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整地机械 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耕地是国家的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质量的保护和管理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是指通过对耕地进行定期调查监测和综合评价,对耕地质量进行科学评估,为耕地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数据和科学依据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从调查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调查监测的目的1.了解耕地面积、结构和分布情况,为农业生产规划和土地调控提供依据。

2.掌握土壤质量的基本状况,为土壤调理和施肥决策提供参考。

3.监测土壤污染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耕地污染问题。

4.追踪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效果,评价农田治理和保护的效果。

二、调查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确定调查区域和调查对象,制定调查方案和统计表格。

2.现场调查:实地勘察,采集土壤样品,记录土壤属性和有关数据。

3.实验室分析:对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得到土壤质量和污染情况的数据。

4.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进行分析和评价。

5.结果报告: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供给政府部门和农民使用。

三、评价指标耕地质量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养分含量、氮素利用率、抗风蚀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具体评价指标如下:1.土壤质地:包括砂粒、粉粒和粘粒的含量和比例,反映土壤的物理性质。

2.有机质: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可以通过测定有机质含量和腐殖酸含量来评价。

3.养分含量:包括氮、磷和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反映土壤的肥力水平。

4.氮素利用率:反映土壤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测定土壤中的全氮和碱解氮来评价。

5.抗风蚀能力:反映土壤的抗风蚀能力,可以通过测定耐蚀性指数和风蚀等级来评价。

四、加强管理和保护为了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的管理和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调整农田布局,优化耕地资源配置。

2.加强耕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3.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和污染。

机械设备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机械设备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机械设备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机械设备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一、机械设备的质量标准机械设备的质量标准是指机械设备在设计、制造、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必须符合的一系列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

机械设备的质量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观质量:机械设备的外观要求应该美观、整洁,没有明显的划痕、变形和颜色差异。

2.尺寸精度:机械设备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尺寸精度的标准一般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

3.机械性能:机械设备的机械性能是指其在工作状态下的运行能力,主要包括动力性能、传动性能、运动性能等。

4.安全可靠性:机械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5.使用寿命:机械设备的设计寿命应满足工作需求,具有长久的使用寿命,需要经过实际使用验证。

6.环境适应性:机械设备需要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腐蚀性介质等。

7.售后服务:机械设备的生产厂商应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包括设备维修、备件供应等。

以上是机械设备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二、机械设备的检验方法机械设备的检验是指对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进行验证和检测,以确定设备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机械设备的检验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观检查:对设备的外观进行检查,检查是否有划痕、变形、颜色差异等不合格情况。

2.尺寸检验:对设备的尺寸进行测量,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可使用测量仪器如千分尺、游标卡尺等。

3.性能测试:对设备的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如动力性能测试、传动性能测试、运动性能测试等,可使用相应的测试设备。

4.安全检查:对设备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查,如加工过程中是否有危险物体飞溅、电气设备是否符合防爆要求等。

5.使用寿命验证:通过仿真测试、实验验证等方法,验证设备的设计寿命是否能够满足工作需求。

6.环境适应性测试:将设备置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测试其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7.质量检验:对设备的各项关键部件进行检测,如焊缝的质量检测、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等。

对农业机械农田作业标准的质量监测与改进策略探讨

对农业机械农田作业标准的质量监测与改进策略探讨

对农业机械农田作业标准的质量监测与改进策略探讨农业机械在农田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存在一定的挑战,农田作业标准的质量监测与改进是农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农业机械农田作业标准的质量监测与改进策略进行探讨。

首先,监测农田作业标准的质量是确保农业机械正常运行和作业效率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监测。

首先,对农田作业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监测。

例如,农业机械的起动、运行和停止过程,以及耕作深度、播种间距等操作参数,都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确保农田作业达到标准要求。

其次,对农田作业质量进行定量评估。

通过采用测量仪器,如农机作业质量监测仪等,对农田作业质量进行评估,比如收获的果实质量、播种的均匀性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此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

通过在农业机械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农田作业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为农民提供农田作业改进的建议和指导。

在农田作业标准质量监测的基础上,也需要探讨一些改进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运行效率和农田作业质量。

首先,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农民是农业机械的使用者,他们对农田作业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作业质量和效率。

因此,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可以减少操作失误和机械损坏,提高农田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提升农业机械的质量和性能。

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可以更好地满足农田作业的需要,减少故障和损坏,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因此,加强研发和生产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提升机械的质量和性能,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田作业标准的运行质量。

此外,优化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维护流程也是一种有效的改进策略。

通过制定合理的使用和维护规范,对农业机械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可以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方法

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方法

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方法一、引言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一套合理的检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良品率,增加用户的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机械产品质量检验的方法和步骤。

二、外观检验1. 检查整体外观外观检验是第一步,通过目视观察,检查机械产品是否有明显的表面缺陷、损坏或污染等问题。

2. 检查零部件对机械产品的各个零部件进行细致检查,包括外观、尺寸、装配情况等,确保各个零部件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三、功能性能检验1. 传动系统检验检验机械产品的传动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包括齿轮、皮带、链条等传动装置的运转是否顺畅,是否有异常声音或振动等。

2. 动力系统检验检验机械产品的动力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包括电机、发动机等的运转是否平稳,是否符合要求的转速、功率等。

3. 控制系统检验检验机械产品的控制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包括各个开关、按钮、指示灯等的功能是否正常,能否对机械产品进行迅速、准确的控制。

四、安全性能检验1. 防护装置检验对机械产品的各项安全防护装置进行检验,包括安全门、警示标识、保护罩等的装配情况和功能是否正常。

2. 过载保护检验检验机械产品是否具备过载保护功能,能否在超负荷运行时及时停机,防止机械损坏或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紧急停机检验检验机械产品是否具备紧急停机功能,能否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停止运转,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五、环境适应性检验1. 温度适应性检验对机械产品进行低温、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可靠性测试,确保机械产品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

2. 湿度适应性检验对机械产品进行高湿、低湿环境下的工作可靠性测试,确保机械产品能在潮湿或干燥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

3. 震动适应性检验对机械产品进行震动环境下的工作可靠性测试,确保机械产品能在震动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

六、持久性检验1. 疲劳寿命测试对机械产品进行长时间的工作负荷测试,以检验机械产品的疲劳寿命,确定产品的使用寿命。

2. 可靠性测试对机械产品进行长时间的可靠性测试,以验证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质量和稳定性。

农业机械实验鉴定方法

农业机械实验鉴定方法

农业机械实验鉴定方法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为了确保农业机械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保障农民的利益,农业机械实验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机械实验鉴定是对农业机械的性能、质量、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估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遵循科学、公正、准确的原则,采用一系列严谨的方法和技术。

首先,在进行农业机械实验鉴定之前,需要明确鉴定的目的和范围。

是要鉴定新研发的农业机械,还是对已上市的农业机械进行质量抽检?不同的目的和范围,会影响到后续的鉴定方法和流程。

对于农业机械的性能鉴定,通常包括动力性能、作业性能和经济性能等方面。

动力性能的鉴定,例如发动机的功率、转速、扭矩等参数的测试,可以通过专门的动力测试设备来完成。

作业性能的鉴定则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来具体分析。

比如,对于收割机,要检测其收割效率、损失率、破碎率等指标;对于播种机,要考察播种的均匀度、深度一致性等。

这些性能指标的测试往往需要在实际作业条件下进行,以获得最真实的数据。

在实验鉴定中,对农业机械的质量检测也是关键的一环。

这包括对机械结构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的检测,以及对零部件的材质、加工精度的检验。

例如,通过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材料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来判断其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和长期使用的需要。

安全性是农业机械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要检查机械是否具备必要的防护装置,如防护栏、紧急制动装置等,以防止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受到伤害。

同时,还要对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检测,确保不存在漏电、短路等隐患。

除了上述的硬件方面,农业机械的操作舒适性和人机工程学设计也逐渐成为鉴定的内容之一。

良好的操作舒适性可以减轻操作人员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这方面的鉴定可以包括座椅的舒适度、操作手柄的位置和力度、视野的开阔程度等。

在实验鉴定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至关重要。

要确保采集的数据准确、可靠,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水稻耕整质量检查

水稻耕整质量检查

南方稻田耕整质量检查耕整质量检查由农户和机组人员共同进行。

一、抽样方法50亩以上地块取10个点,5亩-50亩地块取5个点,5亩以下地块取3个点。

二、质量标准1、犁耕、旋耕耕深合格率≥80%。

2、配套动力≤8.832KW,犁耕植被覆盖率≥70%,旋耕植被覆盖率≥80%;配套动力>8.832KW,犁耕植被覆盖率≥80%,旋耕植被覆盖率≥85%。

3、旋耕后地表平整,平均高度差值≤5cm,符合农艺要求。

4、作业过程中机器不能有漏油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发生。

5、按动力配备分类,符合表1要求的作业性能参数。

表1 作业性能参数三、检验方法1、一般验收检查可进行目测,判断有无重耕和漏耕,地头是否整齐、地边是否耕到;检查工作幅宽之间的邻接质量;杂草、残茬、肥料的覆盖情况及匀净情况。

2、耕深用耕深仪或耕深尺测定用耕深尺测定时,沿机组前进方向每隔2m 测定一点,每个行程左、右各测定10点。

耕宽测定时应与耕深点相对应。

3、碎土率的测定在已耕地上测定0.5m×0.5m 面积内的全耕层土块,土块大小按其最长边分为小于4cm,4cm-8cm,大于8cm 三级。

并以小于4cm 的土块质量点总质量的百分比为碎土系数,每一个行程测定一点。

4、地表平整度的测定在测定土壤膨松度时画得的耕前和耕后地表线上过最高点作一水平直线为基准线,在其适当位置上取一定宽度(与样机耕宽相当),分成十等分,并在等分点上作垂直与基准线相交,量出地表线上各交点至基准线的距离,按公式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并以标准差的值表示其平整度。

5、植被覆盖率用面积为1m×1m 框架平放在地表上,紧贴地面剪下露出的植物,在耕后、耕前分别称其质量,其比率与1的差值为植被覆盖率,每行程测定1点。

(参照《DB44 T 367-2006 南方双季稻地区水田机械耕整作业技术规程》编写)。

评价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作业质量的指标及检测方法

评价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作业质量的指标及检测方法

地 面积较 大 , 点数 大 于 2 O个点 时 , 取 2 选 0点 。检测
点 的位 置应 避开 地 边 和地 头 随机 选 取 , 未耕 地 表 以
件下 一 次作 业 可达 到待 播状 态 。
灭茬旋 耕 联 合整地 机作 业 各项 指标 的确 定 是在 地方 有 关标 准基 础 上 , 参 照企 业 内部标 准 , 并 结合 我 国整 地 机械 发 展 的实 际情况 确定 的 。各 项检 测 指标
为基 准 , 至耕 层 底 部 即 为耕 深 。耕 深 合格 率 按 式 量 () 算 。 1计
U — Q/ ×1 0% s 0 () 1
是 征求 整地 机 械方 面专 业 技术 人员 和有 关专 家 意见 基础 上 , 照 了 国内外 现有 标准 确定 的 , 参 其具 有 较强 的应 用 性 和科 学 性 。具 体 指 标 : 后 地 表 植 被 残 留 耕
量 ≤2 0 / , 0 g m 耕后 地 表平 整 度 ≤ 5 m, 后 沟 底 不 c 耕 平 度≤ 2 5 m, . c 深松 深 度≥ 2 c 深松 深度 稳 定性 ≥ 5 m,
式 中 耕 深 总 的测 点 数量 。
和灭 茬 深度 范 围 内所 有 的 根茬 , 定 每 个 小 区 总 的 测 根 茬质 量 和 其 中 的合 格根 茬 质量 ( 格根 茬 长 度 为 合
4 24 下泄 生 态流 量保 障措施 . .
为改善原 天然径 流条件 , 护河流 的基本 生态 需 维
求 , 电水 利 工 程 必 须 下 泄 一 定 的 生 态 流 量 , 据 本 水 根
2 1 取 样方 法及 检测 点位 置 的确 定 . 沿 地块 长 宽 方 向的 中点 连 十 字 线 , 地 块 划成 将 4块 , 随机 选 取 对 角 的 2块 作 为 检 测 样 本 。采 用 5 点法 测定 , 4个 地 角 沿 对 角线 , 1 8 1 4对 角 从 在 /~ /

农机检测实施方案

农机检测实施方案

农机检测实施方案一、前言农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保障农机的安全运行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农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制定农机检测实施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二、检测对象农机检测的对象主要包括农用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

三、检测内容1. 机械结构检测:主要检测农机各部件的结构是否完好,有无裂纹、变形等情况。

2. 功能性检测:检测农机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

3. 安全性检测:检测农机的安全装置是否完好,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4. 排放检测:对农机的废气排放进行检测,确保环保要求。

四、检测方法1. 目视检查:通过目视检查农机的外观和各部件是否完好。

2. 仪器检测:利用专业仪器对农机的各项功能进行精准检测。

3. 跑车检测:通过对农机进行实地跑车检测,检测其动力系统和制动系统是否正常。

五、检测标准农机的检测标准应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农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六、检测周期农机的检测周期应根据其使用频率和工作环境确定,一般应在每个生产季节或者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七、检测记录对农机的检测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检测时间、检测内容、检测结果等,以备日后查阅和参考。

八、检测人员农机的检测应由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九、检测报告对农机的检测结果应出具检测报告,明确标注农机的检测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维修建议。

十、结语农机的安全运行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机检测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农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地能够重视农机检测工作,确保农机的安全运行,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65.060.25 B 91 备案号:
DB23
耕整地机械 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报批稿)
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科全、高勇、谢宏昌、王红元、王德明。

本标准首次发布。

耕整地机械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旋耕机、灭茬机、水田耕整机、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的抽样方法和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旋耕机、灭茬机、水田耕整机、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的作业条件和作业质量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501-2002 水田耕整机作业质量
NY/T 741-2003 深松、耙茬机械作业质量
3 抽样方法
3.1 样本的确定
3.1.1 根据作业地块的数量和面积,确定检测样本的数量。

3.1.2 作业地块大于或等于3块时,随机抽取2块作为检测样本;作业地块小于3块时,均为检测样本。

3.2 检测点位置的确定
3.2.1 选点应在检测样本区内,避开地边和地头,地边留出一个作业幅宽,地头留出两个机组长度。

3.2.2 在检测区内,沿地块长宽方向的中点连十字线,将地快划成4块,随机选取对角的2块作为检测样本。

3.2.3 采用五点法检测,从四个地角沿对角线,在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对角线长度范围内选定一个比例数后,算出距离,确定出四个检测点位置,再加上某一对角线的中点。

4 检测方法
4.1 检测条件
4.1.1 检测地及环境
作业地块的条件应符合耕整地机械作业的技术要求,作业机手应经培训合格。

4.1.2 仪器及工具
检测用仪器和工具应按检测项目准备,并在检测周期内。

4.2 作业条件检测
4.2.1 旱田耕作
4.2.1.1 土壤绝对含水率测定
在检测地对角线上随机取样五点,每一测点按10cm分层取样,用土壤盒分别取0-10cm,10-20cm土壤,每层取样量不少于30g(去掉石块和植物残茬等杂质),装入铝盒内,立即称重,在105℃恒温下烘约6h
到质量不变为止。

亦可采用180℃,烘约4h ,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常温称重,按式(1)计算,
求出各层的土壤绝对含水率,各层平均含水率,全层平均含水率,或用土壤水份测定仪测定。

H t =
tg
tg
ts W W W ×100% ……………………………………⑴
式中:
H t —土壤含水率,%;
ts W —湿土重,单位为克(g ); tg W —干土重,单位为克(g )。

4.2.1.2 土壤坚实度测定
用土壤坚实度仪测定,测点与土壤含水率的测点相对应,并计算出每层和全层平均值。

4.2.1.3 残茬高度的测定
每点处在一个机组作业幅宽上测定左、中、右三点的残茬高度,其平均值为该点处的残茬高度。

求5点的平均值即为残茬高度。

4.2.2 水田耕作
4.2.2.1 残茬高度的测定
同4.2.1.3。

4.2.2.2 田面水层深度的测定
水面至泥层表面的垂直距离。

在测区内按3.2.3的规定确定5个小区,每小区测10点,计算平均值即为田面水层深度。

4.2.2.3 水田泥脚深度
泥田表面至硬底层的垂直距离。

检测方法同4.2.2.2。

4.3 作业质量检测 4.3.1 旱田耕作
4.3.1.1 耕深和耕深合格率的测定
耕深测量点总数按每20m 2
选一个点测算,耕地面积较小,点数少于10个点时,选取10个点;耕地面积较大,点数大于20个点时,选取20点,检测点的位置应避开地边和地头随机选取,以未耕地表为基准,量至耕层底部即为耕深。

耕深合格率按式(2)计算。

U =
S
Q
×100% ………………………………………………⑵ 式中:
U — 耕深合格率,%;
Q — 耕深测点合格数量; S — 耕深总的测量点数量。

4.3.1.2 根茬粉碎率测定
在测定的地块上,按3.2.3规定确定5个小区,每个小区宽度为一个工作幅宽,长度为1m ,测定地表和灭茬深度范围内所有根茬,测定每个小区总的根茬质量和其中的合格根茬质量(合格根茬长度为≤50mm ,不包括须根长度),按式(3)计算根茬粉碎率,并计算平均值。

g F =
s
n
M M ×100% ……………………………………………⑶
式中:
g F —根茬粉碎率,%;
n M —合格根茬质量,单位为克(g); s M —总的根茬质量,单位为克(g)。

4.3.1.3 碎土率的测定
按照3.1和3.2的规定,检测点确定后,以该点为中心取面积为0.5m ×0.5m ,在其全耕层内,以最长边小于4cm 的土块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该点的碎土率,求五点平均值。

碎土率按式(4)计算。

E =
b
a
M M ×100% ……………………………………………⑷ 式中:
E —碎土率,%;
a M —最长边小于4cm 的土块质量,单位为克(g);
b M —0.5m ×0.5m 面积内的全耕层土块的质量,单位为克(g)。

4.3.1.4 耕后地表植被残留量的测定
耕后地表植被残留量与碎土率检测点相对应,每个检测点面积取1m ×1m 在这个面积内紧贴地面剪下并收集露出地表的植物,称其质量,计算出五个检测点的平均值即为耕后地表植被残留量。

4.3.1.5 耕后地表平整度的测定
按3.1和3.2确定检测点位置。

过耕后地表线的最高点,垂直于机组前进方向作一水平直线为基准线,在其适当位置取大于耕整机幅宽,每10cm 取一个检测点,并在测点上作垂线与地表线相交,分别量出耕后地表线上各交点至基准线的距离,以平均值表示该点的平整度。

计算5点的平均值,即为耕后地表平整度。

4.3.1.6 耕后沟底不平度的测定
按3.1和3.2确定检测点位置。

清理掉耕层土壤,露出底部耕整机作业后留下的切削曲面。

过切削曲面的最高点,垂直于机组前进方向作一水平直线为基准线,在其适当位置取一定长度(大于耕整机幅宽)每10cm 取一个检测点,并在测点上作垂线与切削曲面相交,分别量出切削曲面上各交点至基准线的距离,以平均值表示该点的不平度。

计算5点的平均值即为耕后沟底不平底。

4.3.1.7 深松深度和深松深度稳定性的测定 按NY/T 741-2003中5.3.1的规定进行测定。

4.3.2
水田耕作
4.3.2.1 耕深和耕深合格率的测定
测量时利用耕深尺垂直插入耕作层,当插入阻力明显变大时,耕深尺与地表面相交处的刻度即为耕深,选点和计算同4.3.1.1。

4.3.2.2 漏耕率的测定
漏耕率测定在检验的整块田中进行,测量各漏耕点的面积和检验田块的面积。

按式(5)计算漏耕率。

g L =
A
A
i
∑ ×100% ……………………………………⑸
式中:
g L — 漏耕率,%;
i A — 第i 点漏耕点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A — 检验田块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4.3.2.3 断条率、回垡率、立垡率的测定
犁耕作业后,在检测样本内随机抽取三个长度不小于15m 的垡条,分别测量土垡条厚度,断条(土垡在耕翻后横向断裂三分之二以上者)次数、立垡 (土垡翻转 90°± 10°的垡片)和回垡(土垡翻转小于80°或倒回犁沟底的垡片)的长度。

按式(6)、式(7)、式(8)计算。

t
D =
C
d i
∑ …………………………………………⑹
f L =
C
l
i
∑ ×100% …………………………………………⑺
f
H =
C
h i
∑ ×100% …………………………………………⑻
式中:
t D — 断条率,次/m ;
i d — 第i 土垡条内的断条次数,次;
C — 土垡条长度和,单位为米(m);
f L — 立垡率,%;
i l — 第i 土垡条内的立垡长度和,单位为米(m);
f H — 回垡率,%;
i h — 第i 土垡条内的回垡长度和,单位为米(m)。

4.3.2.4 碎土率的测定
耙(滚)作业后在测区各测点,用0.5m ×0.5m 取土框水平压入土内,数出框内耙(滚)深层最大边长大于4cm 的土块个数。

并计算出测点的平均值。

4.3.2.5 起浆度测定
按NY/T 501-2002中5.10的规定检测。

4.3.2.6 耕后地表植被残留量、耕后地表平整度的测定 分别同4.3.1.4和4.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