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肺痨

肺痨

肺痨[学习要求]♦掌握肺痨的慨念♦熟悉肺痨的病因病机♦掌握肺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肺痨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掌握肺痨的辨证论治[慨念]一、肺痨的概念:肺痨是指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源流]●《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肩髓内消”。

虽无肺痨的病名,却生动描述了肺痨的主症。

●《金匮要略》•将本病归在“虚损”和虚劳的范围。

●晋代•《肘后备急方》•始创“尸注”•鬼注”•之病名,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明确了肺痨病因,病位,提出了“劳热生虫在肺”。

确认病位在肺。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明.虞搏《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迄今仍为对肺痨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范围:本篇所论述的肺痨,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相类同,•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接触患者••• 痨虫传染肾阴虚阴吸入有痨虫空气及肾)阳禀赋不足肺痨肺阴亏损两七情内伤正气虚弱虚酒色劳倦脾虚(盗母气)病因病机的总结•本病病因:内因:正气内虚(发病的关键)外因:痨虫侵肺(发病的条件)[诊断]1、四大主症:咳嗽、潮热、盗汗、咳血。

次症:胸痛、疲乏、纳差、进行性消瘦。

兼症:瘰疠(淋巴结核)2、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

3、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或结核菌培养阳性,血沉增快,结核菌素皮试(PPD)呈强阳性有助诊断。

4、X线胸透或胸片可见肺结核病灶阴影。

[鉴别诊断]肺痨虚劳•病位肺五脏并重•病因感染痨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病性独立慢性传染病多种慢性疾病虚损总称•症状咳嗽潮热盗汗咳血各脏虚损症特点•肺痈:也可见咳嗽、发热、汗出。

但其尚兼见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

肺痨中医辩证论治

肺痨中医辩证论治

肺痨中医辩证论治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轻者,不一定诸症悉具,重者则每多兼见。

对于本病的名称,归纳而言,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定名的,如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等;一类是以其症状特点而定名的,如骨蒸、劳嗽、劳瘵、痿疾、伏连等。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病。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有较具体的叙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肩髓内消。

”《灵枢·玉版》篇云:“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生动地描述了肺痨的主症及其慢性消耗表现。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叙述了本病及其合并症候,指出“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

”在魏晋到北宋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

如汉·华佗《中藏经·传尸》云:“人之气血衰弱,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

”唐·王焘《外台秘要·传尸》说:“传尸之候……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候……不能疗者,乃至灭门。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虫尸鬼注》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故成瘵疾,咯血声嘶。

”到唐宋晚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明确病位主要在肺。

元·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治疗肺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

若因肺系其它疾病引起的肺脏劳损,也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第六节 肺痨

第六节  肺痨

第六节肺痨
【概念】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四大症:①咳嗽、②咯血、③潮热、④盗汗
└三大性:①传染性、②慢性、③消耗性
【病因病机】
┌内因:禀赋不足┐┌─肺肾同病→久则及心
│病后失调├正气虚弱─┐┌肺失滋润│(母病及子)↓及五│酒色劳倦┘├侵蚀肺脏→肺痨┼肺阴亏虚─┼─肺脾同病→阴阳两虚→于→脏└外因:接触患者─┬痨虫入肺┘└阴虚火旺│(子盗母气)↑五同吸痨虫空气┘└─肝火偏旺→气阴两伤脏病归纳:(木火刑金)
┬病因:┬感染痨虫┬接触病人
││└吸入空气
│└正气虚弱┬禀赋不足、营养不良
│└酒色劳倦、病后失养
├病机:┬肺虚卫外不强,或因其它脏器病变耗伤肺气
│└导致肺虚,痨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病位:┬肺
│└与脾肾相关
├病性:┬阴虚
│└可导致气阴两虚,甚至阴损及阳
└病势:其邪辗转,乘于五脏
【诊断】
┬病史:有与肺痨病人长期密切接触史
├症状体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形体明显消瘦
└早期征兆:┬病人感到倦怠乏力
└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病位:┬主要在肺
│└日久损及脾肾两脏
└性质:┬阴虚为主
└日久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二、治则
基本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补虚赔本:┬重点在补肺─┬以滋阴为主
│└补益脾肾└兼以降火、益气、补阳└抗痨杀虫:以绝其根本(病因治疗)
三、分型论治
┬胸痛:+内关
├心烦失眠:+神门
├急躁易怒:+太冲
└面浮肢肿:+关元、阴陵泉。

中医内科学资料—肺痨

中医内科学资料—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细目一:概述一、肺痨的概念及源流1.肺痨的概念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

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2.肺痨的源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病。

在魏晋到北宋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故成瘵疾,咯血声嘶。

”到唐宋明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

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二、肺痨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

若因肺系其他疾病引起的肺脏劳损,也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肺痨的常见病因外因:感染“瘵虫”。

内因:禀赋不足、酒色过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二、肺痨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肺痨的病位在肺,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他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同时也涉及心肝。

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

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或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火,可致心肝火旺。

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肺痨的诊断要点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肺痨的辨证论治

肺痨的辨证论治

肺痨的辨证论治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轻者,不一定诸症悉具,重者则每多兼见。

对于本病的名称,历代变迁不一,归纳而言,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定名的,如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等;一类是以其症状特点而定名的,如痨瘵骨蒸、劳嗽、肺痿疾、伏连、急痨等。

一、辨证要点对于本病的辨证,当辨病变脏器及病理性质。

其病变脏器主要在肺,以肺阴虚为主。

久则损及脾肾两脏,肺损及脾,以气阴两伤为主;肺肾两伤,元阴受损,则表现阴虚火旺之象;甚则由气虚而致阳虚,表现阴阳两虚之候。

同时注意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及其病理特点,结合其他兼症,辨其证候所属。

二、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

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

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的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证者,则当同时兼顾。

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医学正传・劳极》提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的两大治则。

三、证治分类1.肺阴亏损证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本方养阴润肺止咳,化痰抗痨止血,用于阴虚咳嗽、咳血者,是治疗肺痨的基本方。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滋阴补肺;白及补肺生肌止血;百部润肺止咳,抗痨杀虫。

咳嗽频而痰少质黏者,可合川贝母、甜杏仁以润肺化痰止咳,并可配合琼玉膏以滋阴润肺;痰中带血丝较多者,加蛤粉炒阿胶、仙鹤草、白茅根(花)等以润肺和络止血;若低热不退者,可配银柴胡、青蒿、胡黄连、地骨皮、功劳叶、��草等以清热除蒸;若咳久不已,声音嘶哑者,于前方中加诃子、木蝴蝶、凤凰衣等以养肺利咽,开音止咳。

肺痨

肺痨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有按病理属性,以气血阴阳亏损分证者; 有按脏腑病位从肺、脾、肾分型者; 有按病情轻重,从病程的初、中、末病期分型者。 其中以病理结合病位进行辨证最为适合临床应用。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参考讲义)
(1)辨病变脏器,分病理性质 本病的病变脏器主要在肺,以肺阴虚为主; 久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者,以阴虚火旺为主; 肺脾同病者,以气阴两虚为主; 最后五脏同病,以肾为主者,阴损及阳或气虚 及阳,可出现阴阳两虚之候。
病因病机
病因
(2)内因——正气虚弱
1) 禀赋不足
先天素质不强 小儿发育未充
“小儿之劳,得之 母胎。”
2) 酒色过度 重伤脾肾
耗损精血
3)忧思劳倦
忧思劳倦 脾虚肺弱
《名医杂著·痨瘵》:“男子 二十前后,色欲过度,耗伤 精血,必生阴虚动火之病。 ”
思虑过度……而成痨瘵。
病因病机
病因
(2)内因——正气虚弱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2)辨四大主症,抓病理特点
咳嗽 咯血
阴虚者,见干咳,痰少,咳声轻微、短促; 气虚者,见咳而气短、声低,痰清稀。 火(虚火、痰热) 气(气虚) 瘀(血瘀)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2)辨四大主症,抓病理特点
潮热 出汗
阴虚者,见午后重,烦热、骨蒸; 气虚者,发热不著,恶风、易汗。 阴虚者,表现为盗汗、夜卧汗出; 气虚者,表现为自汗、白昼汗出。
肺痨


概念
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 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 主要临床特征。病轻者,诸症间作,病重者 可以先后相继发生,或兼见并存。

肺痨中医分析报告模板

肺痨中医分析报告模板

肺痨中医分析报告模板患者XXX,性别XX,年龄XX岁,现主诉XX症状,已持续XX时间。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舌质、脉诊等中医辩证分析方法,得出以下肺痨中医分析报告:1. 辩证分析:根据病史和症状,患者表现出肺痨的典型临床特征,如咳嗽、咳痰、盗汗、消瘦等。

基于中医理论和辩证分析,将其归纳为肺痨的证候。

2. 证候分析:2.1 肺虚盗汗: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盗汗症状,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多见于肺痨病。

这是肺气虚弱所致,肺主气,故盗汗成为典型体征。

2.2 肺肾气虚:患者出现咳嗽、痰多、虚汗等症状,与肺肾气虚有关。

肺肾为先天之本,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者共同维系人体正常气机运行,若肺肾气虚,则会导致气机失调。

2.3 脾胃虚弱:患者可能出现纳呆、消瘦等脾胃虚弱的症状。

肺痨病人由于长期咳嗽、气喘、痰多,容易出现消瘦乏力,这是脾胃不健所致。

3. 中医治疗建议:3.1 补肺气,益肺阴:根据辩证分析结果,治疗肺痨的关键是补肺气和益肺阴。

采用中药调理体内的肺气,可选用黄芪、百合、麦冬等药物,以滋养肺脏,增强其功能。

3.2 补益脾胃:脾胃虚弱是肺痨患者常见的病理变化,因此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增强其消化功能,可选用人参、党参、白术等药物。

3.3 养阴清肺:肺肾气虚是肺痨的病因之一,因此需要选用滋养阴液的药物,以养阴清肺。

可选用熟地、麦冬、枸杞子等,以清热滋阴,增加肺部免疫能力。

4. 饮食调理建议:4.1 增加蛋白质摄入:高蛋白的食物对于肺痨患者特别重要,可选择鸡肉、鸭肉、鱼类等食物,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

4.2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维生素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深色蔬菜、柑橘类水果等。

5. 注意事项:5.1 避免过度劳累: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5.2 注意保暖:肺痨患者易受寒邪侵袭,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总结:根据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可初步诊断为肺痨病,并给出了治疗和饮食调理的建议。

肺痨(中医内科学)

肺痨(中医内科学)
阴阳两虚
滋阴润肺 清热杀虫
滋阴降火 补益肺肾
益气养阴 润肺止咳
滋阴补阳 培元固本
月华丸
百合固金汤 秦艽鳖甲散
保真汤
补天大造丸
三、分清病变所涉及脏腑
肺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并发现肺痨虫
乏力,纳呆便 溏

子病及母
健脾助运 培土生金
参苓白术散
性急善怒 胁肋掣痛
母病及子
腰酸遗精 肾
潮热声嘶 遗精闭经 舌红脉细数
4、阴阳两虚
主症: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白, 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或有 浮肿,腹泻,心慌,肢冷,大肉脱尽等 症,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 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剂:补天大造丸加减《医学心悟》
组成:人参、黄芪、远志、白芍药、山 药、茯苓、杞子、龟板、鹿角、紫河 车、白术、当归、枣仁、熟地)
1.正气虚弱 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嗜欲无度, 忧思劳 倦、大病久病等,耗伤正气,痨虫乘 虚侵袭,伤人致病。正虚是患病的一种重要因 素。
2.痨虫传染 形成本病的唯一因素是痨虫传染。 痨虫侵袭,腐蚀肺叶,出现咳嗽、咳痰、胸痛、 气喘等,肺络受损并可见咯血。痨虫最易伤阴, 可见潮热、盗汗等症状。
正虚不仅是发病的关键,也是本病传变、转
2.抗痨丸
组成:矮地茶、白及、百部、穿破石、桑 白皮、五指毛桃
功效:止咳祛痰、抗痨杀虫。
主治:体质尚好,虚证不显著之肺结核。
用法: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按语:本方有活血止血,散瘀生新,祛痰 止咳之功,可用于浸润型肺结核,痰中带 血。
3.肺结核丸
组成:白及、土鳖虫、制何首乌 功效:敛阴补肺。 主治:用于肺结核空洞、肺出血。 用法: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按语:本方有养阴润燥,祛痰止咳之功,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痨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性肺痨病理性质以本虚为主,亦可见标实。

本虚为阴虚,病变进程中可发展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为火热,痰浊和瘀血。

故应辨别虚实的属性,是否相互兼夹及其主次关系。

2、辨病位肺痨的主脏在肺,在病变过程中“其邪辗转,乘于五脏”。

故应辨别病位是尚限于肺脏,或已经“辗转”于其他脏,尤其是重点关注肺与脾、肾的关系。

3、辨主症肺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四大主症,故应辨别主症间的主次轻重,以便在治本的基础上为对症处理提供依据。

二、治疗原则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治疗肺痨的基本原则。

补虚培元,旨在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就病理性质而言,补虚以滋阴为主,若合并气虚、阳虚者,则当同时兼顾益气、温阳;就脏腑而言,补虚重在补肺,并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

抗痨杀虫,旨在针对本病的特异病因进行治疗。

正如《医学正传·劳极》所说:“治之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虚,以复其真元。

”另外,还应适时结合清火、祛痰、止血等法进行治疗。

三、分证论治
肺阴亏虚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血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

方药:月华丸。

本方是治肺痨的基本方,具有补虚抗痨,滋阴镇咳,化痰止血之功。

方中北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滋阴润肺;百部、獭肝、川贝润肺止嗽,兼能杀虫;桑叶、白菊花清肺止咳;阿胶、三七止血和营;茯苓、山药健脾补气,以资生化之源。

若咳嗽频繁而痰少质粘者,加百合、杏仁、炙枇杷叶以润肺化痰止咳。

痰中带血丝较多者,加白及、仙鹤草、白茅根、蛤粉炒阿胶等和络止血。

若潮热骨蒸甚者,酌加银柴胡、地骨皮、功劳叶、青蒿等以清虚热。

阴虚火旺
症状: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痰,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

方中用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润肺生津;当归、芍药柔润养血;桔梗、贝母、甘草清热止咳。

另可加鳖甲、知母滋阴清热;百部、白及补肺止血,抗痨杀虫;龟板、阿胶、五味子、冬虫夏草滋养肺肾之阴,培其本元。

骨蒸劳热日久不退,可合用清骨散或秦艽鳖甲散。

若火旺较甚,热势明显升高,酌加胡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泻火坚阴。


热蕴肺,咳嗽痰黄稠浊,酌加桑白皮、知母、金荞麦根、鱼腥草等清化痰热。

咯血较着者去当归之辛窜,加黑山栀、紫珠草、大黄炭、地榆炭等凉血止血;血出紫黯成块,伴胸胁掣痛者,可酌加三七、茜草炭、花蕊石、蒲黄、郁金等化瘀和络正血。

盗汗甚者可选加乌梅、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敛营止汗。

声音嘶哑或失音可加诃子、木蝴蝶、凤凰衣、胡桃肉等润肺肾而通声音。

气阴耗伤
症状: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痰中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并见,面色觥白,颧红,纳少神疲,便溏,舌质嫩红,或舌淡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肺益脾,培土生金;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以育阴养营,填补精血;地骨皮、黄柏、知母、柴胡、莲心以滋阴清热;厚朴、陈皮理气运脾。

并可加白及、百部以补肺杀虫。

咳嗽痰稀,可加紫菀、款冬花、苏子温润止嗽。

夹有湿痰症状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咯血量多者可酌加花蕊石、蒲黄、仙鹤草、三七配合补气药以止血摄血。

如纳少腹胀,大便溏薄等脾虚症状明显者,酌加扁豆、薏苡仁、莲子肉、山药等甘淡健脾。

慎用地黄、阿胶、麦冬等滋腻之品,以免妨碍脾之健运,必要时可佐陈皮、麦芽等以助脾运。

阴阳两虚
症状: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淡或光嫩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

全方肺脾肾兼顾,·阴阳双补。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以补肺脾之气;白芍、地黄、当归、枸杞、龟板培补阴精以滋养阴血;鹿角胶、紫河车助真阳而填精髓;枣仁、远志敛阴止汗,宁心止悸。

若肾虚气逆喘息者,配胡桃仁、冬虫夏草、蛤蚧、五味子等摄纳肾气以定喘。

阳虚血瘀水停者,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泽兰、红花、北五加皮温阳化瘀行水。

五更泄泻者配用煨肉豆蔻、补骨脂以补火暖土,此时忌投地黄、阿胶、当归等滋腻润肠之晶。

此外,各证可结合单方、验方治疗。

如:
白及、百部、牡蛎、炮山甲等分研粉,如病情严重,百部加倍,每服3-5g,一日2-3次。

黄芩18g,百部、丹参各9g,汤剂,每日l剂。

律草1500g,百部、白及各500g,夏枯草250g,白糖2000g,反复加水蒸馏浓缩至5删nd,每天500nd,分3次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