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探讨煤矿地质构造展布特点
云南省马河煤矿区地质构造研究

高世达 高攀 何 源 黄军军 董涛 杨春震 ( 煤 地 勘 院) 云南 炭 质 查
摘 要 : 云 南 省 马 河 煤 矿 区 位 于 威 信 县 城 3 k 处 的 砂 子 坡 ~斑 鸠 沟 一庙 沟 一 带 , 一 向 8m 呈 西 北 突 出 近 东 西 展 布 的 弧 形 向斜 。 矿 区 内煤 炭 资 源 蕴 藏 丰 富 , 地 质 勘 查 程 度 较 低 , 能 满 足 但 不
2 矿 区地 层 分 布 系 分 析 , 本 区 以 华 夏 式 构造 体 系 最 为 发育 , 此 外 尚 有 东 西 向 构造 体 区域 内地 层 由新 至 老 出 露 分 布 为 : 四 系 , 要 岩 性 为 > 、 第 主 中积 洪 系 、 北 向构 造 体 系和 一 些规 模 较 小 的旋 扭 构 造 。 南 积 、 积 、 穴 堆 积 物 , 要 是 砾 石 、 砾 、 、 土 和 岩 块 组 成 , 度 坡 洞 主 砂 砂 粘 厚 矿 区 处 在 整 个 区 域 马 河 向斜 ,马 河 向 斜轴 线 大体 沿 北 东 ~南 西 为O 2 一 0米 : 叠 系 上 统 须 家 河 组 , 要 岩 性 为灰 黄 色 、 三 主 绿灰 色 细 一 方 向 展布 。 向斜 轴 部 由 三 叠 系须 家河 组 地 层 组 成 , 翼 为 三 叠 系 及 二 两 中粒 岩 屑 砂 岩 、 长 石 石 英砂 岩 夹 泥 岩 、泥 质粉 砂 岩 、粉 砂 岩 和 煤 层 叠 系 地 层 组 成 。 河 向斜 的北 西侧 与 瓦石 背 斜 相 邻 , 东 侧 与 雨 河 背 马 南 ( )含 炭 化 植 物 化 石 甚 多 , 度 为 3 6 4 0米 ; 统 关 岭 组 , 要 斜相 邻 。 马 河 向斜 、 石背 斜 及 雨河 背 斜 轴 向基 本 相 同 , 线 大 至 平 线 , 厚 4—7 中 主 瓦 轴 岩 性 为 中 上部 为灰 色 中 厚层 状灰 岩 夹 泥 质 白云 岩 ; 部 为 紫红 色 、 下 灰 行 : 东 端 与炉 塘 坝 断 裂 、 头 背 斜相 邻 ; 西 端 则 与羊 场 背 斜 、 场 北 沟 南 牛 黑 色 薄层 泥 岩 夹 黄灰 色 白云 质 泥 岩 、 质 泥 岩 , 部 可 见 水 云 母 粘 土 向斜 遥 遥 相 接 。 砂 底 岩 , 度为 3 — 1 厚 4 4 O米 : 统 永 宁 镇 组 上部 为 灰 色 、 灰 色 中厚 层 状 下 青 ① 断层 。通过对整个矿 区的地质 勘查 ,共测 出断层 1 3条 ( 表 )其 中 正 断 层 3条 , 断层 1 , 逆 O条 , 煤层 有 影 响 的 断 层 7条 。 主 对 灰 岩 , 蠕 虫 状构 造 , 具 中下 部 为灰 黑 色 钙 质 泥 岩 , 红 色 、 紫 褐黄 色泥 灰
某矿区地质找矿概括及成效探讨

步归并 到 中组矿 脉带 中去 了 。 那么 , 组矿 脉 南 带 在 3 中段 以下 ( 0 4 即黑 云母 花 岗岩体 内1 是 否存 在 内接触 带 的矿 体 呢?矿 山地质 工作 者 依 据现 场地 质探 矿 调查 资料 ,对 矿 区成矿 规 律 进行 了综 合研 究 。 32 3 0中段 2号勘 探 线 中组 矿 脉 带 是 . 4 黑 云母 花 岗岩体 出露 凸峰 的部位 ,已探 明岩 体 的轴 向为 s 向 , 中组 (5V ) 脉 带 走 N 与 v 、9 矿 向垂 直 。上世 纪 9 O年代 初 , 区因建 通风 系 矿 统 的需 要 , 中组矿 脉带 2 勘探 线 处 , 在 号 向南 平巷 掘进 10 发现前 一 个岩 体 凸峰 逐渐 消 8m, 失 , 出 现 另一 个 岩 体 凸 峰 ( 图 2, 方 向 又 见 )壁 上见 有 2 5m 的具 有成 矿 标 志 的小 裂 隙 , -c 沿 裂 隙 的 两 侧 ,云英 岩 化 非 常 强 烈 ,还 出 现 5e 不等 的云 英 岩化 晶洞 , 晶 洞 内见到 黑 0r a 在 剖 面 上 4 0中段 以上 , 4 矿石 富含 钨 、 、 组 钨矿 、 钼矿 和微 量 的硫化 物矿 物 。 据现 场 钼 铋 辉 依 分 , 锡 组 分 ; 30中段 以下 , 石 主要 富 观察 , 向西 部 云英 岩化 越强 烈 , 小 裂隙 贫 在 9 矿 越 含矿 含 钨 、 、 组分 , 锡 铋 而贫 钼 组分 。在 平 面上 , 南 也有 变大 的趋 势 ,意味 着该 含矿 小裂 隙 向西 部 矿脉 矿石组 分 是 以钨 、 为 主 , 部 矿脉 矿 会 有变 大 的可能 。 锡 北 石 组分 是 以钨 、 、 为主 。 钼 铋 这表 明 , 区成 矿 本 3 _ 3在 30中 段南 部 岩 体 凸峰 部 位相 对 4 元 素 的矿化具 有 一定 的分 带规 律 。矿 石 主要 应 的上部 即 4 0中段 2 勘 探线 处 ,存在 一 4 号 以块状 构造 为主 , 尚有 浸 染状 、 状 、 带 状 、 条与矿 体走 向相一 致 的裂 隙构造 ,裂 隙 向下 梳 条 角 砾状 和少 量 的晶洞 状构 造 出现 。矿 石结 构 延深 至黑 云母 花 岗岩体 的顶 部 ,向西 延 长逾 主 要 有 各 种 不 同 的 自形 晶 结构 和少 量 的 交 60 倾 向 s倾 角为 6 。 0m, , 8 左右 。 裂隙宽度 为 该 代、 压碎 结构 。 2 ~0m, 灭侧 现 频 繁 , 透 镜状 产 出 , 0 6c 尖 呈 裂 3据矿床 赋存 规律 寻找 矿体 的成 效 隙 内的物 质成分 主要 是 由断 层 角砾 和挤压 破 31研 究成 矿规 律 、选 择 探 矿 目标 矿 区 碎泥 质所 充填 ,并 在砾 泥 中见有 石英 碎块 和 . 前 期 探 矿 _ 是 根 据 原 地 质 勘 探 资 料进 行 含高锰 质 钨矿 颗粒 以及 少 量 的黄铜 矿 、黄铁 丁程 的 , 矿重点 以中组矿 脉 带为 中心 , 探 同时兼 顾 矿等 硫化 物 。 由此 推测 , 组 裂隙构 造 与下 部 该 北 部 长排矿 组和 南部 锡石埂 矿组 。 因此 , 一 黑云母 花 岗岩 体有 密 切的 时空关 系 ,在深 部 在 段 时期 内 ,矿 山探矿 主要 集 中在 中组 矿脉 带 可能 隐伏着 一个 矿源 或含 矿构 造体 系 。 中进行 , 略了其 他两 个矿 组 的探 矿 工作 。 忽 随 3 . 成 矿地 质 构 造模 式 分 析 ,矿体 在 4从 剖 面 上具 有 明 显 的 斜 列 式 形 态 特 征 和 等 距
阿仓河南煤矿区地质构造特征浅析

区 ,为冰 川 、冰水堆 积及 现代 冲积物 。区 内煤 系 地层 为侏 罗 系 () J,主 要 出 露 中统 窑 街 组 ( ) 下统 大 西 和 沟组 ( ) 中统 窑街组 ( ) J 。 d J 为主要 含煤 地层 ,也 是整 个 木里 煤 田煤 层 赋 存 最 完 整 的 地 层 ,其 基 底 为 三 叠
(t 、三叠 系 ( ) P H) T 、侏 罗 系 () J 、古 近 系 ( 及 第 E) 四系( ) 其 中三 叠系 、侏罗 系沉积保 存完 整 ,分布 Q , 广泛 。三 叠系 遍布 中祁 连 ,中下 统 为海相 、海陆 交互 相沉 积建 造 ,上统 以陆 相碎 屑岩 建造 为 主 ,夹有 海相 灰岩 薄层 ,侏 罗系 中下 统为 陆相 山 问盆地 型 ,是 以湖 相 为主 的含煤 建 造 ,上 统 主 要 为湖 相 细 碎 屑岩 建 造 。
( ) 产状 逐渐 变缓 ,上 含煤 ( ) 各煤 层 产状 略 有 岩 段 岩 段 变 化 ,无 一定 规律 , 下含煤 ( ) 岩 段各煤 层产 状较 稳定 。 含煤 单斜 构造 位 于 F 8断层 与 F 断层 之 间 ,两 条 1 断 层控 制 了煤 系地层 分布 ,对 煤层 的连续 性起 破 坏作 用 ,使含煤 单斜 构造 形态 不完 整 。 ’
上含 煤 ( ) ( ) 岩 段 J :分布 于矿 区 中西部 ,近 东西
向呈 长条 带状 展 布 ,分 布 面积 约 23m 。岩性 以湖 相 .k
粉 砂 岩 为 主 ,次 为 河 漫 相 细 砂 岩 、粉 砂 岩 和 黑 色 泥
为 下含 煤 段 ( ) 上 含煤 段 ( ) 和 J 两个 含 煤 岩 段 。含
古 近 系 为 干 旱 内 陆盆 地 碎 屑 岩 建 造 。第 四系 遍 布 全
煤层地质构造分类

煤层地质构造分类煤层地质构造是指地质构造对煤层分布、厚度、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根据形成煤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可以将煤层地质构造分为断陷、褶皱和背斜三类。
一、断陷形成的煤层地质构造断陷是指地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由于地壳内部发生断裂而产生的地形凹陷。
断陷形成的煤层地质构造特点是煤层沉积在断陷盆地内。
断陷盆地是由断陷构造形成的地形凹陷,是煤层的主要分布区域。
断陷盆地内的煤层一般是具有较大的厚度和面积的。
断陷盆地内的煤层分布较为均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
二、褶皱形成的煤层地质构造褶皱是指地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由于地壳的压力作用而发生的地层的折叠变形。
褶皱形成的煤层地质构造特点是煤层发生了褶曲变形。
褶皱形成的煤层地质构造通常呈现出褶皱带的分布特点。
褶皱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相同方向和形态的褶皱构造线的集合体。
褶皱带内的煤层呈现出波浪状的形态,具有较大的厚度变化和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褶皱带内的煤层通常分为背斜部分和褶皱部分,背斜部分煤层厚度较大,褶皱部分煤层厚度较小。
三、背斜形成的煤层地质构造背斜是指地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由于地壳的挤压作用而产生的地层上部隆起的地形。
背斜形成的煤层地质构造特点是煤层发生了抬升变形。
背斜形成的煤层地质构造通常呈现出背斜带的分布特点。
背斜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相同方向和形态的背斜构造线的集合体。
背斜带内的煤层呈现出上部隆起、下部下陷的形态,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分布较不均匀。
背斜带内的煤层通常分为上背斜部分和下背斜部分,上背斜部分煤层厚度较大,下背斜部分煤层厚度较小。
在实际矿山开采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煤层地质构造特点采取相应的开采方法。
对于断陷形成的煤层地质构造,可以采取边陷和块状采矿方法。
边陷采矿方法是指在断陷盆地边缘开采,逐步向内推进。
块状采矿方法是指将断陷盆地划分为若干个块状区域,分块进行开采。
对于褶皱形成的煤层地质构造,可以采取顺层和逆层采矿方法。
顺层采矿方法是指按照褶皱带的展布方向进行开采,沿着煤层的走向进行开采。
山东省控煤构造展布

4 5 14 15
16
6 7
8
10 9 11 12 13
鲁中鲁西整体构造特征 褶曲构造
本区总体以单斜构造为主,地层走 向自西向东由 NE、 近 EW 逐步转为 NW,倾向相应 由 NW、N转为 NE。 鲁西南聚煤 区发育开阔的复褶曲,因受断层的切割而 变得不完整。主要褶曲有藤县、兖州、济宁复向斜、 充州背斜等 。
鲁西南堑垒型地块构造
鲁西南指峄山断层以西、汶泗断层 以南地区,含煤构造赋存于EW向及 近SN向两组断层组成的复式堑垒 构造内,控煤构造如“棋盘格”状。 位于南、北两侧的EW向地堑含煤 建造保存较好,如汶上—宁阳、滕县、 鱼台等煤田;位于中部的地垒含煤建 造保存不完整,只是在与SN向地堑 叠加地段如济宁凹陷、巨野凹陷保 存较好,形成济宁、巨野煤田;在与 SN向地垒叠加地带如菏泽隆起, 兖州凸起含煤建造大部分遭剥蚀,仅 在背斜翼部、向斜轴部有保存,如位 于兖州凸起的兖州煤田。总之,正向 构造是被剥蚀的主要对象,其中的煤 层易受破坏;负向构造是接受沉积埋 伏的主要对象,其中的煤层得到相应 的保存。
山东省各断代地层发育比较 齐全,自中太古代至新生代 地层都有分布,地表出露以 中、新生代地层为主,其次 为古生代地层,元古宙地层 分布局限,太古宙地层零星 出露。
鲁西地区控煤构造展布
1鲁西煤矿分布简介
(1)黄河北矿区 (2)济东矿区 (3)淄博矿区(4)莱芜矿区 (5)新汶矿区(6)巨野矿区 (7)济宁矿区 (8)兖州矿区 (9)滕北矿区(10)滕南矿区 (11)官桥矿区(12)陶枣矿区 (13)韩台矿区(14 )宁汶煤田 (15)宁阳矿区(16)沂源矿区
淮南矿区煤矿塌陷型水域研究---以潘集区为例

淮南矿区煤矿塌陷型水域研究---以潘集区为例文章来源:资源天下()1.绪论煤炭在我国一直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由于多年的煤炭的开采已引起一系列的矿区环境问题,其中包括采空区塌陷问题。
目前我国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面积为70万公顷,约有70%左右为塌陷积水区域。
【1】煤炭开采在为淮南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矿区开发引起部分地区地表下沉塌陷,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堤防及其他建筑物,造成塌陷区范围内大量城乡居民住宅、学校和医院以及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呈现整体或部分破坏现象。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面积为4516km2,其中已形成水面1355km2,占塌陷面积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4个区和凤台县境内。
整个塌陷区可依行政区划以及煤矿井田边界划分为6个采煤沉陷区,分别称为九(龙岗)大(通)沉陷区、谢李沉陷区、新李沉陷区、潘集沉陷区、张谢沉陷区。
各沉陷区具体分布位置、地下采空面积及地面沉陷面见表1 和表2 。
【2】1.1研究目的和意义据调查我国重点煤矿区中有71%面临缺水,其中40%的矿区属严重缺水,矿区能源开发与水资源紧张的矛盾已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今后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工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煤电一体化,伴随着煤炭需求量的增大、生产能力的提高,煤矿和电力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量也随之增加。
煤矿塌陷区塌陷水体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矿区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并且合理利用塌陷水体对于煤矿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充分合理利用塌陷水体的淡水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随着开采年限的不断延长,采空塌陷的面积及深度不断增大,使得塌陷区内储存的淡水资源也越来越多。
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塌陷区内的淡水资源,那将有助于解决水资源对矿区经济发展制约,能够缓解矿区居民与矿业企业之间的用水矛盾。
不同的水质条件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利用塌陷区内水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塌陷区内的水质状况及控制因素。
建北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

一、矿井概况建北煤矿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黄陵矿区南部,行政区属延安市黄陵县腰坪乡管辖,向北经店头至黄陵县城60km。
西、北、东以南沟、干沟、杀场沟、老林沟等为自然边界,南以原建庄井田中部无煤带为界与建新煤矿相邻。
二、井田构造地处鄂尔多斯盆地次级构造单元之陕北斜坡与渭北隆起的过渡地带。
建北煤矿位于黄陵矿区西南边缘地带建庄井田,地处庙彬褶皱区北部的马栏建庄构造带,以继承性长期发育的北东北西两向交织的宽缓褶皱构造为其主要特征。
地层倾角平均为2~3°左右,并在此背景上发育了一些短轴背斜,鼻状背斜等平缓拱形隆起的次级构造,断裂不发育,仅见有一些小断层或平移断层。
2.1褶皱构造特征2.1.1井田周边褶皱王家沟背斜:位于井田西南部,为一北东-南西向延展、向南东弯凸的弧形背斜。
向北与狼牙沟背斜相交,构成了建新矿井西北部的自然边界。
辽望台向斜:位于建新矿井内,王家沟与窑上隆起带之间,轴向北东-南西,与窑上背斜南段近于平行。
其轴线沿建8、10、N303、N403、3号等钻孔向南西方向倾伏开阔。
区内轴线长约8.5km,最大宽度4.5km,最大降深幅度约150m。
两翼倾角变化不大,一般在1~3°之间。
2.1.2井田内大型褶皱根据地质勘探成果,建北井田重力异常表明该区域整体为一自东而西呈由北东转向近东西向之斜坡带。
构造形态简单。
总体趋势为一大体西倾,倾角3°左右的宽缓单斜,并在此基础上发育了幅度不大的波状起伏。
根据煤层赋存状态,结合区域资料分析可知,建北井田发育有一系列北东和北西向双向交织的褶皱构造,这些褶皱构造主要是同沉积构造,在聚煤期表现为一系列古隆起和古凹陷,并具有长期继承性发展的特点,不仅控制着煤系、煤层的分布范围和原始形态,而且也决定了当今煤层的赋存范围与形态。
建北井田主要的褶皱构造(图1)及其特征如下:图1 建北井田地质构造纲要图瓦窑坪背斜:位于井田北部外侧的瓦窑坪一带,呈北西向延展。
红会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及展布规律浅析

图1 红会井 田地质构造 纲要
作者简介 : 杨兴学( 1 9 6 7一) , 男, 甘肃灵 台人 , 工程师 , 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42
杨 兴学: 红会 井田地 质构造特 征及 展布 规律 浅析
第2 2卷 第7期
1 . 2 断
总第 1 6 7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2 7 9 8 . 2 0 1 3 . 0 7 . 0 1 9
红会 井 田地 质 构造 特征 及 展 布 规 律 浅析
杨 兴 学
( 靖远煤 业集 团有 限责任公 司 生产技术部 , 甘肃 白银 摘 7 3 0 9 1 3 )
内次 级褶 曲发育 , 发 育 比较 明显 的褶 曲从 南 向北 主 要有 新 l 2号孔一 新 5 5号 孔倾 伏 向斜 、 矿 7号孔一 1 2号 孔倾 伏 背 斜 、 马家 宽 沟 向斜 、 下庄 背斜 、 2 3号
孔_5 3 号孔 向斜。新 1 2号孔一新 5 5号孔倾 伏 向 斜 经生 产矿 井 补孔 及 井 巷 工 程 证 实 , 轴向 N W3 0~ 4 0 。 , 是 与龙凤 山背斜平 行 的向斜构 造 , 经过 新 1 2号
层
2 . 0 m左 右 的小 断 层偏 多 。这些 断 层 除少数 向深 部
根 据井 田勘 探 阶 段 、 建 井 阶 段 和 矿井 现 生 产 水 平 揭露 资 料可 见 , 红 会 井 田 内发 育 的断层 大多 数 为
落 差在 2 . 0~ 2 0 . 0 m 之 间 的 中小 型 断层 , 以落 差 在
孔 和新 5 5号孔 斜 交 于 区域 F 号 断层 , 由西北 向东 南倾 伏 , 两翼 产 状 较 缓 , 与 之 紧 相 伴 生 的 是 矿 7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例探讨煤矿地质构造展布特点
荆南煤矿由荆各庄矿及刘官屯矿组成,南北长约6.1km,东西宽约3.4km,面积约14.25km2。
该区地处中朝准地台(Ⅰ21)、燕山台褶带(Ⅱ22)、马兰峪复式背斜(Ⅲ27)、开滦台凹(Ⅳ228)中部。
褶曲及逆断层是井田内的主要构造形式,并由此造成煤系地层的产状起伏变化、节理裂隙纵横发育。
1、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井田最为重要的构造形式,它不但构成了井田边界,而且直接影响采区的划分,同时在井田范围内广泛存在,是采掘生产和井巷工程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地质问题。
后屯正断层,该断层为控制本区东南部边界的主干断裂,此断裂控制了陡河的发育。
为挽近断裂,两侧第四系厚度相差悬殊。
走向北东50°,倾向北西,倾角70°~80°,断距大于350m。
区内走向长度约4.5km,向南延展至唐山市北龙王庙。
F1为逆断层,位于该区中部,为刘官屯矿与荆各庄矿的天然边界。
该断层走向北东40°~50°,倾向南东,倾角30°~50°(且上陡下缓)。
断距最小为60米,最大为150米,平均110米。
官F1为逆断层,走向北东50°~60°,倾向南东,倾角30°~50°,断距10~45米。
官F2为正断层,走向北东80°,倾向北西,倾角70°,断距10~15m。
官F3为正断层,走向北东75°,倾向北西,倾角70°,断距15~20m。
官F4为正断层,走向北东60°,倾向北西,倾角70°,断距15~25m。
官F5为正断层组,系由1~4条断层组成,多呈雁行排列,走向北东50°,倾各北西,倾角70°~80°,总断距一般为100~160m。
官F6为正断层,走向北东65°,倾向北西,倾角70°,断距为35m。
F5逆断层位于矿区北侧,矿区内延长800余米,近南北走向,断层倾向近于北,倾角30°~70°,为压性断层,兼具扭动性质,断层上盘为石炭、二叠系,
下盘为三叠系,断层控制较好,1号钻孔、4号钻孔控制,并且井下巷道也有揭露。
走向及倾向起伏不大。
断距不详,印支期已具雏形,生成时期为燕山中期。
F6逆断层位于矿区北侧,F5逆断层之北,规模与F5逆断层相近,与F5逆断层为同序次成员,地表两断层相距最大190m左右,该断层矿区内延长1000m 左右,走向近东西,断层倾向近于北,倾角约40°,为压性断层,兼具扭动性质。
断层上盘为奥陶系,下盘为二叠系、石炭系。
地表出露较好,断距不详,主要生成时期为印支期,燕山期以来又有多次活动。
F7逆断层位于矿区中北部,在矿区范围内延长800m左右,走向北东向,断层倾向北西向,倾角约50°,为压性断层,兼具扭动性质。
断层上盘为三叠系;下盘为侏罗系。
地表出露较好,断距不详,主要生成时期为印支期,燕山期以来又有多次活动。
2、褶曲构造
该井田为一个盆状向斜,向斜轴线偏居西侧,近南北延伸,中部略向西呈弧形弯曲,并向南偏东倾伏,倾伏角约5~6°。
向斜轴线西侧地层产状急陡,而东侧则较为舒缓,同时向斜边缘较中部地层产状陡。
该构造特征直接影响井田不同区域断裂构造的性质和发育程度。
在井田东部有一舒缓横向褶皱,轴线方向N43°E,长700m,宽300m,两翼倾角5°~10°。
在井田中南部有一小型背斜,轴线方向N40°E,长600m以上,背斜西部一翼产状较陡,倾角25°~60°,东部则地层较舒缓,倾角15°~25°。
背斜脊部张性断裂非常发育,同时煤岩层均有拉伸变薄现象。
3、构造体系与形成原因
由于该区属燕山南麓开平煤田,而该煤田在地质力学体系上处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新华夏系构造带和祁吕~贺兰山山字形的三个巨型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
煤田向南倾伏,其南部界限可能跨过宝坻~奔城大断层伸入另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华北断陷。
一系列NNE向的构造是控制煤田的主要构造体系。
构造形成原因:在燕山运动过程中北部受纬向构造的影响逐渐向南弯转成走向近东西向。
4、地质构造破坏程度
由于褶曲作用,向斜北端闭合,南端开放,西部陡、东部缓,边缘陡、中部缓。
其不对称性的轮廓恰似一直径3.5km的亚圆形,向斜轴部煤层较厚。
在背斜脊部张性断裂非常发育,同时煤层有拉伸变薄现象。
井田范围内断裂构造的性质、分布、发育程度具有较大的分异。
总体上讲,向斜轴线以西区域内以逆断层为主,且多为冲断层,构造复杂;而向斜轴线以东则以张性正断层为主,逆掩断层次之,冲断层极为少见,构造条件亦相对简单。
向斜南翼煤层被切割成若干小块,对采区和工作面的布设十分不利。
参考文献
[1]开滦矿务局地质勘探队提交的《河北省开平煤田刘官屯区勘探地质报告》.
[2]承德市地质队《河北省唐山开滦(集团)荆南矿业有限公司荆南煤矿拟设采矿权立项申报告》2014年4月.。