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资料.doc
茶文化研究报告

茶文化研究报告茶文化研究报告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报告旨在对茶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茶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诗经》中。
茶的作用一直被看重,被视为一种茂盛生长的草药。
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一种饮品。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如诗词歌赋、礼仪与洒扫等。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社交交往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人们常常以茶会友、商讨重要事务、交流思想等。
喝茶成为一种倾听、对话和理解别人的方式,也展现了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茶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茶叶是中国人民的主要饮品之一。
茶叶种植和制作业务成为中国农民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茶叶的贸易也对中国的外贸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茶文化,特别是中国的茶道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
茶文化通过世界茶叶贸易和传播对外国国家产生了影响,茶叶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种方式。
比如,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就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的传入还带动了茶艺的发展,茶道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青睐。
茶文化的研究也需要继续探索和深化。
通过对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同时,也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理解。
总之,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茶文化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同时也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讲究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环顾四周,多是分秒必争的喧嚣,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宁和坐下来,沏一杯清茶,轻抿,然后沉入一种心情或境界呢?在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的中国,在洋节、快餐文化、可乐文化泛滥的中国,在民俗日益粗简,许多地方语言、民间技艺日趋衰落,后继无人,甚至湮没的中国,茶文化又处于怎样一种尴尬境地?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从茶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及其中的风骨意蕴怕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血,存在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的归依处吧。
我们为它痴迷,为它痛心,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具体内容。
体会茶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博大精深。
初步了解茶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现状。
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古老文化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
唤起社会上对它更多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以查阅资料、亲身体验、社会调查为主五.研究结果(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茶文化研究报告

茶文化研究报告茶文化研究报告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茶文化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人文精神,还有助于推动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报告将从茶的起源和发展、茶的种类和特点、茶文化的传统习俗和现代变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茶的起源和发展始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茶的神奇功效,将其列为“五谷之首”。
在唐代,茶开始成为文人雅士的谈资,逐渐形成了茶道和茶艺。
宋代时,茶叶开始成为商品化的农产品,并在全国各地种植。
明朝时期,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茶的品质和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茶的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品味。
例如,绿茶清香爽口,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红茶浓郁香醇,适宜搭配糕点和油炸食品;乌龙茶则兼具绿茶和红茶的特点,是闽南地区的代表茶。
茶的种类众多,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体验。
茶文化的传统习俗主要包括茶道、品茶和赏茶。
茶道是以茶会为媒介,通过泡茶、赏茶、品茶等一系列仪式来展示人们对茶的敬重和热爱。
品茶则是通过闻香、饮茶、吐香等方式来感受茶的味道和气息。
赏茶则是欣赏茶具、茶艺,以及欣赏茶叶的外形、色泽和清香。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茶的尊重和追求品质的态度,也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谊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现代茶文化注重创新和时尚,茶艺表演和茶叶文化节成为茶文化传承和推广的新方式。
茶叶的包装和零售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推出了茶叶礼盒、茶叶礼品和茶饮店等新形式。
此外,茶的科研和医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茶的保健功效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综上所述,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茶的种类和特点丰富多样,茶文化的传统习俗和现代变革也体现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推广传承,茶文化将继续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发扬光大。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中国茶文化的研究近来有着很大的发展,那么你们知道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1、论文题目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2、课题研究的意义中国有着5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喝茶,而中国的饮茶文化也是渊远流长。
但是,茶饮不是中国人说创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有饮茶的记载还是要从唐代说起,陆羽在其《茶经》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1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茶蜜。
皆纳贡之。
”这1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诗人与茶从来不分离,品茶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最爱,茶味香醇而深远,品1杯清茗,少1分劳累,多了1分的闲情雅致,这种意境是诗人的最爱。
诗人爱喝茶也爱写茶,(“筠焙熟茶香,能医病眼花”黄庭坚《寄新茶与南禅师》)以上所说的这些,是为了更好的发掘中国的茶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对我们研究古代的茶诗。
要想更深入的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就必须从茶诗来考究。
近年来1些原本平常的事物被冠以“文化”2字就不恰当地过分沉重起来,让1般人望而却步,有让1些人附庸风雅,搞得神秘兮兮的。
而这个时候,斟上1壶好茶,欣赏先人为我们留下的茶诗,是多么的惬意,更会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那种优秀的文化积淀。
3、课题研究的内容(1)、茶与诗与诗人1、茶与诗(陆羽《茶经》等)2、苏轼与茶(《种茶》、《月兔茶》、《试院煎茶》等)3、黄庭坚与茶(《双井茶送子瞻》、《品令(咏茶)》、《谢人惠茶》等)(2)、茶诗中的茶韵1、清新绿茶2、温润红茶3、浓烈黑茶(3)、历代的茶诗意境的演变1、唐代的茶诗2、宋代的茶诗3、现代的茶与诗4、课题研究的结果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加深了中国两个悠久文化之间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论文

“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论文做一名会品茶的现代人“月已阑珊,上下莹澈,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气的飘拂,夜潮的拍岸,一座座小小茶居在醉意中,一切都和心象相溶合。
”这轻渺飘尘的神韵,便是茶。
茶源于我国,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无不对茶格外偏爱,都以崇茶为荣。
“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可随着社会现代化,各种饮料、咖啡渗入人们的生活,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到了今天却日渐萧条。
我一直很喜欢茶。
但有人说:茶文化属于农耕文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
听到这种话,我不禁感到有些难过:茶一直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到如今却落得这样一个评价!所以,我想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对现代中国品茶文化情况的了解评析,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希望人们去关注它,做一名会品茶的现代人,将中国茶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便是茶道,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
“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天地,然中国现代茶道,大多仅着重于第一层,而对其内涵,精神和品质却感受甚微。
我想,这也应该与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关系。
我认为“茶道”是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
在对他人的采访中,我发现年龄越大,阅历越深,喜欢并了解茶文化的程度就越深,尤其是退休后的老人。
我猜想,或许是因为当某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他就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朴归真。
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茶文化

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茶文化课题研究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关键词:茶制作品鉴文化人格修养内容提要:中、外茶文化、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及茶对我国文人人格修养的影响小组成员:指导教师:书上曾经读到过“押一口香茗,在月光如水的榻上享受这份静谧”之类的句子,总觉得不过是喝杯茶而已,太过附庸风雅。
后来才慢慢明白,关于茶,还有许多渊远的历史需要我们细细斟酌。
阖眼微香临,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起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与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茶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性情。
君子如茶。
一、中国茶的历史与发展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已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
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
宋徽宗皇帝赵舍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
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
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
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资料

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资料简介: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的起源: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但多非史实。
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研究报告茶文化

研究报告:茶文化引言茶是一种古老而卓越的饮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了人们对茶的热爱和向往。
本研究报告将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起源、发展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
相传,中国古代的帝王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树的神奇之处,并将茶叶作为一种草药使用。
从此,茶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茶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唐宋时期,茶叶逐渐成为一种饮食文化的象征,并开始在文人雅致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艺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茶艺师和茶道士。
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社会影响茶文化对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
首先,茶文化促进了社交活动的展开。
茶叶的制作和品饮过程中,人们往往会相聚一堂,共同品味茶的香气和味道,互相交流心得。
这种交流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茶文化提倡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茶叶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和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饮用茶叶,人们能够改善睡眠质量、提升免疫力、降低血压等。
茶文化的普及,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健康的生活。
经济意义茶文化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和销售,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茶叶产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性。
此外,茶文化的推广还带动了茶具制作、茶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文化价值茶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茶文化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包括中庸之道、礼仪文化、审美观念等。
茶叶的品味和制作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让世人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茶文化的现状和未来如今,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资料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资料简介: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的起源: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但多非史实。
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 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
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
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
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春秋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
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
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
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
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
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
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
固误。
《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
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
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
唐代民众喝茶成癖。
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
乃以今之茶为荼。
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所以茶农贡献很大。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茶来茶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基本茶类:绿茶绿茶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二三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等特点。
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也有些绿茶是不经过揉捻的,外形呈扁片状,如西湖龙井等。
由于加工时杀青和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晒青绿茶(滇绿)。
中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
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主要花色有: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顾渚紫茶;午子仙毫;黄山毛峰;云雾毛尖;曾侯银剑;信阳毛尖;平水珠茶;宝洪茶;上饶白眉;径山茶;峨眉竹叶青;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岗辉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源茗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开化龙须;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紫阳毛尖;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翠绿;韶峰;古劳茶;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黄竹白毫;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建德苞茶;瑞州黄檗茶;双桥毛尖;覃塘毛尖;东湖银毫;江华毛尖;龙舞茶;龟山岩绿;无锡毫茶;桂东玲珑茶;天目青顶;新江羽绒茶;金水翠峰;金坛雀舌;古丈毛尖;双井绿;周打铁茶;文君嫩绿;前峰雪莲;狮口银芽;雁荡毛峰;九龙茶;峨眉毛峰;南山寿眉;湘波绿;晒青;山岩翠绿;蒙顶甘露;瑞草魁;河西圆茶;普陀佛茶;雪峰毛尖;青城雪芽;宝顶绿茶;隆中茶;松阳银猴;龙岩斜背茶;梅龙茶;兰溪毛峰;官庄毛尖;云海白毫;莲心茶;金山翠芽;峨蕊;牛抵茶;化佛茶;贵定云雾茶;天池茗毫;通天岩茶;凌云白茶;蒸青煎茶;云林茶;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东白春芽;太白顶芽;千岛玉叶;清溪玉芽;攒林茶;仙居碧绿;七境堂绿茶;南岳云雾茶;大关翠华茶;湄江翠片;翠螺;窝坑茶;余姚瀑布茶;苍山雪绿;象棋云雾;花果山云雾茶;水仙茸勾茶;遂昌银猴;墨江云针。
红茶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
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临沧、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宜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湖南安化(湖南省安化茶厂)、新化、桃源等地;川红产于四川宜宾、高县等地;吴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