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毛遂自荐》教案 长春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毛遂自荐》。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毛遂的背景和事迹,理解他自荐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自荐、自信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毛遂自荐》。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毛遂的背景和事迹,理解他自荐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毛遂自荐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毛遂自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毛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毛遂是谁。

(2)简要介绍毛遂的背景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毛遂自荐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毛遂自荐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并进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毛遂自荐的精神内涵,并写在作业中。

8.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课文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毛遂自荐》的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和朗读能力。

初二语文上册18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

初二语文上册18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

初二语文上册18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司马迁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目标聚焦信息驿站《毛遂自荐》是《史记》中一篇流传较广的文章,作者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对比衬托的手法把毛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毛遂,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

自荐,即自我举荐。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举荐自己,那么他怎么说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举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作者语录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者小传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西汉闻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奇。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连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8.毛遂自荐》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8.毛遂自荐》word教案 (2).doc

毛遂自荐(第2课时)课题:毛遂自荐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二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构思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把握机遇,勇于毛遂自荐的精神。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一、导入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探疑互动(三)课文内容研讨学生讨论总结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示之以利)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示之以信)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

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

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解疑归类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查疑落实学生归纳讨论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

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毛遂自荐》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毛遂自荐》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毛遂自荐》毛遂自荐的精神、为国纾难的慷慨,在中国中庸、含蓄的历史长空中永恒。

本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毛遂自荐的精神实质,指导中职学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自荐应聘,我依据叶圣陶先生“课文无非是些例子”的论断,把这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分两个课时推荐给同学们。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明白毛遂敢于自荐并最终说服楚王合众的原因,从中找出自荐应聘中可供借鉴之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2、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写作特点;3、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及成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2、学习从课文中提炼写作素材;3、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字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毛遂的义勇和雄辩。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多媒体课件,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今天,我们就来管中窥豹,通过学习课文《毛遂自荐》来感受一下《史记》的魅力。

二、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注意引导学生互相点评。

2、力图通过朗读再现故事情境,展现人物性格。

三、翻译课文1、以学生逐句翻译为主,翻译不对、不准、不会的地方也可由其他同学补充完成,要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并当堂理解其含义。

四、布置作业1、学生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并用这些成语造句。

2、以整理的成语为线索,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1、考查成语的写法及含义。

2、抽查学生重点词句的翻译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整体感知。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 毛遂自荐教案 长春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 毛遂自荐教案 长春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18 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18 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18 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19.毛遂自荐一、教学目标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3。

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2。

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

教师点拨:(1)通假字合从于楚“从”,通“纵”其末立见“见”,通“现”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奉”,通“捧"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2)重点实词(3)古今异义①与十九人议论(两个词,今一个词)②今楚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4)特殊句式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定语后置)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状语后置)(三)课文内容研讨1。

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示之以利)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示之以信)2。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毛遂自荐(第1课时)教案 长春版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毛遂自荐(第1课时)教案 长春版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名词用如动词,用眼光示意)
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看待)
X曾数目项王(递眼色)

王弗知恶焉(羞耻)
学恶乎始,恶乎终?(哪里)
B、古今异义
(1)与十九人论议(两个词,今一个词)
(2)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C、特殊句式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2)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板 书
毛遂自荐
重点实词虚词
教学后记:
毛遂自荐(第1课时)
课题:毛遂自荐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构思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把握机遇,勇于毛遂自荐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归纳总结
A、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
B,重点实词

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遍赞宾客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在)

幽独处乎山中(居住)
养尊处优(处于,过着)
夫贤士之处世(处在世上)
(2)重点实词(3)古今异义
①与十九人议论 (两个词,今一个词)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毛遂自荐》教案

《毛遂自荐》教案

《毛遂自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毛遂自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句子。

(3)能够分析毛遂自荐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得到启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毛遂自荐的成功因素。

(3)学会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自荐、勇于表现的品质。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毛遂自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能够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句子。

(3)分析毛遂自荐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得到启示。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毛遂其人及其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毛遂自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毛遂自荐的原因和结果。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分析毛遂自荐的成功因素,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5. 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

(2)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毛遂自荐的读后感。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毛遂的生平事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毛遂自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如字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3. 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的智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毛遂自荐》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第2课时)课题:毛遂自荐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二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构思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把握机遇,勇于毛遂自荐的精神。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一、导入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探疑互动(三)课文内容研讨学生讨论总结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示之以利)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示之以信)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

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

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解疑归类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查疑落实学生归纳讨论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

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十八毛遂自荐司马迁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目标聚焦信息驿站《毛遂自荐》是《史记》中一篇流传较广的文章,作者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对比衬托的手法把毛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毛遂,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

自荐,即自我推荐。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作者语录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者小传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公元前262年,秦蚕食韩国,眼看上党地区(今山西东南地区)就要落入秦国之手。

上党守冯亭认为:与其白白送给秦国,不如将上党十七邑送给赵国。

秦为得地必然攻赵,赵被秦攻便会和韩国联合起来抗秦。

平阳君赵豹看出冯亭嫁祸于赵的企图,劝赵王不要接受韩国的馈赠,而平原君赵胜却认为这是个白捡的便宜。

最后赵王还是听信了平原君的主张,进驻上党。

两年后,秦军攻克上党,长平一战杀掉赵国四十五万人马,并于次年九月包围了邯郸(时间依《白起王翦列传》)。

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平原君一筹莫展。

当游侠鲁仲连问其方略时,他只说:“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邹阳列传》)只是鲁仲连大义凛然,唇枪舌剑,击败了新垣衍俯首称臣的帝秦说,才使平原君坚定了合纵抗秦的信心。

通过这一系列牵涉赵国命运的重大事件,可以看出平原君并无政治、军事谋略,绝非辅国之才,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所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苏辙在《古史》中说:“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胜不知也。

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

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

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苏辙之言,可谓中鹄。

2.作品简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下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题目解说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

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近义词:自告奋勇。

字词积累1.生字邯郸..( dān) 合从.(zòng) 歃.血(shà) 立见.(xiàn) 舍.人(shâ) 叱.曰(chì) 王.天下(wànɡ) 社稷.(jì) 相.士(xiànɡ)2.通假字其未立见.:(“见”通“现”,显露出来)合从.于楚(“从”通“纵”,纵约)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吾乃与而.君言(“而”通“尔”,你)毛遂奉.铜盘而跪进这楚王(“奉”通“捧”,双手托着)公等录录..(“录”通“碌”,平庸无能)3.古今异义先生不能..(古义:没有才能;今义:不能够)从之利害..(古义:好处;今义:好处和害处)王之所以..叱遂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遂以为..上客(古义:以(之)为;今义:认为)今楚地方..五千里(古义:指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4.词语释义毛遂自荐:荐,推荐,荐举。

毛遂自我推荐。

比喻自告奋勇去做某项工作。

合从:本是战国时策士苏秦等提出的一种策略,指山东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联合抗秦。

这里用作动词,指赵国打算推楚为盟主,订合纵之约,联兵御秦。

从,通“纵”。

约与:约请,邀请。

食客门下:通称食客。

门下,指食客中派有差使的“门下”。

备具:全都具有。

无可取者:没有值得用的人。

贤士:有才德的人。

处世:这里指生活在社会上。

臂若;臂如,好像。

左右:侍从;身长边办事的人。

歃血为盟: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盟,宣誓缔约。

泛指发誓定盟。

历阶而上: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

利害:益处、害处,这里偏指合纵的益处。

两言:两句话,有三言两语的意思。

舍人:门下的客人。

因人成事:因,依靠。

依靠别人的力量去办成事情。

持戟:指武装的士兵。

脱颖而出:颖,指锥子把儿上套的环。

锥芒连同锥子把儿上套的环一起透过布囊显露出来。

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锥处囊中:囊,口袋。

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出来。

比喻有才能的人不会长久被埋没,终能显露头角。

三寸之舌:借指辩才。

5.一词多义赵使平原君求救(派遣)使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出使)率数万之众(表示多)数珠可历历数也(计算)扶苏以数谏故(屡次)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希望)愿寡人愿安承教(愿意,情愿)是胜之舍人也(这,代毛遂)是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日出而言之(代词,合纵之事)之意吾欲之南海(动词,去)秦之围邯郸(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自赞于平原君曰(推荐)赞赞曰:黔娄之妻有言(历史传记中常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在)处幽独处乎山中(居住)夫贤士之处世(处在世上)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名词用如动词,用眼光示意)目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看待)范增数目项王(递眼色)王弗知恶焉(羞耻)恶学恶乎始,恶乎终?(哪里)6.特殊句式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定语后置)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状语后置)③客何为者也(宾语前置)④白起,小竖子耳(判断句)课堂互动·阅读知识精析圈点课文感受原文名家批注秦之围邯郸,①赵使平原君求救,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1开篇提出中心事件和有关的人物、地点及背景。

写背景,用一个“围”①秦之围邯郸:公元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大破赵军,公元258年,秦兵又进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合从①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

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1②平原君曰:“使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

平原君说:“假如文③能取胜,则善矣2。

文不能取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胜,则歃血④于华屋⑤之下,3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必得定从⑥而还4。

士⑦不外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

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5”得十九人,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

”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6。

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表明“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出此项任务的艰巨性。

2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

下文表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

3设想“合从于楚”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

4“必得”,概括上面两句,意思是不管用哪种方式,都一定要楚王答应合纵,这表明平原君完成使命的决心。

5“取于食客门下足矣”是“士不外索”的补充说明,表现了平原君对他的门下食客的才能的乐观估计。

6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

7毛遂自荐。

“备员”二字反映毛遂此时的谦恭和善于辞令。

也表明毛遂充满自信,且似不容商量。

8平原君对毛遂的请求不置可否,却向他提出这么个问题,说明平原君要对毛遂有所了解之后再作决定。

9毛遂回答得简单、干脆,却引出了平原君的一番议论。

10用比喻的方式说明贤士(的额数)。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⑧于平原君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员⑨而行矣。

7”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几年于此矣?8”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9”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⑩锥之处囊中,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处世的特点,意即贤士与世人接触,他的才能很快就会显露出来。

子处在囊中,其末⑪见⑫。

10今先生处胜之门下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①合从(zònɡ):指殽(xiáo)山(在今河南西部)以东六国联合抗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