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七年级下册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七年级下册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通过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比较,让学生重点总结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排出,编排在本节内容的最后,使学生对泌尿系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教材还介绍了人体泌尿系统的卫生和保健,这对学生树立自身保护的健康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分析(1)在具体分析表格之前应让学生简单回顾一下肾单位的知识,并把59页图3—16与图3—17中的肾单位示意图比较一下,这样可以使探究竟的分析过程进行的比较顺利。

(2)对比表1与表2,学生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出只有蛋白质这一成分不同,说明血浆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尿酸、尿素)都可以从肾小球经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腔里,形成原尿。

(应提示学生:血液里的血细胞也不能滤过到肾小囊腔里。

)(3)学生对比分析表2和表3同一成分的数字,表3中葡萄糖的数值为0,学生容易理解是全部被重吸收了;水的数值减少,说明大部分水被重吸收;但对无机盐的部分重被吸收,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无机盐的数值表面看是升高了。

设计理念教师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尿液形成示意图中各种成分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充分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从而主动获取尿液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在资料中学习。

使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分析课内外图文资料以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以及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尝试资料数据分析的方法。

3、关注人体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下生物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下生物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学习目标导航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其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相关知识链接1.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2.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最终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知识点一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生命活动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1.排泄(重点、难点)(1)概念:排泄是指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2)主要途径: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解读:在人体生理学上,只把代谢终产物经过血液循环而最后由某些排泄器官往体外排出的过程称为排泄。

食物消化后的残渣,由于未进入血液,未参与人体细胞的代谢,不是代谢的终产物。

因此,食物残渣虽然与有些代谢产物(如随胆汁排入肠道的胆红素)一同由大肠排出体外,却不包括在排泄的含义之内。

2.教材72页观察与思考——泌尿系统的组成(1)观察73页图4-43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并思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分辨出入肾脏的一些管道:输尿管、肾动脉和肾静脉。

根据插图或挂图中血管颜色的不同认识肾动脉和肾静脉。

(2)观察新鲜的猪或羊的肾脏,注意肾脏的颜色,思考肾脏内血管的分布状况。

3.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重点)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的作用;膀胱可以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是膀胱同向体外的通道,作用是排出尿液。

拓展: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个,外形像蚕豆,呈红褐色,质柔软,表面光滑,重约120~200克,左肾比右肾重,男性的肾略大于女性的肾。

肾脏由皮质、髓质和肾盂三部分组成。

外周颜色较深的部分是皮质,在皮质内侧颜色较浅的部分是髓质,在肾门处与输尿管相连的漏斗状空腔叫肾盂。

尿的形成和排出

尿的形成和排出

2、[1][4]含有的相同成
水、无机盐、尿素 。 分是________________
滤过作用 3、[2]的作用是___ _,
[6]的作用是重吸收作用 _________。
不好,因为尿液的形成是连续 的,但排出是间歇的,如果尿 液太多,膀胱过度膨胀会影响 膀胱的正常功能,所以必须及 时排尿。
【自查自纠】 1、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 膀胱 和尿 道组成,其中形成尿的器官是肾脏,暂时储 存尿的器官是膀胱。 2、构成肾脏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肾单位,每 个肾单位 都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 成。每个肾脏大约有100万个这样的结构组 成。 3、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连接肾小球 两侧的血管分别叫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 4、血液流经肾单位时,两次形成毛细血管 网,一次是在肾小球 部位,另一次是在肾 小管部位。
排泄的 途 径
通过呼吸系统 (排出全部二氧化碳、水) 以气体 形 式:
肾脏 输尿管 泌尿系统 膀胱 尿道
一.肾脏
肾皮质
肾髓质
肾盂
肾动脉 肾静脉
输尿管
肾单动脉
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壁 肾小囊腔 肾小囊
肾小体
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尿液的形成
水 无机盐
尿素
2、排尿的意义
①排除废物 ②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尿是不断产生的,而排尿 却是间歇的,为什么呢?
身边事:
有的同学有憋尿的习 惯,这样好不好呢?请 你说说理由。
肾小球
肾单位

尿液的排出:
肾脏(产生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1、血浆与原尿,原尿与尿液相比有何 不同? 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2、尿液和原尿相比,并没有新的尿 素产生,为什么浓度会增大?

高中生物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高中生物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肾小球出现的病症,使红细胞经过肾小 球进入了肾小囊中,随尿液排出。
再见
二、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单位
2、肾单位的结构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漏斗状囊)
肾小管(细长)
2、肾单位的结构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三、尿的形成
三、尿的形成
思考:
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血液流过肾小球后,什么成分 进入到肾小囊?
血液流过肾小球的过程叫作 什么?
进入到肾小囊的部分形成了 什么?
原尿流经肾小管后, 肾小管重吸收了什么?
肾小管重吸收后形成 了什么?
血液,原尿,尿液三 者之间的区别。
思考题
1、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
血浆:水、无机盐、尿素、
葡萄糖、蛋白质
血细胞
3、滤液的成分与血液有 什么不同?
正常情况下,滤液中不含 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2.血液流经肾小球,哪些 物质可滤过,哪些不能?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尿没道有关系?
一、泌尿系统的功能
讨 论:
1、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泌肾尿脏系统(主形要成有尿哪液些)器官组成 2、注意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输肾尿的管颜(色输,送想尿象液一)下肾脏里
血管的分布是怎样的?血液膀怎胱样进(出暂肾时脏贮?存尿液)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尿环道有没(有排关出系尿?液)
第五章 第一节
二氧化碳 多余的水 无机盐
尿素 粪便
呼气
出汗 排尿
排泄
(细胞内产 生的废物)
排便
排遗
(不是细胞内产生的废物)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讨 论:
1、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泌尿系肾统脏主要有哪些器官组成 2、注意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的输颜尿色管,想象一泌 尿下肾脏里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成分 血浆 肾小囊中 尿液
(克/100毫 (克/100毫 (克/100毫
克)
克)
克)
蛋白 8.00
0.03
0.00

葡萄 0.10
0.10
0.00

无机 0.72
0.72
1.10


90
98
96
尿素 0.03
0.03
1.80
3.尿液的排出
❖ 肾脏形成的尿液,由收集管收集逐渐流向肾 盂,经输尿管流入膀胱(pang guang)暂时储存,当 膀胱内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 经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提示
❖ 膀胱位于盆腔内,是一个主要有平滑肌构成 的囊。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周 围有环形的平滑肌---尿道括约肌。平时尿道 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排尿时, 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 流出来,经尿道排出体外。
尿的形 成和排 出
血液
肾小球
肾单位 肾小囊
肾脏 肾盂
肾小管
输尿管 膀胱
尿液的形成
❖ 尿液的形成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有关。当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 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 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 毛细血管中,送回血液,而剩下的一部分水、 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水、葡萄糖、 无机盐、蛋白 质、血细胞和
尿素
大分子蛋 白质、血
成分
血浆 肾小囊中 尿液
(克/100毫 (克/100毫 (克/100毫
克)
克)
克)
蛋白质 8.00
葡萄糖 0.10
无机盐 0.72

90

尿地形成与排出说课稿子子汪磊

尿地形成与排出说课稿子子汪磊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汪磊)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本节为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主要知识点为:(1)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泌尿系统的组成:(3)尿液的形成过程;(4)尿排出的过程: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第四单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前面的三章的内容联系密切。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来完成。

这些系统的活动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同时也为下节学习做准备,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正确区分排泄与排遗。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三种体液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病例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系。

(2)使学生认同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

(3)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的突破:1、重点:肾脏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2、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3、重、难点突破:(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充分空间去思维、去想象,自主直观地学习,然后让学生观察肾脏的宏观结构和肾脏纵切的内部结构,引出肾脏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2)利用挂图和不同颜色的磁铁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验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展示尿的形成过程的多媒体动画,进一步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

(3)用真实病例来总结,让学生自我探究,构建知识。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
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

在此初中频道为您提供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出:
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开展,都有亲密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问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问点总结,欢送查阅!七年级下册生物学问1.排泄(1)概念:人体将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2)途径:①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

②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等。

③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

(3)区分于: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2.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的场所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短暂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1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根本单位。

肾单位的构造与功能: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另一端聚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局部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肾小囊内外两层之间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3.尿的形成(1)肾小球、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血液,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过滤,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汲取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局部水、全部葡萄糖和局部无机盐被重汲取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进入血液循环),剩下的形成尿液。

(3)尿路和血路:血路:肾动脉→入球小动脉(动脉血)→肾小球毛细血管(动脉血)→出球小动脉(动脉血)→肾小管外毛细血管(动脉血静脉血)→肾静脉(静脉血)尿路:肾小囊(原尿)→肾小管(重汲取)→收集管→输尿管→膀胱→尿道4.尿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5.排尿的意义:(1)排出代谢废物。

(2)调整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调整体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知
识点总结
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
尿的排出:
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
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提醒:
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排尿的意义:
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否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人体排出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特别提醒:
①一个人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人体每天摄入的水量
和由其他途径排出的水量,若其他因素不变,刚摄入的水量多时,尿量增加;若由其他途径排出的水量增,如环境温度升高或制烈运动大量出汗时,套使尿量减少,
②肾能够自动调节尿液的成分。

例如,大量饮水后,排出的尿液中水的含量较高;饮水量少时,排出的尿液中尿素的浓度就会升高。

当一个人一天排出的尿液少于500毫升时,体内产生的废物就不能及时排到体外,而积累在体内,伤害身体。

因此,每天应喝足量的水。

怎么看尿常规化验单:
尿常规化验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比重、尿蛋白和尿糖以及尿中段沉渣试验等。

一些疾病可以使尿色改变。

例如出现尿深黄如浓茶样,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尿浑浊、尿少淋漓,多见于急性尿路感染、蜜月性膀胱炎;尿色红呈血样,提示可能患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尿路或肾肿瘤和泌尿系外伤等。

在一张尿化验单上,如果一些项目后面写了“+”号,这在医学上叫作阳性结果;相反,“~”号就叫阴性结果。

阳性结果通常是泌尿系统疾病的标志。

报告单上报告验出大量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多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尿中有大量红细胞。

说明患有肾脏结石、肿瘤、急性肾炎、膀胱炎和泌尿外伤。

如果尿糖试验是阳性,那敕很可能是糖尿病,因为正常人尿中只有微量的糖,一般化验不出来。

大量吃糖或滴注葡
萄糖时,会有短暂的尿糖出现。

糖尿病患者不但尿糖阳性,而且血糖明显增高。

血尿:
尿液中混有血细胞时称为血尿。

血尿多呈鲜红色、洗肉水样或茶水样,用显微镜检查尿液,可以观察到血细胞的存在。

泌尿系统及其邻近器官发生病变或某些全身性疾病,都可以引起血尿。

泌尿系统病变引起血尿:由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炎症、肿瘤等疾患波及尿道,使尿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以造成血尿。

全身性疾病引起血尿:由于感染、血液病、心血管病等疾患,使有关部位的血管受损或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因血小板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可以造成血尿。

如果发现血尿,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确定发生病变的部位,根据造成血尿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