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导学案及答案(20200514100116)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采薇》等文学知识,能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杨柳”、“雨雪”等意象,想象诗歌描绘的今昔不同的景象,体会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抓住“依依”、“迟迟”、“载渴载饥”、“伤悲”等关键词,体会从军将士艰辛的生活和思归怀亲的情感。

板块一:抓题导入,了解《诗经》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古诗词诵读单元,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采薇》,一起读课题:《采薇》(节选)。

2.仔细观察“薇”字,猜测可能跟什么有关?预设:草植物。

3.是啊,“薇”是植物名,指薇菜,就是野豌豆苗采薇就是采野豌豆苗。

注释里还说,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文中有这样一个注释我们来读一读。

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视频让我们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此板块的教学,让孩子了解“薇”这种植物,与最后板块中士兵们采薇充饥相互呼应。

通过注释朗读、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们走进《诗经》,了解《诗经》。

】板块二:初读感知,体会诗韵1.了解课题之后,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完成学习活动一。

预设1:这首诗每一句都只有4个字。

是的,这是一首四言诗。

四言诗是中国最早的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西周时期。

预设2: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叠词,依依、霏霏、迟迟,仔细观察注释会发现,这三个叠词都是形容事物的样子。

2. 四言诗常运用叠词,有什么好处?(这使诗歌具有一种音韵美。

)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3. 男女生配合读。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其次是读出节奏感。

这首诗与之前遇到的诗有所不同,之前大多看到的是五言诗、七言绝句,四言诗还是初次遇见。

这首诗中叠词的使用更是巧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可以感受诗歌音韵美。

】板块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过渡:诗会读了,还不够,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场景,体会其中的情感。

先来品读前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采薇》课文导学案

《采薇》课文导学案

《采薇》课文导学案《采薇》课文导学案《采薇》唱出就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下面是《采薇》课文导学案,以供参考。

【概述】《采薇》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中第四课的一首诗歌,它选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以其传神的人物刻画、独特的场面描写及真挚的思乡之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本课拟采用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内容、写法、地位和作用);(2)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句式特点;(4)能够熟读全诗,并能够背诵末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文学知识积累的过程;(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分析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

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2)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激发学生们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情感。

【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的学生;2.学生已经学习了《诗经》中《关雎》、《蒹葭》等简单的篇目;3.学生对《诗经》的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4.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许;5.学生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朗读诗歌,但古诗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6.学生已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经验。

【教学策略】1.问题解决策略:①学生通过朗读本诗,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或文言现象(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运用同音、形近等方法识记不认识的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解决问题)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本诗,提出问题(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诗句(如:“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方:朗读、合作探究3、情态:厌战、思乡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或者播放舞蹈《采薇》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2、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孔疚(jiù)靡盬(mígǔ)、玁狁(xiǎnyǔn)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整饬(chì)有感情朗读文章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4、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内心伤痛——厌战——思乡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忧心忡忡,归心烧灼“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板书设计:采薇(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三)、归途伤悲——雨雪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第【2】篇〗[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采薇优秀导学案

高中语文采薇优秀导学案

高中语文采薇优秀导学案篇一:采薇导学案答案《采薇》导学案答案【个人自主学习】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无人慰问。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小组合作学习】词类活用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古今异义⑴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我行不来(来,通“勑”,慰勉)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班级探究学习】1、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解释诗歌每章的意思。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采薇(节选)导学案

采薇(节选)导学案

采薇(节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考试常见题型及答案 (6)一、学习目标《采薇(节选)》学习目标如下:通过学习《采薇(节选)》,我们要理解并掌握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感受古代人民在战争中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我们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韵味和美感,提升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这首诗也传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通过学习,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平的宝贵,珍视当下的幸福生活。

学习《采薇(节选)》不仅是为了掌握古代文学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二、预习检测《采薇(节选)》预习检测题及答案如下:一、填空题1. 《采薇(节选)》选自《诗经·小雅》,是一首描写戍边生活的诗。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中,“依依”形容杨柳枝条柔软下垂的样子,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对《采薇(节选)》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道迟迟”形容道路漫长,行走艰难。

B. “载渴载饥”表达了战士们在归途中又饥又渴的困苦状态。

C. “我心伤悲”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情感。

D. “莫知我哀”表明诗人的悲哀无人理解,孤独无助。

答案:A(“行道迟迟”实际是形容战士们归心似箭,但又行踪迟迟的情态)2. 下列关于《采薇(节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战士们对战争的热爱和向往。

B. 诗中的“薇”指的是一种野菜,象征着战士们艰苦的生活。

C. 整首诗以欢快的节奏和明朗的色调,展现了戍边生活的美好。

D. “雨雪霏霏”一句中,“霏霏”形容雨势急促,表达了诗人归途中的焦虑。

答案:B(A项错误,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的思念;C项错误,整首诗的节奏和色调并非欢快明朗,而是充满了悲伤和哀愁;D项错误,“雨雪霏霏”一句中,“霏霏”形容雪下得很大,而非雨势急促)三、简答题1. 《采薇(节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答:《采薇(节选)》这首诗通过描写战士们归途中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表达了戍边生活的艰苦、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对和平的渴望。

《采薇》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概括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2.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3.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1、检测复习(1)字音n狁()不遑()孔疚()靡w()四牡()yy()小人所腓()象弭()雨()雪霏()霏载()渴载饥维常之华()(2)通假字岁亦莫止彼尔维何n狁孔棘2、背诵认知(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提示信息节奏:四言诗,每句通常读作“二、二”节奏采薇m采薇,薇亦m作止曰归m曰归,岁亦m莫止靡室m靡家,n狁m之故不遑m启居,n狁m之故(2)摆录音,反杜林论课文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1)重点字词不遑启居痛心孔疚君子之车小人所腓(2)堵塞诗句,体会情感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n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n狁来厮杀采薇改采薇一把把,薇菜爽滑初幼苗。

说道回家呀道回家,心里Toothukudi多挂念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Pocahontas。

防地调动容易订下,书信托谁寄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叶越桔丰?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低又小?矮小战车将军乘驾举兵车必须出赛,四匹青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家?一月要争几回大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去想当初出战时,杨柳依依随其吹;如今回去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容易奔跑,又解渴又饥真劳累。

满怀伤感满腔悲,我的悲痛谁体会!。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资料与情感;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意象、叠词、表现手法、章法特点等方应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归纳·整理】1.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2.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3.关于玁狁(注:课本上写作“狁”,电脑无法识别)玁狁是殷周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属于游牧民族,为了争夺粮食与土地,玁狁与商王朝进行了多次战争,西伯侯姬昌以商纣王的名义讨伐玁狁,使玁狁臣服,之后,玁狁就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边各部落进行兼并战争,实际上为武王伐纣准备了条件。

周人与玁狁的战事主要发生在西周晚期,但也延及到东周初年。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西周被玁狁所灭,美人褒姒也被俘虏。

之后的东周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征战过程中,玁狁的名称就慢慢消失了,改为戎、狄,据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玁狁即《史记》中记载的匈奴。

【思考·感悟】1.你从《采薇》一诗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回忆写思乡的诗句,体会家(人)对人生存成长的好处。

【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阅读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清】刘熙载《艺概》:“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

如曹植的《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朱华泛指红花;旋止,归来。

当初我离开时,花儿还开得很艳,此刻我归来时,漫天雪飞。

)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这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必须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资料与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但是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以前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雅”的内容及其概况。

2.识记“赋”的写法特征及“重章叠句”的写法特征。

3.能够找出并分析诗中对比、衬托等修辞诗句及作用。

4.归纳诗歌主题。

【重点难点】. 找出并理解“赋”的写法特征及“重章叠句”的写法特征
【知识链接】1.“风雅颂”简介
2.“赋比兴”手法
【学法指导】朗诵法探究法习题法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一、疏通文意
1.重要字词考查:
①古今异义:君子古今义
小人古今义
翼翼古今义
往古今义
翻译:烈烈业业

②通假字:莫- 尔-
棘- 2、解释重点词(黑体),疏通文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整体感知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3.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4. 分析文章中的战争描写。

诗中如何展现战争场面。

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

5.最后一节里,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为乐景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为悲情,其写法是。

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三、扩展延伸
1、请具体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用一段文字描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呈现的场景总结: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知识迁移
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敌交侵,征战不休,平王东迁后,诸侯兼并,大国争霸,战争连年不断,征役繁重,民不聊生,苛酷的兵役给广大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终年行役,父母失养,夫妻离散,惨痛的人间悲剧一幕接一幕,人民心中的痛苦无穷无尽,通过赋比兴手法形象生动深刻的展现征人以及思妇的内心世界。

这类诗往往从征人或思妇的角度去写。

征役诗的主角无疑是被征者即征人,他们的情感是最复杂的:有对战争的厌恶与憎恨,有报国的决心,有对家乡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即将归乡的喜悦。

各种浓烈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⑴役:服劳役。

⑵曷(hé):何时。

至:归家。

⑶埘(shí时):鸡舍。

墙壁上挖洞做成。

⑷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⑸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

⑹有佸(yòu huó又活):相会,来到。

⑺桀:鸡栖木。

⑻括:来到。

⑼苟:表推测的语气词,大概,也许。

这类诗歌深刻揭示了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和社会矛盾,因此在《诗经》中价值很高。

这首诗艺术表现伤突出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白描的手法,质朴的语言,勾画出了一幅乡村黄昏图,凭借客观景物烘托主管情感,是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热爱之情得到充分的表达。

采薇导学案答案
一、古今异义:君子古:这里指将帅,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今义:指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古:地位低下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对自己的谦称今义:卑鄙无耻的人
翼翼古:形容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今:比喻慎重的样子往古:指当初从军今:到,过去
烈烈:形容忧心如焚今:猛火燃烧的样子业业:高达雄壮的样子
聘:问今:请人担任职务,订婚或女子出嫁
二、整体感知1.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
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明确: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
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
特有的音乐美。

4. 明确: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
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
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5.其写法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三、拓展延伸
1、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
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
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2、用一段话描述: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
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
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
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