采用了打杆和推件块。也就是说,b图较之a图在结构上是简化了的。那么我们在设计模具结构时,在保证模具顺利工作的前提下,应尽量使用较少的零件以简化模具结构。它们使用的场合是不同的。首先我们观察a图,该图的压力中心位置设置有凸模,所以只有把推件块上的推杆设置在其他位置,也就是说作用在推件块上的力应该尽可能的直接作用在推件块的中心,也就是所冲裁制件的压力中心。在此,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常见实例来说明,为何应尽量将力作用在压力中心。比如我们需要将一个瓶子的盖子以按压的方式与瓶子合在一起,那么我们在施加按压力的时候,肯定是直接作用在瓶盖中心的位置效果是最好的,那么如果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我们也是尽可能的在按压的时候使力均匀的分布在瓶盖上。回过头来,推件块上的力是由推杆传递过来的,如果推件块的受力不均匀的话,那么它将在凹模洞口中产生卡死,影响模具的正常工作,所以只有把力直接作用在推件块中心位置,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b图就直接将推件杆设置在了推件块的中心位置。但是对于a图来说,中心位置已经被凸模占据了,而且这时候的凸模是绝对不允许改变位置的,所以只有变化推杆的位置了,但是,作用在推件块上的推杆的力必须要分布均匀,并且要同时作用于推件块上方可。 其次,刚刚讨论刚性推件装置的工作原理时提到过,整个刚性推件装置在模具中是属于

图解旋切模

图解旋切模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五金冲压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产品的质量及尺寸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些产品的传统加工工艺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其中五金拉伸产品尤为突出,拉伸件在拉伸过程中,由于材料的各向异性,厚度不均匀以及定位不准或拉深模间隙不均匀等原因,将使拉出的工件顶端不整齐。对于端部要求平齐、美观的零件就需要补充切边工序。以前,简单的切边加工方法(简单模具的飞边或在车床、旋压机上切边)达不到公差要求,工作效率低。而用加工精度较高的旋切模具可达到应有的效果。 旋切模是旋转浮动摆块切边模具的简称。按凸凹的位置可分为:正装和反装两种;按切边进刀的方向分为:轴(纵)向切边模(螺旋切边模)和径(横)向切边模(浮动摆块切边模)。由于应用程度的关系,这里只介绍螺旋切边模和浮动摆块切边模。 一、螺旋切边模: 图1所示为螺旋切边模结构。 此模具用于对圆筒形拉深件的切边。 芯子6可取出,工作时将冲件套在芯子上,放入螺套15内。当压力机滑块下降时,凸模9先压下芯子6并带动冲件一起下降,然后限位钉11下压滑块14一起下降。滑块14的外形为平直螺纹状,设计时注意滑块的斜度不能太大,否则模具容易被“咬死”。见图2。

滑块14在下降的过程中,沿滑块座7的螺旋形内腔运动,(滑块座7的结构图见图3)。 凹模12也随之运动,与凸模作相对运动,对冲件进行切边。压力机滑块上升时,顶圈16在弹顶器的作用下,把滑块14沿螺旋方向顶至原位。弹簧2、顶圈17把冲件、芯子顶出。取出冲件和芯子。 为方便从芯子上取下冲件,芯子6中开有一螺孔,用螺杆旋入,便于拔出芯子。 冲件被切边后长度由芯子6控制。 此模具由于只能对圆筒件进行切边,加之螺旋形内腔加工复杂,应用程度受到限制,逐渐被浮动摆块切边模代替。一般较高(长)的拉伸件或圆筒件采用此模结构。 二、浮动摆块切边模: 浮动摆块切边模有正装和反装两种,结构上区别不大,只是凸凹模的上下 位置相反,其余部分大致相同。 正装浮动摆块切边模结构见图4:

一级模具设计师的行为标准

冠东公司模具设计师(一级)行为标准 1模具(检具)设计与整改 1.1熟练运用二维、三维软件,进行简单模具整体结构设计。 1.2根据国家标准及企业模具设计规范设计零件并校对。 2模具(检具)工艺设计 2.1对简单的模具零件进行制造工艺设计并绘制工艺图纸,编制 工艺过程卡。 冠东公司模具设计师(一级)资格标准 1知识: 1.1专业知识:软件,模具设计与制造,三维造形,模具制造工 艺,常用塑料材料的属性 1.2企业知识:企业模具开发流程,企业产品特性,企业模具设 计规范 2技能: 2.1专业技能:熟练运用二维、三维软件

2.2通用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3经验:模具设计二年及以上经验,完成20 付简单模具整体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 冠东公司模具设计师(一级)培训要点 1培训要点:模具制造工艺,常用塑料材料的属性 2培训方式:内部培训,在职培训

冠东公司模具设计师(二级)行为标准 1模具(检具)设计与整改 1.1熟练运用二维、三维软件,进行模具整体结构设计。 1.2对由于数据转换造成的模型破损进行修复。 1.3根据国家标准及企业模具设计规范校对他人图纸。 1.4对一级工程师进行业务指导。 1.5协助开发部完成产品整改设计。 2模具(检具)工艺 2.1对模具零件进行制造工艺设计并绘制工艺图纸,编制工艺过 程卡。 2.2指导一级工程师完成工艺设计。 3指导制造工艺 3.1根据工艺图纸对模具制造工艺进行指导。 4模具整改方案设计 4.1对试模后不能满足产品最终要求的模具进行整改方案的设计。5项目管理

5.1进行项目设计,策划,管理。 冠东公司模具设计师(二级)资格标准 1知识: 1.1专业知识:项目管理知识,过程控制, 1.2企业知识:企业模具开发流程,企业产品特性,企业模具设 计规范,相关部门业务流程 2技能: 2.1专业技能:掌握过程控制技能,复杂模具设计,应用,项目管理 2.2通用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3经验:模具设计从业四年及以上经验,独立设计10套复杂模具经验。 冠东公司模具设计师(二级)培训要点 1培训要点:,项目管理,过程控制 2培训方式:送外培训、内部培训、在职培训

带二次顶出机构的注塑模具设计

优秀设计 1 引言 模具是利用其特定形状去成型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尺寸制品的工具。在各种材料加工工业中广泛的使用着各种模具。例如金属铸造成型使用的砂型或压铸模具、金属压力加工使用的锻压模具、冷压模具等各种模具。 对模具的全面要求是:能生产出在尺寸精度、外观、物理性能等各方面都满足使用要求的公有制制品。以模具使用的角度,要求高效率、自动化操作简便;从模具制造的角度,要求结构合理、制造容易、成本低廉。 模具影响着制品的质量。首先,模具型腔的形状、尺寸、表面光洁度、分型面、进浇口和排气槽位置以及脱模方式等对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以及制件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电性能、内应力大小、各向同性性、外观质量、表面光洁度、气泡、凹痕、烧焦、银纹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在加工过程中,模具结构对操作难以程度影响很大。在大批量生产塑料制品时,应尽量减少开模、合模的过程和取制件过程中的手工劳动,为此,常采用自动开合模自动顶出机构,在全自动生产时还要保证制品能自动从模具中脱落。另外模具对制品的成本也有影响。当批量不大时,模具的费用在制件上的成本所占的比例将会很大,这时应尽可能的采用结构合理而简单的模具,以降低成本。 现代生产中,合理的加工工艺、高效的设备、先进的模具是必不可少是三项重要因素,尤其是模具对实现材料加工工艺要求、塑料制件的使用要求和造型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效的全自动设备也只有装上能自动化生产的模具才有可能发挥其作用,产品的生产和更新都是以模具的制造和更新为前提的。由于制件品种和产量需求很大,对模具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促进模具的不断向前发展。 1.1 注塑模具发展趋势 随着2007年的结束,世界注塑模具的年增长率最终定格在了4%。据预计,2008年注塑模具的产量将保持在4%到5%的增长势头[1]。 如此快速的增长主要是由食品包装和饮料包装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的。预计在2008年里,影响全球注塑模具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还是石油价格和食品行业的包装利润。作为注塑产品加工中的最主要投入,石油价格的变化为注塑模具的生产成本带来了巨大的变动。而大量采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及饮料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注塑包装产

热流道复杂抽芯斜顶出双色注塑模具设计

热流道复杂抽芯斜顶出双色注塑模具设计 刘庆东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摘要:分析了某双色注塑件的成型工艺性,该产品尺寸小,外观要求高,结构复杂,并针对塑件在模具中必须倾斜放置导致顶出方向和受力面不垂直造成顶出困难,设计了斜顶出机构;针对产品尺寸小,抽芯部位多且前、后模都要抽芯导致抽芯机构设计困难,设计了T型块、斜导柱、顶针板等抽芯机构;针对二次注射不能在塑件表面进胶且塑件周围满滑块导致浇注系统设计困难,设计了热流道转冷流道的浇注系统。检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色模具结构合理,动作可靠,可以满足生产要求。 关键词:双色注塑模具;热流道;复杂抽芯机构;斜顶出 前言 相对于传统的单色注射成型,双色注射成型可以使塑件在外观和功能方面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受到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条件的制约,双色注射成型的塑件在塑料制品中所占比例还较小。双色注射成型具有其独有的成型特点,双色注塑模具与单色注塑模具在结构上的要求不同,国内对于双色注塑模具结构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某塑件的双色注塑模具为例,对双色注塑模具的结构,特别是前、后模的抽芯机构做了较深入的分析。 1塑件工艺性分析 某双色注射成型塑件为形状复杂的壳体,图1为该塑件的外观图,图2为该塑件一次注射成型部分。该塑件的结构特点是:尺寸小,外形尺寸仅为30mm×19mm×18mm;结构复杂,塑件四面皆有侧凸或侧凹。塑件的材料为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一次注

射的材料为PC,二次注射的材料为ABS。ABS的收缩率为0.5%,PC的收缩率为0.5 %。双色模的收缩率取决于一次注射成型的塑料,二次注射成型的塑料取和一次注射成型的塑料相同的收缩率,因此收缩率取0.5%;塑件的外观品质要求高,外表面不允许有浇口或夹水线的痕迹。 塑件在模具中的摆放位置是一次注射的塑料位于下方,二次注射的塑料位于上方,这样二次注射的塑料就可以完全覆盖在一次注射的塑料之上。分型面取在塑件的最大轮廓处,即一次注射与二次注射的分界处。由图1(a)和图1(b)可见,分型面以下四周皆有侧凸或侧凹需要抽芯,分型面以上前后方向有侧孔需要抽芯。另外,如图1(c)所示,在分型面以上,二次注射的斜面上有许多凸起结构,如果塑件在模具中分型面沿水平放置,则此部位必须在前模一侧设计倾斜的抽芯滑块才能脱模,这样做滑块会在塑件表面留下夹水线而影响外观;要保证塑件外观品质就必须将塑件的分型面在模具中倾斜放置,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顶出方向和顶出作用面不垂直,受力不好。 2模具结构设计

二次顶出方式在注塑模具中的应用

二次顶出方式在注塑模具中的应用 摘要:制品的顶出方式对塑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二次顶出有着避免产品顶裂等优点,使得二次顶出运用越来越广。本文介绍了二次顶出常用的结构形式、适用场合以及设计要点。为从事模具设计工作的人员更合理更经济的选用二次顶出方式提供借鉴。关键词:二次顶出;注塑模具;顶针板;顶针托板 ?一、引言 ?产品的顶出有机械、液压和气动三种方式。其中机械顶出的运用最为普遍。一般情况下, 从模具中取出产品,顶出动作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产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生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产品仍然在型腔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顶出动作。? 这便是二次顶出。二次顶出能够让顶出流程顺畅化,对于某些顶出行程需求较大的产品,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的力量,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如何设计顶出方式才能使得模具动作顺畅、加工成本低廉?通过以下几种结构形式的比较,再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可以选用最为合理的顶出方式。 二、结构形式? 1.单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图1)

?图1?1.顶针板2.顶针托板3.顶辊 4.斜顶?5.推方杆6.顶针7.弹弓8.弯销9.销钉 所谓单顶针板组合,就是一般常见的单套顶针板组合(上顶针板及下顶针板各一) 1)弯销式二次顶出:??产品分析:此产品内部倒扣较大,且倒扣上有深骨位,顶出时会吃斜顶。采用二次顶出方式,能很好解决成品顶出不良、吃斜顶等问题。产品如图2所示: 图2 动作原理:第一次顶出,由顶辊3推动顶针板1和顶针托板2完成。当顶针6碰到B板时,由销钉9固定的弯销8转动,同时推动推方杆5完成第二次顶出。合模时弹弓7起复位作用。

塑胶模具设计 斜顶中走运水规范修改

一.概述: 1.1斜顶头双杆固定的,都需要通冷却水. 1.2斜顶头单杆固定的,单杆直径大于40的,需要通冷却水. 1.3斜顶头单杆固定的,单杆直径25,30,根据实际情况和客户特殊要求来确定是否设计斜顶头通水,不 推荐通水. 二.通水斜顶设计案例 2.1斜顶杆侧面引水,如图1、图2所示 此结构因为引水不方便,且斜顶杆的引水水嘴连接处强度不好,斜顶杆易断,易漏水,故不推荐采用。 客户特殊要求的除外。 图1(参考B1718)图2 2.2.斜顶杆底面引水 2.2.1图3为双杆引水底面引水 图3(参考B2387) 2.2.2图4为顶块双杆引水。

图4(参考B2149) 2.2.3图5为单杆引水,水孔中间用隔水片分成2路水。 (此种方式不推荐使用,技师装配不方便) 图5(参考B1362)放大图

2.2.4图6为单杆引水。具体设计设计参数如图7所示: 图6 图7 2.2.5图8为单杆引水,双孔型圆杆料

图8(参考B2523) 备注:通水斜顶杆订购 1)订购单/双孔圆杆料,回厂改制标准件。 2)不允许附图订购双孔圆杆料,可以订购圆杆料,回厂改制标准件,深孔钻加工引水孔。 2.3.采用引水杆引水,大型模具采用,引水杆材料:S45C,发黑处理. 如图9、图10示: 图9(参考B2319)图10(参考B1674) 三.通水斜顶头部固定密封方式 斜顶杆头部密封方式一共四种,优先采用起级从侧面收楔形块的方式,次之选用顶面密封圈从侧面收楔形块的方式,其次选用起级用销钉固定的方式,最后选用顶面密封圈用销钉固定的方式。 3.1采用起级从侧面收楔形块的方式,如图11所示:

模具设计规范标准规范标准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 1、目的: 确保模具设计规范化,统一化.能将设计意图正确的传达给制造部门?避免或减少失误。 2、范围: 工程部设计组接收工程部产品组转交的图文件、样品等资料到图纸发行为止之阶段均属之。 3、权责: 3.1工程部设计组:负责模具开发设计及设计变更、2D/3D产品图面设计、3D建模、设计模 具的组立图、3D拆模与拆电极、绘制零件图. 3.2现场加工各组:加工各组的组长,在加工前需先审视加工图,若发现与原先检讨的不符合或有误,甚至不合理,需立即反应工程部检讨查核后,方可继续加工。 4、名词释义: 无 5、作图环境标准: 5.1文字标准 5.1.1字体。数字及英文使用“ Arial ”字体,中文使用“标楷体”。 5.1.2文字大小。为了使整套图面文字视觉效果一致,在标准图框(即1:1图框,A4为297*210)中,设定字高为3.0,宽0.85。 5.2图面标准 5.2.1图框:为了便于查阅,装订,保存,图框统一标准如下: A0图框:841*1189 横印(附件 一) A1图框:594*841 横印(附件 二) A2图框:420*594 横印(附件 三) A3图框:420*297 横印(附件 四) A4图框:297*210 直印(附件 五) 5.2.2 图面要求 5.2.2.1零件图面按照其在模具当中的位置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 5.2.2.2尺寸标注方式。除了圆以外,所有模板、模仁之尺寸均采用坐标标注方式

5.2.2.3 视图投影关系:第三视角法。 5.2.3图档版本

版本编号采用大写字母“ A”加上一位数字序号,数字序号按照图文件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例如A1、A2、A3等。 524图层与线型:为了便于图形与尺寸的识别,图层与线型统一标准如下:

二次顶出方式

二次顶出方式在注塑模具中的应用 收藏此信息打印该信息添加:用户投稿来源:未知

作者:深圳东江科技有限公司谢舜东[机电之家网]摘要:制品的顶出方式对塑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二次顶出有

着避免产品顶裂等优点,使得二次顶出运用越来越广。本文介绍了二次顶出常用的结构形式、适用场合以及设计要点。为从事模具设计工作的人员更合理更经济的选用二次顶出方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二次顶出;注塑模具;顶针板;顶针托板 一、引言 产品的顶出有机械、液压和气动三种方式。其中机械顶出的运用最为普遍。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产品,顶出动作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产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生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产品仍然在型腔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顶出动作。 这便是二次顶出。二次顶出能够让顶出流程顺畅化,对于某些顶出行程需求较大的产品,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的力量,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如何设计顶出方式才能使得模具动作顺畅、加工成本低廉?通过以下几种结构形式的比较,再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可以选用最为合理的顶出方式。 二、结构形式 1.单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图1)

图1 1.顶针板 2.顶针托板 3.顶辊 4.斜顶 5.推方杆 6.顶针 7.弹弓 8.弯销 9.销钉 所谓单顶针板组合,就是一般常见的单套顶针板组合(上顶针板及下顶针板各一) 1)弯销式二次顶出: 产品分析:此产品内部倒扣较大,且倒扣上有深骨位,顶出时会吃斜顶。采用二次顶出方式,能很好解决成品顶出不良、吃斜顶等问题。产品如图2所示: 图2

动作原理:第一次顶出,由顶辊3推动顶针板1和顶针托板2完成。当顶针6碰到B板时,由销钉9固定的弯销8转动,同时推动推方杆5完成第二次顶出。合模时弹弓7起复位作用。 结构特点:此结构简单,弯销加工方便,成本较低。但弯销靠与板的接触面做旋转运动,生产量大时,受力不平衡,容易出现偏差。 2)推板式二次顶出(图3) 图3 1.A板 2.B板 3.推板 4.推板 5.顶针板 6.顶针托板 7.下码模板8.顶辊9.推方杆10.推方杆11.顶针 12.垫块13.垫块14.垫块15.限位螺丝16.限位螺丝 17.下模镶件18.下模镶件 产品分析:该产品中间部分较高,包紧力大,顶出时易顶裂。采用推板顶出再用推方和顶针顶出的方式,能避免出现顶出不平衡所引起的顶裂。产品如图4所示: 图4

乳腺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简介

乳腺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简介 麦默通(Mammotome)是目前最先进的真空辅助微创旋切系统,能够在精确、微创、安全的前提下对乳腺病变组织进行活检以及完整切除,全球已经有超过200万的妇女使用了麦默通进行乳腺病灶微创活检或切除,均取得较好效果,麦默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逐步取代了常规手术。 一、麦默通乳腺手术的特点 1. 精确定位,准确切除病灶:深部病灶及直径仅5毫米的微小肿瘤亦可准确切除,以往这类肿物虽然超声能够发现,但临床医生触诊不能触及定位,只能观察,等待其长大后再进行手术,或进行大范围切除。 2. 切口微小,美容效果好(见下图):相对于传统手术3-5厘米的切口,麦默通手术切口只有2-5毫米,无须缝合、不留疤痕;而且同一侧乳房多个病灶,可以通过一个切口切除(3个以下,距离不超过10厘米)。避免了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正常腺体,组织损伤小,恢复快,对于乳腺深部肿物和肥胖患者,优势尤为明显。

3. 高科技设计确保安全:独特的空心穿刺针设计,手术全程只穿刺一次,避免重复多次穿刺导致的肿瘤细胞脱落的针道转移。 4. 诊断更准确:对可疑病灶的活检可取得大而连续的标本,一次穿刺所取样本量为传统空心粗针的8倍,降低了病理的假阴性率50%(因标本量少且局限造成恶性肿瘤细胞不被发现而误诊为阴性);而且活检部位可放置标记夹,随时观察病灶有无恶变。 5. 感染率低、更经济:常规手术切口应用电凝止血容易引起脂肪液化,手术缝线作为异物存留于切口中,均易引起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麦默通手术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无任何异物残留人体,感染风险显著降低,节约抗感染成本。 6. 手术快速、方便: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单个肿物10-30分钟,术后即可自由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