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盟方言的语言特点
巴盟话

[转]巴盟话弘扬河套千年文化,创造方言再度辉煌!说好后套话,走遍天下都不怕!板刮子——鲫鱼半脑子——脑子不太清楚的人秤数——分寸。
例:“你刚才说话要有些秤数,不要尽灰说六道的”倒衩衩——衣袋。
地势——地方。
例:“想盖房了,寻不见个好地势”。
盖地——被子。
又叫“盖窝”、“盖体”。
相数——架势,样子。
“看相数,他就不像个庄户人”箭箭——条状物。
“山药箭箭”即山药切成的条。
(注:山药即土豆)砍货——做事没有分寸的人。
冷子——雹子姥娘——姥姥娘娘——奶奶套数——办法、做法。
“他能了,那人有点套数了”汤水——样子,有贬义。
“看你那汤水哇,动不动就瞪眼”五明头——黎明立承——屋里的顶棚营生——活计超——仰起。
“有了钱,头也超起了”抽架——扭捏,或是不自然的作某种动作,有贬义。
瞅目——观察寻找杵——扑倒。
“杵了一跤”誊(TENG四声)——劝说使事成功,有骗人得成的意思。
待要——愿意。
“不待要”就是不愿意,懒得去做叨拉——闲谈定锅——不经邀请,去别人家吃饭断——追赶,驱赶。
“两天就断上了”“把狗断出去”对搭——碰机会,有时尔——仍、丢。
“娃娃尔在家哈儿了”(哈儿意思为“....里”)发毛——发怒、发火鬼嚼——胡说害——淘气呵砣——吹牛黑眼——讨厌磕——到……去结记——惦记、挂念拉假——谦让、客气落毛(laomao)——为别人干些与己无关的事。
立着或者呛着——生了气不去做某事或故意跟别人顶着干毛——恼怒冒——仍,向远处投掷脑——扛,也指举失笑——可笑。
抬——弄。
“他偷东西,让人家抬住了”务义——抚育、培植。
“这娃娃是他娘娘务艺大的”歇心——死了心,不在报希望心红——一心向往,不能克制,激动。
揎——推。
“帮我揎一把”折摞——收拾。
“把桌上的东西折摞起来”抓拿——处理、对付。
“我倒没个抓拿了”丢丢——跑的很快的样子翻——唠叨而且固执,不听劝告。
“他可翻了,你不要理他”寡——没有味道,没意思,无聊,做不当做的事也叫寡。
巴彦淖尔市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词汇语法方面的异同

巴彦淖尔市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词汇语法方面的异同巴彦淖尔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一个地级市,是蒙古族自治区特色的地方之一,该地区有着浓郁的蒙古族文化和方言。
在巴彦淖尔市,蒙古族方言和普通话是当地常用的语言。
本文将从声音、韵母、声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来讨论巴彦淖尔市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一、声音差异:在声音方面,巴彦淖尔市方言与普通话存在一些区别。
巴彦淖尔市方言在发音上有一些特色,如齿龈音、喉音和唇化音等。
而普通话中则没有这样的发音特色。
另外,巴彦淖尔市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如浊音[m]、[n]和[l]等,在普通话中则通常是清音。
二、韵母差异:在韵母方面,巴彦淖尔市方言与普通话也有所不同。
在普通话中,韵母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
而在巴彦淖尔市方言中,韵母较为丰富,既有单韵母,也有复韵母。
韵母的变化使得巴彦淖尔市方言在发音上更加多样化。
三、声调差异:声调是巴彦淖尔市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个显著差异之一。
巴彦淖尔市方言的声调分为三个层次:高、平和低。
而普通话的声调则较为固定,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由于声调的差异,巴彦淖尔市方言的语调比较抑扬顿挫,给人一种朴实、豪迈的感觉。
四、词汇差异:在词汇方面,巴彦淖尔市方言与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巴彦淖尔市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词汇,这些词汇通常是蒙古族特色的名称或概念。
例如,"苏拉"(意为"好")、"哈达"(意为"丝巾")等。
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语。
五、语法差异:在语法方面,巴彦淖尔市方言与普通话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动词的变化上,巴彦淖尔市方言中常常使用动词词干和字根循环的方式,使得动词的变化更加复杂多样。
而在普通话中,动词的变化则相对简单。
另外,巴彦淖尔市方言中的疑问句和否定句的语序与普通话也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巴彦淖尔市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音、韵母、声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内蒙古巴盟地区的方言

内蒙古巴盟地区的方言
咋也——估计醒的——知道个踏——唠叨闹不机密——不知道邀——用秤称胰子——肥皂冒——扔础——向前摔倒滴溜——用手提做害——浪费,糟蹋咋接来——怎么了?(巴彦淖尔盟方言)接察——还可以,凑合如发--舒服受应--舒服各次--撒娇各产--撒娇挑衅二寡--多管闲事倒衩子——衣袋,又叫倒衩衩灰猴--对说话辛辣幽默的人的戏称出妖蛾子--冒坏水拉谢灯--关灯拧谢--闭嘴,或把对方势头压下去忽抽--快速抽送拉疙蛋--讹诈鬼嚼--说话夸张起开--走开淡球是--一般,就那么回事乓迷肿眼-----还没睡醒鬼迷六眼-----心虚,胆怯求迷性眼-----反应呆板出溜-----滑枪崩侯------不听话的孩子补扎-----动手打人棱迷-----用眼神挑衅抽架-----故意刁难逼兜——耳光妨祖——连累人的人夜儿个--前一天出拐--出事扑刀子--乱跑炭锤子--找打的人各老老--角落和拉拉--缝隙闪深塌浅-----办事不踏实醒的不---懂不懂五明头——黎明楼楼----(鸽子)黑老哇----(乌鸦)低留---- 提听听儿的——老老实实的呆着,不乱跑乱闹涝毛——为别人干些与己无关的事叨拉——闲谈待要——愿意。
“不待要”就是不愿意,懒得去做砍货——做事没有分寸的人撇灭----毁掉某事日哄----骗不净眼----看不惯偷巧悄----偷偷的猫料----看头苦----苦恼讨吃烂鬼(简称:讨吃鬼) ----人不怎么样等当——比画钉锅——不经邀请,去人家吃饭呵砣——吹牛害——淘气黑眼——讨厌心红——一心向往,不能克制歇心——死了心,不在报希望失笑——可笑下洼——贪婪定猛——突然个儿——自己的色——炫耀、出头。
巴盟方言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用巴盟方言为大家演讲。
巴盟,即巴东,是我们巴东人民引以为豪的故乡。
在这里,我将以巴盟方言为载体,向大家展示我们巴东的风土人情,传承我们的文化精髓。
首先,让我们谈谈巴东的地理位置。
巴东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三峡库区,东临宜昌,西接重庆,南邻恩施,北靠神农架。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被誉为“长江三峡明珠”。
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巴东独特的文化。
巴东方言,是我们巴东人民的语言瑰宝。
它独具特色,富有韵味。
在巴东,我们用方言交流,用方言歌唱,用方言传承。
以下,我将用巴东方言为大家朗诵一段关于家乡的诗歌:“巴东山水美如画,风吹绿波漾心间。
山歌悠悠传千里,乡音袅袅绕梁间。
龙潭瀑布飞流直下,渔舟唱晚悠然自得。
云雾缭绕青山绿水,巴东美景不胜收。
”巴东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在巴东,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我们都过得热热闹闹。
最具特色的当属“巴东花灯”。
巴东花灯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寓意,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瑰宝”。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巴东花灯的制作过程:1. 选材:选用竹、木、纸、布等材料;2. 设计:根据传统图案或创意,设计花灯造型;3. 制作:将设计好的图案绘制在材料上,进行剪裁、折叠、组装;4. 上色:用彩笔或颜料为花灯上色;5. 装饰:在花灯上悬挂彩带、灯笼、纸花等装饰品。
巴东的美食也是一绝。
巴东腊肉、巴东豆皮、巴东酸汤鱼等,都是极具特色的美食。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巴东腊肉的制作方法:1. 选材:选用优质猪肉;2. 分割:将猪肉分割成块;3. 腌制:用食盐、白酒、花椒等调料腌制;4. 烟熏:将腌制好的猪肉挂在通风处,用烟熏至熟。
亲爱的同胞们,巴东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珍惜这片土地,传承我们的文化。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巴东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我用巴东方言为大家送上一句祝福:“巴东兴旺,人民安康!”谢谢大家!。
巴盟方言熟语的修辞特点

李茹(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 熟语是群众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它不仅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而且别具修辞艺术形式。
本文从巴盟方言熟语的语音、词汇和语义方面探讨其修辞特点,并总结其修辞功用。
[关键词] 巴盟;熟语;修辞;特点中图分类号: H 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10-03巴盟方言熟语主要由民间谚语、歇后语、歌谣、谜语和串话组成,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极具表现力。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对生活哲理的揭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褒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对天时物候经验的归纳等。
方言熟语是方言文化遗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熟语体现的不仅仅是语言作为载体的实用价值,而且蕴含着弥足珍贵的修辞审美价值。
本文试从修辞的角度,对巴盟方言熟语的语音、词汇和语义的修辞特色加以考察。
一、语音修辞语音是语言的外在载体,巴盟方言熟语的修辞特色表现在谐音和押韵的讲究方面。
巴盟方言熟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的语言材料,这些熟语的琅琅上口和广为流传与对语音韵律的讲究有着密切关系。
(一)谐音谐音主要是指在汉语表达中有意利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改变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由于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就有可能以音混义、言此而指彼;也可能使不同的含义通过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而相互转移,由此而及彼,由彼而达此。
这徉,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就多了一层曲折,产生出不少风趣意味,从而获得很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因为谐音,词的形音义与修辞者要表达的意义产生了距离,说话者的意图隐藏在词的表面形式之后,要准确理解语义,就必须了解语音反映的是什么词。
由于不能凭借词的形式去理解意义,所以,谐音方法的运用能够增加含蓄性、幽默性。
与形音义一致的表达方法相比,谐音显然更能体现语言的张力。
(1)背锅子上山——前曲(钱缺)。
内蒙古西部方言探微

内蒙古西部方言探微本文主要探讨了内蒙古西部方言的形成及语音特点,认为其形成有特定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并通过与晋语语音特点的比较,具体分析了内蒙古西部方言的特点。
标签:西部方言晋语形成因素语音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很大,东西部地区汉语方言差异极大。
东部区有的方言接近东北话,如呼伦贝尔市;西部区乌蒙、呼市、包头、巴盟、伊盟等盟市的汉语方言之间差异相对较小。
笼统地说,东部区方言接近普通话,而西部区方言特点显著,离普通话更远些。
文中内蒙西部区方言是指锡林郭勒盟以西,包括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临河、呼和浩特、包头等晋语区的方言,不包括兰银官话区的阿拉善方言。
赵元任先生在谈到北方方言入声情况时说:“大概除掉河北的西南跟山西东部一个小区域有入声之外,北方各省都没有入声,入声都分散到其他四声了。
”①1985年,李荣先生把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称作“晋语”,并主张把“晋语”从“北方官话”分出来。
《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1990) 体现了这个主张,把晋语看作是与官话、吴语、闽语、粤语、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客家话等平行的方言区。
晋语分布山西省、河北省西部临近山西的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黄河以东地区,以及陕西省的北部地区。
晋语分布上述五省区,使用晋语的人口约6170万,其中内蒙古自治区39个市县旗,使用人口约1061万。
学界通常把晋语分为八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片、张呼片、邯新片、志延片。
根据有无入声标准,内蒙西部方言分属晋语区的三大片:张呼片、大包片、五台片。
分布在五台片的有内蒙西部地区四个市县旗:杭锦后旗、磴口、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原临河);分布在大包片的有内蒙西部黄河以东二十二个市县旗:包头市、固阳、武川、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五原、杭锦旗、乌审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期、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期、鄂尔多斯市(原东胜);张呼片有内蒙中部十三个市县旗:呼和浩特市、卓资、凉城、商都、太仆寺旗、兴和、化德、察哈尔右翼前期、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察布市(原集宁)、丰镇市、二连浩特市。
巴彦淖尔的5种读法

巴彦淖尔的5种读法
巴彦淖尔的5种读法
巴彦淖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是内蒙古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它的名字有着多种读法,以下是其中的五种:
一、“ba-yan-nao-er”
“ba-yan-nao-er”是巴彦淖尔最常见的读法,这是内蒙古官方规定的普通
话读音。
“ba-yan-nao-er”有着浓厚的蒙古族文化氛围,是蒙古文化和汉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巴彦淖尔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ba+a+nao+er”
在孩子们的口中,巴彦淖尔的名字常被读作“ba+a+nao+er”,也就是在“ba”和“nao”之间加上了一个字母“a”。
这种读法流传于普通百姓之间,
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读音。
三、“ba-yan-nao-la”
“ba-yan-nao-la”是蒙古族对巴彦淖尔的一种称呼,其中“la”是蒙古语中
的后缀,具有特殊的语言意义。
这种读法更加突出了巴彦淖尔的蒙古
族文化底蕴。
四、“巴彦琐尔”
巴彦淖尔的名字在民间有时也被称为“巴彦琐尔”,这是一种常见的方
言读法。
虽然它在正式场合中不太被使用,但在生活中却常常能够听到。
五、“巴彦草原”
除了以上四种读法外,在旅游行业中,人们普遍将巴彦淖尔称为“巴彦
草原”,这是因为巴彦淖尔市内有一个景点叫做巴彦草原,这里是内蒙
古著名的草原之一,被誉为是“草原上的明珠”。
总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音方式,而这些读法都在向世界展现着巴
彦淖尔的特色与魅力。
巴彦淖尔这个地方需要更多的人来认识、了解
和访问,让这个美丽神奇的土地敞开怀抱,欢迎世界的朋友前来探访。
有关巴彦淖尔地区普通话语音培训的几点认识

有关巴彦淖尔地区普通话语音培训的几点认识作者:徐淑娟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5期摘要:根据巴彦淖尔地区的语音特点,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地区方言和普通话对比教学的几点认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信心;针对内蒙古西部区方言特点,培训有的放矢;培训以朗读为突破口,进行多种方法训练等方面进行现象分析和方法辨正。
关键词:巴彦淖尔普通话语音培训巴彦淖尔历史悠久,灿烂的河套文化和多彩的草原文明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使巴彦淖尔拥有独特的方言和历史。
巴彦淖尔地区习惯上称为西部方言区。
西部方言属于晋语方言区的内蒙古片。
它东起锡林郭勒盟西部,西至乌海市,包括锡林郭勒盟西部、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乌海市,但不包括最西部的阿拉善盟方言。
西部方言既有晋语的一般特点,又有独特之处,总的来说,它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存在一致性,但是各地之间又有一些差异,尤以语音的差异最突出。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12个市、盟之一,每个旗、县的方言又存在差异,其中,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尤为突出。
针对这种方言的特点,在普通话语音培训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对比性和实用性。
普通话语音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方言区的学员进行方言纠正。
纠正方言与教会一个学员发出一个新的音相比,前者的难度要更大,一个人母语中具备的音,只要教会发音要领,对发出的音的正误就很容易辨别,但母语中与普通话发音相似又不正确的音,纠正起来比较困难。
长期养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从这个角度讲,语音培训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语音培训是非常枯燥的,枯燥的理论往往让人望而却步,更何况弄清了理论并不等于能发出正确的语音,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针对这种现象,在普通话语音培训过程中,笔者谈谈对其的具体认识和做法:一、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信心在语音培训的过程中,学员听到的、交流的都是方言,偶尔听到几句普通话也是不规范的普通话,学员大都来自偏远、闭塞的农村,来自不同的地域,方言用通俗一点的话就是“巴普”即“巴彦淖尔普通话”,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员往往对学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缺乏信心,对此,一方面,让学员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让学员相信培训教师的能力,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克服困难,觉得说好普通话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提高学员学习普通话的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盟方言的语言特点[摘要] 方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要素组成的语言系统。
本文选取巴盟方言的词汇、语义和语法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探究巴盟方言的语言文化特点,为本地的方言研究充实资料。
[关键词] 巴盟;方言;语言;特点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巴彦淖尔市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五原县、磴口县和临河区。
本题所讲巴盟地区就为前指。
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晋语分为七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张呼片、邯新片和志延片。
巴盟地区方言属于晋语五台片。
内蒙古西部方言近来也有人称之为“内蒙古晋语”,主要指以呼和浩特、包头、临河为中心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内蒙古西部方言是以山西、陕西方言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周边地区汉语方言及蒙语、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外来词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汉语方言。
其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山西、陕西方言都有类似之处,但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内蒙古方言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五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各地开始进行方言调查。
张清常先生和马国凡先生组织了内蒙古地区的方言调查,张清常先生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内蒙古西部方言的论文,如《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音概况》,《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规律》和《内蒙古萨拉齐方言词汇一瞥》等,细致地描绘了内蒙古西部方言的面貌。
另外张清常先生的《释胡同》一文提出“胡同”一词由蒙语音译而来,使学界开始关注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相互借用。
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内蒙古西部方言的研究几乎空白。
1986年侯精一先生发表《内蒙古晋语记略》,让大家又开始重新关注内蒙古晋语。
其后,由马国凡、邢向东等人对内蒙古各代表地方言进行调查,整理出版的《内蒙古方言志》较全面地描写和分析内蒙古西部方言。
九十年代,有学者零散地发表关于方言的论文,如哈森的《内蒙古西部方言重叠式构词》等。
由哈森和胜利编著的《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收录了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主,兼顾临河、东胜、集宁、丰镇等方言点的方言词汇。
还有邢向东先生1997年出版的《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系统充分地分析了内蒙古西部方言的圪头词、重叠词、语气词、时制范畴等,填补了内蒙古方言专著的空白。
一、词汇特点(一)巴盟方言的造词和汉语词法学造词法基本相同1.附加式:A. 加词头(前缀)。
巴盟方言中的前缀,一般有“老”、“阿”、“可”,加“圪”、“日”、“卜”、“忽”等,这是其显著特点。
B. 加中缀。
中缀在巴盟方言中不多,常见的是附加在词中间的“格”,作为对前一个音节延长后的补充音节,短而轻,而且有停顿感。
它使三个音节的词变成四个音节,后两个音节重叠,有一种轻快舒心感。
如蓝格茵茵、白格生生、金格灿灿、清格凌凌、花格艳艳、黑格黝黝、水格灵灵、轻格飘飘等。
这样使情态更显眼,性状更生动。
“里”作中缀,与普通话衍音“里”作中缀基本一样,含有贬义,如古里古怪、土里土气、糊里糊涂、傻里傻气等。
但与普通话也有不同之处,如踢里碰楞、起里蹭楞、轱里轱辘等则表示响声、性态、样子,在方言里运用较灵活。
C. 加词尾(后缀)。
单音后缀有儿、子、头、者、员、家、搭、转等,还有复音后缀“来来”,这是其显著特点,多用在建国前、建国初五六十岁以上的人的口语中,现在逐渐和普通话接近。
D. 加嵌词。
有“七八、三四、二三、二五、死、巴”等。
七八:鬼七趔八、七长八短、七姑八姨、七大八小、七高八低三四:鬼三咧四、丢三落四、说三道四二三:夹二撇三、圪料二三二五:张八二五、二五眼儿死:黢死黑、顶死咸巴:冰巴凉、黑巴五明、生巴冰2.重叠式A. 全部重叠式“AA”式:爷爷、牛牛、好好、奴奴“AABB”式:吹吹拍拍、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大大咧咧B. 部分重叠式“ABB”式:毛眼眼、灰派派、阳婆婆、老汉汉、油坛坛、背遭遭、跑趟趟、一家家、一盏盏、一条条“AAB”式:簸簸箕、咕咕鸣、毛毛虫“ABB”式与“AABB”式、“ABAB”式相近之处:冷清清——冷冷清清——冷清冷清掇打打——掇掇打打——掇打掇打3.音变式除巴盟方言特殊读音外,其他和普通话的变调、改变音节结构一样。
A. 变调两个意义不同的词,读音也不一样。
少(shǎo上声),少数;少(shào去声),年少称(chēng阴平),称本,逞能的意思;称(chěng去声),秤砣转(zhǔan上声),初转;转(zhùan去声),躲转号(hào去声),吹号;号(háo阳平),号丧B.改变音节结构传(chuán),传人;传(zhuàn),传记和(hé)弟兄不和;和(hū),和了由上述例句可见,巴盟方言的音变式基本与普通话相同。
(二)巴盟方言中有些词是普通话里没有的骈(piē):也写作“翩”。
①棚子。
“搭个凉骈骈。
”②房屋的顶。
“抹房骈”,“房骈上晾的葵花子儿”。
大(dā):父亲,爸爸。
哸(ruàn):或写作“唩”。
①咀嚼时因没有牙齿而嚼不烂,东西在嘴里倒来倒去叫“哸”“老牛嚼山药——哸圪蛋。
”②引申为说话费口舌(贬义)。
“把他哸倒住了。
”垌(dóng)阶: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时间,有假设意味。
“来垌阶把车赶上”、“好垌阶我就买”。
(三)古语词这些词是古代汉语里有而现代汉语里已不能独立成词,甚至完全不用。
稽:核实、清点、弄清数目的意思。
“他们用了多少椽子,你给咱稽住点儿。
”“上月到底花了多少钱,现在不好稽了。
”引:带领。
普通话里“引”只作词素,和别的词组在一起,如“引路”、“引导”、“指引”等;在巴盟方言中则可独立使用,“你引他去哇”。
竞:比的意思。
古汉语当“比赛”、“争逐”解,在普通话里,只能构成“竞争”、“竞赛”、“竞走”等才能独立使用;巴盟方言中却可单独使用。
“他能竞上我,我可竞不上你。
”彻:到底,到头。
“走彻村东头往南拐第一家就是。
”“他彻彻儿干了一夜。
”“你把事情做彻了,谁还理你。
”舁:共举,抬。
“你俩把这酸菜坛子舁回院里去。
”(四)有些词和普通话结构方式相同但语素不同,然而意义相同:发力——使劲败兴——倒霉也有的选用了不同的词根和结构方式,如“黄尘”、“灰尘”意思相近,前者是偏正式,后者是联合式。
二、巴盟方言的语义特点(一)同义词巴盟方言的词汇丰富是其一大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多。
1.指称智力发育不健全、头脑不清、思维力差、办事风风失失的词:苶货、苶猴、糖子、半吊子、二半吊、二百五、坎货、二砍砍、弦货、弦圪蛋、缺弦、二孟糖、糖不清、半脑子、没底据、夹脑疯、冒傻气、坎七愣八、坎眉悻眼、张八二五。
2.指称小青年的词:小扒拉子、小泡子、小炮蛋子、猴炮蛋子、猴小子、半大克郎子、嘴上没毛等。
3.指称坏人的词:灰货、灰猴、赖材地、赖家伙、瘟神、害人虫、二流子、混孙、渣子等等。
(二)一词多义巴盟方言同样具备语义丰富、一词多义的特点。
1.害①祸害,特指捐税。
“利由你拿,害由你担。
”②淘气,“小子比女子害”。
2. 凉①外行。
“种地,他凉的。
”②坦然。
“任他鬼嚼,我心里凉凉的。
”③指温度低。
“起风了,真凉!”3. 拉圪蛋①惹下麻烦,闯祸。
“这下可拉下圪蛋了,车把人家娃娃碰啦。
”②不认账,反悔。
“昨天说得好好的,今天又拉圪蛋了。
”③讹人。
“这家人皮不利,爱拉圪蛋,谁也不理他。
”4. 务艺①喂养。
“他家务艺了三百多羊。
”②培植。
“他那块零碎地可务艺好了。
”③抚育。
“我这个儿子是他娘娘务艺大的。
”巴盟方言里类似上述例子的多义词还有很多,如搬、不息心、经由等等。
这些词根据表达的需要得认真斟酌,而在理解它们的意思方面还得认真辨别。
(三)特殊的词义有些词由全新的语素构成,其中有词根也有词缀。
如:1. 死声①哭。
“他被大(爸爸)打得直死声。
”②对喊叫的贬称。
“都睡下了,你死声甚了。
”2. 生葫芦①同“生瓜”。
②没经过严格训练的生手,也指没经驯化的牲畜。
“他开车本来是个生葫芦,还能不出事?”“给我套个老实牲口,可不敢把那个生葫芦套上。
”(四)有些词读音、字形和普通话相同,但在意义和用法上起了变化1. 家:不但可指家庭和家庭所在的地方,还常指房屋,定义扩大了。
如“刷家”、“装修家”。
2. 凉:除了指温度低,常指外行。
“种庄稼我凉的,做买卖你凉的。
”3. 托:除普通话的意思外,巴盟话的“托”还有为求稳当而扶靠外物的意思。
“你托住墙慢慢上。
”“你托住这根柱子,拿另一只手抹灰。
”三、语法特点(一)巴盟方言里特有的叹词和语尾助词1. 特有的叹词有“噢”和“昂”“噢”的用法一是表示征得对方同意,读去声;二是同意对方的要求或答应,读阳平。
甲:明天上街去,噢(ào)?乙:噢(āo),去呀。
“昂”的用法是表示向对方祈求,读作“ǎng”;表示答应对方要求,读去声“àng”。
甲:你明天来,昂(ǎng)?乙:昂(àng)!2. 语尾助词巴盟方言中有几个语尾助词使用频率很高。
如:巴细:表示“之类”、“等等”。
用在指物名词后,表示“之类”、“等等”,如钉子巴细、梳子巴细、锤子巴细、铅笔巴细等。
若用在指称人的名词后除有“之类”、“等等”意思外,还有轻蔑意味。
如小舅子巴细、科长巴细等。
“巴细”又写作“把戏”。
哇哇、洼洼、圪握、圪叽、巴脑、打蛋、咯啾等,这些语尾助词有的是从象声词演变而来,有的是从摹状而来,用起来表状态更形象。
如:冰哇哇、湿洼洼、黏叽圪握、挖浓圪叽、圪抽巴脑、圪蹙打蛋、歪溜圪球等。
(二)在语序方面,个别副词在句子里常常后置,也可独立成句如“才”、“倒”、“还”就有后置用法。
我卖了五百多斤了,才~~~(我才卖了五百多斤)人家挖完了倒,我挖了一半,才~~~(人家倒挖完了,我才挖了一半)你拿的东西不多还——慢慢儿上车也不晚。
(你拿的东西不多,慢慢上车不晚。
)在对话时,可承接对方的话而独立成句。
如:甲:前晌我割了三分地。
乙:才。
甲:前天我把葵花都卖了。
乙:倒。
巴盟方言里的助词“着”读“de”(我们写作“的”),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放在动词之后表持续。
这与普通话相同。
如他脑着锄头下地了。
但当判明一种情况存在时,它常在动词的宾语之后,如:他下地脑锹的了。
(他下地扛着锹呢。
)再如:“他带干粮的嘞(le)。
”(他带着干粮)(三)巴盟方言的指示代词“那”原来有近指和远指的区别,所指之物虽不在说话人跟前,但近指和远指是从语言的长短区分。
用一般吐字的音长是近指,特定加长读音,在一般音长的二倍以上为远指。
这一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人际交往扩大、语言交汇,向普通话接近而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1]马继荣.河套方言集锦[M].远方出版社,1999.[2]马国凡,邢向东.内蒙古西部方言叠音词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0(2).[3]闫凤春.试析后套方言的词汇特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4]李剑冲,郭丽君.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汇的几个特点[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