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敏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拟、灵敏运用知识的才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敏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独立试做,反思做法,到达灵敏运用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4。

〔1〕出例如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展试商。

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

然后进展小组汇报交流。

〔5〕老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拟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敏运用,选择适宜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拟哪一种方法简便些?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拟简便。

三、练习练习十五第512题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p 解决问题。

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络?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

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稳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

〔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的本册教材包括如下内容:四那么混合运算;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加减法;角;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相交与平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可能性;总复习八个单元。

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全套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为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一套适应苏教版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以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苏教版数学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主题:- 数的认识和比较- 加法和减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长度和时间的认识- 数据统计和图形- 位置和方位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本套教案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认识和比较各种数,并掌握数的读写方法-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 了解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了解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认识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度量和比较- 掌握数据统计和图形的基本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图形绘制- 了解位置和方位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位置描述和方位判断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讲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游戏和活动:通过游戏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练和巩固:通过大量的练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 检测和评价:通过定期的检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帮助他们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提高研究效果。

教学安排本教案的教学安排为每周5天,每天1节数学课。

每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0分钟。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本教案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日常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进行评价。

- 练和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练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正确率和完成质量。

- 小测验评价:定期进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 期末考试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整个数学上册内容的掌握情况。

2017年秋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7年秋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1.认识容量和升2.认识毫升3.升与毫升的换算1.认识常用的容量单位(升、毫升),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实践能力。

3课时升的认识教材第1~3页的内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升,初步建立升的概念。

2.使学生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1升有多少。

3.建立容量单位,培养学生估量液体多少的意识。

重点:认识升,初步建立升的概念。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液体的多少。

量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

学生拿出自己的水壶,说说能盛多少水。

与同伴比一比谁的水壶盛的水多。

如果比不出来,教师可提供一个标准量杯,具体量一量,然后比出结果。

1.结合经验,提出问题。

思考:为什么教师提供了一个量杯,就能比出谁的水壶容量大?引导学生明确,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单位。

2.体验感知。

(1)拿出各种容量不同的实物,1升的酱油、2升的可乐、3升的饮料和4升的油漆等。

(2)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大约有多重,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单位。

(3)讲述:计量像水、油漆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4)感知1升有多少。

教师操作,学生感知。

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升液体的质量。

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

3.拓展应用。

(1)自制1升的容器。

(2)分别测量出升、升和升的水。

1.填一填。

(1)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字母()表示。

(2)棱长为()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

(3)和相比,()盛水少些,()的容量大。

2.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在括号里写上A;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小,在括号里写上B。

3.下面的容器大约能盛多少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

18升 1.8升180升20升2升200升一种电暖壶灌满水烧开后,可灌满2个相同的热水瓶,1个热水瓶中的开水又能倒满4茶杯,这种电暖壶一次烧开的水,一共能倒满多少茶杯?课堂作业新设计1. (1)升L(2)1(3)碗炒锅2. A B B A3. 18升2升思维训练8茶杯教材习题第2页试一试略第3页练一练1.第三个杯子的容量最小;第二个杯子的容量最大。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3.4.5 3.3.3 2.2.6 3.3.5为什么?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

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活动三:提高题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交流——汇报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交流讨论——汇报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一三0-一三110、11、12、一三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复习目标: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1、复习概念: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2、练习讲评:(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二)填空: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 )个顶点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三类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数的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数学广角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和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技能。

2.教学难点:对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3.学生准备:学生已掌握三年级数学知识,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分数的定义和基本运算规则,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分数的计算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进行解决,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全册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全册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一、教材概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是一本适合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内容包括整数、小数、分数、面积和体积等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反思的目标是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三、教学内容回顾1. 整数:教学内容涵盖正整数、负整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整数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小数: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定义、读法、写法以及小数的加减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计算等情景,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

3. 分数:教学内容涵盖分数的定义、读法、写法以及分数的加减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分享、分配等情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

4. 面积和体积:教学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和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建模等情景,让学生掌握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分析1. 启示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示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在真正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情景设置和例子引导,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启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参预度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份学生的参预度较低,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较难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全册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全册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全册单元一:认识数0-99教学目标- 认识数0-99,能够正确读写和比较这些数- 通过游戏、实物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数0-99的认识和比较- 数的读写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通过数的比较游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数的认知。

2. 引入:通过实物和图片,向学生展示0-99的数,并帮助他们正确读写和比较这些数。

3. 讲解:详细讲解数的读写规则和比较方法,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

4.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数的读写和比较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温故: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

教学方法- 游戏引导法: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 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数的概念和规则。

-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检查他们对数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数的掌握情况。

单元二: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 掌握小学四年级的加法与减法运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 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思考。

2. 引入: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以及运算方法。

3. 讲解:详细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规则和步骤,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

4.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温故: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全册数学教案上册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全册数学教案上册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全册数学教案上册
教案一:认识数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认识数的概念。

-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0-100的数字。

- 学生能够将数字与实际物品进行对应。

教学准备
- 数字卡片0-100
- 实际物品,如纸张、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数字,并询问学生他们认识哪些数字。

2. 引导学生认识数字0-100:教师通过展示数字卡片,逐个让学生读出数字,并帮助他们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

3. 数字与实际物品对应: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物品,如纸张、铅笔等,然后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来对应实际物品的数量。

4. 练: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用纸和笔书写出对应的数字。

5. 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数字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物品与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下节课可以通过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容量和升2.认识毫升3.升与毫升的换算1.认识常用的容量单位(升、毫升),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实践能力。

3课时升的认识教材第1~3页的内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升,初步建立升的概念。

2.使学生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1升有多少。

3.建立容量单位,培养学生估量液体多少的意识。

重点:认识升,初步建立升的概念。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液体的多少。

量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

学生拿出自己的水壶,说说能盛多少水。

与同伴比一比谁的水壶盛的水多。

如果比不出来,教师可提供一个标准量杯,具体量一量,然后比出结果。

1.结合经验,提出问题。

思考:为什么教师提供了一个量杯,就能比出谁的水壶容量大?引导学生明确,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单位。

2.体验感知。

(1)拿出各种容量不同的实物,1升的酱油、2升的可乐、3升的饮料和4升的油漆等。

(2)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大约有多重,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单位。

(3)讲述:计量像水、油漆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4)感知1升有多少。

教师操作,学生感知。

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升液体的质量。

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

3.拓展应用。

(1)自制1升的容器。

(2)分别测量出升、升和升的水。

1.填一填。

(1)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字母()表示。

(2)棱长为()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

(3)和相比,()盛水少些,()的容量大。

2.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在括号里写上A;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小,在括号里写上B。

3.下面的容器大约能盛多少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

18升 1.8升180升20升2升200升一种电暖壶灌满水烧开后,可灌满2个相同的热水瓶,1个热水瓶中的开水又能倒满4茶杯,这种电暖壶一次烧开的水,一共能倒满多少茶杯?课堂作业新设计1. (1)升L(2)1(3)碗炒锅2. A B B A3. 18升2升思维训练8茶杯教材习题第2页试一试略第3页练一练1.第三个杯子的容量最小;第二个杯子的容量最大。

2. 80升 2.5升 1.2升升的认识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可以用字母“L”表示。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为1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需求,由此过渡到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2.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升和毫升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容量的意义,再通过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这样的导入,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步上升为数学的概念,然后回到实际中加以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毫升的认识教材第3~4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毫升,建立毫升的概念。

2.知道1升=1000毫升。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容量的意识。

重点:认识毫升,建立毫升的概念。

难点:正确应用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1升=1000毫升。

1毫升的量筒,100毫升的量杯。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

2.知道1毫升有多少。

(1)出示1毫升的量筒。

(2)用滴管向量杯滴入1毫升水。

(数一数1毫升大约有多少滴水)(3)让学生明确,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

可用字母表示为“mL(ml)”。

3.感受1000毫升有多少。

4.发现1升与1000毫升的关系。

拿出两个500mL的量杯装满水,把这2杯水倒入一升的量杯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

教师板书:1升=1000毫升5.举例。

日常生活中用毫升作单位的物体有哪些。

1.估一估。

(1)一个脸盆大约能盛水4()。

(2)一桶豆油大约有5()。

(3)一杯水比1升()。

(4)电饭煲的容量比1升()。

2.在○里填上“>”“<”或“=”。

199毫升○1升3000毫升○3升19升○190毫升400毫升○3升7升○6000毫升2600毫升○12升3.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1)浴缸大约盛水4000毫升。

()(2)一小袋牛奶约220毫升。

()(3)一瓶酱油约2升。

()(4)一瓶200毫升的饮料至少要喝100口才能喝完。

()4.商店购进一批沐浴露,共2箱,每箱8瓶,每瓶250毫升。

这些沐浴露共多少毫升?合多少升?5.一瓶矿泉水净含量为600毫升,平均每升水含钙约24毫克,10瓶这样的矿泉水含钙多少毫克?一个水龙头15分钟漏水150毫升。

照这样计算,多长时间后可将15升的水池滴满?课堂作业新设计1. (1)升(2)升(3)少(4)多2. <=><><3. (1)✕(2) (3)✕(4)✕4. 250×8×2=4000(毫升)=4(升)5. 600×10=6000(毫升)=6(升)24×6=144(毫克)思维训练150÷15=10(毫升)15升=15000毫升15000÷10=1500(分)=25(时)教材习题第4页试一试略第4页练一练1. 5毫升100毫升10毫升8毫升2.略3. 400029000 5毫升的认识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

毫升可以用字母“mL(ml)”表示。

1升=1000毫升1.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容量单位“毫升”,以活动情境来让学生学习数学。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

通过教学,学生的活动要比上次有秩序。

2.教学毫升的初步认识时,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各种饮料瓶上的容量标签,并通过动手操作,具体感受1毫升的实际数量,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地获得了有关的知识。

练习一教材第5~6页的内容。

通过学习,了解升与毫升。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会选择适当的单位,知道1升=1000毫升。

难点: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玻璃杯,量杯。

这一章已学习完,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我们来看练习。

1.基础练习。

第1题。

指名学生根据图中所示,口述答案。

给出一定量的液体,左边的玻璃杯刚好装满,把左边玻璃杯的液体往中间的玻璃杯里倒满,还剩下了一部分,说明左边玻璃杯的容量比中间玻璃杯的容量要大;再把中间一满杯的液体倒进右边的玻璃杯里,发现完全倒空中间的玻璃杯后,右边的玻璃杯正好装满,说明右边玻璃杯的容量和中间玻璃杯的容量一样。

通过比较发现左边玻璃杯的容量是最大的,中间的玻璃杯和右边玻璃杯的容量相同。

第2题,考查学生对1升的空间观念是否把握得准确。

第3题和第6题,分别考查学生1升、1毫升的空间观念是否准确。

第4题,已知1升=1000毫升,求每种饮料各多少瓶正好是1升,转化成求多少100毫升等于1升,多少个200毫升等于1升,多少个250毫升等于1升。

指名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第7题和第8题,考查学生对升、毫升的空间观念,以及对升与毫升所分别对应的字母的考查。

2.练习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正和总结,并对可能犯的错误,要有预见地指出。

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升与毫升的过程中,能更正确地掌握方法。

3.课后练习。

将练习一的其他各题作为练习,留给学生在课下完成。

1.填空。

(1)计量较少的液体时,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2)棱长为()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

2.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1)一盒纯牛奶有180升。

()(2)明明今天喝了400升水。

()(3)热水瓶的容量比奶瓶的容量大。

()(4)1毫升水重1千克。

()3.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一瓶洗发水有750(),一瓶可乐有2()。

A.升B.毫升(2)一个纸杯可盛水200毫升,5个纸杯可盛水1()。

A.升B.毫升(3)甲容器可盛水3000毫升,乙容器可盛水3.1升。

甲容器的容量比乙容器()。

A.大B.小4.甲、乙两个容器一共可盛水900毫升。

已知甲容器的容量是乙容器的8倍,甲、乙两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一个水龙头15分钟滴水150毫升。

照这样计算,20小时后可将15升的水池滴满吗?课堂作业新设计1. (1)毫升mL(2)1分米2. (1)✕(2)✕(3) (4)✕3. (1)B A(2)A(3)B4. 800毫升100毫升思维训练150÷15=10(毫升)20×60×10=12000(毫升)12000毫升=12升12<15不能滴满教材习题练习一1.第一个玻璃杯容量最大,第二个玻璃杯和第三个玻璃杯容量相同。

2.第一、第三个容器。

3. 6升10升30升400升4. 10瓶5瓶4瓶5.略6. 10毫升250毫升50毫升250毫升7.升毫升毫升升8. L mL L mL9.150毫升200毫升350毫升400毫升150+200+350+400=1100(毫升)1100毫升>1升比1升多10. <=><11.一个5岁儿童3天至少服5×3×3=45(毫升)45<120所以这瓶止咳糖浆够一个5岁儿童服用3天。

(答案不唯一)如:一个9岁儿童3天需要服用多少毫升?15×3×3=135(毫升)12.略1.口算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

2.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3.除法的估算,试商和调商。

4.商不变的规律。

1.学会口算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

2.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灵活掌握除法的估算,掌握试商的方法及商不变的规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10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教材第8页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及其竖式的书写。

难点:学会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口算卡片、课件、配套光盘。

1.口算练习。

(1)6÷3=8÷2=40÷8=60÷30= 80÷20= 400÷80=(2)90÷30=350÷70=360÷60=50÷10= 640÷80= 150÷50=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为什么这样计算?420÷30=()88÷20=()(1)算式可以整除吗?(2)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