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声音阶
五声音阶的基本乐理知识

五声音阶的基本乐理知识五声音阶的特色在于,它没有半音阶(小二度)音程.详称“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或“全音五声音阶”。
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匈牙利、苏格兰民间音乐以及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
常被称为“中国音阶”。
其五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用的名称,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
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3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宫-商-角)和一个单独的(徵-羽),两段之间以□音隔开,见下例2: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5种不同的五声调式。
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每处□音的区间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声音阶(以五声为正声的七声音阶)、偏音有:变宫、变徵、清角、清羽,附加音的插入可有3种不同的方式,形成3种不同的音阶形态(见宫调)。
附加音的音高常可游移,游移音高有时将□音的区间划分成两个各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
在五声音阶中,分别以不同的各音作为主音时,可构成不同的调式;调式名称是以阶名命名的。
比如以第一级音“宫”作为主音时,就称为宫调式,以第二级音“商”作为主音时,就称为商调式,以第三级音“角”作为主音时,就称为角调式,余类推。
结构特点同七声音阶相比较,五声音阶的结构有如下特点:(1)相邻音级间没有小二度关系(2)相邻两音级的距离是大二度或小三度(3)宫音和角音之间为大三度宫音和角音的确认,对判定五声音阶的调高(宫音的位置)有着重要作用:当五个音按五度关系排列时,宫音和角音处于这个五度音列的两端,形成五声音阶中唯一的大三度。
由于宫音和角音的大三度音程关系,所以在确认某段乐曲的宫音位置时,只要找出大三度的下方音,即此段乐曲的宫音。
这种方法被称为“宫音定位”。
我们都知道,音乐的基本元素是七个音符。
按音乐人说是“CDEFGAB”,在简谱中记为“1234567”,用唱名则说成是“doremifasollasi”。
这七个音中mi和fa之间、si和高音do之间仅差一个半音(即小二度),而其他任何两个相邻的音符之间则差一个全音(即大二度)。
大班音乐五声音阶教案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音乐播放器:播放 五声音阶的音乐作 品,让学生感受五 声音阶的韵律和美 感
钢琴:教师现场演 奏五声音阶的音乐 作品,让学生更加 直观地了解五声音 阶的演奏技巧和表 现力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一段五声音阶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五声音阶 的魅力
介绍五声音阶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五声音阶的基本知 识
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感受五声 音阶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 习,提高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 试成绩等方面。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 进的地方。
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评价对方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 互相学习和借鉴。
学生分组练习演唱五声音阶,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展示演唱成果,互相评价 教师总结点评,强调五声音阶的演唱技巧 学生再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 活中多加练习。
回顾五声音阶的基本概念和特 点
总结不同音乐风格的五声音阶 特点和应用
强调五声音阶在音乐中的重要 性和作用
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教授幼儿五声音阶的基本概念、音准特点以及在音乐中的应用,让幼儿了解五声音 阶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五声音阶的音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音指的是什么

五音指的是什么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
又称五声音阶,古代汉族音律,为宫商角徵羽。
最早的“宫、商、角、徵、羽。
”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
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羽”了。
通常我们认识的音乐,由七个音符组成,按固定音名称为“C、D、E、F、G、A、B”,在简谱中记为“1、2、3、4、5、6、7”,用唱名则说成是“do、re、mi、fa、sol、la、si”,这就是七声音阶。
在七声音阶的五大二度音中增加五个半音,就成了12音阶,而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使用更多的却是五声音阶。
虽然只用了五个音符,但有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分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内涵。
传统民族调式,最常用的主音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在首调唱名的“d o、re、mi、sol、la”,称五声音阶。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在《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在五音中,古人通常以“宫”音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音级,有时借代“五音”。
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
“宫”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
《礼记·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而以宫音为主音的调,结声构成的调(式)名,便称为宫调。
张炎《词源》亦曰:“十二律吕各有五音,演而为宫为调……黄钟宫(均):黄钟宫(调式)、黄钟商(调式)黄钟角(调式)、黄钟变(变徵调式)黄钟徵(调式)、黄钟羽(调式)黄钟闰(闰宫调式)”。
五音是哪五音怎么读

五音是哪五音怎么读
五音的发音为宫(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
相关信息:
五声音阶,汉族古代音律。
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 2 3 5 6 宫商角徵(zhǐ)羽。
唐代时使用“合、四、乙、尺、工”。
五声音阶,古代文献通常称为“五声”“五音”等。
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常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
通常我们认识的音乐,由七个音符组成,按固定音名称为“C、D、E、F、G、A、B”,在简谱中记为“1、2、3、4、5、6、7”,用唱名则说成是“do、re、mi、fa、sol、la、si”,这就是七声音阶。
在七声音阶的五大二度音中增加五个半音,就成了12音阶,而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使用更多的却是五声音阶。
虽然只用了五个音符,但有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内涵。
传统民族调式,最常用的主音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在首调唱名的“do、re、mi、sol、la”,称五声音阶。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在《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
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中国的五声音阶

第三章中国的五声音阶第一节五声音阶的渊源按照前述的研究精神,我们就开始从头着手,先寻找我国音阶的渊源。
我国起源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音阶。
我国五声音阶的推演法,最先的记载是出自战国时代的管仲所著的“管子”一书中。
但是早在管子以前我们就先有了五声音阶的音乐,因为音乐产生的次序是:先有音乐而后才有音乐理论的研究与记载,因为学理是跟在既定的事实之后,这点是我们可以确定的。
因此,并非在管子记载的五声相求之前,我们没有音乐。
我们的祖先是先有了五声音乐,然后才有五声相求的理论。
以上的这个着眼点,是我们以后许多推演,研究的方法之一。
古希腊的毕塔格拉斯(Pythagoras 纪元前第五——六世纪人)依物理学、数学推演出的泛音原理,也获得了五度相生的理论,这个泛音五度相生的关系,成为西洋音乐的音阶、调,甚至于和声的理论骨干。
他是以弦为实验:发现一根弦之振动,除本身之振动外,其三分之二亦形成共振;这共振所得的泛音,即是我们所称谓的完全五度关系。
当然一根弦之振动,不只3:2之比五度泛音,也先有2:1形成的完全八度关系,及4:3形成的完全四度关系……。
但在此这3:2的关系,却是音乐的发展上,形成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是藉3、2之比:由do生sol,再sol的3、2之比生re……以此类推而得:d o — sol — re — la — mi — si —#fa — #do……。
以同样的原理推延而得下五度:do — fa —b si — b mi —b la —b re —b sol —b do……。
西洋的音阶、调,乃至于和声都是由这样的泛音原理建立而成。
因此,毕氏的发现在西洋音乐理论中,是个重要的里程碑。
他的这个发现,无独有偶,是发生在世界的另外一方的古老中国,由我们的祖先所发现的同样的原理。
我们称呼它为“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是记载在战国时代的古籍“管子”一书中,“管子”这本书是出自管仲之手,三分损益法记载在其中的“地员篇”。
五声音阶指型

五声音阶指型摘要:1.五声音阶简介2.五声音阶指型的构成3.五声音阶指型的应用4.五声音阶指型的练习方法正文:【五声音阶简介】五声音阶,又称为“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音阶体系,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五声音阶由五个不同音高的音符组成,分别为宫、商、角、徵、羽,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C、D、E、F、G。
五声音阶简洁明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传统音乐、戏曲、民歌等领域。
【五声音阶指型的构成】五声音阶指型是指在吉他、钢琴等乐器上,用几个手指按出的五声音阶。
常见的五声音阶指型有:C 大调五声音阶指型、D 大调五声音阶指型、E 大调五声音阶指型、F 大调五声音阶指型、G 大调五声音阶指型等。
这些指型在各种乐器上的按法略有不同,但都遵循五声音阶的音符规律。
【五声音阶指型的应用】五声音阶指型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古琴、琵琶等弹拨乐器上,五声音阶指型是演奏基础。
在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上,五声音阶指型也是常用的演奏手法。
此外,五声音阶指型在现代音乐创作和演奏中也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如民谣、爵士乐等领域。
【五声音阶指型的练习方法】要想熟练掌握五声音阶指型,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练习。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五声音阶指型练习方法:1.在吉他或钢琴等乐器上,按照五声音阶的音符规律,分别练习各个大调的五声音阶指型。
2.在熟悉各个大调五声音阶指型后,可以尝试进行跨度和弦的转换,提高演奏技巧。
3.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曲目,用五声音阶指型进行演奏,熟悉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4.可以参加相关的音乐课程或培训班,跟随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练习。
常说的五音是哪五音

常说的五音是哪五音
传统民族调式,最常用的主音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在首调唱名的“do、re、mi、sol、la”,称五声音阶。
一、中国古代的音乐以五声调式为主,五声调式所用到的音就是你提到的“宫、商、角、徵、羽”,你要简单理解的话,这五个音就是12356(do re mi sol la),也就是说4和7(fa和si)在中国古代是用得相对来说比较少的,不是说没有,另外,这五个音不放在具体的乐谱中是和八度没什么关系的。
就像do re mi sol la你不放在一首具体的音乐里,只是念出它们的名字,那它们也谈不上和八度有什么关系。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五音“一词最早出现于上面这个典故,可以说“五音不全”就是指无法准确唱出“宫、商、角、徵、羽”的高度。
二:五音不全不仅仅指的是某些人对于音乐感的缺乏,而且还指一些人在吐字发音方面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在中国民族演艺艺术圈子里,经常会说某些人因为“五音不全”而不适合学习这门艺术,但是这个“五音不全”不是“宫商角徵羽”这五音的乐感缺失,而是“唇齿鼻喉舌”这五个发音部位的机能不健全。
比如有些人对于牛--刘这两个字的读音不能区分,把“刘”读成“牛”,把“男女”读成“褴褛”,就是舌音和鼻音机能缺失所致。
五声音阶的乐理知识

五声音阶的乐理知识在五声音阶中,分别以不同的各音作为主音时,可构成不同的调式;调式名称是以阶名命名的。
比如以第一级音“宫”作为主音时,就称为宫调式,以第二级音“商”作为主音时,就称为商调式,以第三级音“角”作为主音时,就称为角调式,余类推。
结构特点同七声音阶相比较,五声音阶的结构有如下特点:(1)相邻音级间没有小二度关系(2)相邻两音级的距离是大二度或小三度(3)宫音和角音之间为大三度宫音和角音的确认,对判定五声音阶的调高(宫音的位置)有着重要作用:当五个音按五度关系排列时,宫音和角音处于这个五度音列的两端,形成五声音阶中唯一的大三度。
由于宫音和角音的大三度音程关系,所以在确认某段乐曲的宫音位置时,只要找出大三度的下方音,即此段乐曲的宫音。
这种方法被称为“宫音定位”。
有趣的是,我国的很多民歌不但不用12个音符,连7个都嫌多,只用“12356”就行了,这被称为五声音阶。
据说,在世界上除了我国,只有苏格兰的民歌也是五声音阶的,还是相当稀有的呢。
虽然只用了五个音符,但我国的民歌自有它的魅力。
例如江苏的民歌《茉莉花》还“出口”到了歌剧王国意大利,被作曲家普契尼用在《图兰多公主》中,作为这部中国背景歌剧的象征元素。
而也正因为它的中国特色,被张艺谋用作申奥、申博的主题音乐。
在各国民歌中,情歌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广为人们传唱。
例如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莲托》非常有名,在许多电影中,往往以它的旋律来象征意大利,就我所知有一部国产电影、一部美国电影和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中都这样用过。
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实际上也是一首情歌,只是由于翻译的失误,这首思念心爱姑娘的情歌被唱为马车夫对老马的怀念,虽经专家多次著文纠正,但收效甚微,演唱者都还在为这匹老马而忧伤。
这两首民歌,不但用足了7个音符,还用上了升降半音,甚至还在曲中转变了调性听起来十分动人。
与之相比,著名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也即《跑马溜溜的山上》虽使用五声音阶,但作为情歌,同样韵味悠远、魅力十足,比起包括上述两首情歌的其他任何情歌都毫不逊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声音阶
概述
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常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
五声音阶,古代文献通常称为i“五声”、“五音”等。
简单地说,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角音,依次为:
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 2 3 5 6宫商角徵(zhi)羽
[编辑本段]五声音阶的特色
五声音阶的特色在于,它没有半音阶(小二度)音程.详称“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或“全音五声音阶”。
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匈牙利、苏格兰民间音乐以及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
常被称为“中国音阶”。
其五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用的名称,分别称为:
宫、商、角、徵、羽。
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3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宫-商-角)和一个单独的(徵-羽),两段之间以□音隔开,见下例2: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5种不同的五声调式。
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每处□音的区间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声音阶(以五声为正声的七声音阶),附加音的插入可有3种不同的方式,形成3种不同的音阶形态(见宫调)。
附加音的音高常可游移,游移音高有时将□音的区间划分成两个各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
[编辑本段]五声音阶中的调式
在五声音阶中,分别以不同的各音作为主音时,可构成不同的调式;调式名称是以阶名命名的。
比如以第一级音“宫”作为主音时,就称为宫调式,以第二级音“商”作为主音时,就称为商调式,以第三级音“角”作为主音时,就称为角调式,余类推。
[编辑本段]五声音阶的结构特点
同七声音阶相比较,五声音阶的结构有如下特点:
(1)相邻音级间没有小二度关系
(2)相邻两音级的距离是大二度或小三度
(3)宫音和角音之间为大三度宫音和角音的确认,对判定五声音阶的调高(宫音的位置)有着重要作用:
当五个音按五度关系排列时,宫音和角音处于这个五度音列的两端,形成五声音阶中唯一的大三度。
由于宫音和角音的大三度音程关系,所以在确认某段乐曲的宫音位置时,只要找出大三度的下方音,即此段乐曲的宫音。
这种方法被称为“宫音定位”。
七声音阶
英Heptachord。
是在八度音程之内,由七个相邻的音所组成的音阶。
中国战国时期已有七声音阶的出现,由原有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CDEGA)五音加上变徵与变宫两音而成(CDE#FGAB)。
西洋七声音阶的出现可分为教会音阶及近代大小调音阶两种。
教会音阶盛行於中世纪,其音阶之构成及名称皆渊源於希腊,共有四个正调式(Modi):
多利安调式(Dorian)D-D';弗利吉安调式(Phrygian)E-E';利地安调式(Lydian)F-F',及米克索利地安调式G-G'。
後来又加上两种正调式是伊欧利安调式(Aeolian)A-A',及爱欧尼安调(Ionian)G-G',後两种为近代大小调音阶的前身。
近代大小调音阶盛行於自十六、十七世纪至今。
大调音阶(Majorscale)CDEFGABC',除了第三、四音间与第七、八音间(第八音为第一音高八度的重现)为半音外,其馀各音间的距离为全音。
小调音阶(Minorscale)A-A'共有三种
(一)自然小调音阶ABC'D'E'F'G'A'。
(二)和声小调音阶ABC'D'E'F'#G'A',其第七音升高是为了使其具有和声学导音作用。
(三)旋律(曲调)小音阶ABC'D'E'#F'#G'A',将第六音及第七音同时升高,是为了能夥够成为一个易唱的曲调,而避免和声小音阶中第六、七音间增二度音程。
但音阶下行时须将第六、七音还原同於自然小音阶。
二、音乐史家对七声音阶起源时间的探索中国七声音阶起源的时间,历来有争议。
有些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力主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是很晚的时候从国外传入的,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只有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
另有一些音乐史学家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大约起源于商代早期。
考察文献,事实并非如此。
《战国策·燕策三》记载,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送行到易水河边,将分开时,荆轲在好友高渐离的伴奏下,唱起离别歌,曲调先用“变徵之声”,接着用“慷慨羽声”。
所谓“变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音阶名称,它的位置在徵音之前,而比徵音低半音,相当于今天的升高半音的fa,这个音突破了五声音阶的范围,使一些音乐史学家感到迷惑不解。
郭沫若等学者提出,荆轲所用变徵之声是否从两河流域,即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带传入中国的?这在20世纪
60、70年代是中国史学界曾经严肃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