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网的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发展趋势

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发展趋势

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发展趋势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是指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宽带接入服务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第一,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FTTH)技术的普及。

传统的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主要是基于同轴电缆或者铜线进行传输,带宽和速度有限。

而FTTH技术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具有传输速度快、带宽大等优点,能够满足用户对宽带的需求。

随着光纤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普及光纤到户技术,提供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服务。

第二,DOCSIS(Data Over Cable Service Interface Specification)技术的发展。

DOCSIS是用于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的一种标准协议,通过在同轴电缆上传输数据信号。

近年来,DOCSIS技术不断发展,推出了DOCSIS 3.0、DOCSIS 3.1等新版本,大幅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信号质量和网络容量。

DOCSIS 3.1技术还支持全双工传输,即上行和下行信号可以同时传输,进一步提升了网络的性能。

第三,数字视频广播技术的应用。

数字视频广播技术是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和接收的技术。

与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相比,数字视频广播技术具有传输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数字视频广播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高清、稳定的视频信号,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

总之,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在面临互联网发展的挑战下不断创新和发展。

光纤到户、DOCSIS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视频广播技术的应用都是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4K、8K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应用的普及,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还将继续创新,提供更快速、更稳定的宽带接入服务。

GPON光纤接入网络的发展趋势

GPON光纤接入网络的发展趋势

用户 , 因此 在 人 口密度 比 较 高 的 城 市 , n 须 每 单 0L 板 支 持8 P 路 ON口甚 至 1 路 PON口 ( 常 为 1 个 槽 6 通 6 位 ) 这 样 每 路 G Oi下 行 有 2 3 有 效 带 宽 。 , P % I .G的 再 来看看 在F TTH场 景 下 的 网 络 建 设 为 什 么 需 要 超 大 分 光 比 。 F H网 络 建 设 中 , DN网络 占总 在 TT 0
本 特 质 就 是 要 容 量 非 常 大 , 盖 更 多 的 用 户 。 人 口 覆 以 比 较 密 集 的 城 市 为 例 , 平 方 公 里 大 概 是 10 用户 。 每 00
即 使 1 OL 个 T只 覆 盖  ̄ 5 ] 1km , 么 也 需 要 支 持 2 5 那 .万
线接人 为主 , 由于DS 技 术接人距离 的限制 , L 每个接
25 i s 对 称 的 X P NIH .Gbt 不 / G- O S 上下 行 对 称 1G i s 0 bt /
少居 所 ”的建 网 思 路 在 光 接 入 网 的 时 代 又 回 来 了, 但
光 接 入TC O点覆 盖 的 范 围 更 容 量 更 大 , 要 的 站 需 点数 更少, 至可 以减少站 点数量 的8 % 。 以 , 甚 0 所 针
网络投 资的5 -7 %。 人口密集的城 市, 0 0 在 规划一 个
O T机 房 需 要 覆 盖 几 万 甚 至 1万 F L 0 TTH用 户 , 要 从 需
的 XG— O 两 个 主 要 备 选 架 构 ; —P N2 1 受 P N2 NG O . 不  ̄ ] 现 有 的GP ON标 准 和 光 分 配 网络 限 制 , 全 新 光 网络 是

1.1.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趋势与FTTHv4

1.1.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趋势与FTTHv4

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趋势与FTTH李洪* 许文秀* 左建** 任艳**(*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电信宽带接入网的现状,并结合宽带业务需求的变化,研究宽带接入技术和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趋势,明确了光纤到用户(FTTH)将是宽带接入网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宽带接入网趋势FTTH1、宽带接入网现状和问题1.1宽带接入网网络现状目前中国电信宽带接入网主要存在如下几种接入方式:ADSL系列接入占大多数(截至2005年7月为1300万用户),LAN接入占部分(227万),光纤接入占一小部分,WLAN接入和VDSL接入占极少数。

1.1.1ADSL接入网络现状目前,中国电信铜缆资源总量比较丰富,能够满足市话、宽带、大客户、小灵通等业务发展的需要。

经统计分析,用户线小于1Km的线路比例小于30%,小于3Km的线路比例大约在70%~90%,超过3KM以上的线路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些过长的线路不利于ADSL业务的发展。

由于ADSL的速率与铜线的长度直接相关,所以线路的状况对ADSL接入网的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ADSL的实际开通经验,对于0.4mm线径的铜线,3公里长的线路一般可以稳定的开通2M/512K的业务,2公里的线路可以稳定开通4M/512K的业务,1公里的线路可以稳定的开通6M/512K的业务。

如果采用ADSL2+技术,对于0.4mm线径的铜线,3公里长的线路一般可以稳定的开通2.5M/512K的业务,2公里的线路可以稳定开通6M/512K的业务,1公里的线路可以稳定的开通16M/512K的业务。

也就是说,即使采用ADSL2+技术,也有超过70%的用户无法达到15M以上的速率,30%的用户无法达到6M的速率,有20%无法达到2M以上的速率。

这对今后IPTV等高带宽业务的发展形成了“瓶颈”。

除线径和引入线等因素外,桥接抽头、DSL系统间串扰、市内布线和分离器安装不规范、外部电磁干扰等都对线路传输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光纤接入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光纤接入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源 双 星形 结 构 。 4无 这种 结 构 保 持 了有 源 双星 形
结构 就 是 网 络节 点 的位置 和 相 互 连接 的几何 布 局 , 具 体 的 拓 扑 结 构 分 为 总线 形 结 构 、 星 形 结 构 、 源 双 单 有
星结 构 、 源 双 星形 结 构 、 形 结 构 。其 中 , L 无 环 O T为位
结 构光 纤 共 享 的 优 点 ,将 有 源 节 点 换 成 了无 源 分 路 器, 维护 方 便 , 可靠 性 高 , 成本 较 低 。 由于 采取 一 系 列
措 施 , 密 性也 很 好 , 保 是一 种 较 好 的接 入 网结 构 。 () 形结 构 。 种 结构 的所 有 节点 都 共用 同一 条 5环 这 公 共 链 路 , 成 一 个 环 形 封 闭 回路 , 点 之 间也 可 以 形 节 双 向传输 。 优 点是 提 高 了线 路 设 定 的 自由度 和 灵 活 其
于 电信 交换 局 ( 称 中 心 局 ) 也 一侧 的光 终 端设 备 , 作 称 光 线 路 终端 。光纤 接 入 网 的拓 扑结 构种 类 如 下 : () 线 形结 构 。 结 构是 采 用 一根 双 向传 输 的公 1总 该
入 网 的理 想 传输 媒 介 。为 了满 足 用 户 的需 要 , 国根 各 据 自己 的 国情 , 订 了接 入 网 改 造 和建 设 计 划 , 快 制 加 研 制 接 入 网设 备 , 步 用 光纤 取 代铜 线 。由此 , 纤 接 逐 光
入 网得 到 了迅 速发 展 。光纤 用 于 接 入 网 , 主要 有 以下 几 个优 点 :
维普资讯
网络与多媒体
有 线 电视 势
王 德 秀 十堰市科文电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论接入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接入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口( S N I , S e r v i c e No d e I n t e f r a c e) 和 用户 网络 接 口( UN I , Us e r .
2 . 2 主 要接 入 网技 术 比较
( 1 ) ADS L 2 + 技术 。主要与 E P O N技术 结合 , 用于铜缆资 源状况较好 的P S T N退 网和 部分 F T T B扩容工程 , 在挖掘现有
低 。目前 E P O N技 术在我国接 入网光纤化 改造工作中得到广
泛应 用 。 G P O N( Gi g a b i t . Ca p a b l e P ON) 技 术 是 基于 I T U G. 9 8 4 . x
扩建和局部改造中还将有所应用 , ADS L 2+技术 以其优异的
光纤到户新建工程 , 能够为客户提供较高速率 ( 1 0 M一 3 0 M) 的
带宽 , 对未来 I P T V、 多媒体融合等新业 务发展具有较 高适应
性。
( 3 )WL A N技术 。针对 公共商务区域如会展中心、咖啡 厅、 西餐厅 、 酒店大堂、 会议 室、 高校等特定需求场景 , 主要面 向个人客户提供 公网覆盖 , 满足客户的移动接入需求 ; 网络建 设要充 分考虑对移 动网络室 内分布系统等 资源 的综 合利用 , 应优先选择通过系统合路方式快速 建设。
N e t w o r k I n t e f r a c e s ) 之 间的一系列传送 实体( 如: 线路设施和传 输设施) 组成, 为供给 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 能力 的系
统, 可经由管理接 口( Q3 ) 配置和 管理。
资源潜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只能提供较低速率 ( 2 M. 1 0 M) 带

浅谈综合业务接入网的发展趋势

浅谈综合业务接入网的发展趋势

元 的低 价 电脑 扶 贫 以 及 开放 健 康 的 市场 竞 争 环境 ; 二 是丰 富 的在 线应 用 和 内 容 , 第 教 育 与游 戏 相 结 合 形 成 的 应用 突 破 使 网 民的 上 网时 间从 每 月 l h提 高 到 4 h。 7 4 事 实 上 , 电 信 发 展 历 史看 , 从 当网 络 用 户 数 达 到 一 定规 模 时 , 种 应 用 会 自然 产 各 生 , 也 是 所 谓 的 迈 特 卡 夫 定 律 的威 力 所 这 在 。 历 史上 没 有 一 种 技 术生 来就 带 着 一大 堆 应 用 , 论 是 移动 通 信 还 是 互联 网 , 短 无 其 信 、浏 览 、 网上 聊 天 等 关键 应 用都 是 在 用 户 规 模 发 展 到 一 定 程 度后 自然 产 生 的 , 而 不 是 事 先 刻 意 设 计 和 策 划 出来 的 。 显 然 , 着 光 纤 在 长 途 网 、城 域 网乃 随 至 接 入 网 主 干 段 的 大 量 应 用 , 辑 的 发 展 逻 趋 势 将 是继 续 向接 入 网的 配 线 段和 引入 线 部 分 延 伸 , 键 是 推 进 速 度 有 多 快 。 这 将 关 取 决 于 多 种 因 素 , 括 市 场 的 需 求 、竞 争 包 的 需 要 、应 用 的 刺激 、技 术的 进 步 、 成 本 的 下 降 以 及 配套 运 维 系统 的开 发 , 等 。 等
每 隔 l ~2 年 就 会 有 新 的 技 术 和 系 统 诞 0 O 生 。然 而 这 种迅 速 更 新 和 变化 只发 生 在 电 信 网 的 核 心 , 长 途 网 和 中 继 网 部 分 。 而 即 电 信 网 的 边 缘 部 分 , 从 本 地 交 换 机 到 用 即 户之 间的 接 入 网一 直 是 电信 网领 域 中技 术 变化 最 慢 、 耗 资 最大 、成 本 最 敏感 、法 规 影 响 最 大 和 运 行 环 境 最 恶 劣 的 老 大 难 领 域。 然 而 近 年 来 , 互 联 网 为 代 表 的 新 技 以 术 革 命 正 在 深刻 地 改 变 传 统 的 电信 概 念 和 体 系结 构 , 着 各 国接 入 网 市场 的 逐 渐 开 随 放, 电信 管 制 政 策 的放 松 , 争 的 日益加 剧 竞 和 扩 大 , 业 务 需 求 的迅 速 出 现 , 线技 术 新 有 ( 包括 光 纤技 术 ) 无 线技 术 的 发展 , 和 接入 网 开 始成 为 人 们关 注 的 焦 点 。 在 巨大 的市 场 潜 力 驱 动 下 , 生 了各 种 各 样 的 接 入 网技 产 术。 接 入 网 的 出 现 , 整 个 电信 网 络 的 结 使 构 更 加 合 理 , 络 资 源 的 利 用 更 加 充 分 。 欲 ” 网 。 同时 随 着 高 速数 据 、高 质量 视 频 业 务等 宽 1. 3融合性 带 业 务 的 出 现 , 统 的 电 信 接 入 网 也 正 向 传 综 合 接 入 把 各 种 接 入 形 式 理 解 为 各 种 着数 字化 、综 合 化 、宽 带化 的方 向转变 , 因 不 同的 接 入 通 道 , 再 区 分 宽 带和 窄带 , 不 那 此接 入 网的 发展 目标 是 建 立 一 个综 合业 务 么 管理 的融 合 是 水 到 渠成 的必 然 要 求 。 网 接 入 网 , 正 在 接 入 层首 先 实 现 多 网的 融 络 建 设 和 维 护 体 制 也 将 逐 步 融 合 , 按 专 真 从 合 。 业 划分 转 变 为 按 网 络 层次 来 划 分 。这 种 融 合需 要 一 个 过程 , 融 合 的 方 向是 明确 的 。 但 只 有真 正 的做 到 “ 合 与 神 合兼 备 ” 才 是 形 , 1综合业务接入 网的内涵和外延 综 合接 入 不是 窄带 设 备 ( POTS、I DN 综 合 接 入 的 真 谛 。 S

有线通信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及应用分析

有线通信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及应用分析

有线通信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及应用分析1. 引言1.1 光纤接入网的定义光纤接入网是指利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通过光纤传输技术实现用户接入到互联网或其他网络的通信系统。

光纤接入网将光纤引入用户家庭或企业建筑内部,为用户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服务。

相比传统的铜线或同轴电缆,光纤接入网具有更大的带宽、更低的传输损耗和更长的传输距离。

光纤接入网可以实现高清晰的视频通话、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和快速的网络连接速度,是现代有线通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用户对带宽需求的不断增加,光纤接入网已经成为未来有线通信的主流技术之一。

通过光纤接入网,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网络体验,推动了数字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

1.2 光纤接入网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70年代,光纤技术开始进入通信领域,而光纤接入网的发展也逐渐受到关注。

最初,光纤接入网主要用于长途通信,其高带宽和低损耗的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传输媒介。

由于成本昂贵和技术不够成熟,光纤接入网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光纤接入网开始在通信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电信运营商开始大规模建设光纤接入网,以取代传统的铜线网络,提供更高质量和更稳定的通信服务。

光纤接入网不仅在电话通信领域得到应用,还广泛用于宽带互联网接入和电视信号传输等方面。

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需求的增加,光纤接入网逐渐成为主流通信方式。

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光纤网络建设的投入,推动光纤接入网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

光纤接入网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其在通信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光纤接入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有线通信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光纤接入网的技术原理、组成部分、应用场景及优势进行综合研究,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和认识光纤接入网的相关知识。

也旨在总结光纤接入网技术在宽带传输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为未来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计算机网络之接入网技术

计算机网络之接入网技术

计算机网络之接入网技术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

而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一,接入网技术在实现计算机网络广泛连接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接入网技术进行讨论,主要内容包括接入网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类型以及未来趋势。

一、接入网技术的概念接入网技术是指将终端用户连接到广域网或互联网的网络技术。

它是计算机网络的入口,为用户提供与互联网交互的通道。

接入网技术的发展与用户对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连接需求密切相关。

二、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历程接入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早期的拨号上网技术是用户通过电话线路连接到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方式,其速度较慢、连接不稳定。

后来,随着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如ADSL、光纤等,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快速、稳定的网络连接。

目前,随着5G技术的应用,无线接入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三、接入网技术的主要类型1. 宽带接入技术宽带接入技术是指使用宽带传输介质,如光纤、同轴电缆等,提供高速网络接入服务。

其中,光纤接入技术由于其较高的传输带宽和抗干扰能力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无线接入技术无线接入技术是指利用无线信号将用户连接到网络的方式。

其中,Wi-Fi是最常见的无线接入技术之一,用户可以通过无线路由器接入网络。

此外,蜂窝网络、卫星网络等也是常用的无线接入技术。

3. 其他接入技术除了宽带和无线接入技术,还存在一些其他接入技术。

例如,以太网接入技术是使用以太网协议实现用户接入的方式,具有成本低、易于扩展等优点。

另外,光纤到户(FTTH)接入技术也是一种高速接入技术。

四、接入网技术的未来趋势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接入网技术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接入网技术将朝着更高速、更稳定、更安全、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随着5G技术的商用,无线接入网将进一步提速,用户可以享受到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带宽。

此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接入网技术也需要支持更多设备的连接和数据传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入网的发展趋势1、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电信网发展到今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展现了宽带化、IP化以及业务融合化的趋势。

电信网宽带化首当其冲的就是接入网的宽带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接入网的宽带化将是电信网宽带化最难实现的部分。

接入网可由三个接口界定,即网络侧经由SNI与业务节点相连,用户侧由UNI 与用户相连,管理方面则经Q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

接入网的引入给通信网带来新的变革,使整个通信网络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接入网的重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接入网对于所接入的业务提供承载能力,实现业务的透明传送。

(2)接入网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除了一些用户信令格式转换外,信令和业务处理的功能依然在业务节点中。

(3)接入网的引入不应限制现有的各种接入类型和业务,接入网应通过有限的标准化的接口与业务节点相连。

(4)接入网有独立于业务节点的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连接TMN,TMN实施对接入网的操作、维护和管理。

传统的用户接入同采用的是钢缆,80年代中后期因具有Z接口的光纤环路载波系统(SLC)以及远端交换模RSU的实用化,使光纤传输设备引入到接入网领域,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入网设备。

到90年代中期,先进的VS接口光接入系统问世,才进入接入网的正式发展阶段。

VS接口可实现不同厂家接入网设备与交换机的互通,接入网具有较强的业务支持能力,除支持PSTN、ISDN业务外,还支持N X 64kb/S、64kb/S以下各类速率、Internet、X.25、CATV等业务。

到1998年8月初,全国建设规模已近270万线,超过世界其它国家。

此外电信部门还积极推进公众多媒体通信接入系统,并正在试验先进的ATM接入和VOD系统。

1.1有线接入技术有线接入技术包括:基于双绞线的ADSL技术、基于HFC网(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的Cable Modem技术、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

(1)基于双绞线的ADSL技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系统(ADSL)是充分利用现有电话网络的双绞线资源,实现高速、高带宽的数据接入的一种技术。

ADSL是DSL的一种非对称版本,它采用FDM (频分复用)技术和DMT调制技术,在保证不影响正常电话使用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电话双绞线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2)基于HFC网的Cable Modem技术基于HFC网(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的Cable Modem技术是宽带接入技术中最先成熟和进入市场的,其巨大的带宽和相对经济性使其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和新成立的电信公司很具吸引力。

Cable Modem的通信和普通Modem一样,是数据信号在模拟信道上交互传输的过程,但也存在差异,普通Modem的传输介质在用户与访问服务器之间是独立的,即用户独享传输介质,而Cable Modem的传输介质是HFC网,将数据信号调制到某个传输带宽与有线电视信号共享介质;另外,Cable Modem的结构较普通Modem 复杂,它由调制解调器、调谐器、加/解密模块、桥接器、网络接口卡、以太网集线器等组成,它无须拨号上网,不占用电话线,可提供随时在线连接的全天候服务。

(3)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太网就成为最普遍采用的网络技术,根据IDC的统计,以太网的端口数约为所有网络端口数的85%。

1998年以太网卡的销售是4800万端口,而令牌网、FDDI网和ATM等网卡的销售量总共才是500万端口,只是整个销售量的10%。

而以太网的这种优势仍然有继续保持下去的势头。

传统以太网技术不属于接入网范畴,而属于用户驻地网(CPN)领域。

然而其应用领域却正在向包括接入网在内的其它公用网领域扩展。

历史上,对于企事业用户,以太网技术一直是最流行的方法,利用以太网作为接入手段的主要原因是:(1)以太网已有巨大的网络基础和长期的经验知识;(2)目前所有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都与以太网兼容;(3)性能价格比好、可扩展性强、容易安装开通以及可靠性高;(4)以太网接入方式与IP网很适应,同时以太网技术已有重大突破,容量分为10/100/1000Mb/s三级,可按需升级,10Gb/s以太网系统也即将问世。

1.2无线接入技术传统的窄带无线接入是速率小于2Mbit/s的接入,可以提供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上端一般连接PSTN交换机。

在众多窄带无线接入技术中,空中接口采用PHS 制式的无线市话系统得到的应用最多,规模也最大。

从2003年开始,SCDMA制式的无线接入应用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电信服务中被广泛推荐使用。

与传统的仅提供窄带话音业务的无线接入技术不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BWA)源于Internet的发展和对宽带IP数据业务的不断增长,主要面向的是IP数据业务。

宽带无线接入方式的主流技术除包括已经发展成熟的3.5GHz、5.8GHz固定无线接入和本地多点分配系统(LMDS)等传统的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外,也包括新兴的IEEE802.16固定/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传输能力在不断增强,空中接口也更加开放,被逐步成为缺乏本地网资源的新兴运营商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

在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网中,3.5GHz的固定无线接入网络在全球部署得最多。

由于其工作频段低,传播特性好,覆盖范围大,受到了运营商们的普遍青睐。

而LMDS尽管工作频率较高(26GHz),可用的频率较多,带宽也宽,但由于要求视距传播且高频段无线传输容易受降雨的影响,限制了传输的距离,同时,在网络规划时对基站和远端站的选址要求也比较高等等,因此对它的应用远不如3.5GHz固定无线接入网广泛。

对于5.8GHz频段,实际上大量使用的依然是点对点的扩频微波设备,用以解决2M传输的问题。

但由于该频段有很多非通信设备在使用,如雷达、无线电定位设备等等,存在着潜在的干扰,因此对5.8GHz固定无线接入设备的应用也不够广泛。

目前被广泛关注并被逐步应用的是IEEE提出的802.16技术。

这是一种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主要用于城域网,有固定、游牧、便携、简单移动和自由移动五类业务应用场景。

随着802.16技术从固定无线接入发展到移动无线接入,其应用的场景也会从固定接入发展到自由移动。

802.16技术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传输速率,非常适合提供宽带上网和移动视频业务[1],因此很有优势。

无线局域网(WLAN)也是一种被广泛关注和应用的无线接入技术,是在有线局域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亦属于局域网技术。

该技术改变了人们利用有线接入Internet的模式,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工作在2.4GHz免许可频段和5GHz频段。

由于免许可频段受到功率以及局域网本身定位的限制,因而WLAN主要在室内近距离使用,覆盖范围一般在100m以内,面向个人用户,为低速移动用户提供IP数据业务。

2、宽带接入网的主要功能——和窄带接入网相同,宽带接入网是连接至用户住宅的经营者业务节点的全部设施。

和窄带接入网不同的是,窄带业务网与基础网联系十分紧密,基础网与业务网统一考虑规划建设,主要业务节点与网络节点经常重合,接入网只承担接口和传输功能。

考虑到宽带接入网应支持电路模式和分组模式的接入,宽带网络的业务节点与低层的网络基础设施完全脱离,上层与下层完全是主从关系,有清晰的分层结构。

——根据宽带网络的业务节点与低层的网络基础设施完全脱离的情况,宽带网的业务节点不一定设在本地,甚至可能不在本国。

考虑到ITU-T Y.1231建议(草案),仍沿用窄带接入网的定义,将业务节点接口到用户网络接口间的全部设施定义为接入网。

宽带接入有可能需要建立跨越洋区连接。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从实际考虑宽带接入网应限定在用户驻地网,到所连接的网络的网络节点之间的设施,网络节点可能是高端路由器或ATM交换机。

宽带接入网的SNI应具有接入到多个网络节点的功能。

——宽带接入网的基本功能除保留窄带接入网的全部功能外,还应包括:——(1)将来自用户的业务流传输、寻径和多路复用至核心网;——(2)依据服务质量QoS将来自用户的业务流分类。

区别带宽有保证和尽力而为的业务流;——(3)执行服务质量QoS;——(4)提供导航帮助和目录服务;——(5)内容提供者的缓冲服务器;——(6)执行MAC协议;——(7)用户认证;——(8)提供用于调用的管理。

3、接入网的宽带化趋势近年来,固网运营商来自话音、纯宽带业务收入的增幅在不断下降,不能适应竞争和需求的变化,因此,需要从纯数据、话音的单业务运营模式向应用、视频、语音、数据相结合的多业务运营模式迈进,以留住和吸引更多的用户。

为了顺应业务发展的这一要求,未来接入技术的宽带化、接入承载的差异化和接入终端设备的可控化,将成为新一代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

3.1接入技术宽带化“宽带提速”是运营商必然的战略选择,不提速就无法开展频带更宽的业务,无法实现运营商战略目标的转移。

因此,“宽带提速”将成为运营商长期面临的课题。

例如从ADSL向ADSL2+以及未来VDSL2的升级,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在这部分的解决方案中,无论采用哪种最新的DSL技术,都必须遵循缩短铜缆长度和提供更大的带宽的基本规律。

为此,全球的主流运营商包括中国的固网运营商在内,都在计划或开始实施DSLAM物理位置下移的战略,努力做到“光进铜退”,最终实现FTTH。

在这一进程中,FTTx与ADSL2+/VDSL2的结合将是长期和重要的工作内容。

3.2接入网宽带化的三个发展方向3.2.1光纤接入光纤接入,尤其同有线电视结合,高速率、低成本特性且发展潜力巨大,资源丰富。

光纤接入采用DWDM光波分复用技术,可把高达80个不同波长或数据信道复用在一个光束上,然后在一条光纤上传输。

在一个每条信道传输2.5Gbps的系统,一条光纤每秒钟可传输200Gbps的信息。

因此光纤接入网将是未来接入网的主流技术。

有源光接入设备。

目前应用的有源光纤接入设备,实现了光纤到路边或到大楼,用光纤替代了部分电缆,开通了大量的窄带数据业务,满足了社会各界对综合业务的需求,为接入网宽带化打下基础,但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1)有源光节点收容500~1000户的普通电话用户,将光节点建成了变相的交换机模块局,光节点以下普遍应用了较长的音频电缆,这些电缆难以适应定带业务。

(2)由于广电和电信两部门利益关系,有线电视及视频业务无法传送。

(3)大部分光节点采用小机房,配备了齐全的空调、机架、电源等辅助设备,增加了工程投资,使每线造价大大提高(高达2000元以上),在网络宽带化进程中,前期投入相当部分较难发挥作用。

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应用。

为适应住宅小区宽带信息化小区建设,在光纤到楼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局域网接人用户的方式(FTTB+LAN),利用光纤+5类线以太网交换技术,实现“千兆到小区、百兆到大楼、十兆到家庭”,该宽带建设方案主要解决用户拔号上网速度太低的问题,可提供IP技术形成的多媒体业务,这种方案主要特征:在住宅小区建立千兆以太网交换机(ZAN设备),覆盖范围为以500m为半径的小区5~15幢多层住宅楼,200~500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