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沉积学(邓宏文)

合集下载

我校与湖北省页岩气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我校与湖北省页岩气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充 足 。深 南背 斜两 翼 的滩 坝沉 积 ,缓坡 方 向深西 断层 下 降盘 的浊流沉 积 ,是岩 性油 气藏 的有 利 区 。 [ 参考 文献 ]
[ 1 ] 邓 宏 文 .美 国层 序 地 层 研 究 中 的 新 学 派 —— 高 分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_ J ]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 质 ,1 9 9 5 ,1 6( 2 ) :8 9 ~9 7 . [ 2 ]邹 德 江 , 于兴 河 ,梁 宏 斌 ,等 .饶 阳 凹 陷 马 西 地 区 沙 三 中 、上 亚 段 层 序 地 层 与 沉 积 体 系 分 析 [ J ]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 2 0 0 8 ,1 9
心” 开展 与 页岩 气 有 关 的 研 究 工 作 ; “ 中 心” 对 湖 北 省 页岩 气 开 发 有 限 公 司优 先 开 放 实验 室。 ③ “ 中心” 聘请 湖 北省 页岩 气开发 有 限公 司专 家为兼职教 授 ,双 方共 同指 导和 培养研 究 生 ,湖北省
页岩 气开发 有 限公 司作为研 究生 实 习基地 ,“ 中心 ”作 为 湖 北省 页岩 气开 发 有 限公 司人 才培 养和 继 续教 育基地 ,培 养相 关领 域 高层 次技 术 骨干和 学术 带 头人 。④ 双方 同意联 合 申报 省部 级 以上 科研 项
(系 油 气 储 层 沉 积 学 [ M] .北 京 :石 油 工业 出版 社 ,2 0 0 2 .
[ 4 ] 王 寿庆 .扇 三 角 洲 模 式 [ M] .北 京 :石 油 工 业 出版 社 , 1 9 9 3 . [ 5 ] 王 良忱 , 张金 亮 .沉 积 环 境 和 沉 积 相 [ M] .北 京 :石 油工 业 出版 社 ,1 9 9 6 .

2017年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范文

2017年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范文

2017年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范文一、团队概况沉积岩石学是地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国家精品课程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点建设品牌课程。

长期以来,沉积岩石学的教学一直强调夯实基本理论、强化基本概念、提高基本技能,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确立了"拓宽基础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推行素质教育,突出实际能力"的教育指导思想。

沉积岩石学教学定位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沉积岩石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和预测地质体分布的创新能力。

沉积岩石学课程共120学时,包括沉积岩和沉积相(岩相古地理)两部分。

岩石学部分共80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课占20学时。

沉积相部分共40学时,2学分。

团队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高工、讲师5人()。

二、20**年工作总结1、按学校要求建立完善了具有石油地质特色的《沉积岩石学》教学团队网站。

该网站介绍了课程建设、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等内容。

2、《沉积岩石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朱筱敏教授于20**年3月2日下午在地质楼1014会议室组织召开了河流沉积教学研讨会。

河流沉积是国际沉积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沉积岩石学教学的主要沉积类型之一。

最近十几年以来,关于河流分类及其依据、曲流河边滩形成及其特征以及曲流河二元结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围绕上述教学内容,主要讨论了如何讲解:一般河流特征、河流分类、分类依据以及重点分类方案,曲流河概貌、形成边滩的水动力条件、成绩序列特征以及曲流河亚相类型、二元结构的含义、垂向序列及其特征等问题。

青年教师朱世发和20**级地质创新班学生等参加了教学研讨会,收到了良好效果。

3、《沉积岩石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朱筱敏教授于20**年3月15日下午在地质楼1014会议室组织召开了三角洲沉积教学研讨会。

三角洲沉积,特别是大陆边缘三角洲、浅水三角洲沉积是当今沉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重点沉积类型之一。

宝浪油田三工河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宝浪油田三工河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1 1 超短 期基 准面 旋 回的识别 .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低孔、 特低渗储层 , 多期砂体 的垂 向叠 置和 侧 向迁 移形 成 厚 层 状 复 合 砂 体 , 砂 体内部夹层等渗流屏障分布复杂 , 储层 非均质性 强[ 。高分 辨层 序地 层 理 论认 为 , 准 面旋 回及 1 ] 基
识别标 志[ ] 2 。依 据 曲线分 析 短 期旋 回 的退 积 式 叠加 和三套稳 定 分 布 的煤层 , 含 油层 段 划 分 为 将 4个 不 对 称 短 期 旋 回 , 别 为 MS 1 MS 2 分 C、 C、
MS 3 MSA( 3 。 C 、 C 图 )
宝 6 l 宝5 9 _0 _
维普资讯
20 0 7年 3月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 T O E M E L  ̄Y A D E G N E I G E R L U G O ( N N IE RN
第2 1卷
第 2期
文章 编号 :6 3 2 7 2 0 )2 0 3 5 1 7 —8 1 (0 7 0 —0 1 —0
收 稿 日期 :0 6 9 8 改 回 日期 :0 7一O —1 2 0 —0 —2 ; 20 1 9
1 基 准 面 旋 回 的识 别
沉积相 研究 表 明 : 宝浪 油 田三 工 河 组 为 浅 水 缓 坡 沉 积环 境 , 下 岸坡 宽 阔 , 下 分 流 河 道 发 水 水 育 , 典 型 的浅 水 缓 坡 粗 粒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沉 积 。 为
上变细的正韵律或复合正韵律 , 反韵律不发育。 依据岩性标 志 和测井 曲线组 合 特征可 以进行
取 心井 单井旋 回的识别与 划分 。
1 2 测井 曲线叠 加样式 分析 短期旋 回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邓宏文5ppt课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邓宏文5ppt课件
. 八道湾组

7井
11 11 11 11 11 11 11 14 111 1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1 111 11
11 11 11
11
11 14 14 11
14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4
11
11 11 14
11
14 11
11
14
11
14 11 14
14
13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2 14 14 12 14 12 14 14 14 14 14 14 14 12 12
12 14 14 14 14 14 12
14 12 14 14 14 14 14 11 44
高36—23—40—80—樊121—115井沙三段沉积相对比剖面(NS)
分流河 道为主
河口坝 发育
.
16
三 隐蔽圈闭成藏条件分析
.
17
浊积岩成因的岩性油气藏:
1、排烃条件:受控于流体压力,欠压实带(异常高压带) 2、排烃效率:浊积岩体厚度、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 3、储集体条件:物性条件 4、与烃源岩配置条件
.
13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扇体分布图
郑408古冲沟
利561 郑411
坨121古冲沟
利98
坨122 坨124
坨71 坨深1 坨76坨73
盐16古冲沟 盐18古冲沟
盐20
永85 永921
永922
.
14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近海潮汐沉积特征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近海潮汐沉积特征

关键词: 潮汐; 沉积构造; 相序组合; 地震相; 珠海组; 惠州凹陷
中图分类号: T E121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8527( 2009) 05- 0767- 09
D 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 ffshore T idal D eposits in the Lower T ertiary Zhuhai F orm ation, H uizhou Depression, P earl R iver M outh B asin
惠州凹陷 珠海 组 珠 江组 为海 侵 沉积 序列, 潮汐韵律, 而且需要 砂泥的充分供 给。砂泥充 分
较早的认识是: 这一沉积序列自下而上经历了河 供给时, 潮汐层理由粉细砂岩与深灰色泥薄互 层 流三角洲 海陆交互相 ( 滨岸 ) 海相的沉积演化 组成; 泥质供给不足时, 互 层不清楚, 单层由 砂
1 古构造 古地理背景
大致经历了 3 个阶段: ( 1 ) 晚白垩世至早渐新 世为裂陷阶段; ( 2 ) 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为拗
惠州凹 陷位于 珠江口 盆地珠 一拗 陷的 中部。 陷阶 段; ( 3 ) 中 中 新 世 至 今 为 断 块 活 动 阶 段。
北部和西北部以北部 断阶带为界, 南部以东沙隆 断 陷和 拗陷 发展 阶段自 下而 上沉 积了 断陷期 的
潮汐作用控制下, 来自北西或北西西方向的古珠
江三角洲体系珠海组沉积早期以潮控三角洲为特
征, 之后海侵作用逐 渐加强, 以近 海潮汐相为主
要沉积特征。晚期东 沙隆起逐渐为 海水淹没, 潮
汐流作用减弱, 波浪 作用加强, 研 究区逐渐由潮 汐海岸演化成面向开 阔海的滨岸相。珠海组沉积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邓宏文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邓宏文

198.25
199.25
200.25
201.25
641.6 1250
643.6
SH 6
SHG2
645.6 1300 1250
1200
1250
SH 1
641.6
643.6
645.6
胜海古2井区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主体河道分布图
647.6
647.6
注: 本图 底图为 T0反射 层构造 图
201.25 1350
20 T RXS
PIS T RXS LAXS 0 PIS
A-高可容纳空间
60 TRXS 40 LAXS
20 TRXS 0
B-低可容纳空间
图 6-1 上三角洲平原相序特征
MLM OG 50 CRS NMM
40 CRS
30 NMM BSi WRS
20 CRS PS
T RX S 10
MM 40
NMM CRS PS 30 T RX S
198.25
199.25
200.25
1、经典层序地层学不适用河流沉积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河流地形、河流要素的变化与可容纳空间 3、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成因地层单元)
4、可容纳空间与河型特征 5、决口扇的层序地层位置—基准面下降期
(与高位三角洲的层序地层位置对比)
6、河流相层序地层识别标志
20 CRS
PS
10 T RX S
MS
LAXS 0 PIS
feet
A-高可容纳空间
0 PIS MLM BSi
feet
B-低可容纳空间
图 6-2 下三角洲平原相序特征
LAXS 40 PIS
MS
35 PXS

银额盆地查干断陷闭流湖盆层序类型与层序地层模式

银额盆地查干断陷闭流湖盆层序类型与层序地层模式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3)0620448205银额盆地查干断陷闭流湖盆层序类型与层序地层模式郭彦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 要:目前,对断陷畅流湖盆的层序地层模式研究较多,而针对断陷闭流湖盆的层序地层模式研究较少。

以查干早白垩世断陷闭流湖盆为例,分析了断陷闭流湖盆的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总结了断陷闭流湖盆的层序类型及特征,提出了断陷气候复合型和气候型层序类型,归纳了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地层模式。

认为查干断陷闭流湖盆沉积演化经历了断初、断陷和断坳等3个阶段,断初和断陷阶段的层序地层模式是一种由断陷气候复合型层序组成的层序地层模式,断坳阶段的层序地层模式是由气候型层序组成的层序地层模式。

关键词:查干凹陷;断陷闭流湖盆;沉积演化;层序地层模式中图分类号:P53912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陆相层序地层模式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20世纪90年代,徐怀大、魏魁生等首先用海相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华北、松辽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并总结出了一套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及研究方法。

该项研究推动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发展[1~4]。

1996年纪友亮等[5]总结了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演化模式,提出了陆相断陷盆地体系域类型和层序形成机制。

1995年吴因业等[6]研究了中国西北侏罗系层序地层学后,建立了陆相湖盆体系域演化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胡受权、张善文、杨飞等着重研究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体系域模式[7~10],匡立春[11]研究了缓坡型前陆盆地硅质碎屑岩的层序地层模式,樊太亮、冯有良、郭少斌、张强、L e mon s 等[12~16]分别从储层、层序形成动力学、走滑盆地、湖泊三角洲等角度讨论了层序地层模式,邓宏文、C ro ss、How ell、A itken等[17~20]用不同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研究了冲积河流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学及其层序模式。

6层序地层学-湖盆层序地层

6层序地层学-湖盆层序地层

LD5-2-3- LD5-2-1-SZ36-1-16井连井地震剖面
2800
2500
2000
Ed1
Ed2
Ed3
Es1+2
TX92043
NE
1200
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海相层序 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应用于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尽管海相 盆地与陆相盆地还存在多种差异
陆相湖盆地质特征:
层序划分方案
将准噶尔盆 地C-Q地层划 分为4个一级 层序、9个二 级层序、29 个三级层序
一级层序界面
准噶尔盆地东部大井凹陷D8425剖面 PSB3和TSB1是一级层序界面
一级层序界面ຫໍສະໝຸດ 准噶尔盆地SN9剖面 PSB3是一级层序界面
一级层序界面
准噶尔盆地西缘SN10剖面 TSB1是一级层序界面
岩心资料
测井资料 地震资料
层序边界识别标志 构造运动界面、构造应力场转换界面、大面积侵蚀不整 合面、大面积超覆界面 古生物组合类型及含量突变、化石群分异度突变、古生 物断带 古土壤层或根土层、颜色和岩性突变界面、底砾岩、沉 积旋回类型转变界面、沉积相向盆地方向迁移、煤层、 准层序组或体系域类型突变、有机质类型和含量突变、 地球化学指标突变等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玛测井曲线突变接触界面、视电阻率 突然增大或降低、地层倾角的杂乱模式、成像测井的不 整合响应 地震反射终止现象剥蚀、顶超、上超、下超,地震反射 波组产状和动力学特征以及旋回特征的变化
欠补偿盆地
(据Kevin,2000)
过补偿盆地沉积特征(据Kevin,2000)
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碎屑岩 层序地层理论适用于湖泊盆地
第一节 陆相湖盆地质特征
一、湖盆构造作用和气候变化 1、湖盆构造作用及其对层序的控制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otal discharge shared by many channels—channel can fill in same flow regime • Channel shape: braided at low stage; straight in flood stage • Sandstone shape: convex-down or flat bottom; flat top; ribbon; sandstones clustered in convex-up top, convex-down bottom pod • Serrated vertical profile • Different dimension (thickness and extension) of braided channel sandstones preserved in the strata record caused by different size of braided channels
地震沉积学:是在地质规律(尤其是沉积环境及 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相模式)指导下利用地震信 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进行地层岩石宏观研究、 沉积史、沉积结构、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 的研究。 低频地震同相轴更倾向于具有岩性意义而不是时 间意义。高分辨率地震应用:关键技术包括90° 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等。
辫状河道沉积:多层叠置,厚度变化大
辫状河道间溢岸沉积(决口扇沉积)
多期溢岸沉积叠置,薄层砂岩和泥岩互层,向上单层砂岩厚度增大
辪状河进入湖盆流速迅速减弱,入湖后砂体形成类型与地形梯度密切相关(1)低梯度:河流-滑塌重力流; (2)高梯度:河流-bupass-重力流;(3)波浪作用强:形成波浪作用为主的临滨沉积。 总言之,只有在由于 滑塌作用或波浪作用在河口部位形成平台之后,辪状河道才回推进
冲积环境中的三种沉积体类型
• 河道形态–侵蚀的底界面,其下为削截(曲流/ 辪状/分支河道) • 进积形态–沉积的底界面(决口扇/决口河道复 合体) • 加积形态–伴随着点坝迁移的小型侵蚀底界面 (叠置河道)
高弯度河流体系与亚相组成 低坡度区;高悬浮 /底负载;亚相:河道、点砂坝、河漫滩、堤岸、牛颚湖; 河道条带结构,向上变细保存好
河流相等时地层格架与储层分布预测
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2、河流相沉积学-层序划分基础 3、河流相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4、储层预测中的地震解释处理一体化 5、河流相储层精细预测实例介绍 6、运用层序观点进行河流相储层描述
河流沉积学
河流分类: 辫状河流(低弯度河流)
古代沉积常见
曲流河 (高弯度河流) 网状河
②露头精细解释和定量描述,从油气储层的角度 精细解释和砂体预测是研究中的重要任务。 ③用动态的观点分析露头沉积特征,对储层研究 中沉降、基准面变化、沉积物供给以及气候 等控制沉积作用的几个最基本因素的深入分析, 揭示了层序成因,为层序划分和对比、层序特征 分析、层序模式建立提供了标准或依据。
注意:可以向上逐渐变细或突然变细
可容纳空间变化过程中曲流河点坝的侧向迁移
note: unidirectional progradation, forming clinoform(point bar)
网状河流沉积体系(游荡性河流)
河流中下游;相互连接,坡度低、弯度大;悬浮载荷为主;限制性河道 河道嵌入河漫;垂向加积作用强、宽/深<曲流河;亚相:河道、泛滥平原,决口扇; 低坡度下游水系特征,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增大时期 与辩状河岸的区别
New word: Ganges(恒河) Brahmaputra(雅鲁藏布江) outwash(冰水冲积平原)
Distributary Form
• Mouthbar formation creates distributary form • Total discharge shared by many channels— channel can fill in same flow regime • Channel shape: straight • Sandstone shape: convex-down bottom; flat top; wings (steer head); narrow and long; isolated • Blocky vertical profile (no grain size change)
雅鲁藏布江-Brahmaputra
Alluvial fan=sediment gravity flow Alluvial fan +lake=fan delta
Fluvial fan=water flow=braided stream Fluvial fan +lake =delta, but there is no water flow in this kind of delta, usually dominated by gravity flow forming by slumping
10-25 m
下覆向上变粗旋回:湖盆边缘的临滨沉积作用,即以波浪为主沉积物
沉积学进展
露头沉积学研究进展 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
应用沉积学研究进展 沉积模式研究进展
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将今论古--地上到地下
●局部地区性--全球性研究。
●形成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
露头研究:宏观、定性和静态
①对露头的描述局限于空间上的分布而很少从时 间尺度去考虑,即关于地表露头和地下岩心成因 和演化机制研究较少。
沉积模式进展:
①对已形成的沉积模式补充和修正;
②对未成熟沉积模式不断完善,如风暴岩、震积岩、 等深积岩; ③沉积模式研究思路的转变,从沉积岩性—层理— 层序到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 ④沉积模式的研究趋于向精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
成岩作用进展:
①显微观察在解释成岩作用机制的进展。
②成岩作用与温度场和压力场结合。 ③成岩作用与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结合。
• Hydraulics control scour depth • Energy distribution controls vertical facies succession • Fining-up vertical profile • Channel shape: sinuous • Sandstone shape: flat bottom; convex-up top; blanket (not sinuous); isolated to amalgamated • In a drainage basin, rivers tend to have same hydraulic properties, same scour depth, and channel sandstones have the same thickness
古代沉积少见
顺直河
(单一河道、稳定堤岸,为大型河流一部分,河道与天然堤发育)
Channel Forms
• Meander • Braided • Distributary
erosional base with truncation hydraulics & energy distribution control
辪状河道形态
• 总体流量被诸多的、大小不一的河道所分截 • 河道形态:低水位时期为辪状,洪水时期为直的 • 砂岩形态: 下凸或平的底界面,平的顶界面; 带状; • 测井曲线垂向剖面河道形态为锯齿状 • 由于辪状河道规模不同,地层纪录中不同几何形态(厚度和 延伸长度)的河道保存下来
辪状河识别
通过以不整合面和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划 分出层序、体系域、准层序和准层序组,形成一 套独立完整的沉积层序划分原则和体系。
应用沉积学
①地震和测井方法在地层、沉积相和油气储层评 价方面的研究。 ②地震沉积学:应用地球物理方法解决沉积成岩 过程问题的有效手段 、
③ 地球物理方法成为沉积学研究最有利的工具。 从动态的成因角度去考虑,对储层精确预测
高弯度河流体系
曲流河形态
• • • • • 水动力条件控制底界面冲刷面剥蚀深度 能量分布控制着垂向相序 总体向上变细的垂向剖面 河道形态:弯曲 砂岩形态: 底界面-平;顶面-上凸; 孤立或相 互叠置 • 在一个汇水盆地中,河流往往有相似的水动力 性质,相同的侵蚀深度,河道砂体有相同的厚度
Meander Form
辪状河流的宏观特征
古代辪状河沉积: 河道相互叠置, 规模大小不一
洪水影响小的高 部位:粉砂和泥 质沉积可保存
河床较高部 位:粒度变 细,砂质含 量增高为主
河床低部位:粒 度粗,活动河道 与砂砾质坝为主
辫状河体系储层、隔层和夹层分布与地貌密切相关
北京硅化木公园侏罗系辫状河剖面全景
位于剖面中下部的辫状河道及其伴生相
砾质底形
向上变细发育差
水流方向
不规则向上变细
河道内砂坝
主河道系统
砂体建造
河道几何形态
低 弯 度 砾 质 河 流 与 砂 质 河 流 体 系 即 辫 状 河
心河 滩流 ;上 无游 决与 口冲 扇积 和扇 河; 漫底 滩负 载 为 主 ; 河 道 摆 动 ; 亚 相 : 河 道 砂 坝
Braided Form
vertical profile
河道类型
• 曲流河道 • 辪状河道 • 分支河道
侵蚀的底界面,与下覆层削蚀接触 水动力条件和能量分布控制着垂向剖面
Sediment Bodies in Fluvial Environments (three types)
• Channel Forms–erosional base with truncation • Progradational Forms–depositional base • Accretionary Forms–minor erosional base associated with bar migr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