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突破训练-专题强化训练3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刷题精选基础强化卷3(11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刷题精选基础强化卷3语基+语用+文学类+作文立意分值:45分建议用时:45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
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于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与文学作品和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
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唱叹“曲高和寡”。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能力。
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渐行渐远,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
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苦心经营的收益。
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上。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C.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D.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后文逻辑,两个分句间不是递进关系,故排除A项。
由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可推知主语应该为“文学奖”,且应放句首。
也可借助句后破折号的作用看,此破折号的作用应为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因此排除C、D项。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附加题强化训练三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强化训练三一、阅读材料,完成1~3 题。
(10分)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 处)(6分)汉氏已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__危__如__一__发__引__千__钧__绵__绵__延__延__浸__以__微__灭__于__是__时__也__而__唱__释__老__于__其__间__鼓__天__下__之__众__而__从__之__其__亦__不__仁__甚__矣。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
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
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
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死万万无恨!(韩愈《与孟尚书书》) 答案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其亦不仁甚矣2.“杨墨”指我国哪两位思想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杨朱和墨子(或墨翟)。
3.用自己的话概括韩愈“万万无恨”的原因。
(不超过10个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儒道传承尽了全力。
【参考译文】汉朝兴起以来,儒学家虽然对圣贤经典小有修补,但社会百孔千疮,战乱频仍,经典散佚。
先王之道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流传下来,危险得有如千钧一发,靠着丝丝绵绵的联系,随时都可能坠亡!在这样的时候,却还在提倡佛老之道,鼓动天下人追随,这是多么不仁不义啊!佛老的危害要超过杨墨,而我韩愈的贤达却不如孟子。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增分突破一 以气理词——文言断句与简答

文科加考内容(附加题)增分突破一以气理词——文言断句与简答【考点解读】文言断句与简答是江苏高考文科加考的固定内容,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和短文的要点概括,难度不大,但命题形式较灵活。
(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徐渭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
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
然__青__莲__以__清__平__调__三__绝__宠__遇__明__皇__实__甫__见__知__于__花__拖__而__荣__耀__当__世__彼__拾__遗__者__一__见__而__辄__阻__仅__博__得__早__朝__诗__几__首__而__已__余__俱__悲__歌__慷__慨__苦__不__胜__述。
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
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解析根据句子的语法和句意关系断句。
“青莲”(李白)、“实甫”(王实甫)、“彼拾遗者”(杜甫)、“余”都是陈述对象,作主语,其前先断开,再根据句意进一步断句。
答案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①语感较差,读不懂文意。
②缺乏必要的断句知识与技巧。
断句方法①通文意②看标志③辨句式④明修辞(2)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________》,其中男女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3分)解析《西厢记》叙写了书生张珙(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答案西厢记张珙崔莺莺①平时读书少,不注意积累,知识面太窄。
②不是有意记忆,致使记忆模糊,张冠李戴。
①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②加强强化记忆,记准、记牢。
(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
全国高考语文第二轮三维特训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语文第二轮三维特训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样的反腐题材节目勉为其难,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反腐作品,讽刺得________,且有些不着调,实有避重就轻之嫌。
②她其实也知道这种短时间多景点的旅行往往都是________,只不过这样的旅行较为划算,能够花很少的钱去很多地方。
③巴黎的韵味,也许就在那街角的一杯咖啡,擦身而过的几缕幽香,塞纳河岸边的________,广场绿地上几个钟头的发呆。
A.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B.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C.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D.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解析: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根据语境及搭配,B项最恰当。
答案:B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青年人难免产生一时的疑惑、彷徨、失落,关键是要掌握好思想的总开关,善于分析、正确抉择。
才能在是非、正误、真假、善恶、美丑面前________。
②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使有些反映的情况、问题可能会言过其实,因此,要想做到________,必须亲自走到基层一线看看、问问、坐坐、聊聊,这样才能看到网上所看不到的东西。
③东北师范大学通过官方网站发出“2014年本科招生录取结果公告”,罕见地晒出了全部的录取名单,不同地区招生名额差异、考生成绩排序等信息在这份大名单上________。
A.一目了然明察秋毫洞若观火B.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一目了然C.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一目了然D.洞若观火一目了然明察秋毫解析: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明察秋毫: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
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部队对报名参军的有志青年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军队院校学员更是________,除去高考成绩,身体、心理、政治审查也是检查的内容。
高三_语文_专题3(2)【衡水中学2020第二轮考前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⑤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 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 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 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⑥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 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 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③从词语的运用及修辞手法方面考虑。看清使用的词语属于哪种类型,
如叠词、俗语、成语、文言词语等,还要思考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
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语文
二轮复习
语言 特色
技巧 、 手法
答题 本文(段)具有……的语言特色,如……(据文本具体分析),让 模式 读者感到……(效果)。
⑦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 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 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⑧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 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总结提升
语文
二轮复习
语言、技巧、手法之鉴赏
1.熟悉语言特点。散文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或朴实或典雅,或豪放或
婉约,或幽默风趣或明白晓畅,或简洁明快或含蓄深沉。
2.学会分析方法。
语 言 特 色
答题 角度
①从句式方面分析。有的句式整散结合,有的长短错落,有的运用排 比、对偶,有的运用特殊的语气。句式特点不同,体现的语言风格也不 一样,作用也有区别。 ②从语言风格方面考虑。解答此类题目,要思考语言是否准确、简练、 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风格。
2020高考语文二轮突破训练-“文言文翻译题”增分练

“文言文翻译题”增分练(时间:60分钟满分:69分)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杨云翼,字之美。
兴定三年,筑京师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藉,云翼躬自调护,多所全济。
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
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
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
(选自《金史·杨云翼传》)(1)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5分)译文:(2)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5分)译文:答案:(1)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采分点:判断句、此辈、劝、将来)(2)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的了。
(采分点:正其心、莫、一)[参考译文]杨云翼,字之美。
兴定三年,在京师修筑城墙,役使士兵、百姓几万人。
夏秋之交,染病的人接连不断,杨云翼亲自给病人调药护理,保全救活了许多人。
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因交纳粮食补官或因战功而得以升迁的人,战事平定以后,有关机构设了许多烦琐苛刻的考核程序,只要稍有不合适的,就会被罢免撤职,杨云翼上奏说:“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当时的朝臣,在朝廷商议大事的时候大多不把自己的意见说完,他们瞻前顾后,迟疑不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
杨云翼曾经患了风痹病,到此时逐渐痊愈了,皇帝亲自询问他治愈这种病的方法,杨云翼回答说:“只要治疗心就可以了。
如果心态平和,那么邪气就不能触犯了,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的了。
”皇帝听后感到震惊,知道他是用医道来进谏。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语言文字运用(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
做事一定要坚决。
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
如果(______________),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
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
‘破’和‘沉’都是动词。
‘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
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
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
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
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______________,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
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2.文中画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3.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题型组合练3 Word版含答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组合练三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日益改善,贫困农牧民不用________,反而借靠生态治理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守住了家园,也留住了乡愁。
库布其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总面积为2115.67万亩,其中流动沙丘799.3万亩,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受影响人口约74万人。
多年前,这片茫茫沙海被冠以“死亡之海”的称谓,寓意不适宜人类生存和作物生长,表达着人们对恶劣环境不尽地憎恶。
不管多数人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其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鄂尔多斯市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已达到25%。
如今,穿沙公路在沙漠腹地________,行车在公路上,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樟子松憨态可掬地排成几排。
在它们后面,()像绿浪一样一波一波向着看不着边的远处涤荡。
道路的畅通、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库布其沙漠旅游迅速发展起来。
在沙漠腹地,一座建设豪华的七星湖酒店拔地而起,目前来自香港、安徽等地的旅客________,房源紧俏。
在酒店不远处,农牧民开的宾馆、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滑沙、骑骆驼、沙漠越野车等娱乐项目也__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A.不论多数人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其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尽管多数人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其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多数人不管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其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多数人尽管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其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析】原句“不管……但”搭配不当。
A项,“不论……但”搭配不当。
C项,“不管……但”搭配不当。
“多数人不管”语序不当。
D项,语序不当,将“尽管”放在句首。
2.下列对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A.有满目的沙柳、杨树、大白柠条、甘草等绿植,而沙坡地势此起彼伏B.沙坡地势此起彼伏,满目的沙柳、杨树、大白柠条、甘草等绿植紧紧锁住流沙C.满目的沙柳、杨树、大白柠条、甘草等绿植紧紧锁住流沙,随着沙坡地势此起彼伏D.满目的是此起彼伏的沙坡,和紧紧锁住流沙的沙柳、杨树、大白柠条、甘草等绿植【解析】根据括号后“像绿浪一样一波一波向着看不着边的远处涤荡”,“像波浪”的主语只能是“沙柳、杨树等绿植”,根据“一波一波向着看不着边的远处涤荡”可知,应该是绿植随着沙坡地势此起彼伏,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强化训练(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一、(2018·山东省沂水第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
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
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的。
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
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
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
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
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
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
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
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
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
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
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
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
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解析]A项,“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错,与开头两行文字文意不符。
B项,魏征只是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不是用比喻来阐述法律工具主义。
D项,“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是唐太宗的话。
[答案] 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的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解析]C项,隋文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
[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D.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解析]D项,“应该继承”与原文“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文意不符。
[答案] D二、(2018·湖南省衡阳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
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
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
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
父义当慈,子义当孝。
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
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
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
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
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都很难建立起来。
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而言的。
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流弊甚多。
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要的价值。
D.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
[解析]A项,错在“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上,原文说的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因而说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没有根据。
B项,错在“一直”,原文的“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说明并非“一直”,而是“近代以来”。
D项,错在“就不会”,曲解文意。
原文说的是“不主张张扬个人权利”,并非不会张扬。
[答案] C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三段将中西方价值观并举而论,突出了中华价值观中义务优先的观念。
B.文章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话,暗示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
C.文章采用引证法:第二段明引,使论述富于说服力;第三段暗引,使论据富于概括性。
D.本文既从理论层面详论中西方价值观,也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指导意义。
[解析]B项,“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的说法无中生有。
[答案] 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伦理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有伦理关系的一切相关之人自然都应该互尽义务。
B.在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上,中华价值观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强调尊重对方。
C.若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占了上风,那么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就很难建立起来。
D.当今,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此价值观有损于社会健康运行。
[解析]D项,错在“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
原文说的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