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2)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2)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课标依据: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教材解读: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旧心说”。

“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

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这一学说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提出的。

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建立了宇宙地心说。

在16世纪“日心说”发表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并长期为教会所利用。

由于这一学说没有反映行星运动的本质,经不起长时间的观测检验,后来为哥白尼的‘旧心说”所推翻。

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后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4-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4-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认证过程,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习用真理来看待问题。

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的第2课过渡课,但本人将它单独提出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认识上有了上升。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

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器材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太阳模型、地球仪。

学生:“地心说”和“日心说”阅读资料、小球、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相关阅读资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地心说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建立了“地心说”。

托勒密在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基础上,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天文学大成》。

在书中,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反证的方法进行了解释:1.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

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但光只了解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还是不够的,学生学习会感到突兀,所以想要达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增加与他们相关联的另外两位极具代表性并且学生相对熟知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逐步通过资料了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位科学家在研究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知识。

除了让学生了解哥白尼和托勒密两位著名的人物在研究中所提出的观点之外,还让他们知道了在托勒密之前的人物和哥白尼之后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

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些科学家为人类认识地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激发学生体会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

而本课重点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情感教育,体会到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要守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提供的阅读资料和多媒体演示的动态现象知道几位科学家在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以及证据。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 斯塔克就已提出了朴素的“日心说” 斯塔克就已提出了朴素的“日心说”。 他指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他指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地球则绕着太阳运动,同时又绕轴自转。 地球则绕着太阳运动,同时又绕轴自转。 可惜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 可惜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这一天才的 思想未能为人们所认识。直到中世纪末, 思想未能为人们所认识。直到中世纪末, 由于用托勒密地心体系推算出来的行星 位置与实际天象的观测结果不符, 位置与实际天象的观测结果不符,人们 才开始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按照日心学说,就地球上的人来看, 按照日心学说,就地球上的人来看,天上恒星的 位置应随着地球绕太阳运动而发生变化。 位置应随着地球绕太阳运动而发生变化。在哥白 尼提出日心说后的近300年中, 300年中 尼提出日心说后的近300年中,人们进行了大量 的观测,企图证明这一点,可是始终没有成功。 的观测,企图证明这一点,可是始终没有成功。 原来,恒星离开地球十分遥远, 原来,恒星离开地球十分遥远,最近的一颗也远 43万亿千米 因此, 万亿千米。 达43万亿千米。因此,地球围绕太阳运行造成的 这颗恒星的位置变化只有12.5 恒星越远, 12.5。 这颗恒星的位置变化只有12.5。恒星越远,这一 变化也越小,当时的观测仪器是无法探测到的。 变化也越小,当时的观测仪器是无法探测到的。 直到1838 1838年 直到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白塞尔才首次利用三 角方法测出一颗名为天鹅61的恒星的位置变化, 61的恒星的位置变化 角方法测出一颗名为天鹅61的恒星的位置变化, 并推算出它的距离为11.2光年, 11.2光年 并推算出它的距离为11.2光年,从而最终证实了 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 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运动特点,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明白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知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交替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托勒密
探求新知
地心说
托勒密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1、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 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探求新知
地心说
托勒密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会带动其他物体(如云彩等) 一起转动,人们看见的却是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
探求新知
地心说
托勒密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3、地球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 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 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探求新知
地 心 说 示 意 图
探求新知 “地心说”的主要依据:
云彩、鸟类的自由运动,说明地球没有转动。
探求新知
想一想, 托勒密的观点相当于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解释?
辩论
根据你所认识的地球的 形状及地球的运动,你更认 同哪种学说的哪些观点?
你的相关证据是什么?
其他天文学家的研究
布鲁诺为了拥 护、发扬日心说,被 教会实施火刑。
其他天文学家的研究
伽利略使用天 文望远镜,发现“地 心说”的漏洞,一定 程度上证明了“日心 说”的正确。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盖天说”
天像覆盖着的 斗笠,地像覆盖着 的盘子,天和地并 不相交,天地之间 相距8万里。盘子 的最高点便是北极。 太阳围绕北极旋转。
“浑天说”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
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 张衡
“地心说”
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 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 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日心说”的主要依据: 天空无法在24小时内转动一周。

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2.谈话: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如“盖天说”、“浑天说”。

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两种观点大碰撞。

(一)谈话: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

1.整体感知:小组讨论: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

2.逐条剖析: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思考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但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从而达到进行持续的长时间观察和尼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你们如何看待他的观点和证据?
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对两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了解了两种主要学说之后,分别对他们相应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日心说”和“地心说”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日心说”是如何反驳“地心说”的观点的?
你们认为‘旧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如果按这两种学说的观点来做实验,昼夜交替现象都能发生吗?
你们还有哪些新的资料或证据要和大家交流吗?
(四).修正昼夜现象的解释
回忆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帮助学生修正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的解释。希望修正解释的结果,学生还能保留他们的多种解释: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也就是说,希望学生明白,在没有新证据时,不能轻易对解释加以否定。如果学生只想保留一、两种解释,那么就必须寻找更多的证据,如更多其他天文学家和科学的话,看看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观点和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仙岩一小尤洁琰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
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昼夜交替现象假说的简图、地球仪、透明塑料盒。

学生: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2.谈话: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在这方面曾经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多媒体展示这些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
师指导学生否定这些观点。

3.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你们知道是哪两个吗?
二、经历两种观点大碰撞
1.谈话:叙述“地心说”的来历和“日心说”的来历。

小组讨论: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交流。

师: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生:“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地球是球体,地球不动,是宇宙的中心,其它星球围绕地球转。

“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地球是球体,地球在运动并且在自转,太阳不动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星体围绕太阳转。

师在黑板上板书这些观点。

2.思考1:
“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3.思考2:
“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4.思考3: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5.思考4:
“地心说”和“日心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师生小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和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三、修正观点,建构具体概念
1.交流讨论:
师:“地心说”和“日心说”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如果能,相当于我们前面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
2.根据上面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你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3.师生对“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进行对比总结,知道各自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这两种观点对昼夜现象的解释。

同时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补充和修正。

板书设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
×××
(相同)(不同)
地心说:地球是球体地球不运动太阳运动
(中心)(圆周运动)
日心说:地球是球体地球在运动太阳不动
(自转) (中心)
地球是椭圆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