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观后感

合集下载

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体会与收获7篇

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体会与收获7篇

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体会与收获7篇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体会与收获(篇1)茶,是中国一种著名的饮品,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骄傲。

平常的我,喜欢喝茶,因为喝茶,养身。

这次有幸参加普洱茶文化图书举办的茶艺培训,我也是分外的高兴,特地向公司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参加茶艺班的学习。

能够得到这次学习机会,我非常的珍惜,每天准时到课堂学习,不迟到早退。

而这次的学习,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经验传授,让我收获颇丰。

从前,我喜欢喝花茶,所以对于花茶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可能更为熟练。

而秉着对茶的热爱,参加培训后我学习了更多关于茶的知识,与中国传承的真正茶道。

我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有关茶的书叫做《茶经》,是作者陆羽写于天宝年间的书籍,它一直传承到了现在,是我们进行茶文化学习的宝贵财富。

我认识到了中国十大名茶,六大类茶种,详细地学习了我们云南的茶山、名茶,掌握了茶的冲泡方法与实际操作要领等等。

以前,只是听说我们的茶文化茶艺术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日本的茶道,也是从我们中国学习过去的。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知道了我们中国人饮茶为何注重一个“品”字。

从冲泡前的干茶色形到冲泡后的香气、汤色、滋味与叶底来分辨茶的品种好坏。

从沏茶、敬茶都有些相应的茶礼仪。

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与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与点心之功效。

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茶膏的学习与鉴赏。

这次的茶艺培训还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茶友,我们在一起连续九天的学习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

我们以茶会友,从不认识到因为茶而相识结缘,我们也互相学习交流茶知识、茶经验,以及各自生活中擅长的领域。

开心的九天茶之旅即将结束,但我们的茶路才刚刚开始。

茶文化的观后感有什么

茶文化的观后感有什么

茶文化的观后感有什么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观后感1重庆茶友会观后感壬辰年7月7日小暑,山城重庆茶友会第一期,在北滨路天月茶城G1B24“禅悦心语·慢生活茶坊” 中如期举行。

茶,是世间之仙露,之仙草。

7 月的重庆天气闷热,但是天月茶城的“慢生活茶坊” 内干净清凉,这是滚滚红尘中的一间雅舍,四壁都是纯天然的竹木装饰,竹木的茶桌茶椅。

今天,重庆的茶友们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这里雅集,煮水论茶,坐在这里,如同在大自然中休憩,有一种精神的回归,大家因茶而相识,因茶而相知,因茶而结缘。

每一个茶人,都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对茶叶爱到入骨,如痴如醉,不是相思不会来!店主乔木小姐身着古典旗袍,温柔典雅地在竹木的大茶桌前,热情地接待来自四面大方的茶友们,每个茶友都是自备茶叶,自己冲泡,并且自己讲解所带茶叶的精妙。

第一道茶:台湾香水莲花茶、浙江安吉白茶。

第二道茶:古树独芽月光白。

第三道茶:景谷普洱生茶,第四道茶:正山小种。

第五道茶:高山金芽滇红。

第六道茶:昆仑雪菊。

在一道茶一道茶的冲泡中,大家由浓到淡,由繁缛到简约,尽情地品尝着每一道茶,茶叶躺着茶具里,等水气氤氲时,茶艺师轻提壶,缓注水,看茶芽一点一点的在水中浸润开来,如花般绽放,那是初春时江南薄雾下的春光,娇羞,柔美,又生机盎然。

生长在大自然中的茶叶,也许是经了二八少女的唇舌,也许是经了身姿约绰的采茶女的红酥手。

在清明前夕水雾濛濛的清晨,于茶山之上,茶树之间来来回回地穿梭,精心采摘,放在锅里清炒,香气四溢,它就是一道茶。

或叫雀舌,或叫旗枪,或叫龙井,或叫毛尖,或叫瓜片。

程序复杂一点的,再加焙火工艺,成为半发酵茶,或叫大红袍,或叫凤凰单枞,或叫观音茶。

或者做饼,放久一点,再久一点,成了老普洱,味道变化万千而品质内敛,如缘份至而能及也。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茶文化纪录片你看了吗?看完纪录片的你又有什么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篇1《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就像茶专业知识传播和大众间的桥梁,以普通民众为主要观众,在普及茶的基本知识。

画面拍的非常美,描绘着温暖而缓慢的时光。

看到茶叶在水中沉浮,看到茉莉花蕊的绽放,看到少数民族的祭祷,看到英国精美的下午茶,看到日本繁复严格的茶道,都生出无限感动。

从最粗糙到最精细的画面,带给人一样的震撼,榜叔看完后也有几大感悟。

【用简单的镜头展示茶知识】整部纪录片,全部采用简单直白的拍摄手法向普通受众传播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茶。

如:【所有茶类都来自一种植物】对于大多观众而言并非全部知道此事实,甚至还认为红茶有红茶树,绿茶有绿茶树。

又如:【采摘的“高度”】茶树有乔木(高的);有灌木(矮的),且采茶人的“高度”也不相尽同。

喝到的每一杯茶都经历了采茶人的千辛万苦。

主题说的非常好,“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茶是人与人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榜叔希望有更多的人接触到茶,了解到茶,喝起他们的第一杯茶,让茶不再只是个历史的代表符号或者小部分人的爱好,而是真正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快节奏生活下茶的改变】茶从发现至今,不断变迁。

从最早咀嚼鲜叶到添加调料烹煮为羹,然后是唐代的煎茶法、再者宋代的点茶法,以及明代之后的沏茶法,无一例外体现了茶丰富的变迁历程。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纪录片中提到了分子食品。

所谓分子食品,是通过对人类可食用的天然物、生物生成物采用工程技术加工制成的,这样的分子食品根据人体年龄与健康所需进行不同配制,更有易人体的吸收,也更加有利人类的健康长寿。

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分子食品技术运用到茶行业中,诞生了即溶茶。

榜叔认为,对于茶,适合自己就好,不存在品饮的方式方法,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饮茶方式就能感受到品茶的乐趣。

茶文化课程的收获心得总结范文(5篇)

茶文化课程的收获心得总结范文(5篇)

茶文化课程的收获心得总结范文学习茶文化的体会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

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

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

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

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

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

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

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

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茶文化课程的收获心得总结范文(二)茶艺与茶道学习心得体会茶艺与茶道学习心得体会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____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

____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

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茶文化心得(推荐12篇)

茶文化心得(推荐12篇)

茶文化心得(推荐12篇)茶文化心得第1篇因为各种原因结缘茶艺,让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获得了跟龙龙老师学习茶艺的大好机会。

通过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本期的茶艺学习已经告一段落,在这半个月的时间,我对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在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密切相关。

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

在还没有学习茶艺之前,我只懂得绿茶、红茶、茉莉花茶、龙井茶等少数的几种茶,并且除了茶名之外我什么都不了解。

然而当我听到美丽大方的龙龙老师的讲解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窄小,也知道茶分为六大基本茶类:绿、红、白、黄、青、黑。

除此之外,还有它们复杂的加工工艺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

了解了茶的加工工艺和品饮过程之后,也知道了所谓的茶香醇厚是怎么个感觉,更加坚信懂茶的人肯定是个气质高雅的人。

因此也立志做个优雅之人。

努力认真学习这门课:《茶艺课》。

在体验茶香、茶味之际,我不禁感叹茶的奥妙和精深的内涵。

在科技发达、工作繁忙的当今社会,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泡上一泡清茶,品味它苦中带甜,饮后回甘的滋味,闻一闻它清淡怡人的香气是何等的沁人心脾。

佛家有曰:茶禅一味。

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

又有一说法:人生如茶,品茶犹如品百味人生。

当品味到甘、甜、苦、涩等味道各异的茶的时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茶有不同的味道,犹如人生有不同的经历。

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泡茶要真诚才能泡出一泡好茶,人生也要用心经营才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

茶是造物主送给人类的一本无字天书,只有用心体会,用心去感悟,才能悟出茶之道。

今天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来源于人们较高的艺术修养。

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5篇

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5篇

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5篇有一些启发后,应当立刻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许多人都非常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盼望大家喜爱!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1自从学了茶文化之后,感受多多。

首先,是茶文化老师给我的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每节课在上课前和下课前给同学们鞠一个弓。

狡猾说,在我的眼中,如今老师给同学鞠躬是很难见的一种行为,而且,如今鞠躬这种行为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少见的。

但是,每次上课看到老师的这种行为让我感到惭愧,同时也很感动。

这样我学到了对人的敬重,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这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种礼仪,老师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我们,让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敬重。

除此之外,茶文化主要表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现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妙道德,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风气的表达。

茶文化具有的传统具有喜爱祖国、无私奉献、虚心礼貌、勤奋节省和相敬互让,所以,可以说茶是中国的傲慢、民族的自尊和骄傲。

如今以茶会友已经是很流行的,很广泛的了。

有些人就是通过茶楼、茶艺和伴侣聚在一起,相互沟通,相互了解,沟通友情,这是一件多么满意的事啊!茶在生活中通常用来待客的,以茶代酒也是一种的传统美德,而且还可以节省制止铺张行为。

茶文化是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见重情重义,重视修身养性,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如今,茶叶已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了。

可见,茶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地重要。

在这门课中,茶是与中华文化有着那么紧密的联系,教会了我们许多不只是关于茶的学问,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何待人,与人为善,孝敬父母,茶文化的核心就是德,所以,德对我们的影响是在方方面面的。

我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没有做到这样的。

讲到孝敬父母,我感到很惭愧,由于,我在生活中总是埋怨父母这或者那的,有时还会和他们顶嘴,总是违反他们的意思。

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800字(通用范文6篇)

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800字(通用范文6篇)

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800字(通用范文6篇) 关于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精选5篇通用范文,字数为800字。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深深地意识到,茶文化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宝贵遗产,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在我心中,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品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通用范文):1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深深地意识到,茶文化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宝贵遗产,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在我心中,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品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更凝聚了中国智慧的结晶。

茶,作为一种饮品,可以让人们在疲劳时提神醒脑,也可以让人们在忧愁时寻求安慰。

它不仅可以滋养身体,还可以滋养心灵。

茶文化教会了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欣赏并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茶艺,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茶艺表演,亲身体验了泡茶过程中的细致和技巧。

泡茶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心思,这与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浮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茶艺,我发现自己在平淡的日常中也能有所收获,学会了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茶文化也教会了我尊重和感恩。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不仅是一种仪式和习俗,更是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

在茶道中,泡茶、品茶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活动,代表了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和款待。

通过茶文化,我学会了用感恩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事物,从而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

茶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应该肩负的责任。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不能让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悄然消逝。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茶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茶文化心得体会5篇

茶文化心得体会5篇

茶文化心得体会篇1“茶禅一味”的真有人说:茶文化属于农耕文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

我以为此论大谬。

在我看来,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但不会消亡,相反,还会发扬光大,为什么?因为茶无论作为一种饮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刚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所缺乏的。

其一,茶是沟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与最基层的民间文化的一座桥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说法,叫做“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七种修养,属精英文化的至高境界,其中有茶;在中国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开门七件事,其中也有茶。

茶在两种文化层面里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唯一的,因此也是不可替代的。

事实上,茶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扮演着沟通高雅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特殊角色,它能使文人们多几分民间情怀,也可使百姓们多几分文人情趣。

这实在是一个很可爱的角色。

其二,茶是抚慰人们心灵的清新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处于极度紧张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人们变得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冷漠。

在这种情势之下,以茶会友、客来敬茶等传统民风,便显现出特殊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往往内心浮躁,充满欲望,当此之际,一杯清茶正可以清心醒脑,涤除烦燥,使心情恢复平静。

可以说,茶是最适宜现代人的“时代饮品”,它可以使许多现代人的“现代病”不治而愈。

其三,茶是世俗生活与宗教境界之间的中介体。

佛教与茶的关系堪称水乳,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

茶禅如何一味?首先是渊源有自。

茶之兴,得益于禅。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可见,茶的驱除困魔的功效,恰好为禅家所利用。

而“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又多产好茶,近水楼台,茶为禅用,也是顺理成章。

但是,光有渊源还不够,茶禅之所以能够一味,还有更深的禅机。

禅宗讲究顿悟,顿悟强调的是“当下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的观后感茶文化读后感“阅遍人间笑浮华,莫若细品一杯茶”。

茶道对于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相当浮躁的社会,品品茶,论论道,会对我们的身心大有裨益。

由于我老是心浮气躁,容易冲动,对茶也颇为喜爱,就在暑假读了两本关于中国茶文化的书,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但也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是关于茶最早的传说。

茶源于中国,这一点是我们国人值得自豪的地方。

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三大阶段。

这三大阶段也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只是某一个在某个时代处于主导地位而已。

原始社会时代,由于食物缺乏,人们把茶当做食物,食茶占有主要角色。

随着食茶而带来的益处,人们又了解了茶的药用功能,茶开始以药用为主导。

茶被作为饮料是在汉代,但是这个时候茶仅仅作为兴奋提神和解酒的饮料,“倾须精爽键,忽似氛埃灭”,但并没有上升到精神内涵。

当然这个转变已经显示出我们祖先认识事物并加以运用的超凡能力。

茶被赋予文化内涵是在魏晋时代,陆纳以茶待客,刘琨以茶解闷,“茶祖”诸葛亮以茶养德的故事体现了那些政治家们提倡的以茶养廉。

自此,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茶文化在唐代达到极其繁盛的地步,茶道正式出现,“茶圣”陆羽也出现于这个时代。

宋代出现斗茶,“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晚明时的茶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阶段,茶画茶扇很流行。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茶上升到精神阶段,是我们祖先的高明之处。

茶道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茶道正式出现在唐代,其精神内涵也在唐代以后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其基本精神包括四点,即和,静,怡,真。

和,儒家从太和的哲学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

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春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美;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等。

静,道家讲究清静无为,静以修身。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

儒家和佛家也把静视为归根复命之学。

古往今来,无论是道士高僧还是文人雅士,抑或达官显贵都把“静”视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

怡,是指人们在茶事活动中的精神享受,可谓雅俗共赏。

这点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人对茶的追求不同。

王公贵族重在炫耀权势地位,附庸风雅;文人墨客重在修身养性,托物抒怀;佛家道家重在参禅悟道,成佛化仙;普通百姓则重在生津止渴,享受生活。

真,乃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道家讲究返璞归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真茶,真香,真味;茶具要真竹,真木,真瓷;待人也要真诚。

茶事活动中的每一步都要求“真”,真真切切,真心实意,怀质抱真。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仅仅几百字的介绍是难窥全豹的。

至于茶艺,茶礼,茶俗,甚至茶叶种类也远非只言片语所能说清楚的。

下面谈谈我通过对茶的体会而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思考。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异朵,具有鲜明的中国内涵,它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各个学派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精神追求。

古时候,开门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存在的,更是待客的必备饮品。

从中国的古代诗集,传说典故就知道茶在古时候对人们的重要性。

但是反观现在,茶已经不是必需品了,还有多少人懂得品茶,真正懂得茶的内涵。

让人们喝茶,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太苦了,没味儿之类的酸言辣语。

即使有人喝茶,也只是体现自己的品味,附庸风雅,根本不懂茶。

更可恨的是,人们把茶作为一种奢侈的礼品赠送给达官显贵,这已经失去了茶俭的内涵。

这些都体现了当今社会精神文化的相对落后。

人们富裕了,有钱了,那是要付出时间和体力的。

你让人抽空品品茶,论论道,他们往往说还要上班挣钱,没时间。

茶就是被这种追求名利的浮躁心态冷落的。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协调已经是显而易见。

茶馆越来越少,门可罗雀,酒吧越来越多,熙熙攘攘,可乐们大行其道,即使是什么冰红茶之类的也是甜品,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人们文化追求的层次低。

西方国家都是小孩子,西方文化远不如我们的高深,我们华夏民族是个沧桑的智者,他们不懂品味,层次低,没内涵,就是追求刺激,我们还要跟着学吗?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

但是你看看现在的孩子,他们大多被西方文化所包围,不知茶为何物。

与之对比的是,古时孩童都知道起茗泡茶的技艺。

现在就是随便找一个大学生问问他铁观音是绿茶还是青茶,碧螺春是炒青还是烘青,他们都不一定知道,更不要提茶的精神内涵了。

这一代如何成为栋梁,如何继承我们那些博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都不记得了,谈什么中国崛起,谈什么伟大复兴。

继承传统文化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的地步。

茶,书法,这些艺术从以前的必须到了现在的稀有。

有人会反驳说这些不符合时代潮流了,不适应时代发展了。

等到时代发展了,物质丰富了,如果看着茶不知为何物,看着茶画不知道上面的人是在干什么,这难道不是民族的悲哀吗?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了现在的惨状,他们会心如刀绞地说我们不孝,没品位。

我们要富有品味,我们要丰富精神世界,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传统精神。

不要为了物质忽略了内在,丢掉了修养,降低了层次;不要为了图个轻松自在焚毁了祖先的遗物,糟蹋了古时的华丽,埋没了老辈的结晶。

满室茶香,佳客共赏。

尘寰极品,一旗一枪。

谈经论道,流溢芬芳。

半山小亭,风清月白,二三子相对,品饮清茶,可谓千古之妙事。

通过对茶的了解,也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追求。

对于社会,我有的只有呼唤和身体力行。

对于自己,只有努力追求了。

“初次饮茶,生津止渴;继之饮茶凝神静思;再次饮茶,了悟大道”。

就让我在凝神静思的路上了悟大道吧!《茶道无道》读后感我曾经在潮汕地区服兵役,那时我粗略知道潮汕人对茶的钟爱。

也知道潮汕人每天喝下的不仅是润心润肺的茶水,喝下的还有他们悠闲的人生滋味。

在我读了廖琪的《茶道无道》一书之后,才更进一步了解到潮汕茶文化的深邃内蕴。

也可以说,《茶道无道》就是一部揭示潮汕茶文化深邃内蕴的书。

用《茶道无道》书中的话来说,潮汕人是在茶水里泡大的,潮汕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日无茶。

也正因如此,功夫茶成了潮汕地区最为古老最为独特的文明象征。

也才让“茶铺多过米铺”的香城成为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

廖琪的《茶道无道》采用了家族为主线的叙述方法,叙述的时间跨越了四代人,几十年的历史,小说中描写的大多数重大事件都是秦氏家族命运的转折点。

在讲述赛茶的过程中,小说开始倒叙过去发生的事情。

丁世昌,原本秦文辉。

从此展开了叙述的翅膀,秦老太爷、秦老爷和秦凤丫。

给我们展示了潮汕地区秦氏家族四代茶人的起伏跌宕的命运。

就赛茶这一情节就把中国的茶文化的精髓全部展示给读者。

作品通过茶叶、茶壶、泡茶的手法很酣畅淋漓地展示给读者,那种好茶在岩韵、清韵、水韵上的分别,一把陶壶由新壶到养成茶壶的繁复过程,可以说是潮汕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廖琪的《茶道无道》不是无道,而是下笔有道。

将中国茶性精神与深邃的传统进行了有机的完美组合。

他很巧妙地将中国茶文化的文字记载安排进一场赛茶的情节中。

让读者感受中国古代茶文化源远流长。

在柳二公上台讲述烹茶的三沸,我就想到林清玄《茶味》中说到的五泡,在第一泡时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过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

《茶道无道》,在我多次读过之后,我想到了,小说是个体记忆的历史反思。

反思不是否定。

这种以茶喻人,又以人写茶,面对重大历史事件,茶人的淡定和高远的洁身自好,很随意就穿越了历史风云,从茶人身上给我们展示了茶的精髓和恒久的魅力。

茶道就是人道。

茶道的角色是茶人,从古至今,从海内到海外,几乎无处不无茶人,无时不有茶人。

一个人,只有当他对茶产生敬意时,才能成为新的茶人和爱茶人!因此,廖琪在书中就有这样的感叹:丁世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旧式“茶仙”,凤丫则是一位大慈大悲、大彻大悟的现代“茶观音”。

《中国茶文化》读后感《中国茶文化》内容概要: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点和思想……《中国茶文化》读后感,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的网友:《中国茶文化图典》,写的是茶文化发展的大脉络;在茶文化形成过程中与禅、艺术、民俗的种种联系;因茶派生出的雅事趣事。

不论惯喝茶或是不惯喝茶的人,从历史角度来讲,这本书的价值都十分高。

即使不喜欢读历史,书中也有许多有关茶的民间小故事,可以聊供消磨时光。

热爱旅行的人,也能从这本书中获知各民族亦或地域的吃茶传统。

少年时,家中养了一株白茶花。

特意种植在大花盆中,摆放到院子西侧。

院子东侧,一半是花卉,一半是蔬菜。

花卉多以红黄紫为主,蔬菜大抵皆是绿色。

东西院对比,东院锦簇招展,西院洁净清幽。

祖父习惯喝茶。

同事或是亲友知晓他的爱好,时常送他好茶,但他都不喜欢,只喝市场买来的袋装茉莉茶。

把茶叶放在杯子中,再采三两朵白茶花丢进茶杯,用滚烫的开水一冲,茶香与新鲜花香便四溢开来。

水波平稳后,细细碎碎的白茶花会飘浮到最上面,衬着一杯茶色,让人单是看已心旷神怡。

记得一句话,应该是汪曾祺书中写过的,但忘记最初是谁写来: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

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

最是人生颠沛流离处,回忆少年时分,会觉得别有滋味在心头。

茶花、花盆、院子,应该都被另一户陌生人家铲除了。

关于这些的印象,也在脑海中逐渐模糊。

唯一记得清楚的,是祖父摘花沏茶时的动作。

用大拇指与食指的指甲一掐,放在嘴边吹去上面尘土,再放进杯子。

现在说来是简单的,可是当年,对于尚年幼的我来讲,其实极具诱惑性。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到现在我也喝茉莉花茶。

虽然再没有新鲜白茶花堪佐之,但总算可以慰籍一分思旧之情。

古往今来,茶的名字都很好听。

猜你感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