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为什么说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为什么说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为什么说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先秦的春秋战国时代算一个,彼时小国林立,战争频仍,但在文化思想上却异常的活跃,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自圆其说,各成体系,将思想的天空描绘得色彩斑斓,给理想插上想像的翅膀,你可以姓文,也可以信武,你可以金刚怒目,也可以温文尔雅,那个时代从不千篇一律,诸子百家,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从不要求你服从,你信可以膜拜,不信可以拉倒,给你信的自愿,也给你不信的自由。

儒家思想就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一种,亦称儒学、儒教等,由孔子创建。

儒生最初只是主持丧事的司仪,后来称能够解说一本经书的为儒生,在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努力下,儒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汉朝以前,在思想界,儒家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儒生也成为了一种庞大的群体,秦始皇东巡,一次就能从齐鲁之地征聘儒生博士70多人,儒生中的博士,是儒生中较高造诣的人,说明当时儒生群体已经相当大了。

到了汉朝,汉武帝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议,正式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政策,将儒学确立为官方显学,为儒家学说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儒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学术流派,影响至深。

总体而简单的说,儒家思想提倡“礼治”、“德治”、“仁治”的治国理政体系。

礼治即按照尊卑、贵贱、长幼的序位,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尊卑关系,各人在这个关系架构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那么,社会就能和谐,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儒家讲究“德治”,以德治人,以德服人,在稳定好各种社会关系后,然后用德去教化人,从内心和灵魂层面去塑造人,使人成为具有真、善、美的品质,使男的成为君子,女的成为德妇,以维护社会的和谐。

儒家提倡“仁治”,其核心包括仁、义、孝、礼、智、信等,尤其是孝悌,成为了仁的重要基础,同时衍生出一系列的忠君思想,从而成为了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的统治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宋明时期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
a 逐步教义化;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 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明末清初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 展&
②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 败;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③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 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④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 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 反&
2如何评判地继承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批判 与继 承
1 李 贽:儒学异端、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否定孔子权威;用童心说真实的思想感情 2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公其非是于学校;工商皆本 3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
实学;
4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
三、儒家思想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 期的特点有哪些?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时期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作者:陈宇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儒家思想能够被统治者所采纳并不断被继承并非偶然。

本文对于儒家思想何以正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三个成因,即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需求相契合,创新性保障了儒家思想生命力的旺盛以及传承性保持了儒家思想的持久性。

关键词:儒家思想;正统思想;社会需求;创新性;传承性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62-02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提倡礼治,在法律上主张德主刑辅,主张“无讼”。

后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体系,并被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这所采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

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春秋至汉初的消沉时期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属于混战时期,礼治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趋势,儒家思想在当时的混乱年代必然无法得到重视。

先秦时期,李悝携《法经》入秦,秦始皇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

法家思想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秦朝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致,立法上采取严刑峻法的策略,同时实行文化专制。

汉初的统治者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基础上,认识到了仁政的重要性,一味的严刑酷法会导致政权的颠覆。

因此,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儒家的思想不断得到重视。

采用儒、道、法相结合的黄老思想为指导,主张清静无为、约法省禁、与民休息、尊主安民。

这一时期的黄老思想吸收了儒家的思想,为儒家思想后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汉武帝时期到魏晋南北朝的确立以及发展时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儒生们可以参与礼法和注释现行的法律,逐步开始实现引礼入法。

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

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

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仍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儒家思想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1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他与告子的辩论中,阐述了这个基本论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道德观念的。

2汉代儒学的特色: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汉承秦制,更从上层建筑方面巩固和加强封建主义统治。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

董仲舒的儒学虽然吸取了孔孟关于人格完善的学说,但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

在二者的结合点上,他选择了阴阳家的学说。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制度不稳定的时期,用当时“名士”的话说就是“平路将陂”。

他们企图对汉代儒学进行改造。

魏晋时期的玄学不能归属于儒学,但它本身却具有儒学的成分和因素。

4唐代儒学的三个趋向:唐代统治者沿袭汉代的经学笺注方式。

唐太宗命孔颖达、颜师古等编纂《五经正义》,试图吸取正统经学和玄学,调和出一个兼容并包的理论来统一经义。

但是经学笺注的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且缺少理论的建树和创造。

唐代出现了所谓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

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流行?

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流行?

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流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丰富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

然而,儒家思想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推广,为什么在一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为流行呢?本文从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这个问题。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结晶,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也影响了不同文化对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

在东亚地区,中国文化对日韩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更加接近于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也更容易被这些国家所接受和推广。

2.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的不同。

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中,佛教思想占据了文化中心,儒家思想相对较少被注重。

二、哲学思想的差异1.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并存,各自有其特色。

在中国文化之外,众多艺术形式、哲学、思维模式等方面均相对欠缺,导致儒家思想在这些地区的导入与接受。

2.宗教中的儒家思想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家庭伦理等等。

然而,在某些宗教文化中,儒家思想的观念与宗教信仰的观念相冲突,所以儒家思想不易于被这些宗教文化所接受。

结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强大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值得不同国家去学习和借鉴。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儒家思想的传播面临的也是不同的影响和挑战。

我们应该在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加广泛的价值和影响。

试论儒家思想的困厄和复兴

试论儒家思想的困厄和复兴
蘸 夫教 科0 6 6“ 中刊 货 20 年 号 旬
试 论 儒 家 思 想 的 困 厄 和 复 兴
陈景云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内容涉及多个方面, 突出地 表现在为政、 为人、 为学三个方面。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影响深 远, 其理论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 并一直延伸到现 当 代历史; 儒家思想的理论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但在两千多年的历 史发展 中历尽曲折, 惨遭基改, 逐渐演变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 封建统治和愚弄百姓的工具,到二十一世纪才露出了它的光 芒, 得到人们的重视, 儒家思想正在复兴。 关键词 : 儒家思想 困厄 复兴 反是因为儒家思想中那理想化的治国方略和完美化的人格修 养,与那个弱肉强食的争霸时代不相适应。秦始皇统一中国 后, 儒家的“ 仁义” 学说与秦始皇的重典治国思想相抵触 , 因而 遭受焚书坑儒的劫难,四百多个儒生被坑杀 ,诗》《 、 《 、书》 《 、礼》《 、春秋》等儒家经书和其它诸子著作被大量 易》《 、 乐》《 焚毁, 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沉重打击。到西汉建立之初, 由于 长期战乱,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百姓流亡 , 府库空虚。 鉴于这种
形势与秦亡教训, 汉初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促进社会经
济的发展 , 在政治上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一方面对人民采取 “ 轻摇薄赋”“ 、奖励耕织” 以及减轻刑罚等政策 , 另一方面采取 “ 无为而治” 的治国之道。道家思想在西汉前期成为起主导地 位的治国思想 , 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的作用, 使西汉出 现了 “ 文景之治” 的封建盛世。 在为人和为学方面, 儒家思想虽然脱离不了封建政治的 影响, 却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精髓 , 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 , 培养 人的品德精神, 净化社会风气, 造就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等方 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起成为统治阶级

儒学发展趋势的原因

儒学发展趋势的原因

儒学发展趋势的原因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变,儒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强调礼仪、音乐、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而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更加注重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

2. 经典文化的传承:儒学的核心是儒家经典,这些经典文化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儒学的发展趋势也与经典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

3. 学派之间的竞争:在儒学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儒家学派之间存在着竞争和争议,这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和演变。

4. 科技和经济的进步: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也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儒学思想可以被应用于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

总之,儒学的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试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现代意义

试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现代意义

试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现代意义摘要: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化和社会积淀,以非传统的表现形式寄寓于我国现代社会之中,是现代民间法形成的重要渊源。

如何创造性地转化古典文化传统内的思想资源,是新时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历史使命。

本文将儒家思想区分为官方儒学、民间儒家与古典儒家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儒家仁者之治、智者之治、心性之外化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儒家;法思想;法治中国一、概述(一)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界定先秦儒家以性善论为基础,充满了以教化弘扬人性的理想主义色彩,因此儒家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秩序均围绕着如何发展人性中的向善之德而展开。

儒家对人性的基本信任构成了制度化理解儒家人性论的前提。

而汉复兴后,每一时代的新儒学虽然都以先秦儒学为渊源,都自诩为孔子学术的传人,但汉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后者淡化了先秦儒家的理想色彩,以人性善恶兼而融合了先秦各家的主张,发展成以儒为本、兼容各家、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学派。

在同一时间节点上,孟旦将儒家思想分为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官方儒学(state or imperial Confucianism)。

其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价值观念上,将对于皇帝的忠诚作为主要的美德;就社会整体而言,将思想的大一统作为保证天下的秩序与和谐的手段。

官方儒学实现思想统一的手段是建立学校,控制学校的课程,以官方课程的知识为基础,开科取士,加以国家控制下的对广大文盲的公开讲演。

官方儒学与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紧密匹配,替帝制皇权统治提供政治哲学上的正当性基础。

它和帝制社会的政治治理方式相匹配,是政治化了的儒家思想,与儒家文本所包含的意义并不一致。

黄宗羲更将后世之儒称为“小儒”,并指出后世儒家不能体会孔孟大道,而孜孜以求君臣名分,致使秦汉以后颠倒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关系,而以天下奉一家一姓。

在儒家思想由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之一进入主流政治视野并成为天下道统以来,这是其必须回应的问题,也是后期僵化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仍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儒家思想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1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他与告子的辩论中,阐述了这个基本论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道德观念的。

2汉代儒学的特色: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汉承秦制,更从上层建筑方面巩固和加强封建主义统治。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
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

董仲舒的儒学虽然吸取了孔孟关于人格完善的学说,但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

在二者的结合点上,他选择了阴阳家的学说。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制度不稳定的时期,用当时“名士”的话说就是“平路将陂”。

他们企图对汉代儒学进行改造。

魏晋时期的玄学不能归属于儒学,但它本身却具有儒学的成分和因素。

4唐代儒学的三个趋向:唐代统治者沿袭汉代的经学笺注方式。

唐太宗命孔颖达、颜师古等编纂《五经正义》,试图吸取正统经学和玄学,调和出一个兼容并包的理论来统一经义。

但是经学笺注的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且缺少理论的建树和创造。

唐代出现了所谓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

唐朝儒学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唐朝儒学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宋明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理学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家思想,是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
育、发展起来的。

理学的出现表明儒家经学笺注的没落,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

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而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儒家思想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和独尊儒术的结果;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会得到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儒家思想宣扬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仁政”的主张,“以民为根本”的思想,高度关注社会民生的哲学精神,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得到社会中下层民众广泛的支持。

第三,儒家思想要求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为统治阶级笼络知识分子,选拔人才创造了条件。

第四,儒家思想的世俗色彩浓厚,比道家墨家更容易被人接受;其包含的朴素人道主义成分,使其具有法家所缺少的人情味。

这就让儒家思想比较能被人民接受。

第五,儒家思想倡导的“耕读”生活模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
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之后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
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是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孔子的门生众多,桃李满天下,为后世儒家的崛起打下基础。

儒学始终与教育制度,选士制度相结合,使儒学得以一脉流传,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教育史,实际上是一部儒学教育史。

这也是儒学与西方哲学发展历史明显不同的特点。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

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
展的状况。

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发展了,私田扩大了,因此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失去生产兴趣的劳动者对生产发生一定的兴趣,不再逃亡,使他们能“近者悦,远者来”,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

同时又由于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竞起,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在这样的“春秋乱世”,孔子本着内心的仁爱和对社会的忧患,为了挽救衰微的周礼,所以提出了“仁”,并希望人们能按照“礼”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以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曾希望以政治手段使“天下无道”归于“天下有道”,但这一手段的实现在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中阻力极大,这当然和封建统治者对其扶植不无关系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能流出2千多年是有一定原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