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
舞蹈中的时空关系再思考

舞蹈中的时空关系再思考作者:徐兵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3期摘要:舞蹈是人类艺术的结晶,对人们审美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舞蹈作品中经常会遇到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本文从舞蹈艺术作品的舞蹈时间、舞蹈空间、时空意象以及时空关系等方面对舞蹈作品的时空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舞蹈作品赏析参考。
关键词:舞蹈;时间;空间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是肢体与美学的结合,使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美感。
因为如此,让舞蹈艺术作品迸发出真正的灵魂,使其能够在动态中完成叙事,激发观众的共鸣。
唯心主义认为,舞蹈是精神创造时间和空间时,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而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以充分阐释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解释了艺术表现形式的由来。
由此可以说明,舞蹈与时间和空间存在着必要且深刻的联系。
本文将以动态的时空观对舞蹈艺术进行探索。
1舞蹈时间与时间形式1.1舞蹈时间舞蹈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造型艺术,在时间中存在千姿百态的舞姿与造型以及不断变化的空间位置。
它的全部艺术魅力体现在不停地流动变化中创造出的一种动态美,在时间的流动中完成情感的表达。
舞蹈作品中,一般来说编导不会给予观众太多的时间停留在某一个画面上去思考表现的内容,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现舞蹈动态美的魅力,一个接一个的姿态与造型,一串接一串的舞蹈动作,让观众在这些舞姿的流动变化去感悟舞蹈的主题与意境。
1.2舞蹈时间形式逻辑性是艺术作品能够成立的基本特征。
舞蹈作品能够打动观众,必须具备基本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舞蹈要具备整体的统一性,而这些基本特征都必须在时间的合理安排中进行。
舞蹈中基本的时间形式大多参照音乐的曲式结构,主要有:第一,传统式。
传统式是舞蹈创作中编导们使用最多的基本形式。
通常大家称为“ABA”、“快慢快”、“慢快慢”等等,它的结构和音乐的单三部曲式很相似。
简单来讲,第一部分呈现主题,第二部分展开,第三部分再现主题。
在这三部分中,A是主题,B是主题的发展;或者A当中的主题动作在B中也有出现,但是出现的形式发生了节奏、强弱、大小等等变化;或者A的情感在B中进一步得到深化,最后回到A。
环境艺术中的时间与记忆表达

环境艺术中的时间与记忆表达时间和记忆是环境艺术中的重要表达元素。
环境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以空间为媒介,结合声音、装置、图像等元素,旨在唤起观众的情感和思考。
在环境艺术中,时间和记忆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它们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和观众的感知与回忆相互交织,营造出独特而深远的艺术体验。
时间在环境艺术中的表达常常体现为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思考。
艺术家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技术手法,创造出一种流动性的环境,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延展和流动。
举个例子,一幅装置艺术作品可以利用光线、影子和运动元素,打造出一个变化无常的空间。
观众在其中徘徊,感受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
同时,一些环境艺术作品也通过模糊时间的界限,让观众沉浸于一个不存在时间的状态中,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
记忆在环境艺术中的表达体现为对过去经历和情感的回忆。
艺术家可以通过物理的或象征性的元素,唤起观众的个人记忆和情感体验,引发观众对过去的联想。
例如,通过使用旧物件、老照片或陈年的音乐,艺术家可以在环境中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引导观众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和情感。
这种情感的共鸣和观众的参与,使得环境艺术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除了时间和记忆的个体表达,环境艺术还可以通过时间和记忆的关联性来探索更广阔的主题。
时间与记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
艺术家可以通过环境艺术作品,探讨时间对记忆的塑造和改变,以及记忆对时间的解构和再现。
例如,一些作品通过模糊多个时间节点的界限,将观众引入时间的迷宫,让他们在复杂的时间线中穿梭,体验时间与记忆的错综关系。
这种多维度的时间与记忆的交织,引发观众对时间和记忆的思考与反思。
在环境艺术中,时间与记忆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和观众的感知与回忆相互交织,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
艺术家通过对时间的灵活运用和对记忆的深度挖掘,打破了时间和记忆的边界,使得环境艺术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表现力。
大学美育 (2)

艺术形式的分类:第一种:以艺术形象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时空艺术:戏剧、影视、舞蹈。
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
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视听艺术:戏剧、影视。
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
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书法;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电影。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作品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
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静态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
所谓八大艺术形式就是:绘画,雕塑,建筑,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电影艺术形式形式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内容要素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式。
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
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
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艺术形式的分类由于艺术形式分类的原则和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第一种:以艺术形象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时空艺术:戏剧、影视、舞蹈。
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
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视听艺术:戏剧、影视。
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
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书法;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电影。
艺术领域四个维度小结

艺术领域四个维度小结时代精神与艺术,是文艺领域经久不衰的理论话题。
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达,需要在时代精神的四重维度——时间性、空间性、人性和真实性——中具体展开。
时代精神的时间维度体现为传统、现代、未来三个历时性面向的贯通;空间维度体现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共时性交融;人性维度体现为个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真实维度则体现为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充分协调。
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现就体现为历史性传承与现代性创新的统一,民族性彰扬与世界性观照的统一,个体性表达与社会性书写的统一,现实性回应与超越性诉求的统一。
而对此最好的诠释,就在每一时代的艺术经典之中。
作为一种事实,时代精神产生于现实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反映所处时代的状况;作为一种价值,时代精神又彰显所处时代实践活动主体的精神风尚。
因此,时代精神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事实和价值上的统一。
由于实践是在历史中展开的,而历史的显现是时间和空间的,所以,时代精神必然通过一定时间、空间中的人的实践活动得以真实地呈现。
同时由于人的自由自觉本性,这种真实呈现必然要包含对所处时代有限性的真实超越。
因此,时代精神在本质上就包含时间、空间、人性和真实四重维度。
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达自然也依循这四重维度而展开。
一、时间维度:历史性和现代性贯通时代精神之时代,本身就是一种时间性的称谓,是通过时间的线性展开而呈现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历时性的面向,其中又以“现在”为核心。
二、空间维度:民族性和世界性交融时代精神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历时性面向,并不是纯粹时间性或者先验性的存在,而是要通过一定的空间呈现出来。
这种空间的属性是时代精神明显的实存形式。
时代精神往往通过处于一定时间、空间中的集体群像呈现出来。
这种集体群像就是一定时空下的集体人群的共同精神面貌。
而具有强烈文化认同感的民族、国家是其中最典型的两种集体人群。
三、人本维度: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时代精神是人的时代的精神,也是时代中的人的精神,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性形态。
艺术史研究的三重维度——风格、时间和空间

艺术史研究的三重维度——风格、时间和空间摘要: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之一即是通过阐释艺术风格的变化理清艺术发展的脉络,而艺术风格的变化会受到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格、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能够让阐释更加全面。
同时,风格、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有机结合也有助于艺术史的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找到艺术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风格;时间;空间艺术史的研究是通过阐释艺术发展的脉络来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阐释艺术发展的脉络。
从瓦萨利的《大艺术家传记》开始,艺术史的研究者们采用了各种阐释方式,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总结:线性演化论,如李格尔的艺术演化论;螺旋式进化论,如黑格尔的艺术史三段论;形式变化论,如沃尔夫林的风格进化论,等等[1]。
然而,这些理论仍然存在着局限和不足:问题的存在并不影响先贤大师们的理论对艺术史研究的贡献,无论风格、时间还是空间,都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维度。
对艺术发展的阐释似需要综合考虑风格、时间和空间,将三者有机结合。
一、中国文人画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作者多为文人、士大夫。
从时间上的纵向发展来看,文人画的时间跨度较长,以“文人画”称谓的提出者董其昌来看,“文人画”起自唐代的王维。
这种风格在历代的发展中存在变化,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两次转折:“一次是赵孟頫以唐代的‘笔迹工致,意韵幽微”的绘画风格来阻止南宋已开始趋于粗率放纵的水墨写意画的势头。
第二次为董其昌反对重笔法而忽视墨法的思想转变,反对画家在用笔上太硬太强的习气,从而更注重讲究墨的用法[3]。
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等因素也对文人画的风格产生了影响。
以元代为例,元代汉人社会地位低下,统治者曾一度中断科举考试,文人无用武之地,疏于人事,因此他们的画更加寄情于山水,同时也多了些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意。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南北艺术交流逐渐增多,也出现了赵孟頫提倡的绘画风格的变革。
试论舞蹈艺术的“时”、“空”、“力”

试论舞蹈艺术的“时”、“空”、“力”作者:田静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2期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但是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离不开音乐、诗歌、美术等因素,它们同样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舞蹈的形象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象。
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它与诗歌(文学)、音乐、美术等更有着极为密切的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舞蹈艺术表现更为复杂和多样的生活内容的需要,特别是产生了舞剧这种体裁后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发展到更为高级的阶段。
一、舞蹈是时间性的艺术1.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无论是从宫廷还是到民间,乐舞几乎成了人们进行艺术活动的主要形式;宋朝的百戏,元明清时代的戏曲艺术等等一些舞蹈艺术的产生都反应和表现了不同社会生活内容的需要。
舞蹈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于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间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积发展而来的。
纵观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历史时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仅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还保留和发展前代的舞蹈艺术,这些都体现了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
2.舞蹈是流动的转瞬即逝的艺术舞蹈的时间性还表现在舞蹈是流动的转瞬即逝的艺术,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舞蹈由简单的舞蹈单词发展到舞蹈句子,由舞蹈句子组成舞蹈的段落,再由舞蹈的段落组成舞蹈作品,使舞蹈的发展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另外,舞蹈作品的欣赏过程也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完成的,除此之外,欣赏舞蹈作品也离不开对作品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像宋朝时盛行百戏,人们在研究这一时期的舞蹈文化时,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个历史事实,就无法准确地去欣赏舞蹈作品。
再举个例子来说:现代舞蹈的欣赏也是如此:第一,要掌握作品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一部作品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此时编者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心态,而这些现象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蒙太奇的时间与空间形态

自学提要●高度自由的时空结构是影视艺术的表现基础,时空处理也是影视剪辑的基本问题。
蒙太奇作为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对现实中的真实时间、真实空间进行重构,从而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出艺术化的无限时空。
●从观众接受角度划分,影视时间存在着三种不同性质的时间形式:播映时间、叙述时间和观众欣赏的心理时间。
●电视屏幕叙述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剪辑技巧,呈现出压缩、延长、停滞和实时等多重复杂形态。
电视叙事的时间结构可以分别以现在、过去或者未来为依托,这在实际拍摄中并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电视纪实创作中,“当场目击”的现在时态使素材更具有吸引观众的魅力。
●电视屏幕空间是被重新安排创造的蒙太奇空间,它是立体的、开放的空间结构,画框内外的运动构成了屏幕空间的整体形态。
屏幕空间可以分为构成的空间和再现的空间形态,其中画外空间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在造型因素作用下,屏幕空间成为表现思想、引发情绪的重要结构元素。
要重视造型性屏幕空间的运用以及特技对创造新空间的作用。
……空间中的任何一点,只要它在人们的理解范围之内都能在电影中获得理解。
这种时空高度自由的运动的视听形象组合正是电影电视个性独具的魅力所在。
从实际制作角度看,时空处理一直是影视剪辑的一个基本问题。
结构安排有时空问题,段落构成有时空问题,场景转换有时空问题,镜头连接同样也有时空问题。
尽管影视时空可以自由组合,观众也具有基本的影视观看经验,但是,无论镜头时空如何变化,仍然需要符合一定的视听连贯和叙事逻辑。
影视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复合体,时间随着空间的伸缩而流动,空间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变化。
第一节蒙太奇时间形态三种不同性质的时间形式播映时间是单部影片或节目播映的总体时间长度。
叙述时间是银屏幕上表现事物的时间,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化的时间形态,也是人们常说的蒙太奇时间。
屏幕叙述时间不是真实的自然时间,它只是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将片段的时间重新结构成一个视觉或者想象中连续的时间。
1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

1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时间;放映时间,情节时间(表现时间)-剧情展示的时间跨度,观众的感受时间-对影片产生的主观幻觉2镜头是经过剪辑以后两个剪切点之间那段最终影像。
3景别分为,自然景别和自为景别。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4远景的作用;表现自然环境的特点,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对比关系揭示出某种独特寓意。
巧妙揭示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某种情绪氛围。
在表现战争的场景中,大远景和远景结合运动镜头可以完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波澜壮阔和恢弘气势。
远景镜头经常用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引导观众进入故事情境或抽离出来。
可以尽情的展现自然景色和大背景结合创造出来特殊的美学意境。
有时还成为导演淡化情节书法某种独特情绪表现某种主观意念的手法。
5特写;人物的脸部或人物,物体某个局部的镜头。
时介入感最强的镜头。
迫使观众去注意某些关键性的人物或物体的细节。
6镜头根据运动方式来分;推拉摇移跟升降镜头。
推镜头是光学镜头对准拍摄目标向前推进所进行的拍摄叫推镜头。
方式;变化机位拍摄;以一个不动主体为目标,机位由远及近推进,变动镜头焦距拍摄。
推镜头作用;从群体中突出主体,从全局中突出重点。
强化人物情绪。
表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或者是进入了一个观众所未知的神秘世界。
表现一个从远处向目标走进的人的视线(把变机位推镜头和主观视点结合而成的独特功能)。
模拟实现的集中与投向(变焦距推镜头和主观视点结合而造成的独特功能。
快推;兴奋,急切,紧张激动惊讶。
慢推;低沉压抑肃穆无力。
7摇镜头;把摄影机架在一个固定支点上,镜头沿水平轴或垂直轴做扇形或圆行运动时所拍摄的镜头。
扩大镜头的表现视野,保持大范围空间视觉的完整统一。
模拟主观视线。
建立起同一空间中个形象间的关系。
制造悬念。
起伏表示结果,落付表示原因。
8拍摄角度分为物理角度(平仰俯视倾斜角度)和心理角度。
侧面平视角度等于运动角度,动作角度。
俯视角度中镜头中处于被摄对象正上方或直接从上方拍摄会形成俯视角度中特殊的鸟瞰,(适合表现群体活动战争恢弘气势)倾斜角度是拍摄时摄影机没有放在水平面上,(不符合人们观影视觉习惯)心理角度分为客观主观镜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艺术与时间
一、时间的文化意义
二、艺术中的若干时间类型
• 线性时间和循环时间:开放的与封闭的因果链条
(一)循环的时间观念
• 相信时间是循环交替的过程,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终而复始的 循环运动中,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是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在这 种观念中,“死”的恐惧被新生的希望化解。原始的乐观主义人 生观就建立在这种循环论的时间观念基础上。这是从耕作农业文 明中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智慧。
路东之《!!!!!!》
(二)宿命的时间观念
• 时间并不是有规律的循环,而是不可知、不可驾驭、不可逆转的 的突变序列。这就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规律可循的,只有 某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这就是宿命论的时间观念。它的核心入 是不可逆性,作为心理体验而言,就是不可把握的流逝感:时间 是有限而又不断流逝的东西,人被迫服从于它的必然性而无法逃 脱,这就是宿命。在任何一个具有真正悲剧意味的故事中,都或 隐或现的蕴涵着某种由有限的时间过程所引导的必然命运。
(二)、死亡与犯罪故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死亡的悬念恐惧
• 早期偵探故事的形態:公案小說模式“犯罪——偵緝(或審 理)——懲罰”;西方偵探故事模式“作案——偽裝(迷惑)— —偵緝(推理)——發現”。由西方模式為主導的當代犯罪敘事 中,“作案——偽裝”環節同偵破推理環節穿插在一起,形成一 個忽隱忽現的幽靈般的懸念。這個懸念是故事的真正的興趣中心。 而死亡的恐懼是構成故事懸念的基本內容。
(四)退化的时间观念
• 把世界随着时间演化不是视为进步,而是视为堕落。这种悲观的 时间观念从古典时代起就伴随着传统的循环论和宿命论,只是在 现代工业文明开始冲击传统世界的时候,才突出地显现于迷惘、 徬徨而敏感的现代心灵中。成为一种与现实主义的进化论相对立 的时间观念,这就是(消极)浪漫主义。
• 这种时间观念的真正意义是对物质性世界的批判,对进步主义世 界观的批判。物质性的世界是偶然的、异化的和贫乏的。浪漫主 义的故事共有的内在时间序列就是由精神性向物质性现实的退化 过程,在这里精神性的回溯与物质性的发展是相互重叠的正反两 个时间序列。物质世界的退化是精神境界发展的反衬。进化与退 化的时间观念是相互依存的。
(五)当代时间观念的错乱与时间感的丧 失。
• 决定论世界的崩溃与理性的终结。
二、生之舞蹈与死之幽灵
(一)、死亡与感伤叙事
• 元稹《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 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 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 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 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 潘岳悼 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 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三)进化的时间观念(进步论)
• 没有的东西在生成,现成的东西在消逝。这种观念动摇了传统的 一体化的时间观念,开始关注起具体的瞬间来。对于,现代人而 言,任何事物都不过是一系列过程,只有在每一个具体的瞬间才 能确认一种真实的存在。从这种时间观念出来,才有近代的经典 现实主义叙事观念,即相信真实恒定的事物本质只能寓于个别的、 具体的事物瞬间状态。在一个封闭的、恒定的世界被粉碎之后, 具体的个别的人都获得了意义,因为进化论否定了世界的永恒性 和外在的目的性,使得历史成为属于每个在历史中具体存在着、 行动着的人。
• 循环论与宿命论,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但却有着密切的 联系。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时间观念往往表现为循环与宿命的矛 盾与互补。作为整体的、历史的、一般的人,传统上是被认为处 于循环的时间模式中,而作为个别的、具体的人,又总是不得不 与必然的死亡相遇,从而导向宿命的时间观念。在西方文化中, 史诗型故事最容易表现出时间观念的二元性,从总体上说,一部 史诗只有建立在循环论的时间关系上,才能够成为联系过去与现 在、想像与现实的纽带,成为某种文化永恒性的象征。另一方面, 史诗中的每一个个别人物又只能是被必然的命运所支配的有限生 命。真正的古典史诗同时具有反抗命运——乐观主义和悲剧意识 两方面性质,二者结合形成的审美特征叫崇高。
2、犯罪敘事中死亡的意義
• 在這些故事中,充斥著的是無可逃避的死亡恐懼,在一部分文本 中,它向讀者、觀眾提供了關於死亡的體驗和逃避死亡的渴望。 对死亡的体验是西洋文艺观念的一个传统。古希腊人认为,最坏 的事情是立刻死去,其次坏的事情是总有一天要死去。他们的恐 惧就是对死亡的恐惧。但希腊人不是一个怯懦无为的民族,他们 想念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应当避免的,因而有意识地面对 死亡以培养和确证自己的精神力量,所以悲剧表现了死亡的恐惧, 但却不是恐怖或悲伤的故事,而是将恐惧升华为了一种崇高感。
• 蘇軾《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 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 岗。”
死亡賦予慣性化了的日常人生以新鮮感与 意義
• 當生活變為一种習慣,人對自己生存狀態的關注也隨之淡化了。 除非不停地出現新的機遇或者波折的刺激,否則連生命感覺也在 習慣中沈淪、麻痺了。但猝然到來的死亡會使人從麻木中驚醒。 在死亡面前,未來消隱了,而過去顕現了出來,對于的企盼失去 了意義,而被忽視的日常生活變成了珍貴的記憶。總之,猝然而 至的死亡粉碎了生活的常規延續,從而使日常生活具有了非同尋 常的新鮮感与價值。
感傷故事的青春“定格”
• 這類故事用死亡定格青春,正是對韶光似水的青春傷感的眷念。 • Sibyl • “因为我亲眼见到大名鼎鼎的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 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她回答说,‘我想死’。” _______T.S.艾略特《荒原》 • 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爱上了西比尔,施予她预言的能力;而且只 要多少年她的手中有尘土,她就能活多少年。然而她忘了问阿波 罗要永恒的青春,所以日渐憔悴,最后几乎缩成了空壳,却依然 求死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