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第一章:引言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升旅游业收益、激发经济活力、传承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了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二章: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类型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具有文化内涵、历史价值、艺术特色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资源的总称。
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包括: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传统建筑、民间艺术、民族文化和文化创意产品等。
第三章: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1.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市场化开发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资源开发。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资源的多层次价值开发。
2.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利用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要进行科学、系统的保护和修缮,避免过度开发过度利用造成损害。
3.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化营销品牌化营销是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倡导创意文化、聚焦旅游目的地特色,打造品牌旅游观光地,建设文化旅游数字化营销平台,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
具体来说,这方面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2.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加;3.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各行业的增长;4.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好处;5.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
第五章:文化旅游资源的挑战与对策当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源过度开发、保护力度不足、市场营销手段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2.注重文化旅游资源市场化开发和品牌化营销;3.加强资源保护修缮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4.适合旅游目标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等。
中国旅游地理——第3章 旅游资源赏析相关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旅游资源赏析》相关习题一、名词解释1.审美:2.旅游审美主体:3.旅游审美客体:二、填空题1.在审美关系构成体系中,必须包括、、和。
其中,与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基本要素;即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即具有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人。
两者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同等重要,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2.中华民族在自身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孕育了耐人寻味的儒家、道家与禅宗审美风范。
按照现今的理解,儒家主要倡导“”,道家崇尚“”,而禅宗则追求“”,这在宏观上便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三部曲”。
3.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涵盖范围极广,因而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但其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和三种。
4.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主要包括、、、、、、。
5.旅游资源的美感类型有美、美、美、美、美、美、美、美。
6.旅游景观观赏根据按观赏状态可分为观赏和观赏;根据观赏距离的远近可分为观赏和观赏;按观赏者和观赏对象的角度可分为观赏、观赏;按观赏点的高低可分为观景、观景、观景。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
()2.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3.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
()4.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游览、观赏性的审美活动,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5.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主要决定于它给人们的美感。
()6.旅游者都有积极主动获取美感的愿望,在旅游活动中,最易直接、生动、形象地接受教育,所以旅游过程又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7.自然美贵在自然,自然美贵在多姿多态;自然美还贵在有启发性、寓意性。
()8.艺术美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因此,艺术美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形象性。
()9.杭州钱塘江的“钱塘观潮”的最佳观赏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到十八,云南大理“蝴蝶会”在农历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
()10.北京的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时间在每年的秋季,而与气候有关的哈尔滨冰雕却在冬季。
旅游地理学:第3章 旅游资源评价

极冷风 很冷风
-a -50~-200 n +80~-50
暖风 不明显风
-e -800~-1000
冷风
a +160~+80
热风
-d -600~-800
稍冷风
b +160~+80 不舒适热风
-பைடு நூலகம் -300~-600
凉风
c
>+160 非常不舒适热风
风效指数列线图
例:重庆气候适宜性评价 重庆市历年气象平均值
芬 芳 的 鲜 花
甘 洌 的 泉 水
诱 人 的 果 品
醉 人 的 佳 酿
丰 美 的 菜 肴
清 新 的 空 气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一. 气候的适宜性评价 二. 山地旅游资源评价 三. 瀑布旅游资源评价 四. 溶洞旅游资源评价
一. 气候的适应性评价
(一)舒适指数 (二)风效指数
(一)舒适指数
重庆气候的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
月份
一
二
三四五
六
七八九
十
十十 一二
舒适 指数 -2 -2 -1 0
0 +1 +2a +2a +1 0
-1 -2
风效 指数
-c
-c
-c
-b -b
-a
-a
-a
-b
-b
-c
-c
近原始地区
按旅游者 体验分类
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
乡村地区
四. 按综合资源的特性与旅游者的体验分类
1 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 2 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 3 中间型游憩资源
第三节 旅游资源体验性评价 一. 一般体验性评价 二. 西方旅游资源美感质量评价 三. 中国的名山大川自然美评价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课件 第三章 京津冀文化旅游区

(一)北京旅游区 (1)北京市中心皇家建筑游览线:天坛—天安门广场—故宫—景山
公园—北海—恭王府—鼓楼。
第二节 旅游业概述
二、主要的旅游地及旅游线介绍
(一)北京旅游区 (2)北京西北郊以皇家园林为主的游览 线:颐和园——圆明园——大钟寺——动物园。
第二节 旅游业概述
二、主要的旅游地及旅游线介绍
第一节 旅游地理环境基础
二、人文地理环境
2.燕赵武术威镇四海 燕赵之地是中华武术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是“南拳北腿”之“北腿” 的故乡。 3.旅游商品备受青睐 本区生产的民间工艺品和特种工艺品都成为很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 念品。 其主要品种有玉雕、牙雕、景泰蓝、金漆镶嵌、内画壶、地毯、宫灯、 剧装、首饰、贝雕画、羽毛画、风筝、杨柳青画、泥人张彩塑、金石篆刻 等。 名菜和风味小吃有北京烤鸭、仿膳宫廷菜、谭家菜、北京涮羊肉、北 京烤肉、灌肠、茯苓饼、冰糖葫芦、天津狗不理包子等。
第十章 内蒙古游牧文化旅游区
第十一章 西北少数民族游牧文化旅游区
第十二章 藏族高原游牧文化旅游区
子目录 SUBDIRECTORIES
第三章 京津冀文化旅游区
➢ 第一节 旅游地理环境基础 ➢ 第二节 旅游业概述
第三京津冀文化旅游区
本章问题思考
➢ 本区的自然资源对旅游业有何影响? ➢ 本区的人文景观对旅游业有何影响? ➢ 本区的旅游业现状如何? ➢ 本区的皇家建筑主要有哪些? ➢ 本区旅游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节 旅游地理环境基础
二、人文地理环境
北京烤鸭
冰糖葫芦
天津狗不理包子
第二节 旅游业概述
一、旅游业现状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本旅游区旅游业的两大基本特征是:我国最大的旅游热区;区内旅游 业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
3旅游活动的要素和体系构成

2、差旅型旅游者
(1)人数少,出行频繁。 (2)没有季节性限制。 (3)选择自由度较小、甚至根本没有选择余地。 (4)消费相对较高。 (5)对价格不太敏感。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兼有上述两种类型旅游者的特点
(1)出游季节性较弱;
(2)对旅游价格敏感;
(3)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自由度不大。
第三节 旅游资源
第四节 旅游业
(一)旅游业的概念 以旅游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
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产品 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旅游业是拉动现代旅游发展的最积极。 最活跃的一个要素。
(二)旅游业的构成
三大支柱 旅馆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业
五大部门 住宿供应、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交通客运部门、 旅行社部门、目的地旅游组织
(2)文化旅游资源 历史文物古迹 民族文化及其表现场所 重大的体育和文化盛事 人造旅游景点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3)社会旅游资源 经济建设成就 科技发展成就 社会发展成就 好客的社会氛围
2 基于是否具备可再生性的分类 (1)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如主题公园 (2)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如古文化遗址 3 基于存在或使用状态的分类 (1)现实的旅游资源 (2)潜在的旅游资源
六大要素 吃、住、行、游、购、娱
(三)旅游业的基本特点
综合性产业 劳动密集的服务性产业 涉外政策性强的产业 脆弱的产业
一、旅游活动的要素 二、旅游者 三、旅游资源 四、旅游业
学习重点
旅游活动的体系构成要素和内容构成要素。 旅游者的界定,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旅
游动机的基本类型,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基 于出游目的的旅游者的分类。 旅游资源的定义与理解,类型划分,特点,评 价,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开发的原 则,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业的概念,构成,基本特点。(第四章)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当今旅游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变得愈发重要。
作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然而,要实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1. 促进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这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 传承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用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通过保护和开发这些资源,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1. 保护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往往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如山川、湖泊、森林等。
保护这些自然生态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负责,也是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只有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
2. 保护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建筑、民俗、传统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往往易受到自然环境破坏、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保护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可以延续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三、开发与保护的平衡1. 制定合理的规划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前,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
规划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开发过程中不会对资源造成过度开采和破坏。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的保护,确保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监管和执法为了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 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 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 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 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3.准噶尔盆地:
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盆地,内部有沙 漠。 4.四川盆地: 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盆地,内部多丘 陵,西部有平原。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大 兴 安 岭 内蒙古高原 太 行 祁连山脉 黄 土 高 原山 脉 巫 山 雪 横 云贵 峰 断 高原 山 山 脉
昆仑山脉
返回
天山山脉
大 兴 安 岭
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 祁连山脉
长 白 山 脉
秦岭
喜马拉雅山脉
太 行 山 脉
巫 山 雪 峰 南岭 山 武 夷 山 脉
横 断 山 脉
台 湾 山 脉
1.柴达木盆地:
在地势第一级阶梯上,是我国海拔最高 的大盆地
2.塔里木盆地:
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盆地,我国最大的盆 地,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山群最著名。
五大连池风景区概况
五大连池的古火山形成于203年、90万年、60万年及19万年历史时 期,而新期火山则形成于1719年,据《黑龙江外记》记述:“墨尔 根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越数日火熄,其
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
公元1720年,老黑山和火烧山又再度爆发。 同样描述出当年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象:大地震颤,声震长空,浓 烟滚滚,火光冲天。灼热的岩浆流动在山林水草之间,夜晚看去, 如一条巨型火龙蜿蜒起伏。河流被阻,林木被毁,飞鸟绝迹,野兽 遁形。数月之后,人们仍然不得靠近,清朝的官员前来考察,也只 能在远处观望。这两次火山喷发造成的结果是:第一,形成了两座 新期火山老黑山和火烧山。第二,岩浆阻断白河形成了五大连池。 第三,火山喷发形成了地下矿泉。第四,火山喷发形成了千姿百态 的优美景观。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09.29•【字号】•【施行日期】2017.12.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条例(1999年9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4年5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根据2016年5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2017年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规划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经营活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发展旅游业应当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确保生态安全,突出人文历史、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等特色,有序推进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第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协助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安全监督、旅游环境秩序维护等工作。
第五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目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之一是资源雷同,尤其是群体开发的村寨 间资源雷同状况在所难免,因此村寨资源 的独特性要素显得异常重要。
• 资源评价中应尽量找寻挖掘村寨之间资源 的差异,突出各自的特点和比较优势,并 对差异性特征进行适当的放大,并作差异 性的包装与开发,这样才能推出差异化的 旅游产品。
• 第一,少数民族乡村的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 或者说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化,极易受外来 文化的冲击。
• 许多民族村寨是由于偏远和封闭,较少受 外来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而使原生文化得 以较好保存,但与之相伴随的往往是贫穷 落后,生存问题仍然是很多村寨的头等大 事,因而文化的自然保护能力薄弱,缺乏 进一步保护的动力和机制。
• 各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实 践中创造了各民族独特的民间艺术, 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多种多 样,尤其是在传统的乡村地区往往 还保存着一些独特的民间艺术形态, 构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资源。
• 1、民间音乐
• 民间音乐是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 而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 色,最能表达人民的性格、思想 和感情。
• 四、社会性
•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 性资源,盛大的节日、隆重的接待仪式, “来者都是客”的纯朴民风,“夜不闭户” 的农家客栈,恬静、缓慢而幽闲的生活节律, 友善而亲切的人际关系,无不体现出很强的 社会性特征,这是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所不 能企及的。
• 五、脆弱性和易变易损性
• 脆弱性和易变易损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 2、资源的完好性与代表性:
• 村寨旅游资源的完好程度及其是否具有代表 性是决定旅游资源品位的重要因素,
• 在我国的传统乡村,无论是节日庆 典、辞旧迎新、盛大民族活动,还 是自娱自乐,舞蹈都是最常见的一 种情感渲泄方式。
• 不同民族的舞蹈各具特色:
• 比如蒙古族的舞蹈粗犷、剽悍, • 维吾尔族的舞蹈洒脱、活泼, • 朝鲜的舞蹈含蓄而典雅, • 苗族的舞蹈热情而奔放……。
• 贵州的布衣族、水族、土家族、仡 佬族、侗族、彝族等都有自己独特 的舞蹈,
• 很多传统乡村的民族服饰往往是自 纺自织、自漂自染、自剪自裁、自 缝自绣,有自己一整套的服饰制作 工艺和程序。
• 少数民族服饰不仅种类繁多,形式 古老独特,而且往往造型独特、做 工精细、色彩丰富、富于想象,尤 其是在服饰上各种图案中蕴含着的 丰富文化内涵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 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第三章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第一节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 一、特色建筑类资源
•
不同的少数民族,由于所处的
地理环境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
在建筑文化上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
征,不论是建Leabharlann 材料、村落选址、村寨布局、寨门设立、重要公共建
筑物的类型及其位置、防御设施等
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环境特征和民
族特征。
• 四、生产生活类资源
• 民族文化旅游实质上是一种体验 旅游。少数民族乡村传统的生产生 活方式本身就是最好的体验载体和 基质。
• 村民古朴、恬淡的生活;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劳作形态; • 土生土长的农副产品; • 真正的绿色食品; • 独特的饮食文化; • 真实友善的环境; • 独特有趣的自娱自乐方式;
• 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和侗族服饰 更是丰富多彩,尤其是妇女、姑娘 的盛装常配以各种精致的银饰而更 显豪华而美丽。
• 因而服饰文化常常成为民族村寨旅 游不可缺少的资源条件和最大亮点 之一。
• 第二节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 一、原生性与自然性
• 无论是寨容寨貌、田园风光,还是乡村自然 景观,无论是乡村音乐、绘画、歌舞、服饰、 饮食,还是社交礼仪、岁时节庆、信仰活动, 都是特定民族在特定自然环境下长期生产生 活的真实反映,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文化的原 生性或自然性。
• 比如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的祭萨、 赶社、抬官人、唱侗戏、斗牛、摔 跤、祭天、行歌坐月,苗族地区的 吃鼓藏、划龙舟、讨花带、吃姊妹 饭等传统民俗活动,无不都是最具 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资源。
• 三、历史文化性资源
• 由于较少受现代化的冲击,许多少数 民族村寨都保留下来许多文物古迹。 有些村寨不乏具有典型人文背景或历 史文化价值的民居,以及能代表某一 时代风貌的邸店、商肆、古建筑。
• 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标 志性节日:
• 哈尼族---“阿玛节”, • 回族---“圣纪节”、“开斋节”, • 彝族---“火把节”, • 傣族---“泼水节”, • 苗族---“姊妹节”、“龙船节”、“鼓
藏节”,瑶族---“盘王节”, • 侗族---“萨玛节”等。
• 有的民族地区节日众多,号称“大 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贵 州黔东南地区就是名符其实的“百 节之乡”:既有政府组织的大型节 庆活动(比如凯里国际芦笙节、黎 平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台江苗族 姊妹节、雷山苗年节、榕江侗族萨 玛节等),
• 这种状况导致了村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 居民参与不足及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 我们将专章讨论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中 的产权问题。
• 第三节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
•
分析与评价
• 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言,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 1、资源的独特性:
•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资源的唯一性、垄 断性、排它性愈强,则价值就愈高,开发 出的产品也愈具有市场竞争力。
•
• 它们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城 特征,是村寨观光、建筑文化考察旅 游的主要对象。
• 二、民俗活动类资源
• 指民族村寨传统的节日活动和习俗, 它是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生存方式和 生活方式的外显性遗存,是宝贵的 历史文化财富。
• 它具有娱乐性、文化性、参与 性特征,是提高民族村寨旅游 文化品位、产品档次、体验深 度的重要资源。
• 还有数不清的各地各族人民的传统 民间节日,仅侗族就有春节、千山 节、斗牛节、摔跤节、三月三、四 月八、端午节、六月六天赐节、吃 新节、祭天节、泥人节、花炮节、 芦笙节等大小十几个节日。
• 伴随节日的是各种传统习俗活动的 开展以及婚丧嫁娶、文体娱乐活动。
• 事实上,很多民族村寨的旅游活动 都是围绕节日开展的,许多古老、 奇特、神秘有趣的民风民俗也在节 日期间得以展示,成为民族村寨旅 游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 一方面,这些文化要素最初的创作者可能 是个人,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它逐渐变成 了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整体的共有文化, 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情感、智慧和艺 术造诣;
• 另一方面,它们存在的重要价值意义往往 不是经济的,而是与宗教信仰、休闲娱乐、 社交等相关并体现着对人文精神追求为主 的一种价值取向。
• 对于身处拥挤喧嚣的城市、工作节奏 日益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都市 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桃花园”式的生 活体验。
• 因此,应把乡村传统生产生活的方式 作为体验古老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 俗,感受返朴归真、栖息疲惫心灵的 重要资源加以开发。
• 六、特殊文化形态类资源
• 指少数民族村寨中的传统音乐、舞 蹈、服饰、戏曲、美术(绘画、剪 纸、雕刻等)等特殊文化形态。
• 贵州的侗戏、布依戏、土家族的傩 戏都很有特色,而说唱、单口相声、 独角戏、顺口溜、快板等曲艺形式 以其表演内容丰富、表演形式生动 活泼而深受欢迎,成为民族旅游村 寨重要的文化体验项目。
• 4、民间美术工艺
• 指由广大民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 承的一种静态艺术形式,包括各种 绘画、雕刻、编织、刺绣、蜡染、 剪纸等艺术形式。
• 少数民族乡村无论是在民族服饰、 民居建筑、交通用具、生产生活 器具等方面都有这种艺术的体现, 既是民族村寨旅游吸引物的重要 部分,也是进行民间技艺展示和 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资源。
• 5、民族服饰
• 我国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 独特的服饰文化,因而服饰文化也 是少数民族村寨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之一。
• 观赏侗族大歌表演也成为侗族村 寨旅游必不可少的项目。
• 正因为如此,大歌的传承状况, 尤其是是否有相对完善的表演队 伍也成为侗族村寨能否进行旅游 开发的关键因素。
• 2、民间舞蹈
• 舞蹈是人类通过自身形体动作来表 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没有文字的艺术。
•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舞 蹈,是各民族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 “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
• 任何造作的开发和盲目的“现代化”,都会 破坏系统的和谐性与完整性。
• 三、地域性
• 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区差异性。我国地 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6%的少数民 族分布在50%的国土上,决定了我国民俗的 地区差异性。
• 而相对封闭和边远的地理环境也客观上决定 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 同俗”状况。地域性所带来的资源差异性, 才产生了我国各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 族文化旅游区。
• 第二,许多传统文化本身缺乏先进性,没 有生存竞争力,传承形势严峻。虽然从文 化的角度、从旅游的角度它有一定的价值, 但由于失去了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传 承往往后继无人,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丢弃 和被淘汰在所难免。
• 六、公共性和产权的不明晰性
• 就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而言(不论是物质形 态还是非物质形态),它们的存在方式往往 是族群性的或村寨共同体共有的。
• 像贵州锦屏隆里古城、安顺天龙屯堡、雷 山郎得上寨、天柱三门塘、黎平地坪风雨 桥、述洞独柱鼓楼、从江增冲鼓楼等。
• 还有的村寨甚至保留下来上千年前的 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 如古法造纸技术、
• 原始纺织、耕作技术、
• 黔东南地区的唐代发型、宋代服饰、 魏晋遗风等,无不体现了很强的历史 文化价值,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是文化探秘、寻宗观光的精品资源。
• 民间音乐大多是口耳相传的艺术, 并非先经过理性的艺术创作,更多 的是有感而出,随机产生,因而更 具有一种天然的灵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