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1]讲解
2016年高考文学类阅读小说之把握小说情节

第1讲
真 题
.
把握小说情节
指 导
—— 真题体验 —— (标“*”的为本考点题。)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返回目录
第1讲
真 题
.
把握小说情节
指 导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 项是(5分)( )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 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女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 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 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 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 思考爱情的真正含义。
返回目录
第1讲
真 题
.
把握小说情节
2.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 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6分) 2. ①女老板的两次“看看”,表明她已经知道数学 家算错,但对是否说明真相有些犹豫,最终选择了偏向数 学家,透露了对他的好感。 ②数学家女友的两次“看看”,表明了她的不解和气 愤,她觉得这两个人不可理喻,于是怒而离开。
返回目录
第1讲
把握小说情节
考 点
.
技 法
【答题思路】 一、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考虑“四对关系”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 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 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 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 „„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 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 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 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
20162016年高考山东卷小说阅读题分析

第六大题Βιβλιοθήκη 19、❶❹❺❻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❷ 引出下文,使马骁驭对吴秋明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了新认识。 (或: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❸在结构上,为正 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亲密互动做了铺垫。也为下文吴 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 们亲密互动的意义提供了科学依据 (或:“温暖的怀抱”对孩子们具有重要性) 20、❶马打开了自己心扉的“栏杆”,把吴秋明放到了自 己的心里(马希望吴秋明走进自己的心里) ❷细节描写或 动作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 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天秋明深深的依 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深深的爱意。
21、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受 到大家的喜爱)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有深入的专业知识) 的形象。 22、❶三次心理冲动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了解逐层展开, 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❷三次心理冲动写出 了马不同的思 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的形象❸三次心理冲动都源 于吴秋明对孤独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 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具体要求 A反映马对吴的认识的深入b反映了马对吴爱的加深c对文章 脉络的表现有作用(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d从侧面突出 吴的形象e深化爱的主题f在结构上为最后一句做铺垫。
高考小说专题之情节

一、小说的基本知识
(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 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 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 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 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2.再次点题。 读者感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二、情节的作用
结
情节本身作用
尾
情
节
结尾情节与
的
五要素的作用
作
用
1.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3.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人物:1.丰富了人物形象
2.使人物形象得以更加立体、完整。 情节:1.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
2017全国3 《天嚣》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说明。
2016全国3 《玻璃》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要 要分析。
2015全国1 《马兰花》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 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4全国1 《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雨果《报复》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②③的点表情明现节彭彭,恩恩有的的身性哪份格些。特作征用。?(6分)
④为下文作铺垫。
分析:
从结构上看,彭恩打电话处于文章的开头,因此可联系全文来
作答,如引起全文、铺垫、线索等。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
“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
2016年江苏高考《会明》小说阅读

[2016年江苏高考,13-1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
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锄》文本详解和答案详解

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锄》文本详解和答案详解阅读四个意识是浸入意识、整体意识、精审意识和文本意识。
在批注式阅读中,需要关注文体特征,特别是“环境、人物、情节、情感主旨”等方面。
勾画批注时,应该注意点题、人物特点、评价词、含情蕴智的句子和反复句,以及层次推动的词句。
整体把握时,需要对情节进行分层思考,把握情感主旨。
小说《捡烂纸的老头》的标题“锄”具有多重义,不仅包含本义,还具有象征义,代表着某种人、某种品质美德或寄寓某种情感思想。
主人公XXX拄着锄头走出村子,有人问他是否去了百亩园,他平静地回答“是哩”。
即使天气炎热,他的眼睛也不方便,但他仍然坚持去,因为他不是为了锄地,而是为了过瘾。
他的固执和温和同时表现出他对锄地的热爱。
阳光斜射在他的脸上,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静穆的感觉。
尽管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他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仍然拄着锄把从容地走过去,给人留下悬念的感觉。
第一层是对话,交代人物、时间和地点,初现人物性格。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是一块肥沃的河滩地,是西湾村人世世代代生活的物质基础。
然而,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因为煤炭公司看中了这块地,要在这里建一个焦炭厂,代表了工业化进程。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这个价格,西湾村人把百亩园上的庄稼全部收割了,把土地弄得一片狼藉。
这种毁灭性的结局与百亩园世代以来为人们安身立命生活的物质基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决定坚定地照常种庄稼,煤炭公司最终妥协了,每亩地要付一万五千块钱。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在乱流河两岸传颂,被人们视为传奇。
一万五千块钱的天价让人头晕,想想需要一百多年的辛苦和汗水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这些钱,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在胜利的喜悦中,人们不再去百亩园了,因为一旦签订合同并领取钱款,推土机便会立即进入园区。
然而,那些被人遗忘的种子仍然像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小说情节概括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解题指导】 1、梳理小说的脉络,实际就是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 2、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线索角度以
及时间空间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
3、要做到:①情节发展前后环节清楚。 ②舍去细节概括情节。 ③语言简洁明了。
《面 包》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2、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案]
• • • •
(1)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2)丈夫撒谎掩饰。 (3)妻子替丈夫圆谎。 (4)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梳理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的脉络,可以从 4个角度去进行: (1)情节角度。看本文事件发展:谈卖鸟笼——拒卖鸟 笼——赠送鸟笼——醉酒为鸟笼。
(2)人物角度。看主人公心理变化:期待好价——信守 约定——慷慨赠送——喜极而悲。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 高潮——结局。 •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 魅力。 •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 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 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 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 “欧· 亨利式结尾”。
部情节的能力)
(一)对于第1种提问方式:
(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温馨提示 (1)解题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 (2)用主谓句,以主人公为叙述角度叙述。 常用答题模式: (用主谓句)“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典型习题】 小说1:《枪口下的人格》 1.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 基本情节。(4分) • 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 俘——被俘——脱险——赴死。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篇(课件57张)

典题释法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类型(一)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答案: (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 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 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 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解析:可从事件发展和主人公心理 变化两方面分析。
概括情节
一、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 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2、摇摆式:情节一波三折 3、欧*亨利式: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 而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情节,一切又 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情节的生动性。
赏析情节手法和作用
一、核心知识储备
情节手法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 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 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一)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如 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叙述人 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 “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进与读者的 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 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它 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 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 的事情。
•
文章的结构体现文章的思路,如果能够正 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 章的思路了。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根据文章 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认清文章的段落 层次、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它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 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 作技巧的重要环节。
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
![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9e029737e2bd960591c6770c.png)
• 4【答案】 C【解析】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 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D两 项;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故答 案为C。 • 5【答案】D 【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 退的婉辞。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 错误。 • 6【答案】B 【解析】文中没有说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 故错误。 • 7、(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
•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 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合适。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俩人都是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 才拿起的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看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发展。 2.“战争”这个题目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文章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其实处处 在说战争,两人是因为战争相识、相恋到最后的永别。3.在艺术手法上,题目“战争” 是一个饱含象征寓意的词汇,战争代表着残酷和毁灭,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在它面 前都会毁于一旦,这也预示着两人不得善终的结局。4.在情感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因为“战争”,才使得俩人的性格表现充满矛盾,既防备又坦诚,既克制又浓烈,也 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和丰满。5.在思想内容上,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控 诉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6.在艺术结构上,做到了跟前后文的呼应,给读 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尤其是最后作者突然挂断的电话,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和对两人恋情的无限惋惜之情。
•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 • 【答案】①“一洗”句的意思是曹霸画的马,能够超越所有凡人俗匠画的 毫无灵气的马。②先帝的马本身气宇非凡,迎风站立在巍峨的宫殿前,更 显飒爽之姿。曹霸听命展开绢素作画,认真观察琢磨,用心思考作画,一 会儿的功夫,如“九重真龙”一样的马就跃然画卷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画 匠们的匠气之马。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怎样做,所以, 答案的重点构成在于曹霸作画前的观察琢磨、认真思考(颔联部分)和作画时 谨慎落笔、酣畅淋漓(颈联和尾联部分)两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故事情节的思路
⑴完整叙述。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⑵概括叙述,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按照“何人做何事”的主谓结构来表述。故事较复杂, 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 前后贯通。 (抓住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3)要点化(序号标注,依据赋分) 可以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或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答:先写了…,紧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之情节
小说基本知识概述
小说的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 生活(主题)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 要 素
人物(核心) 情节(骨架) 环境(依托)
主题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者中,人物是 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 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语言不精练,没有分点做答,
[阅卷反馈]
乙考生 答案 巴尔萨塔做好鸟笼 妻子充满希望 老大夫要 买鸟笼 巴尔萨塔拒卖鸟笼 蒙铁尔不认账 巴尔萨塔 白送鸟笼 巴尔萨塔醉酒 考试得分 4分
概括角度不一致
失误类型: 思路不明确,概括角度不一致 阅卷评析 :这篇小说的情节,可以从巴尔萨塔的行为 角度,也可以从他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本考生在 概括时思路不明确,“妻子充满希望”“ 蒙铁尔不认 账”显得多余,“老大夫要买鸟笼”与“巴尔萨塔拒 卖鸟笼”概括重复,且角度不一致。因此扣掉1分。
(2)理清结构,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按照情 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 :背景(序幕)——护送(开端)——受伤( 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3)抓住场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一般 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 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友--市场 买刀寻仇--看官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概括方法:
(1)寻找线索(明线与暗线),围绕小说中的某 一线索进行概括,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 、情、时间、空间等,如《药》中的“人血馒 头”、《故乡》中的“我”等。作用:可使小说
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二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 揭示主题。如: ①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概括可 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③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概括可分为: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发现问题
问题:1、情节错误或不全
总结方法
2、语言不精练3、没要点化
答题方法:
1、抓线索;抓主要矛盾冲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
[阅卷抽样]
甲考生
答案: 巴尔萨塔用两个星期做了一个很大的鸟笼, 他的妻子以为可以卖到很多钱,感到很高兴。但是巴 尔萨塔却拒绝将其卖给老大夫,说自己已经答应卖给 了蒙铁尔的儿子。但蒙铁尔不认账,看到他的儿子很 伤心,巴尔萨塔将笼子无偿送给了他,下午,他在一 片庆祝声中喝醉了酒。 考试得分 :3分 失误类型:不合题意,表述啰嗦 阅卷评析 题目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 络”,而考生却当成了“复述故事情节”,基本情节 虽然梳理出来,但不符合要求,扣掉2分。
小说四大关键词 主题
情节 人物 环境
命题热点
“小说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四个关键词:
环 境 情 节 人 物 主 题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 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 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 析 、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 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面包》 2010年广东卷)
2、请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格式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桃花坞》2012惠州模拟)
3、《木笛》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 的语句一一概括。
4、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巴尔塔萨的一个奇 特的下午》2011年安徽卷)
二、情节的鉴赏(手法和作用): ①某一情节(或细节)作用分析; ②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③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 用; 三、 情节探究: ①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②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③情节安排的特点和技巧
(一)情节概括与梳理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 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高考典例:
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通过 故事情节 来展示人物性格 ,表现主题。故事情节通常包 发展 、 高潮 和 结局 几 括 开端 、 个部分,有的前有 序幕 ,后有 尾声 。
小说的情节结构(事情的变化和经过):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情节类常见考点
一、 情节概括与梳理: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④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答:①……,②……,③……,④……
Company Logo
【实战演练】
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并回答后 面的练习。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很快我们发现整篇小说其实是由四个片 段构成: (1-5)巴尔塔萨做了个漂亮的鸟笼,他妻 子要求定要高价出售赚钱; (6-15)老大夫希拉尔多想买下鸟笼,却 被拒绝失望而归; (16-42)巴尔塔萨把鸟笼送给财主蒙铁尔 可怜的儿子彼贝; (43-45)巴尔塔萨很兴奋,喝酒醉至彻夜 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