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事故分析结课论文
建筑企业施工安全事故现状分析研究(毕业论文)

05
建筑企业施工安全事故 应急处理研究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和预案
构建应急处理机制
01
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应急组织、通讯联络、现场处
置等方面的要求和流程。
制定应急预案
02
针对不同的施工安全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
急响应措施和资源调配方案。
预案演练和评估
03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针对
企业声誉受损
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会损害建 筑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降低市 场竞争力,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
建筑企业施工安全事故的现状
事故数量及类型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施工安全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高 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等类型的事故频发。
事故时间分布
事故多发生在施工阶段,尤其是工程抢工、交叉作业等高风险时段。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严格施工现场准入管理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和材料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和登记 ,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秩序。
加强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
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 施,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强化现场安全监管
配备专业的安全监管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 监管,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施工安全事故的危害和影响
人员伤亡
施工安全事故往往造成现场作 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周边居民 的伤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
大痛苦。
财产损失
事故会导致建筑材料、设备、 设施等财产的损失,增加工程 成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工程进度受阻
事故发生后,需要进行事故调 查、处理及现场恢复等工作, 导致工程进度延误,增加工程 时间和成本。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课程论文

砌体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土木*****班 ********【摘要】砌体结构的房屋在中小城市建筑物中占的比例较大,分布较广,而砌体结构中的一般细小裂缝由于不危及使用,往往被人忽略。
但这些裂缝在较长时间内还不稳定,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地震时容易引发墙体破坏,甚至墙体倒塌,必须重视解决.通过对某一地区某砌体住宅楼倾斜事故的产生原因,分析了倾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提出自己对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的浅显建议.【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地基沉降;整体刚度;伸缩缝;温度裂缝Brick-concrete structure engineering accident analysis andprocessingCivil Engineering,*********civil 1 class ********[Abstract]masonry structure housing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the proportion of large buildings,a wide distribution, and the general masonry structure crack due to not endanger the use, often ignored by people。
But these cracks in a long time not stable, reduces the buildings aseismic capacity,during an earthquake damage to a wall, even wall collapsed,must pay attention to solve. Based on a particular area of masonry building a tilt accident causes, analyses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tilt of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asures。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论文

墙体裂缝调查与分析内容摘要:随着贵州省大兴土木,工民建专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工程多了工程事故也随之出现,例如墙体裂缝。
裂缝的产生原因比较负责,对于不同的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对于采取及时预防及补救措施,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关键词:墙体裂缝裂缝成因防治措施处理方法1、工程概况下图为贵州大学新校区2号公寓某宿舍门上方出现的一条裂缝,2011年秋季搬校区之时还未出现,直到冬季到来开始有些微小裂缝变化,到如今半年过去,裂缝水平延伸,直至门窗上方,大概有两米长。
当然,除了此宿舍外,其他宿舍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裂缝出现,或出现在卫生间,或在卧室,或在阳台上方的楼板处。
2号公寓和3号公寓是两幢对称的12层公寓,内部设有电梯若干,对称轴处为三层办公楼。
在3号公寓也同样出现此种裂缝,经常发生楼上的水通过墙体裂缝浸湿下层宿舍,故对该裂缝做基本分析。
2、房屋裂缝分析2.1 墙体裂缝的类型按照裂缝的成因,列分工可分为受力裂缝和非受力裂缝两大类。
各种直接荷载作用下,墙体产生的裂缝称之为受力裂缝;而砌体因收缩、温度、湿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裂缝称之为非受力裂缝。
对于刚入住不久而又没有地震等不可抗因素的外在干扰下,此裂缝更可能是非受力裂缝。
由于夏冬交替无秋的贵阳天气,温差变化较大,加上冬季潮湿环境,使竣工不久的新楼处于一种热胀冷缩的小变形中,日积月累成为今日更大的裂缝。
2.2 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温差是造成墙体产生变形的主要因素,对变形大小的影响程度与环境温差成正比,温差大时裂缝就严重,温差小时变形就轻。
故对于温差变形裂缝的了解与分析,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最常见的温度裂缝出现在混凝土平屋盖房屋的屋顶两端墙体和山墙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山墙上不的斜裂缝、水平包角裂缝等。
而本结构也属于混凝土砖墙结构,此裂缝出现在五楼,属于圈梁下沿砖块的灰缝的水平裂缝。
这种裂缝是由于房屋伸长或缩短引起的向外或向内推拉力而产生的。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论文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论文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土木工程是关系到生命安全与生产发展的重要工程。
然而,近年来工程事故屡屡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工程施工的安全和工程本身的使用安全的分析与处理的重视。
下面我通过案例来对工程的安全进行分析。
一、事故实例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水塔烟囱工程处,于1994年5月承建的某村庄的水塔工程,水塔容量6O吨,高度28米,总造价6 .5万元,8月l 8目竣工。
9月l9日凌晨,水塔瞬间全部倒塌报废,造成直接经挤损失约7万元,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一)材料问题。
砖欠火候,外观差,强度.低,标号达不到75号,引起砌体抗压强度下降,砂浆强度低,砂浆不试配,不计量。
使用的水泥没有技术检验合格证,砂含土量太。
(二)施工问题。
1.水塔的中心准点没有明显固定标志,塔壁每架完一支架没有检塔身外表面的垂直度和垂直中心线.从而使水塔偏心距变大,整体性变差。
2.组砌方法不当,砖是摆上去的同时砌体灰缝不饱满,垂直灰缝通缝过多,投有采用挤浆和加浆的方法使砂浆饱满。
3.干砖上砖砌筑之前.由于今夏连续高温,施工单位偷工,没有将砖用水润湿,使砖的古水率达不到要求,致使砂浆中的水很快被干砖吸收,从而既影响了砂浆的强度,又影响了砖与砂浆的牯结的砌体强度。
4.未按构造要求施工。
门窗嗣口未按构造要求加固,从而削弱了截面水柜壁板钢筋与支承环粱钢筋的搭接长度没有达标。
5.施工中脚手架搭设不符台要求,致使砌筑过程中操作不当,使砌体变形。
(三)工程验收资料不全。
施工单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和施工验收规范施工,投有设计、质监等部门参加验收签字的施工记录,没有混凝土、砂浆的试验报告。
(四)无证施工,违章建筑该工程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直接签订台同,没有向当地建筑主管部门报建领取工程建设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也没有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委托监督,就自行开工建设,因而是违章建筑。
三、应该吸取的教训为了杜绝这类事故的再度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各单位都要从中吸取教训。
工程事故总结范文

一、事故概况2021年10月,某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起安全事故。
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50万元。
事故发生后,我单位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过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1. 人的因素(1)施工现场安全意识淡薄。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安全意识淡薄,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施工人员违规操作。
部分施工人员在没有取得相关操作资格的情况下,擅自操作机械设备,导致事故发生。
2. 物的因素(1)施工现场安全设施不完善。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齐全,如安全网、安全带、安全帽等,给施工人员带来了安全隐患。
(2)施工机械老化。
部分施工机械存在老化现象,未及时进行维修保养,导致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3. 管理的因素(1)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监管不力,对安全隐患排查不彻底,未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2)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施工单位未对施工人员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培训,导致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三、事故处理及整改措施1. 事故处理(1)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根据事故调查结果,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责,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2)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事故发生后,立即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救治,确保其生命安全。
2. 整改措施(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施工人员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2)完善施工现场安全设施。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确保安全生产。
(4)加强机械设备管理。
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5)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四、总结通过本次事故的教训,我单位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论文

No.:00000000000004601《施工质量检测与事故处理》课程项目作业工程质量事故分析论文学生姓名于海超学号2013170208班级建筑132班指导教师王忠辉成绩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5年12 月28 日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任务一、设计题目1、论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混凝土工程和钢筋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和处理。
2、钢结构工程、防水工程、地面工程。
3、地基冻胀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性质鉴别及处理。
4、屋面防水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二、论文内容1.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2.质量事故原因分析。
3.质量事故加固补强和影响因素。
4.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能力。
5.质量事故加固补强和影响因素。
三、设计要求1.A4纸打印,字数不少于3000字,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2.中心突出,论据充足,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
3.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原始资料齐全,写作态度认真,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4.能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体,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5.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基础理论扎实,运用能力强。
四、考核方法1.能按时完成任务,论点正确,论据充分,具备实践实用性,成绩评为优(90--100)。
2. 能按时完成任务,论点正确,,具备实践实用性,论据基本充分,但论据有缺陷的,成绩评为良(80--89)。
3. 能按时完成任务,论点基本正确,具备实践实用性,论据基本充分,但论据有轻微不合理的,成绩评为中(70--79)。
4. 能按时完成任务,结论有偏差,论据有有轻微不合理成绩评为及格,成绩为及格(60--69)。
5. 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条理混乱,结论不正确,论据不合理成绩评为不及格(59--0)。
6.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成绩不给予评定,作为不及格处理。
五、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邵英秀主编.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余斌主编.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沈克仁主编. 地基与基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混凝土工程和钢筋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和处理【摘要】钢筋混凝土工程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施工工序多,工期长,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引起质量事故。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结课论文

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耐久性施工措施摘要:为提高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耐久性,本文以重庆某超限超高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工程为依托,针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通过科学配比,合理浇筑,充分养护,加强特殊部位处理等施工措施来控制工程质量,提高结构耐久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类似工程耐久性施工提供了有利借鉴。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施工措施1引言重庆某超限超高层建筑地下3层,地上54层,建筑总高度232.2米,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100年。
结构合理使用年限主要考虑的就是结构的耐久性,因此通俗来讲,设计使用年限可以理解为建筑的耐久性。
所谓耐久性,是指结构在要求的目标使用年限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能保证其安全性和适用性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在化学侵蚀、生物的或其他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在预定时间内,其材料性能的恶化不导致结构出现不可接受的失效概率[1]。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个很古老的话题,又是当前十分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难题。
特别针对于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100年的超限超高层建筑,混凝土的耐久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的耐久性研究和结构设计的耐久性研究方面,极少关注施工工艺等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2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抵抗力和外界的环境状况:环境相同,抵抗力不同,其耐久性可能不同;反之,抵抗力相同,环境不同,其耐久性也可能不同。
可见,混凝土的耐久性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除去社会因素、人为因素外,技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1 混凝土的碳化它是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水泥石中的碱性物质相互作用,使其成分、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使用机能下降的一种很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混凝土碳化的主要危害是由于混凝土碱性降低使钢筋表面在高碱环境下形成的对钢筋起保护作用的致密氧化膜(钝化膜)遭到破坏,使混凝土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作用,使混凝土中钢筋锈蚀,同时,混凝土的碳化还会加剧混凝土的收缩,这些都可能导致混凝土的裂缝和结构的破坏。
工程建设事故总结范文

一、事故概况近日,我公司在XX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起安全事故,事故造成了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XX万元。
现将事故情况及原因分析总结如下:二、事故经过XX项目于XX年XX月XX日开工,施工过程中,我公司在进行XX工序施工时,由于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XX事故发生。
三、事故原因分析1.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部分施工区域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安全意识淡薄。
2. 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部分施工人员未接受过安全教育培训,不了解施工现场安全操作规程,导致违章作业。
3.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监管不到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现场巡查工作落实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章作业。
4. 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未能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每个施工环节和每个施工人员。
四、事故教训及改进措施1.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完善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确保施工现场安全。
2. 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监管: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现场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章作业。
4.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施工单位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每个施工环节和每个施工人员。
5.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 对本次事故进行深入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2. 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消除事故隐患。
3. 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4.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通过本次事故总结,我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工程质量缺陷事故分析及处理结课论文院系:建筑工程学院班级:28010906姓名:徐进学号:2801090608任课教师: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摘要:混凝土工程是建筑施工中一个最主要的工种工程。
无论是工程量、材料用量,还是工程造价所占建筑工程的比例均较大。
可能造成质量事故的可能性也较大。
因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了解混凝土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
着重于实际工作中混凝土工程可能存在的质量事故进行总结分析,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提高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的理论认识。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对环境、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预拌混凝土以期能加速施工进度、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工程质量和节约材料成本等优点,在各种工程,尤其是城市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使用。
国家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鼓舞和支持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用预拌混凝土,为预拌混凝土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随着预拌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在工程施工中因使用预拌混凝土而出现质量问题与质量事故也越来越多,如何如何避免质量问题与质量事故的出现也成为一项非常棘手的问题。
为此,就必须掌握了解混凝土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以便于及早预防。
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主要有:混凝土强度不足;混凝土裂缝;结构或构件错位变形;混凝土外观观感质量差等质量事故或质量缺陷。
一、混凝土强度不足混凝土强度不足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最大,可能造成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降低,抗裂性能、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和耐久性的降低,以及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下降。
(一)造成其出现强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1、材料质量:水泥质量差、骨料(砂、石)质量差、拌合水质量不合格、掺加外加剂质量差;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混凝土配合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其他如用水量、砂率、骨灰比等也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其它性能,从而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
在施工中主要表现为:随意套用配合比、用水量过大、水泥用量不足、砂石计量不准、外加剂用错;3、混凝土施工工艺:混凝土搅拌不佳;运输条件差;混凝土浇筑不当;模板漏浆严重;混凝土的养护不当;4、混凝土试块管理不善。
未按照规定制作试块,试块模具管理差及试块未按照标准养护等。
(二)防治措施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期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之前必须按冬期施工技术规范做好防冻工作,并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混凝土工程工后缺陷修复,仅是在其不影响使用的情况而采取的一些补强、补救措施,要减少混凝土工程施工而产生的质量通病,只有在施工工艺上不断地进行改进,选取合理的施工配合比,同时教育作业人员增强责任心,严格按施工规范及操作规程。
二、混凝土裂缝裂缝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少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破坏都是从裂缝开始的。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混凝土裂缝的分析。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由骨料、水泥、砂石以及存留其中的气体和水组成。
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产生体积变形。
由于各种材料的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骨料与水泥石粘结面或水泥石之间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缝。
这种裂缝的分布是不规则的,但在荷载作用下或进一步产生温差、干缩的情况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串通,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的裂缝(一般裂缝宽度在0.03—0.05mm),称做宏观裂缝,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裂缝。
(一)造成其产生裂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大体如下:1、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较差。
如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砂石的含泥或石粉量过大、不适当的掺加氯盐、水泥的水化热引起高温等原因;2、建筑或结构的构造不合理。
如未按照规定进行设计、变形缝设置不当、结构整体性差等;3、结构受力不均。
如设计断面不足、结构超载、未进行抗裂验算等;4、地基基础变形引起裂缝。
如地基的沉降差过大、地基土出现水平位移及相邻的建筑影响等;5、施工工艺不当引起的裂缝。
如混凝土搅拌不均、浇筑方法不当、模板变形及跑浆、拆模过早、钢筋保护层过大或过小、早期受冻、养护不善、未处理施工缝等;6、温、湿度变形。
如周边环境的温度湿度的变化、构件各部位的温、湿度差及冻融循环等;7、不可预见因素。
如化学腐蚀、地震等。
(二)防治的措施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三、混凝土的表面缺陷混凝土或构件的表面缺陷主要是指混凝土孔洞、露筋、蜂窝、夹渣、缝隙等。
(一)混凝土孔洞混凝土孔洞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不能浇筑饱满而形成孔洞;2、未按照施工操作规程认真操作或出现漏振;3、混凝土分层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严重跑浆,形成特大蜂窝;4、错用外加剂等材料。
如夏季浇筑混凝土中掺加早强剂,造成成型振实困难;5、混凝土施工组织不当,未按照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而造成孔洞;6、混凝土中有泥块或杂物掺入,或将木块等大块料具不小心打入混凝土中。
防治的措施: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二)蜂窝。
混凝土产生蜂窝的主要原因有:1、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用水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过短,没有搅拌均匀,混凝土的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未按照规程施工混凝土,下料不当等,造成混凝土分层离析;4、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安装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5、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层分段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漏振而造成蜂窝。
防治的措施: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三)露筋。
混凝土产生露筋的主要原因有:1、凝土浇筑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过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筑振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4、混凝土振捣时,振动棒撞击钢筋,致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5、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四、麻面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产生的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的措施: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五、构件变形错位混凝土结构构件变形错位主要指:构件如梁、柱、板等平面位置偏差太大;建筑物整体错位或方向错误;构件竖向位置偏差太大;构件变形过大;建筑物整体变形等。
造成混凝土结构错位变形主要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1、读错图纸。
常见的主要是将柱、墙中心线与轴线位置混淆;主楼与裙楼的标高弄错位、不注意设计图纸标明的特殊方向;2、测量标志错位。
如控制桩设置不牢固,施工中被碰撞、碾压而错位;3、量放线错误。
如读错尺寸或计算错误;4、施工顺序及施工工艺不当;5、施工质量较差。
如构件尺寸、形状误差大,预埋件错位、变形严重,模板支撑刚度不足等;6、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如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柱、墙倾斜等。
综上分析,混凝土质量通病因施工因素产生的较普遍,但其危害性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在具体处理时务须正确区分,对症防治,且以防为主。
治理的原则:凡已涉及结构安全的,应当机立断,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加固补强或作拆除返工处理;反之,如仅与外观和评定有关、修复后不影响使用,则重点放在表面处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