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瞻园园廊营造艺术探析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古典私家园林造景手法——以南京瞻园为例

浅析中国古典私家园林造景手法——以南京瞻园为例

文化长廊浅析中国古典私家园林造景手法——以南京瞻园为例赵新意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谭淳月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武岳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之母,以其古代匠人的精雕细琢以及文人墨客的浓厚造园艺术积淀为特色,在世界园林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瞻园。

也以其独特的造景艺术效果,为后世所赞叹。

本文主要以南京瞻园为例,浅析了我国古典私家园林造景手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瞻园;植物[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195-011.瞻园概况瞻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坐北朝南,全园仅八亩,园林绿化面积达到15500平方米。

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

瞻园也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园内布局精巧,设计独特。

1960年刘敦桢教授受政府委托主持瞻园的修复工作。

修复后不仅保留了园林原有的格局,而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造园艺术[1]。

清康熙、雍正年间袁江曾绘《瞻园图》(图二),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一座山水清幽的江南园林。

明清时期,瞻园曾以“石坡、梅花坞、平台、抱石轩、老树斋、北楼、翼然亭、钓台、板桥、木香廊、竹深处”等十八景名噪一时,目前可考的只有十二景[2]。

就如同传统的江南私家园林一样,瞻园也体现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向往生活、桃源之志。

寄托着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志趣,方寸之间体现着造园匠人的崇尚自然、淡泊、恬淡、寡欲、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由假山石、植物、水体及亭廊榭等塑造出一种文人所特有的园林意境之美。

2.造园艺术2.1置石理水“相地和宜,构园得体”,造园与自然条件、社会状况、环境因素等相结合,精心谋划、巧妙布局,方可构成佳园。

瞻园以石胜,采用山为主、水为辅的山水布局。

[1]“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3]。

瞻园园林分析

瞻园园林分析

西假山
瞻园以山石 取胜假山为 全园的主景 和骨干,全 园有南、北、 西三座假山 西假山上有 石径,有谷 道,有山洞, 山上花木葱 笼,环境优 雅,充满了 浓郁的自然 山林野趣
瞻园的奇石
园内太湖石多为宋代遗石,相传北宋 年间,宋徽宗嗜好太湖石,便让江南一 带官员为其搜刮。 搜刮来的太湖石每25船为一纲,日夜运 往京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花石纲”。 由于路遇大雨延误了行程,按宋律当斩, 横竖都是死,运送花石纲的劳工便随农 民起义军首领方腊起义,太湖石便散落 到了民间。这块宋代花石纲遗石名为 “仙人峰”,好似一位仙女亭亭玉立。
徐 鹏 举 起 废 兴 园
名园沧桑3
民国时期的瞻园 民国时期的瞻园
名园沧桑4
2007年重修园林
瞻园的扩建
1.扩建背景
明代瞻园面积甚广,到清初基本延续始建时的规模,民国初期,瞻园北侧由中统局建 “弘毅楼”,作为办公场所。瞻园地域日削,亭台颓废,规模不断缩小。新中国成立 后,为保护瞻园这一历史胜迹,政府几度拨款重修瞻园。 瞻园北扩项目由刘敦珍先生的弟子叶菊华亲自担纲,东南大学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担设 计,并参照清代画家袁江的《瞻园图》复建。其布局设计吸收了刘敦桢当年的设想, 力求合理,协调,衔接自然。
太平天国时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名园沧桑1明朝徐达开府大功坊嘉靖年间徐鹏举起同光年间重修瞻园江宁使院天下冠由私家园林演变为官府园林乾隆驻跸题瞻园太平一役瞻园换新主民国时期的瞻园太平天国纪念馆迁入瞻园2007年重修园名园沧桑2名园沧桑3民国时期的瞻园民国时期的瞻园名园沧桑42007年重修园林明代瞻园面积甚广到清初基本延续始建时的规模民国初期瞻园北侧 胜假山 为全园 的主景 和骨干, 全园有 南、北、 西三座

说园道林(38)——南京瞻园

说园道林(38)——南京瞻园

说园道林(38)——南京瞻园
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上,有一座号称“金陵第一园”的瞻园,是南京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私家园林。

瞻园身世,非同凡响,它最早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御赐之园。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本欲赏给中山王徐达一座前朝王府,褒奖其定鼎有功。

徐达功高不矜,拒不敢受。

哪知朱元璋决意重赏,专门调集能工巧匠,新建了一座园林赐给徐达,这座园子成为当时南京城最为显赫的私家园林。

东园由照壁、庭堂、籁爽风清堂、水院等建筑组成,西园内广布假山与水榭亭台。

在最负盛名的瞻园十八景中,奇石是一大特色。

北部的“石矶戏水”,因有两层低而平的石矶贴近水面得名,别有一番情趣;南部钟乳石洞假山,则由多达1800余吨的太湖石堆叠而成,泉瀑飞泻,别具洞天,是园林叠山艺术的精彩之章。

瞻园有一座暗藏玄机的巨大虎字碑,极富传奇色彩。

碑上的虎字乃一笔挥就,一气呵成,字是虎,形也似虎,犹如一只猛虎在咆哮。

这“虎”字里还藏有四个字:富甲天下,人称“天下第一虎”。

虎字碑的落款为“劭道人”,书者具体身份已难考证,但民间戏说,正是这个虎虎生威的大字,庇佑了徐家十八代富贵荣华。

明亡清兴,徐氏荣光已然消散,这里从私家花园变成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的衙署园林。

乾隆皇帝曾两次驻跸于此,他对园中景致喜爱有加,叹为天工,有感于欧阳修“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之句,御笔一挥,赐园名为“瞻园”。

从《园冶》谈到瞻园的园林设计

从《园冶》谈到瞻园的园林设计

从《园冶》谈到瞻园的园林设计1.瞻园简介瞻园平面上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在原有山水骨架基础上整建的,占地5 333m2;西部则是为了满足现代游人活动的需要而扩建的,占地仅有2 667m2。

东部由主体建筑静妙堂(面阔三间之鸳鸯厅)将景区分为南、北两区,由曲廊、溪涧相衔接,堂北过一草坪,隔水池以北假山为对景,堂南接水榭为大小二水池,此种将园中山池置于厅堂前后形成主要对景而园东之亭廊与园西之假山、峡谷遥相对峙构成不对称平衡的做法,是我国传统的园林布局方式。

西部分南、中、北三景区,南部为一组建筑群,由大厅、楼厅、小厅及庭院组成独立的僻静景,建筑分量较重;中部为一草坪,扩大了游人公共活动的场所,草坪东有曲廊,正北端为几重叠落廊并接一方亭,由亭向北可达北部水院。

三景区特色各异,由曲廊有机衔接,功能、艺术得以充分发挥。

瞻园之精华部分在其东部景区,以下部分由入口、山石、水体三方面结合《园冶》一书来体会瞻园之园林魅力。

《园冶》相地章:“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入门奥如”,追求“居尘而出尘”,既不愿让外面的尘嚣流进园内,也不愿让内部的清幽泄出园外,然而门是非开不可,所以入门处便设或蔽或曲的奥如空间。

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的安排在一起,可以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

一进中华路上的简约门厅,迎面便是一漏窗,其后置山石,挡住视线和去路,园内风情若隐若现,引人入胜,再由曲廊诱导,依次经过玉兰院、海棠院、桂花院,至花篮厅西半亭,顿觉豁然开朗,富有诗情画意般的南景区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望不胜望,应不暇接。

这组由门厅、小轩、花篮厅、半亭及曲廊组成的庭院,不但有步移景异的效果,且内外空间穿插,对全园来说起到很好的前奏引导作用,先抑后扬之造园手法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2 .瞻园的园林设计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浅析南京瞻园的造园艺术

浅析南京瞻园的造园艺术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SNL/QR7.5.4-3专业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摘要瞻园是南京现存最为悠久的园林。

其瞻园山石布局奇巧,池水以小见大,园中造景手段丰富,园北静而南宣,建筑布局十分灵活。

瞻园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色彩,本文以瞻园的造园手法为研究目的,从瞻园主要的景点以及山石、水景多个角度入手以点概面,并且分析景与景之间的联系,山水的布局,以及回廊、凉亭等小品设计的独到之处,挖掘其中的蕴含的形式美和自然美。

In Nanjing the most existing long garden. The sunflower rocks the ingenious layout, seeing a pool, garden landscaping means rich, Park North static and South Xuan, the layout of the building is very flexible. Sunflower is rich in poetic and artistic flavor, the sunflower gardening practices for research purposes, from sunflower main attractions and rocks, features multiple angle of almost face to point and analysis the link between the king and king, landscape layout, and a cloister, arbor and sketch design unique, mining which contains the form beauty and natural beauty.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自然美;山石取胜;理水深妙目录1、瞻园简介2、江南古典园林审美特点3、研究思路4、瞻园的空间布局5、主要景点及小品的布置5.1静妙堂以及布局5.2院内廊的特点5.3岁寒亭的布局6、瞻园的山石之景6.1南假山6.2北假山7、瞻园的水景处理7.1北池7.2南池7、总结1、瞻园简介瞻园又称中国第一园,大明王府,乾隆行宫。

瞻园园林艺术赏析

瞻园园林艺术赏析

瞻园园林艺术赏析藏书瞻园是故宫新建时的后花园,位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故宫的东南角,东接紫禁城,西接养心殿,南连昭觉殿,与故宫的161号楼通道相连。

它由国内知名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在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和国家标准中精心园林设计而成,集丰富的园林格调和优美的花景于一身,被誉为山水池塘引发室外游览之欢乐,登上楼层可以俯瞰故宫景色,令人激动不已。

瞻园园林以高山水、廊坊及花园等面貌向外开放,为游览者提供了优美的视觉效果。

瞻园园林以古老的中式园林技巧为基础,廊坊四边包括绿木细柳,彩瓦矮屋中可以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其中融入了众多的艺术设计,结合几朵芍药、奔蔷薇等花木,形成了一派诗画一样的风光。

瞻园园林内的景观诸如破竹潭、九尺高台、太平山、幽灵桥等山水结合具有浓郁的古典色彩,充满着灵动感,而且绿色植物皆由自然而生,弥漫着清新沁凉的气息。

千葉山不仅给游览者带来优美的视觉,而且在中间更设计了三五林栖木间,更多的是成就古代一半空间生肖的中式园林。

藏书瞻园园林技艺的施工也由著名的园林设计师完成,他以现代技术,将传统的园林技艺注入现今大胆的创意和先进的设计,巧妙的结合了紫禁城、原宫殿以及其他相连体中的文化属性及历史内涵,将整个园林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文化空间,实现了文化与自然之趣的完美结合,带给游览者无限美妙的历史感受,更有足够的空间及时间停留沉思,体会古朴的园林文化气韵。

藏书瞻园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学术遗迹,也是宁静的休闲乐园,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景观。

它将故宫古朴的历史气息和中国文化淳厚的古典底蕴以及清新优美的花韵融合在一起,可以说藏书瞻园将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出来,它也代表着新兴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方向。

瞻园调研报告

瞻园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瞻园调研报告篇一:景观课程调研报告-南京瞻园景观课程市场调研报告南京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古典名园,一座是曾经作为太平天国天王府的煦园,另一座是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瞻园。

瞻园位于南京夫子庙西瞻园路。

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原为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给明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作为他安度晚年的府邸花园。

在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中,瞻园几易其主。

清代,中山王府改成江宁布政司所在地,瞻园由私家花园变成行署园林。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先是作为东王杨秀清的东王府,继而又成了夏宫副丞相赖汉英的邻国。

太平天国失败后,遭到清军破坏。

同治四年、光绪二十九年曾两次重修。

国民党统治时期,这座江南名园曾是国民党“中统局”的杂院,荒芜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在刘敦桢教授的主持下开始整建,历时六年,到1966年,建成目前所见的面貌。

“瞻园”二字,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手迹。

据历史记载,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江宁(南京)曾驻此,并题有“瞻望玉堂”四字,瞻园之名也由此而来。

乾隆对瞻园风光十分垂青,回京后还命人在京城北郊长春园中仿照瞻圆形式建造了如园,足见瞻园园艺的精湛。

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勾勒出一幅深院回廊,奇峰叠嶂,小桥流水,四季花香的美丽画卷,犹如南京繁闹都市中的一处世外桃源。

它蕴藏着几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特别是王府中至今珍存着镇宅之宝——虎字碑,堪称“百年古碑,天下第一”,相传它是朱元璋称帝后御赐给功高盖世的虎将徐达的,其中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传奇历史故事。

王府中的普生泉相传在乾隆年间秦淮河大旱时救过成千上万的百姓,几百年来一直传为佳话。

王府有一大奇迹,世界上最早的空调建筑——铜亭,它是最早的取暖设备。

走遍天下名山大川的乾隆皇帝来到瞻园被秀美的景色深深打动,借用“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诗句御赐园名,回北京后,又钦命内务府仿照瞻园于京城长春园内建“如园”。

南京瞻园园廊营造艺术探析

南京瞻园园廊营造艺术探析

南京瞻园园廊营造艺术探析摘要:南京瞻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体现了江南园林精巧秀丽的造园特点,是我国传统造园理论和营造技法的成熟展现。

本文从瞻园中的从属建筑“廊”入手,分析了瞻园园廊的营造艺术及功能。

关键词:古典园林;瞻园;园廊;营造艺术作为南京现存最久的古典园林,瞻园已有600余年历史。

瞻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瞻园初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为开国功臣徐达的西花园。

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由刘敦桢教授受托主持修复工作。

修复后的瞻园园中有园,景中含景,既存留了原本的建筑格局,又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造园精髓。

瞻园位于南京秦淮河畔,占地约1500~1600平方米。

由于是小型园林,所以通过人工手法分割组景,建成自然式的山水园。

因为形态狭长,瞻园主体空间以静妙堂为界分为南小北大两个部分,以蜿蜒长廊联系引导各庭院、轩榭、亭子,使得观景序列层次渐进,有序组织。

瞻园主体院落以水体为中心,采用内向布局形式,建筑物、亭榭、回廊都在园区四周布置,从而形成一个亲切、宁静且富有变化的空间环境。

整个东部景区可划分北部、中部和南部。

南部的建筑分量较重,由各式厅堂和深邃曲折的庭院组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中部是草坪绿地,并配置花木,方便游人休憩和活动。

东侧为长长的曲廊与几重叠落廊结合,沿水面,经坡地,蜿蜒前行,贯穿南北空间。

三景区原本散乱独立的庭院空间经廊道的有机衔接,得以发挥其功能和艺术价值。

瞻园园廊的营造及布局是古典园林中园廊设计营造的典范,深入分析其营造艺术及功能对于现代园林中园廊的运用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1 入口空间旷奥对比强烈中国传统园林讲究“入门奥如”,习惯在入口处设成或奥或旷的曲折空间,较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之与园林的庭院空间产生鲜明对比,以烘托园内的主要景点是设计的重点[1]。

瞻园入口由旷奥程度不同的廊空间将大小不同的天井和院落串联起来承载交通,避免行人在封闭狭长的空间内感到乏味。

其围合方式依据廊的开敞情况各不相同,院落的组织对丰富入口至主馆的序列起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瞻园园廊营造艺术探析
摘要:南京瞻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体现了江南园林精巧秀丽的造园特点,是我国传统造园理论和营造技法的成熟展现。

本文从瞻园中的从属建筑“廊”入手,分析了瞻园园廊的营造艺术及功能。

关键词:古典园林;瞻园;园廊;营造艺术
作为南京现存最久的古典园林,瞻园已有600余年历史。

瞻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瞻园初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为开国功臣徐达的西花园。

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由刘敦桢教授受托主持修复工作。

修复后的瞻园园中有园,景中含景,既存留了原本的建筑格局,又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造园精髓。

瞻园位于南京秦淮河畔,占地约1500~1600平方米。

由于是小型园林,所以通过人工手法分割组景,建成自然式的山水园。

因为形态狭长,瞻园主体空间以静妙堂为界分为南小北大两个部分,以蜿蜒长廊联系引导各庭院、轩榭、亭子,使得观景序列层次渐进,有序组织。

瞻园主体院落以水体为中心,采用内向布局形式,建筑物、亭榭、回廊都在园区四周布置,从而形成一个亲切、宁静且富有变化的空间环境。

整个东部景区可划分北部、中部
和南部。

南部的建筑分量较重,由各式厅堂和深邃曲折的庭院组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中部是草坪绿地,并配置花木,方便游人休憩和活动。

东侧为长长的曲廊与几重叠落廊结合,沿水面,经坡地,蜿蜒前行,贯穿南北空间。

三景区原本散乱独立的庭院空间经廊道的有机衔接,得以发挥其功能和艺术价值。

瞻园园廊的营造及布局是古典园林中园廊设计营造的
典范,深入分析其营造艺术及功能对于现代园林中园廊的运用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1 入口空间旷奥对比强烈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入门奥如”,习惯在入口处设成或奥或旷的曲折空间,较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之与园林的庭院空间产生鲜明对比,以烘托园内的主要景点是设计的重点[1]。

瞻园入口由旷奥程度不同的廊空间将大小不同的天井和院落串联起来承载交通,避免行人在封闭狭长的空间内感到乏味。

其围合方式依据廊的开敞情况各不相同,院落的组织对丰富入口至主馆的序列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门厅,便是一扇漏窗,窗后以山石花木遮挡去路,使园内景色若影若现,引人一探究竟。

由曲廊进入玉兰院、海棠院、桂花院等小庭院,至花篮厅西半亭,曲廊两侧景致大相径庭,一侧由粉墙和漏窗形成近封闭空间,一侧是由海棠、桂花、麦冬、山石组景的半开敞空间。

不仅景色变化丰富,使人目不暇接,随
着曲廊走势起到步移景异的效果,空间由也狭小变得开阔,内外空间的穿插对全园来说起到很好的前奏引导作用,欲扬先抑之造园手法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2 主次分明的空间层次
景观的空间层次可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园林中一般以山石、植物、水景作为近景;以亭榭、游廊为中景;以厅堂建筑侧墙为远景。

中景在三个层次中起主导作用,三者既和谐相处又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从而形成多层次的韵律节奏。

起伏是借高低错落的外轮廓线来表现造园要素在立面
上空间层次变化关系。

如苏州园林多依附于住宅的侧墙建屋,而侧墙本身的外轮廓线就充满了起伏和变化,若利用得宜侧墙若似特意设置的背景,加上园林建筑本身外轮廓线的变化,可以形成两个层次的起伏与变化。

各个建筑屋顶形式不同,其起伏变化由高低错落的外轮廓线勾勒。

起伏变化大都表现在墙的高与矮、廊的平与坡,植物、山石的形态大小形成的韵律。

瞻园中迤逦的曲廊部分沿墙而建,部分向外转折与墙围合成小院落,其间以花木山石组景,使园林空间巧妙连接、层次渗透。

3 对景与借景手法的灵活运用
“廊在园林中既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2],作为行进路线的经过处,亭可看作是放大的廊空
间,当人行进到景色优美处时,廊扩充一部分为亭供游人停留赏景。

在瞻园东侧,两边山冈上的方亭和扇面亭是曲廊中很好的观景点,当人置身其中,园中景色一览无遗(图1)。

而北部的假山和水池都是静妙堂景观一部分,又可作为对景,无论从哪边看,静妙堂和两边曲廊都自成画面。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3] ,瞻园廊墙壁上设有
形式、大小各不相同的漏窗,通过这些漏窗向外借景,即使是同一景观也可因观赏角度不同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加强了景物的深度,给人丰富的意趣联想。

4 布局疏密有致
景观的韵律有时也以园林建筑布局的疏密布局体现,疏可增加空灵之感,让人有喘息空间;密可增添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廊本身可看作是中间的复制和延伸,通过侧面的开敞程度影响疏密节奏。

瞻园廊采取半通透的设计,所以通过廊周围的山石、植物、小品设施来平衡疏密关系,做到张弛有度的和谐统一关系(图2)。

5 渗透与藏漏相辅相成
我国古典园林造园以含蓄、曲折的手法追求象外之象,把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

组织好渗透和藏漏的关系能丰富层次感,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遗。

露则浅,藏则深,藏与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巧妙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藏少露多或藏多露少给
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藏少露多谓浅藏,可以增加空间层次感;藏多露少谓深藏,可以给人极其幽深莫测的感受[4]。

瞻园在布局上常用预显而隐的手法求得意境之深邃,如在廊前以假山石、树丛植株作为障景,使游廊在掩映下隐隐约约,看不分明,既突出了中景,又激发游人的好奇(图2)。

层次的渗透,主要通过围合与分隔空间完成。

瞻园廊与其它建筑结合将各小庭院围合,并借透空的漏窗、门洞使被分隔的空间互相联系渗透。

此外,静妙堂东侧的廊既是分隔东西院落的界限,又因其过渡性质使两边联系不绝。

6 建廊特色:临水建廊
瞻园水体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四部分,在理水处理上互相连通,隔而不断。

其中北部最大的水面与东(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部水面相连处有一桥廊跨水而过分割空间,又使两边景色互相渗透,东部水面以廊道围合形成闭合水院。

从东部景区入口进入,由一段廊子不断转折延伸,在南北方向环绕水面,北侧的廊沿墙设置,比较平直,游人通过这段过渡空间进入尽端的延晖亭;而南侧的廊由于地势倾斜形成迭落廊,立面上有明显起伏变化,水平方向上也多有蜿蜒曲折,站在高处,视野能够完全俯瞰北侧景色。

南北两侧园廊都依水而建,既相互对比又相互呼应,将东部水面环抱成一个整体,并与原先纵轴线上的游廊连接起来,合理组织了水体空间,组成循回往复的参观游线。

“园林廊道不仅是一个单一的建筑之间的连接,它是一座连接建筑内外空间的桥梁,也是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的导游”
[5]。

廊的空间感之强烈是其他园林建筑无法比拟的。

它不但能发挥遮蔽风雨、休憩观景、联系空间等景观功能,更可以通过组织空间序列合理安排游览节奏,引导游人的情绪,充分感受园林的意境与韵律之美。

瞻园廊的建筑布局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特色的重要体现,它极大增强了园林空间层次,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让人感受到古典园林营造理法的玄妙与高深(图3)。

参考文献:
[1] 张??.小议瞻园的造园与中国古典园林[J].城市,2003(6):54-56
[2]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 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4] 李广雯.环境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应用研究[D].重庆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马津.中国园林中“廊”的研究[J].建筑技艺,2012,247-2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