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脱硝技术--开题报告
SCR脱硝催化剂试验研究与动力学模拟的开题报告

SCR脱硝催化剂试验研究与动力学模拟的开题报告SCR脱硝催化剂试验研究与动力学模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燃煤、燃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将排放一系列有害气体,其中氮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控制NOx排放并保护环境,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脱硝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厂、钢铁企业和汽车尾气处理等领域。
SCR脱硝技术基于将NH3或尿素添加到烟气中,通过与NOx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从而达到减少NOx排放的目的。
SCR脱硝技术具有高效、可靠、经济等特点,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催化剂的失活、催化剂表面堵塞等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SCR催化剂的性能和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就SCR脱硝催化剂进行试验研究和动力学模拟,具体内容如下:1.试验研究(1)催化剂性能测试采用XRD、FTIR、BET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测试其低温活性、催化剂的稳定性、耐磨性等性能。
(2)催化剂失活和表面积堵塞的研究研究在实际应用中,SCR催化剂由于SO2、灰尘等因素导致的失活和催化剂表面积堵塞的问题,分析失活和堵塞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
(3)NH3和NOx反应机理研究研究NH3和NOx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过程,明确各种反应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分析影响反应动力学的因素。
2.动力学模拟基于催化剂的性能测试结果和反应机理研究,使用动力学模拟方法对SCR脱硝反应过程进行模拟和研究。
通过解析SCR反应模型,得出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模拟对过程进行优化,寻找最优条件。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在SCR脱硝催化剂的性能、失活机理以及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将为高效、可靠、经济的NOx排放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考虑到现有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催化剂失活和堵塞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基于尿素热解法的脱硝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尿素热解法的脱硝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此同时,氮氧化物排放作为一种主要形式的大气污染源之一,已成为研究的焦点。
煤炭、石油等主要能源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在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建立氮氧化物排放限制标准。
脱硝技术因此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一种应用广泛的脱硝方法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但该技术需要高温下进行,需使用稀有金属作为催化剂,生产成本高、耗能大。
因此,研究一种基于尿素热解法的脱硝系统已受到广泛关注。
该技术是在低温下通过氨还原NOx,可使用便宜的尿素作为还原剂,并且具有更好的环保性和经济性。
因此,研究这种新型脱硝技术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尿素热解法的脱硝系统,并探究其可靠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搭建实验室尿素热解法脱硝系统,以研究其脱硝效率和消耗情况;2. 分析脱硝系统中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包括反应温度、空气比、反应时间等;3. 对脱硝系统进行可靠性测试,包括故障检测和失效模式分析等;4. 针对脱硝系统可能存在的故障进行修复,并进行成本分析;5. 综合上述数据,探索基于尿素热解法的脱硝系统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推广该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实验室搭建脱硝系统,包括反应器、控制系统、测试仪器等;2. 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脱硝系统中不同参数对脱硝反应效率和消耗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3. 进行脱硝可靠性测试,包括故障检测和失效模式分析,统计故障率和失效率;4. 针对脱硝系统可能存在的故障进行修复,并进行成本分析;5. 综合上述数据,探索基于尿素热解法的脱硝系统的可靠性,并对系统进行数据分析。
四、研究预期结果1. 建立可靠性的基于尿素热解法的脱硝系统,研究其脱硝性能;2. 分析脱硝系统中影响性能的各个参数,建立脱硝过程的数学模型;3. 发现脱硝系统中的潜在故障,提出相应的修复建议;4. 综合数据,评估基于尿素热解法的脱硝系统的可靠性,评价其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潜在优势。
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工程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工程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由于燃煤等化石燃料燃烧时会排放大量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造成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绿色环保政策,要求所有火电厂必须配备烟气脱硝设备,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研究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多种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与比较,深入分析烟气脱硝工程在火电厂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结合具体工程案例,提出适合我国环境保护要求和经济投资水平的烟气脱硝技术方案,为我国火力发电行业的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的推进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及计划1.烟气脱硝技术原理及各种技术的特点、应用场景、优缺点,其中主要包括:(1)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2)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3)氨水喷淋湿法脱硝(WFGD)技术2.对比各种技术的适用范围、脱硝效率、投资及运行成本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优劣,并结合具体案例,确定适用于我国火电厂的烟气脱硝技术方案。
3.探索烟气脱硝技术在火电厂中的工程应用,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分析实施烟气脱硝技术所需要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4.在分析烟气脱硝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影响后,提出解决方案及措施,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可行性本研究目的明确、内容具体,在当前环保政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同时,本研究也将紧密结合工程实践,通过对工程案例的评估和择优选取,使研究成果更具可行性。
五、研究预期成果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可形成完整的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为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的设计、建设及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对我国环保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NaClO2脱硫脱硝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CO(NH2)2/NaClO2脱硫脱硝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 CO(NH2)2/NaClO2脱硫脱硝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空气污染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大气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是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为了减少这些气体的排放量,许多研究者着眼于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
CO(NH2)2/NaClO2脱硫脱硝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技术,因其具有较低的成本和高效的脱硫脱硝效果而备受关注。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CO(NH2)2/NaClO2脱硫脱硝技术在减少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方面的效果。
在实验中,首先用装有CO(NH2)2/NaClO2溶液的容器进行空气净化处理,然后通过气体采样仪测量处理前后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得出如下三个方面的成果:1.明确CO(NH2)2/NaClO2脱硫脱硝技术在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方面的效果。
2.确定CO(NH2)2/NaClO2脱硫脱硝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可行。
3.为减少大气污染提供一种新的脱硫脱硝技术方案。
四、研究计划本次研究计划用时3个月,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1个月:进行CO(NH2)2/NaClO2脱硫脱硝技术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确定实验方案并收集所需实验材料。
第2个月:实施实验,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第3个月: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写实验报告和论文稿件。
五、研究团队和条件本研究团队由3名研究生组成,他们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实验能力。
实验条件包括完善的实验室条件和现代化的测量仪器设施。
六、研究经费本研究经费总计50000元,主要用于实验所需材料、设备购置、研究人员工资等方面。
其中,校内科研经费5000元,剩余45000元可通过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资助等途径获得。
七、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本次研究成果可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并有望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XBP电厂300MW机组脱硝改造工程方案设计与效益评价的开题报告

XBP电厂300MW机组脱硝改造工程方案设计与效益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火力发电厂需要进行脱硝改造以达到减排标准。
XBP电厂300MW机组的脱硝改造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展开的。
本项工程将对机组的空气预热系统、锅炉外部脱硝系统和烟气脱硝系统等进行全面升级,以实现机组的环保排放要求。
同时,由于技术、费用等方面的限制,脱硝改造的方案设计和效益评价是工程实施前必须认真考虑和进行的工作。
二、选题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设计XBP电厂300MW机组脱硝改造工程的方案,包括空气预热系统升级、锅炉外部脱硝系统改造、烟气脱硝系统改造等工程内容,并对其进行效益评价,以便于电厂管理者做出决策。
三、选题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 研究XBP电厂300MW机组脱硝改造的背景和必要性,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政策标准。
2. 通过对已有的脱硝改造实施案例的学习和分析,选定适合本机组的脱硝改造方案,并进行方案设计,包括空气预热系统升级、锅炉外部脱硝系统改造、烟气脱硝系统改造等。
3. 根据方案设计所涵盖的改造内容,制定实施计划,并考虑相关的技术和经济因素。
4. 通过对方案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对脱硝改造的效益进行评价,包括改善环境污染、提高机组运行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四、选题意义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XBP电厂300MW机组脱硝改造工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同时也将为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通过对脱硝改造的效益评价,可以更好地认识机组运行和环保方面的关系,为电厂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总体来说,本项研究对于促进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γ-Al2O3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改性CuO/γ-Al2O3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能源的利用的需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脱硫脱硝技术采用的是干法和湿法,但这些方法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产生的副产物难以处理等问题。
因此,新型催化剂的出现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中,改性CuO/γ-Al2O3催化剂凭借其高效、低成本、易操作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本项目旨在研究改性CuO/γ-Al2O3催化剂在脱硝和脱硫中的性能,探究其在催化反应中的机理,为环保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1. 合成改性CuO/γ-Al2O3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表征;2. 研究催化剂在脱硝和脱硫反应中的催化性能;3. 探究催化反应机理;4. 优化催化剂的制备条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合成改性CuO/γ-Al2O3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包括XRD、BET、SEM等测试;2.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控制反应条件下,考察催化剂在脱硝和脱硫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同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方法探究催化反应机理;3. 通过多次反应结果的分析,找到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因素和问题,优化催化剂的制备条件。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项目预期获得的成果包括:1. 成功制备出改性CuO/γ-Al2O3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表征;2. 研究催化剂在脱硝和脱硫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探究催化反应机理;3. 优化催化剂的制备条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广应用改性CuO/γ-Al2O3催化剂在环保领域中的脱硝、脱硫等催化反应。
同时,还为研究新型催化剂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660MW燃煤电厂SCR烟气脱硝系统的数值模拟的开题报告

660MW燃煤电厂SCR烟气脱硝系统的数值模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燃烧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也逐渐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颗粒物、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质量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烟气脱硝技术在化石能源的燃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烟气脱硝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将燃烧排放出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转化、分解或吸收,以达到降低大气污染的目的。
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一种高效的烟气脱硝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源的治理中。
与传统SCR系统不同,高负荷运行下的SCR系统表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催化剂床温度的提高、催化剂老化等。
这些问题给SCR系统的运行和优化带来了挑战。
因此,对于SCR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SCR脱硝过程,并通过研究不同因素的影响来实现对SCR系统的优化。
本文通过对一台660MW燃煤电厂SCR烟气脱硝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其在高负荷运行状态下的脱硝效率、NOX浓度、NH3逃逸等问题,为电厂的SCR系统运行和优化提供参考。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 建立数学模型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建立烟气脱硝的数学模型,包括反应器和催化剂床模型。
在催化剂床模型中考虑催化剂层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流体力学过程,以及主要的反应机理。
2. 模型验证通过与现场数据比对,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选取某个工况下的实际数据进行比对,如NOX浓度和NH3逃逸等数据。
3. 模型优化通过调整燃气、氨水喷射量等参数,优化SCR系统的脱硝效率、NOX浓度和NH3逃逸等指标,以提高SCR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预期研究结果本文预期实现以下研究结果:1. 建立660MW燃煤电厂SCR烟气脱硝系统的数学模型。
2. 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新型SCR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指标和反应机理,提高其脱硝效率和减少NH3逃逸。
SNCR脱硝过程反应机理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SNCR脱硝过程反应机理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SNCR(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是一种利用氨水等还原剂在高温下还原NOx(氮氧化物)的技术,已经成为治理工业废气中NOx排放的常用技术之一。
但是目前对于SNCR反应机理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SNCR脱硝过程的反应机理进行初步研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对几种不同条件下的SNCR反应过程进行实验。
(2)利用实验数据对反应机理进行分析,探讨还原剂的选择、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对于反应产物的影响。
(3)结合数值模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
2.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的调研和实验前的预研究,初步确定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案。
(2)利用硝酸铵热分解法制备含有一定量NOx的气体混合物,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包括还原剂浓度、温度、反应时间等),在实验室中进行SNCR反应实验。
(3)通过对反应前后气体的成分和浓度的测量和分析,得到反应产物和反应效率等数据。
(4)根据反应实验结果,对反应机理进行初步的分析。
(5)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性本研究旨在对SNCR脱硝过程反应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分析还原剂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反应效率和产物分布的影响,探索优化SNCR工艺的途径。
此外,本研究将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将有望获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四、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得到SNCR脱硝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和分析,获得一定的实验数据,并基于数值模拟进行进一步验证和分析。
预期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对SNCR工艺进行优化,并在工业废气净化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电站脱硝系统及其控制技术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2010年 4 月 10 日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为防止锅炉内燃煤燃烧后产生过多的氮氧化物污染环境,应进行脱硝处理,将氮氧化物还原或氧化为无污染产物。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最大的是火电行业,占到38%左右。
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组织的《中国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方案研究报告》的统计分析,2007年火电厂排放的氮氧化物总量已增至840万吨,比2003年的597.3万吨增加了近40.6%,约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35%~40%。
据专家预测,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将继续增长。
若无控制,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20年将达到3000万吨,给我国大气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
氮氧化物及其危害:氮氧化物(NOx )是NO、NO2、N2O、N2O3、N2O4、N2O5等的总称。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指NO和NO2。
NO是煤燃烧时的主要副产物,主要来源于燃烧时煤中N的氧化及高温空气中N2和O2的反应。
氮氧化物主要侵入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管及肺泡。
当人们长期处于氮氧化物浓度过高的环境中会导致死亡,室内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不能超过5mg/m3[1]。
氮氧化物不仅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根本原因,其产生的温室效应约是CO2的200~300倍,其污染产生的经济损失和防治所需价值量比SO2约高出33.3%;NOx 还可转化为硝酸盐颗粒,形成PM2.5,增加颗粒物的污染浓度、毒性和酸性[2]。
氮氧化物对环境危害严重,为了改善大气环境必须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因此对电厂脱硝系统控制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燃烧过程中控制NOx的产生,主要有低氮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洁净燃烧技术(CFB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洁净煤发电技术等。
另一种是烟气脱硝技术,使NOx在形成后被净化,主要有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SCR/SNCR 联合技术等成熟技术[2]。
本课题主要研究烟气脱硝技术。
SCR工艺是目前大规模投入商业应用并能满足最严厉的环保排放要求的脱硝工艺,NOx脱除率能够达到90%以上[3]。
具有无副产物、不形成二次污染, 装置结构简单, 运行可靠, 便于维护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SCR技术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 年代。
早在1995年台湾台中电厂5~8号4x550MW机组就安装了SCR脱硝装置,大陆第一台脱硝装置是福建后石电厂的1~6号6x600MWSCR脱硝装置,自1999年起陆续投运。
典型的燃煤电厂SCR烟气脱硝系统采用氨(NH3)作为还原介质,主要由供氨与喷氨系统、催化剂(反应塔)、烟气管道与控制系统等组成[4]。
SCR控制系统的启停由喷入的氨来控制,即依据固定的NH3/NOx摩尔比来确定所需的氨气流量。
进口NOx浓度和烟气流量的乘积产生NOx 流量信号,此信号乘以NH3/ NOx摩尔比就是基本氨气流量信号,SCR控制系统根据计算出的氨气流量需求信号去定位氨气流控制阀,实现对脱硝的自动控制[5] 。
针对SCR烟气脱硝领域的难点之一——NOx 与NH3的混合,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主动利用不均”的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开发了专利技术“喷氨格栅”,其功能是:在实际工况下,针对NOx的不均匀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不同区域的喷氨量,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的NOx /NH3配比。
对于SCR脱硝技术,文献[6][7][8]中都有介绍,文献[9]则举了大唐阳城电厂的实例来介绍SCR脱硝技术在电厂的应用。
另外,文献[10]中提到了SO3在SCR反应器中的生成及其危害,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脱除烟气中的SO3。
SNCR技术是已投入商业运行的比较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其建设周期短、投资少、脱硝效率中等,比较适合于中小型电厂改造项目。
20世纪70年代,SNCR 技术首先在日本投入商业应用,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00套SNCR装置,其中30个为电站锅炉,容量约为7100MW。
由于SNCR法脱硝率只有30%~50%,一般采用低NOx燃烧技术/SNCR或SNCR/SCR联合使用[11]。
SNCR/SCR混合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发成功,与SNCR和SCR工艺相比而言,这种混合技术特点主要是:系统脱硝效率相对较高;设备相对简单,建设周期短,占地面积小;催化剂用量较少,系统压损小等[12]。
对于脱硝系统的控制,文献[13]提出了一个指数ARMAX(ExpARMAX)模型,仿真研究表明,此模型可以在一个大的经营范围内提供令人满意的脱硝进程的建模精度。
其控制算法能显著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文献[14]对一个60万千瓦的火电厂热力系统进行了模拟和优化,主要研究了氨的流场及分布对原设计的改善。
文献[15]重点介绍了烟气循环流化床(CFB)系统,使用新型吸附剂同时脱硝脱硫。
三、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本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探讨并分析电站脱硝系统及其控制技术。
在熟悉了解电站脱硝系统的工艺流程及结构组成的基础上,总结电站脱硝系统的特点及控制难点,侧重分析电站脱硝系统的主要控制策略、控制系统组成。
预期目标为:1、了解电站脱硝系统的工艺流程及组成结构;2、熟悉电站脱硝系统的主要设备特性及控制难点;3、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电站脱硝系统的主要控制策略、系统组成;4、完成外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5000字);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工作进度安排1、文件检索、外文阅读 2010.3.22-4.4 2周2、熟悉电站脱硝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 2010.4.5-4.18 2周3、研究电站脱硝系统的主要控制策略 2010.4.19-5.9 3周4、构建并分析电站脱硝控制系统 2010.5.10-5.23 2周5、撰写论文 2010.5.24-6.13 3周6、修改论文、答辩准备 2010.6.14-6.20 1周五、参考资料及文献[1]周涛,刘少光,吴进明,陈成武,徐玉松. 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J].环境工程.2008,26(6):82-85.[2]王方群,杜云贵,刘艺,王小敏.国内燃煤电厂烟气脱硝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环保产业.2007:18-22.[3]李建中,曹志勇.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J].浙江电力.2008(6):9-12.[4]赵宗让.电厂锅炉SCR烟气脱硝系统设计优化[J].中国电力.2005,38(11):69-74.[5]李宏.宁海电厂烟气脱硝控制技术介绍[J].电力环境保护.2008,24(4):39-41.[6]马忠云,陈慧雁,刘振强,李向阳.烟气SCR法脱硝工艺流程的设计与应用[J].电力建设.2008,29(6):53-56.[7]石磊.燃煤锅炉SCR法烟气脱硝技术[J].锅炉技术.2009,40(2):76-80.[8]冯立波,罗钟高,葛春亮.火电厂SCR烟气脱硝工艺系统设计[J].能源与环境.2008:48-52.[9]周亚军.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技术在大唐阳城电厂的应用[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8,26(6):37-39.[10]王智,贾莹光,祁宁.燃煤电站锅炉及SCR脱硝中SO3的生成及危害[J].东北电力技术.2005(9):1-3.[11]范文武,陈红.电站锅炉烟气脱硝技术探讨与比较[J].云南电力技术.2009,37(3):40-41.[12]李群.电厂烟气脱硝技术分析[J].华电技术.2008,30(9):74-76.[13] Hui Peng,Weihua Gui, Hideo Shioya, and Runmin Zou. A Predictive Control Strategyfor Nonlinear Nox Decomposition Process in Thermal Power Plants[J]. SYSTEMS AND HUMANS.2006,36(5):904-921.[14] LI Mao, YAN Hongjie, ZHOU Jiemi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flowfield in the SCR denitrification system.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2009.[15] Yi Zhao, Yinghui Han, Yajun Wang, Chunmei Cao, Zhongguo Han. Experimental Studyof Simultaneous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by New-style Complex Absorbent.2009.六、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