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观后感

合集下载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

冯志远观后感范文

冯志远观后感《冯志远》篇一“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

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

.。

.。

.”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

.。

.。

.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

.。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

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

.。

.。

.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

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

.。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

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

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

.。

.《冯志远》观后感篇二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

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

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

观冯志远电影观后感7篇

观冯志远电影观后感7篇

观冯志远电影观后感7篇好的观后感,帮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电影带给我的情感触动和思考启迪,优秀的观后感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冯志远电影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冯志远电影观后感篇1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择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

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年近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

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

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意义。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

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

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冯志远观后感(一):电影《冯志远》反映了一名普通教师在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亲爱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离开上海大都市的生活和工作,自愿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的山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干就是40余载。

说句心里话,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我流了三次眼泪:第一次因伙房二人为报复小文老师,策划的一件男女之间的事情。

冯老师为了小文老师要求调到关帝中学任教时要离开的那段场景,他的学生站成两排,手拿烛灯悄悄的站在老师宿舍门口等老师出门。

几个孩子上前拉着冯老师哭着说不好走,老师不好。

而冯老师流着泪说:同学们好好学习,同学们好好学习。

我的眼泪也涌了出来。

为什么他和学生有这么深的感情?这是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一样朝夕相处的结果,威严中透露着慈祥。

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去上课。

他带着学生去找沙枣树,打好沙枣分给班上每位学生吃。

有位学生家里困难,不上课在街上卖枣,他赶走学生让他回去上课,自已眼睛瞎了却坐在那里帮学生卖枣子。

这些场景让我心里个性难受,感悟很深。

当我看见冯老师用放大镜备课和批改作业时,第二次流泪了。

由于冯老师没有时刻去治疗,心都扑在教育事业上,最终导致了双目失明,彻底地瞎了,而且还是在讲台上瞎的。

他那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言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信念:师德如海,大爱无言。

第三次流泪是当冯老师眼睛失明后,院领导要他退休去敬老院时,他说我去那些地方干嘛,我还有用,坚持要留下来继续教书。

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又一次让我流下了眼泪。

校长不一样意,他提出把那堂失明时没有上完的课上完,当冯老师站在讲台上随着伴奏音乐朗诵《岳阳楼记》时,教室里的学生和老师以及观看电影的观众都折服了,都被冯老师深深地感动。

之后,冯老师留下来继续担任教师,但是最终冯老师还是身体不支晕倒在讲台上。

观冯志远观后感800字五篇

观冯志远观后感800字五篇

观冯志远观后感800字五篇在恶劣的环境里,这个从城市里来的老师,没有轻易地放弃,可很多同学却由于家庭贫困而频频转学。

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观冯志远观后感800字,盼望可以帮到大家观冯志远观后感800字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我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慨!是啊,电影中的冯志远正是这种悄悄奉献、不求回报的真实写照,向我们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奉献!这部电影主要写冯老师放弃了繁华的上海,到东北一个落后的山村教书,在自己患病后还依旧留在那儿,把学问传播给同学。

最终,年届72的他身体越来越差,使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临走时,他说:“做为丈夫,我愧对妻子;做为父亲,我愧对儿子;做为老师,我愧对同学。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冯老师是多么尽职啊!为了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好同学,他不怕困难困苦,不怕恶劣的环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会愧对同学呢?我想:是由于冯老师觉得他还没能把学问毫无保留地教给同学吧!在这,想起身边的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我们的老师。

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园丁,辛勤耕耘,培育花朵。

是的,老师为我们付出多少血汗,教我们学问。

可是,现在有些同学全不顾老师的辛苦,不敬重老师的劳动成果。

有时候在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甚至敲桌子,这是多么不好的行为呀!我想:老师这么辛苦地教育我们,无私地给了我们学问。

我们肯定要敬重我们尊敬的老师啊!做为同学的我们,也应当以实际行动为回报啊!同学们,当你上课走神时,请你收回心思用心读书吧;同学们,当你观察地上有一片废纸时,请你把它捡起来吧;当你观察一位盲童无助地站在十字路口时,请你把他扶过公路吧让我们永久记住:奉献就是生命的真谛!观冯志远观后感800字二今日,我在网上观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叙述了冯志远冯老师为同学付出了一切,最终双眼失明,却仍旧教学直至到自己七十多岁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中宁县鸣沙中学的故事。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20215篇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20215篇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20215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信念支撑着你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冯志远,一个平凡而又宏大的名字,叫响了整个中华大地。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冯志远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1有一种人格叫做万世师表,有一种人生叫做无怨无悔,有一种精神叫做无私奉献,有一种情怀叫做鞠躬尽瘁。

——电影《冯志远》题记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每过一段时刻学校总是会组织我们去看电影。

老师就顺便给大家留个观后感的作业。

小孩子总是象在听别人在讲故事一样,看完了也就完了,对于写什么观后感可真是头痛,觉得老师又给我们留作业了,呵呵……长大了,没想到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这天,中心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老官地镇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年”第一阶段总结暨第二阶段活动动员会议》。

会议结束后,全体教师一齐观看了电影《冯志远》。

主任也给我们全体教师布置了个任务,那就是写一篇观后感。

即使主任不提议写,看完后,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

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悄悄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照旧认真备课、上课……“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

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学问传授给你们……”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终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眼泪也悄悄地涌出眼眶……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支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

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在冯老师的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恪尽职守;怎样做才叫无私奉献……“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无疑,这些格言是对教师这一职业宏大性的最好描述。

但这种宏大同时也是由教师的师德表达出来的。

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导读: 冯志远观后感(一)9月20日,在学校的组织下,全体教师和学生集体观看电影《冯志远》。

该片通过讲述冯志远同志支援西部基层教育事业43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示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敬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是一部加强师德教育的优秀教材。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通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

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愿做他人成功的垫脚石,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人生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几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贵,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

看今天的教育队伍,缺乏责任感、乱收各种名目的费用、看钱育人、误人子弟的“人民教师”比比皆是,尽管教育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禁止义务教育的学校开办重点、非重点班,禁止收取学生的课外辅导材料及书本费用等等,可就有那么一些人,为私利不择手段,违背自己的良心,违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把中国的教育领向歧途。

别说让他们去偏远、贫苦的地方教书了,如果能做到尽本职就已经不错了。

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

向冯志远老师致敬!感谢电影《冯志远》所传达的乐观、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冯志远观后感(二)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理解,甚至在失明后帮助困难的学生卖红枣。

老师固然可以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

《冯志远》观后感(优秀6篇)

《冯志远》观后感(优秀6篇)

《冯志远》观后感(优秀6篇)《冯志远》观后感篇一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冯志远》。

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受益匪浅。

这部影片讲的是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丢下了一岁多的孩子,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宁夏鸣沙中学任教,四十年来,培养出一万多名优秀学生,而自己却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

透过银幕上冯志远点点滴滴的育人事迹,一个爱岗区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动,催我沉思……他的行为十分让我感动。

冯志远老师为了教贫困山区的学生,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离开了他的亲人,一去就是四十年。

这四十年内,他不计个人得失,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关心着孩子们,让他们在缺乏物质条件的山区下健康地成长,尽可能地接受教育。

为此,他的眼睛因时常劳累不能休息而双目失明。

他为山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见他是一位如此负责任的教师啊!我们与冯志远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他对待工作是多么认真、仔细。

而我们对待学习,却是马马虎虎,连冯志远老师的百分之一都不够。

我们要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

片中冯志远老师精心设计的《海燕》一课,让那些沙漠里的孩子们第一次体会到了大海,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使他们的精神受到了洗礼,这个场面不就是教书育人的写照吗?冯志远未放弃追逐他的梦,虽然他已经退休,课室里的每一块粉笔,每张桌子都留下岁月的痕迹。

我终于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冯志远》观后感篇二今天,我带着学生观看了电影,被片中主人公那崇高的人格深深的折服,感动。

我想,同样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当看到他双目失明后,为了能和心爱的学生在一起。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400字5篇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400字5篇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400字5篇影片里冯志远老师站在会堂的讲台上说“起立”,台下千万个同学整洁地站起身,说“老师好”的壮观场面,就是电影《冯志远》中一个最为振奋人心的出色镜头。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电影《冯志远》观后感“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

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冯志远》电影观后感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过一句非常平实但又富有哲理的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

看了电影《冯志远》,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

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二年?冯志远老师,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宁夏千千万万个孩子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志远》观后感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择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

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

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意义。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

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

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 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

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好久没有感动过了!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冯志远》却深深的感动了我!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

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影片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通过简单文字所能够表现。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

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观众感动不已。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

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最难能可贵的,是用微笑融化了苦难,清贫寂寞42年,为学生无私地付出,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靠记忆力讲课长达5年。

这种师德太令人崇敬了。

”冯志远从教40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

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同志新婚不久就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后又主动转到石空镇关帝中学。

到了关帝中学后,他先教语文,后又一口气承担了历史、地理、俄语等课程,后来还担任了英语老师。

清醒的责任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使他能够承受住多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保持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

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

我们现在比冯志远所处的环境优越许多。

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冯志远同志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

要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9月20日,在学校的组织下,全体教师和学生集体观看电影《冯志远》。

该片通过讲述冯志远同志支援西部基层教育事业43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示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敬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是一部加强师德教育的优秀教材。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通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

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愿做他人成功的垫脚石,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人生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几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贵,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

看今天的教育队伍,缺乏责任感、乱收各种名目的费用、看钱育人、误人子弟的“人民教师”比比皆是,尽管教育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禁止义务教育的学校开办重点、非重点班,禁止收取学生的课外辅导材料及书本费用等等,可就有那么一些人,为私利不择手段,违背自己的良心,违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把中国的教育领向歧途。

别说让他们去偏远、贫苦的地方教书了,如果能做到尽本职就已经不错了。

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

向冯志远老师致敬!感谢电影《冯志远》所传达的乐观、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冯志远观后感(二)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理解,甚至在失明后帮助困难的学生卖红枣。

老师固然可以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

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应该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

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应该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可以弥补的。

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他的事迹将鼓舞所有人民教师以之为榜样。

冯志远观后感(三)昨天晚上,我们全区所有老师在一中大操场观看了一部电影——《冯志远》。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教育人生。

他为了教育事业,毫无怨言地到一所靠近沙漠边缘的学校教书。

而后他又主动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中,让孩子有书读。

冯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他的全部。

真可谓是先了青春先终身。

他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深爱着自己的学生。

及时是当他的眼睛失明时,他也没有放弃教书育人的念头。

他深知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失明,所以,他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背过了所有的课文。

看到他失明时为学生讲课的情形,听着他用心背诵着《岳阳楼记》,我好感动啊。

最后,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多好的一位老师啊!特别是他离离开学校时说的那番句话——“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

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他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我。

我想,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真实缩影吗?在我们的教育战线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冯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在三尺讲台奉献着自己的爱,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有很多老师也在奉献着自己的将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冯老师的写照,是老师的一种悲哀。

为什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呢?“有一种人格,叫万世师表;有一种经历,叫无悔人生;有一种情怀,叫鞠躬尽瘁。

”这就是我们的冯老师,一个真真正正的好老师!愿天下所有的老师都学习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学习冯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呵护。

但是,我希望天下所有的老师还是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将康,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做好“老师”!《冯志远》观后感——泪水伴我走过,我明白怎么才是老师!“作为一个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教师,……”说到这里,我还以为这位双目失明,在座无虚席的礼堂告别的主人公,将要说的是“但我没有愧对我的学生”但,我错了,因为他说了:“我愧对你们,因为我已经不能再将知识留给你们!”我深深被震撼着,这是他的真诚的心声,同样作为一名老师,我为他的话潸然泪下……或许这就是爱岗敬业,这就是奉献精神!这就是老师!!望着他的背影和音容笑面我只想说一句:“冯老师,你辛苦了!我敬佩你!”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的热爱学生,乐于教书育人!《冯志远》真实纪录了冯志远老师献身西部教育的感人事迹,根据冯老师在宁夏教书育人42年,培育出上万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改编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