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隐性课程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第四章无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学管理的内容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考试题型为: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教育价值。

4“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指一定阶段教育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10、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效果优异。

12、课、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按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组织教学”;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16、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 因材施教原则;四 直观性原则;五 启发性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1)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1)

一、名词解释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课程:是指学生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文化、实践、活动、隐性课程。

课程目标:广义上讲是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意图。

包括有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等,狭义上讲是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它主要指“教育目标”。

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终结时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简述教学的价值;教学价值也应该有关系型与自足型两种价值追求。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概论(P8-P13):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和发展,重点了解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斯宾塞、博比特等教育家的观点。

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观点“把世间的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赫尔巴特(德国):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被学术界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其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3、杜威:对教育改革运动进行了理论总结,提出了自成体系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

具体说,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经验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教育理论的特点是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4、斯宾塞:(P47)19世纪中叶《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课程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创立了实科课程理论,首次从功利主义角度清晰地阐述了课程中各学科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并根据其研究整理了一份颇具说服力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课程表,颠覆了人文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价值的传统观念,真正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

(由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5、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一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及辨析(P33-P36)(1)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具体说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习内容及其进程进行的安排。

社会需求、儿童特点及知识本身的特点影响了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2)相关概念分析教学内容: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不仅解决“教什么”还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其外延小于课程的外延,教学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进程: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展开。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进程都属于课程的范畴。

学科: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来源。

2013-2014第一学期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 副本

2013-2014第一学期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 副本

2013-2014第一学期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1、课程的内涵:广义上的课程是指一种有规定数量与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

狭义上的是指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习进程。

也有这样定义的(老师的):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指导下,受教育情景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P2)2、课程主要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课程改革方案、课程表等(P3)3、教学的内涵:广义上,教学是指教的人引导学的人学习一定文化的专门活动。

狭义的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门环境里以特定的文化为内容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也有这样的定义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材料为对象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P7)4、教学的基本要素:(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P7)5、西方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主要思想:(主要以形成与发展)(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学论》提出和初步探讨了现代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2)、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并且教学理论体系完整,有鲜明的学科建设意图。

是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3)、20世纪的教学论一个显著特点是兴起了众多教学论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论学派有:美国杜威的进步主义、巴格莱的要素主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等等。

(P12~P17)6、课程目标的内涵: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而使学生达到的目标。

它是国家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7、课程目标的内涵及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1)、教育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整体发展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选择题内容:1、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2、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研制和课程应用。

3、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

根据研究价值有无分为常识问题和科学问题。

4、国内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三种看法: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5、大课程观:课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活动,一种教育进程,在时间上包含了教学。

6、教学的作用:1)从教育目的看,教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智力、身体素质、审美情感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智慧发展。

3)从中小学教育的范围看,教学的作用概括为“三基一个性”:掌握基本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促进个性发展。

7、课程分类标准有两个方面:1)一般性标准,包括知识分类、教育层次、教育类型、经验性质以及课程发展的历史时期等;2)特定标准,包括课程价值取向、学生学习选择性、课程地位、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课程主体性质以及课程结构形式等。

8、国外课程的已有定义:“计划”说、“经验”说、“预期学习结果”说、“经验——预期学习结果”说。

9、国内课程的已有定义:描述性的理解、“媒体”说、“经验活动”说、“计划”说、包容观。

10、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

11、辛普森将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12、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包括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使教师能根据学习结果的表述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13、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

14、课程与教学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A即audience,指学习者,要有明确的学习者;B即behavior,指行为,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C即conditions,指条件,要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即degree,指程度,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

填空: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P8)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P9)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P12)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P12)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为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P48)6、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习者的需要。

(P65)7、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三个阶段。

(P270)8、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P273)9、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P274)10、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效度、信度、适宜的难度和区分度。

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P283)11、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P285)12、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P11)13、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科书材料。

(P37)名词解释1、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P49)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广义的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教育旦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最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4、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指一定阶段教育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 S •布鲁姆长期从事教育目标研究,他把教育目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加涅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10、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课程教学遵循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教学组织严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