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示范教案第2课时

合集下载

第11课 岳阳楼记 第2课时 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第11课 岳阳楼记 第2课时 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第11课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岳阳楼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作者的观点,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美创造:感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岳阳楼记》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了文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这篇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内容。

各部分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第一部分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字有何妙处?“谪”字不仅交代了滕子京的身份,而且暗含作者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张本2. 第1段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范仲淹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表示赞赏,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

这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要奋发有为而不是消沉下去。

第二部分(2—4)1.“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连”“接”替换好不好?不好。

“衔”和“吞”,用拟人手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感,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景象,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衔”和“吞”好。

2.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3. 为什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北通巫峡,南极萧湘。

第11课 《岳阳楼记》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1课 《岳阳楼记》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1课《岳阳楼记》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感受古代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1一、复习提问1.背诵课文2.解词译句二、精读文本,深入理解【任务一】互动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朗读读课文,概括文章的结构层次一(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二(2-4)登楼所见之景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

2概括洞庭湖美景3-4写迁客骚人因景物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三(5)抒发作者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2.文章开头写滕子京“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有何作用?明确:赞美滕子京虽被贬但不消沉,政绩斐然。

与下文写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览物之情”形成对比,同时也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作铺垫。

3.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思考探究二)明确:3段:描绘一幅洞庭风雨图;4段:描绘一幅洞庭春情图;3、4节是作者的虚拟体验;第3节表达了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了心旷神怡、忘怀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4.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思考探究三)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探究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以小组发言的形式举例分析。

明确: 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

如第②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③段写洞庭风雨,第④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④段则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

《九年级语文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作者的忧乐观和政治抱负。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忧乐观和景物描写分析。

2.难点:抒情议论与景物描写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文本分析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忧乐观分析
(1)再次体会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

(2)探讨忧乐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3.景物描写分析
(1)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段落。

(2)探讨景物描写对表达情感和主题的作用。

4.抒情议论与景物描写的关系
(1)分析抒情议论与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结合方式。

(2)讨论这种结合对文章表现力的提升。

5.讨论家国情怀
(1)组织学生讨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6.诵读文章
(1)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和韵律。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总结归纳
总结忧乐观、景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的关系。

8.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结合本文进行阐述。

《岳阳楼记》教案(第2课时)

《岳阳楼记》教案(第2课时)

《岳阳楼记》教案(第二课时)课时安排:1.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达方式。

2.品味课文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指名分段背诵课文。

2.解释词语。

(1)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 (2)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_______(3)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__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公园里有一副这样的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联使我们不禁想起范仲淹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为理解阅读、拓展延伸奠定坚实的基础。

反复重申,以提问、练习、小测试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累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探究融情于景的写法。

浏览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作者是否只将文笔停留在了写景上?“然则”宕开一笔,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作者并没有将文笔只停留在写景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10《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10《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案】

10 《岳阳楼记》教案(二)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

2.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域。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情势检查背诵。

2.抢答:(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谪.守巴陵郡谪:贬官②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美好③朝晖.夕阴晖:日光④锦鳞.游泳鳞:代指鱼⑤长烟一.空一:全⑥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翱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二、精读赏析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分别描写了哪几幅洞庭湖的风景?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赏析。

(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展示成果。

)明确:巴陵胜状图;凄风阴雨图;春和景明图。

巴陵胜状图:(1)气势特殊:“衔远山,吞长江”。

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生动形象写出了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

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有动态感和活力。

)(2)壮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极言水波壮阔,从空间上形容水势的浩荡和湖面的宽阔无边。

(3)气象变化多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描写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风景,表现了它景象的千变万化。

(4)南北流向之长: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运用对偶句,写出了洞庭湖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培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品德。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岳阳楼记》的大体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一下课文,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

(出示课件44)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情感与第5段“古仁人之心”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45)(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巡视,然后点名学生回答。

)学生:这样写是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出示课件46)教师: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这两句话就是说要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师生讨论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预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被赋予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而奋斗。

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

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观。

3.学完课文,结合文段具体说说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出示课件47)(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抒情的融合。

预设1:(出示课件48)预设2:(出示课件48)预设3:(出示课件48)教师总结:三者相互映衬、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二)字词句归纳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课的字词句知识归纳一下。

1.通假字(出示课件49)教师:同学们,先在课本找一下本课“通假字”,然后归纳回答。

岳阳楼记2课时教案

岳阳楼记2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揣测文章思路一、揣测写作意图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身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揣测构思特点基于以上写作意图,文章采用起笔于记,落脚于理,融说理于记事、状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三、探究考虑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示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发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一起之处?(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

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说法是什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指什么?(“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这一句是对上面的总结,并自然而然引出了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身志同道合的人。

《岳阳楼记》教案第二课时(推荐五篇)[修改版]

《岳阳楼记》教案第二课时(推荐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岳阳楼记》教案第二课时《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

二、用学习上节课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五、六段(一)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元/则忧其君。

(二)抽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三)重点语句翻译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月不晴(的时候),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起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啸,猿啼叫。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他人的诽谤和讽刺的心情。

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一切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着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极点了。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少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国君担忧。

7、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哎,(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三、积累词语:(一)一词多义1、属: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属(zhǔ)引凄异(连续)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类2、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3、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物、景象)予观夫巴陵胜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走马观花/坐井观天(观看、观赏)4、备: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德才兼备(具备、具有)攻其不备(防备)关怀备至(表示完全)5、一: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一鼓作气(第一次)6、微:微斯人(没有)谨小慎微/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细小)7、乃: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乃悟前狼假寐(才)8、异:或异二者之为(不同)属引凄异(怪异)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9、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10、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极端)初极狭(很,非常)11、景: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四时之景不同(风景)12、胜:以少胜多(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优美)13、通: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顺利)北通巫峡(通向)14、初极狭,才通人(通过)精通书法(通晓)15、其:其喜洋洋者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则忧其君16、和:政通人和至若春和景明17、何: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然则何时而乐耶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8、具:百废具兴(通“俱”,全,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19、归:吾谁与归(归依)归根结底(归结)20、薄:薄暮冥冥/日薄西山(迫近)妄自菲薄/厚此薄彼(轻视、看不起)21、国: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都)国家兴亡(国家)22、为: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替,对,表对象)23、开:连月不开(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二)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三)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四)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四、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教学方案
课时目标:
1.深入研读,品味文章意境,体会作者的人生境界、政治抱负。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第2课时
一、温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由于被贬巴陵郡的滕子京政绩突出,重修了岳阳楼,嘱托同样被贬的范仲淹撰写文章记载此事。

范仲淹远在河南邓州,看到好友送来的图画,展开想象,描绘了岳阳楼前怎样的风景呢?又抒发着自己内心怎样的的感慨与情思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合作探究
1.师生研读3、4段,教师指定学生诵读两段,学生四人一组,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合作解决重点字词句。

词:淫雨霏霏开排薄暮冥冥
谗讥景明一空而或
句子: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③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⑤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文章3、4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点拨:三、四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赏景后表现出的不同心情。

洞庭湖上淫雨霏霏,萧瑟凄凉的景象对应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彷徨;
洞庭湖上春和景明,渔歌互答的情景对应迁客骚人忘却荣辱,饮酒自在的喜悦之情。

这部分内容照应了第二段概括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景象,同时也体现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不同思想感情。

3.接下来师生研读第5段,结合注释、工具书,翻译文本,理解文章。

重点字词:尝、古仁人、心、或、进、退、然则、先、后、微
重点句子: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思考问题:作者对迁客骚人的这些情感流露持怎样的态度呢?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和政治理想又是怎样的呢?
点拨:作者并不认同“迁客骚人”这种因个人遭遇和外物变化而或喜或悲的处事态度。

作者更向往“古仁人”那种不因个人荣辱和外物、环境变化而或悲或喜的人生境界,追求像“古仁人”那种为天下苍生的疾苦而忧,因天下苍生的欢乐而喜的政治理想。

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点拨:指“古仁人”,也暗拥有“古仁人”一样政治抱负的同道志士,例如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思考问题:“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相比,你更推崇哪一类人?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点拨:“迁客骚人”理想追求可能不够远大,但也有真性情,感于外物,感于遭际,或悲或喜,也是真情流露;
“古仁人”志向更为高远,为国为民,不畏遭际变化,不惧荣辱迁谪,理想崇高,人格伟大。

教师总结: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同时也勉励同道志士,一同践行为国为民的政治理想。

三、课堂小结
1.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细致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不同境遇下“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之意。

2.课文精要
3.写法探究
1.本文构思精巧。

作者不写岳阳楼历史和重修经过,也不泛泛铺陈周围湖光山色,而是抓住不同的人对景物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引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2.文章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以叙事作引子,写景引出抒情,抒情诱发议论,环环相扣,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四、课后作业
1.熟读文章,背诵文章。

2.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